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終於去看了好評如潮的《流浪地球》。
看完,非常震撼和感動,宏大的敘事格局,炫目的特效製作,還有觸動內心的情感大戲……
但是,當我找到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原著,讀過之後,卻發現,電影和原著實在是差異太大。相比電影的煽情,原著實在是太冷靜和理性了。
讀著讀著,竟然讓我細思極恐。
電影裡面貫穿的,是一個「情」字:父親與兒子的情,哥哥與妹妹的情,兒子與姥爺的情,兒子與媽媽的情……
但是,原著中卻透徹地說出了真相:當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欲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麼能真正引起地球人們的注意並打動他們了。
當然,情也是如此。
如果說我們現在的電影、小說中轟轟烈烈的愛情、親情讓我們感動,那麼在流浪地球的時代,這一切都讓他們驚奇,都讓他們不屑。
是的,愛情不重要了,親情不重要了,友情不重要了,金錢不重要了,在生與死面前,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當最底層的生存不能保證,誰還會奢求更高的東西呢?
所以,在那個時代,離婚結婚是家常便飯;在那個時代,誰都不願意生孩子,誰還會願意讓自己的孩子生來就恐懼呢?
原著中有一個謎語:「你在平原上走著走著,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
謎底是:死亡。想來令人不寒而慄。
在朋友圈裡,有人發問:如果地球還有七天滅亡,你會做什麼?
其實,令人恐懼的,不是確定性,而是不確定性。
如果知道地球還有七天滅亡,大家反而釋懷了,抓緊時間去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也挺好。怕的是不確定性。
在流浪地球的時代,就是如此。
每一次地球掠過近日點,都是恐懼加深的過程,每一次地球離開近日點,都是恐懼暫時緩解的過程。次復一次,周而復始,是周期性的折磨。
因為,你不知道太陽什麼時候爆炸,這種不確定性的恐懼,才是真的恐懼。
相比電影中的「情」,「希望」才真正令人震撼,因為希望這時候才是稀缺的。
就像原著中這段話所說:「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
電影似乎是個圓滿的結局,但是原著卻在冷靜中講述出人性的本質。
你想想看,流浪地球計劃歷時100代,2500年,數十億每天被恐懼折磨的人們,哪能沒有波瀾?
在恐懼得過頭之後,人們發現太陽還沒有爆炸,於是謠言四起,說太陽根本不可能爆炸,一切都是陰謀。(看看任何事情,最後都是陰謀論盛行)然後,人們起來叛亂了,將實施地球航行計劃的星際移民委員會的各種人們殺死,關閉了地球發動機。
正當人們要歡呼解放的時候,太陽真的爆炸了。
人們殺死了製造和實行流浪地球計劃的人們,最終,卻不得不依靠他們重新啟動計劃,繼續航行。
恐懼時,最團結,反而安逸,會殺死一切。
流浪地球計劃最終會成功嗎?小說沒有說,電影也沒有說,但細思極恐。
如此漫長的逃逸,定然困難重重。在知乎上,大家在激辯到底能否用燒石頭(地殼物質)來推動地球。即使科學上可行,但是有一個專家計算的結果,要想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要燒掉84%的地殼質量。
那個時候,地球還是地球嗎?縱使能順利到達目的地,滿目瘡痍的地球還適合人生存嗎?
況且那個目的地,充滿兇險。在小說的最後,是故事主角暢想的場景:「我好想看到半人馬座三顆金色的太陽在地平線上依次升起,萬物沐浴在它溫暖的光芒中……」
這是一個伏筆。還記得大劉的《三體》嗎?地球人類非盡千辛萬苦到達的半人馬座,是三個太陽,這裡是三體世界。
有人開玩笑說,《三體》和《流浪地球》應該結合在一起看,地球發射的尋找外星人的信號,被三體人獲取,然後準備派三體艦隊出徵地球時,地球卻送上門來了。
無論誰能戰勝誰,一個事實是肯定的,地球花費100代人,2500年,歷經重重艱險,犧牲數十億人,到達的目的地,並不是樂土。
而是更大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