大年初一上映的科幻巨製《流浪地球》在網絡上掀起了廣泛的熱議,而無可爭辯地是越來越多的人因為該電影本身製作精良帶來的良好口碑而更多地湧入到電影院觀看,我本人就是其中之一。
我在家過年時就有著非常強烈的觀影願望,主要是因為三點 :
一是我自己認可並長期保持關注的網絡大 V 們無一不是為這部精心製作的國產科幻巨製點讚叫好,而與之針鋒相對的另一批批評詆毀的聲音也沸騰在網絡上,喧囂的網上世界激發了我的好奇心,點燃了我的觀影激情;
二是《流浪地球》改編自科幻作家劉慈欣,一個我並不熟悉但近些年頻頻和他的另一部大作《三體》出現在我的視野耳邊的人,傳說中的科幻大牛!
三是吳京特別出演,吳孟達、李光潔等一批熟悉的演員都有參與,影片宣傳的中國硬科幻裡程碑之作,中國人的家國情懷、英雄主義情結等十分對胃口,在春節新年熱鬧喜慶的氛圍下也十分應景。
帶著以上幾個理由,我進入影院觀看了《流浪地球》,總的感覺是真的不錯,不愧為中國硬科幻電影裡程碑之作。
我的評價標準其實很簡單,既然看的是科幻大片,首先就得有領先的超高科技、酷炫的視覺效果、新奇瑰麗的世界風景等,其次是講好故事,一硬一軟,兩方面都行就可為作品叫好。
而我所尋求的東西都能在《流浪地球》中找到。
從硬的方面來說,深沉的地下城、宏偉的行星發動機、冷冽的冰封大地、浩瀚的星空宇宙、壯觀的空間站等大場面、大設施積澱起了這部影片的磅礴大氣、壯美瑰麗,運載車、火石、機關槍、裝甲和外骨骼護甲等則為這部影片增添了機械化、工業化的厚重;
從軟的方面來看,《流浪地球》側重講述家人親情、故土情懷,為冰冷殘酷的末日世界注入了脈詠溫情,更是明知不可為而誓為之,堅持為地球人類守住希望,光明而溫暖!
整體來看,影片娓娓到來,層層推進,張弛得度,配樂很有感覺,細節也很到位,製作絕對稱得上精良,所以,在我眼中,《流浪地球》算是難得的好片。
因為這部影片,了解到了背後的團隊及他們多年來的付出,主要的人物有三位:
導演郭帆:
曾經作為青年電影人才到美國電影協會交流,回國後把目標瞄向高工業水準,一直有一個科幻創作夢想,《流浪地球》是他的嘗試。
面對拍攝國產科幻電影的難點,資金不足、科幻電影人才匱乏、技術能力達不到要求等,他和他的團隊,迎難而上,齊心協力,堅守創作國產科幻電影的初心,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為了拍好《流浪地球》,編撰了從1977到 2075年的百年編年史;
為了拍好《流浪地球》,從中科院請來四位科學顧問,解決電影中出現的物理和天體等專業問題;
為了拍好《流浪地球》,讓概念設計團隊和美術團隊的三百多人歷時十五個月完成三千張概念圖和八千張分鏡圖。
郭帆為這部電影準備了10年,劇本籌備加拍攝四年, 8000張分鏡頭畫稿,10000件道具,100000延展平米實景搭建才成就了這部科幻巨製。
他說 :
有些事情總要有人做,通過我們的嘗試,可以為中國科幻電影積聚人才,他們有了這次的經驗,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火種,即使我們失敗了,將來總會有人成功。
我們的英雄不是美式的超級英雄,而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你我他,是關鍵時刻、關鍵事件當中的關鍵抉擇造就了英雄,是英雄的行為讓他成為英雄。
要想得到未曾得到的東西,就要做未曾幹過的事情。
監製/原著 劉慈欣
從三十年前踏進科幻的第一步,到二十年前寫出《流浪地球》,再到成為監製帶著中國科幻電影踏上冒險之旅,作為中國科幻第一人,以一人之力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世界頂級水平,他的小說為改編後的《流浪地球》電影注入了靈魂。
特別出演 吳京
零片酬接演,在影片因為投資出現問題而前途未卜時,只因看到製作團隊的堅持與努力,想支持中國科幻一把,甘冒風險投入資金助力。回想自己曾經因為夢想拍攝戰狼的艱辛,愈發為這群有夢想有情懷有擔當又執著的電影人感動。
吳京說,只願他們在將來遇到類似有夢想、執著而又努力的投身中國電影發展進步的電影人才時,也能向他們施以援手。
三個人分工不同,角色不同,相同的是做好中國科幻電影事業的初心,他們以及他們背後的團隊秉承著認真、負責、專業、細緻的態度,懷著推動中國硬科幻電影事業前進的夢想,腳踏實地,砥礪前行。
講好中國故事,傳揚中華文化。
當一群人有夢想、有情懷、有擔當,踏踏實實做事時,成功必定就在不遠處。
2019己亥豬年,新年更有新氣象,《流浪地球》的成功不僅於中國科幻電影事業有貢獻,更難能可貴的是,它的成功將激勵每一個春節休假結束後走上工作崗位的人們,為了身邊愛我們以及我們所愛的人,要擔當起肩上的責任,努力勤懇做事,有道義,充滿使命感。
吳孟達說:
一個國家沒有經濟、社會、技術上的強大,拍不出真正的硬科幻電影。接到劇本時很懷疑真的是中國原創?確定的確是中國人自己的硬科幻後,拼死也要拍成!
趙今麥說:
希望,是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