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捧殺的《流浪地球》

2021-02-09 3號廳檢票員工

 

前面

 

我是喜歡這部電影的,這也是今晚我寫這篇文的第一動因。

 

前幾天的推文我對《流浪地球》做了針砭和表揚,表達了我的觀點,有好,有不足,但好遠多於不足。

 

我總結也說的很清楚:是科幻火種,希望大家都去影院支持和鼓勵。

 

但這幾天關於《流浪地球》的風向屬實讓我沒有想到。

 

主流開始瘋狂吹捧,主動給其貼上民族主義標籤。

 

而隨之反彈的是,關於電影本身的理性差評被噤聲,大量無關電影的無效差評瘋狂湧現,對差評的聲討也開始變成無差別式野蠻。

 

就像是一出現實的科幻戲碼,在我們向來魔幻的輿論環境裡,引發了一場完全脫離電影本身的口水大戰。

 

本身的一次中國科幻高光,被一群人糊爛成了吵鬧的雞毛亂鬥。

 

大概因為也有吳京的關係,《流浪地球》被當成民族主義宣傳工具的樣子,像極了兩年前的《戰狼2》。

 

但它其實和《戰狼2》完全不同。

 

同樣的民族主義,《流浪地球》比《戰狼2》包裝得合理的多。

 

裡面沒有像《戰狼2》那樣故意誇大民族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也並沒有用一些並不存在的護照式意淫去對觀眾的民族主義情緒進行煽動。

 

它很沉穩,不帶任何沙文主義。

 

本身的科幻文本設定就已經模糊了國界的概念,空間站的那條線也並非吳京的個人秀,雖然用俄國人有政治投機的嫌疑,但這又是無關民族主義的另一個問題了。

 

它不過就是一部中國科幻片,一部尚有不足,但放入中國科幻時間軸依舊舉足輕重的作品。

 

所有的討論,好評,差評,都應該是立足於電影本身的。

 

但可惜,有很多人不這麼想。

 

一切都是從《人民日報》的轉載那篇文開始的,《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國人》。

隨之各種類似的文章瘋狂湧現,《為什麼又是吳京?》《吳孟達:看劇本不信是中國人寫的》

 

在主流媒體的導向輸出之後,各種自媒體也開始跟風消費,想要在爆棚的民族主義閱讀量裡分一杯羹。

 

《為什麼美國人拍不出流浪地球》

 

《吳京被罵,《流浪地球》遭質疑,中國人難道不能拯救地球?》

 

你檢索一下,可以在各種媒體平臺找到一大堆。

 

它們弱化了電影本身的藝術討論價值,直接將其拔高到了民族,國家的語境中進行褒獎。一切都變的非黑即白,本來藝術評價的灰色討論空間沒了,成了一場必須分輸贏的左右手互搏。

 

我也無意去說這些文的對錯,更多的是想討論這樣的輿論在目前複讀機滿地的中國網絡環境裡會引發什麼。

 

我認為這是一種對《流浪地球》赤裸裸的捆綁。

 

電影本身並不具有的沙文色彩被這些推文橫七豎八的塗抹上去,這部「中國硬核科幻的啟航式作品」,本身重點是「科幻」這個詞,現在的重點卻成了「中國」。

 

藝術範疇的討論被丟進了民族主義的染缸,一切都亂了。

 

這樣的降維式捧殺,所帶來的一個直接影響就是:

 

它會讓一些並不具有辯證思考能力的人產生一種錯覺:所有對《流浪地球》打差評的人就是在反對愛國,跪舔西方。

 

這非常荒謬,更荒謬的是,我還看到微博上有人組織大家一起去對豆瓣上的差評進行聲討的文革紅小將式行徑。

 

甚至有已經有一群人有組織的去對僅作為載體的豆瓣進行了刷差評打擊。

 

這種看似狂傲的文化自信,其實骨子只是一種文化自卑,因為太自卑了,所以一旦當《流浪地球》這樣的作品出現,就必須立刻跳腳,禁止一切雜音,他們意識不到自己正在矯枉過正,也自然不聽說理,絕不回頭。

 

 

當然,你說有胡攪蠻纏的差評嗎?

 

有。

 

那是另一群矯枉過正的人,他們其實和上面的那群人沒什麼區別,同樣的無視電影本身的討論空間,轉向到了吳京個人的標籤印象去打分。

 

除了爛,含京量,太空戰狼這幾個詞以外他們編不出別的。

 

他們更大化地激怒了上面的那些極端民族情緒維護者,兩方原本都是毫無本質區別的網絡複讀機,不過是兩種自以為是者的內鬥。

 

但現在這場鬥爭很明顯的失控了,逐漸波及到電影本身和一些理性的差評。

 

那些立於電影缺陷本身給到的差評,也意外被納入了那些人的攻擊靶向,電影批評的自由被他們偷換成了愛國與否的政治正確。

評論者被迫站成了兩派,如果你不站隊那就是雙方的敵人,而這種纏鬥的本質就是消滅對方,只留下一種聲音。

 

可不管留下哪一種聲音,那都會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好像這麼多年我們所極力構建的電影自由評論環境,在一夜之間都成了狗屁。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樣的公民權利意識也依舊很難植入我們的國民性中。

 

更重要的是,這種捧殺對電影本身所造成的影響,遠超任何一星差評,它是用那些莫須有的政治包裝和民族主義吹捧,把這顆值得被保護的小破球往歷史恥辱柱上推。

 

那一群人往往並無太多的電影評價意識和電影閱片儲備,有一部分甚至因為聽到很多人差評者在拿科幻經典《星際穿越》對比分析《流浪地球》的不足,專門吹哨子喊人去給《星際穿越》刷低分。

矛盾被他們的無理和反智主義越來越激化,越來越多本來客觀的人被冒犯激怒到一個非理性的狀態,這也是為什麼春節後期的《流浪地球》兩晚豆瓣連掉0.3分的原因。


最後


所以玩夠了嗎?,兩方都該收收了,我們好不容易等來一部《流浪地球》。


該把民族的歸於民族,電影的還給電影了。

音樂/流浪地球—acder

配圖/《流浪地球》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

「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相關焦點

  • 【臺灣來論】文青捧殺了臺灣電影 《流浪地球》給了華人希望
    這也是《流浪地球》讓大陸觀眾願意「捐情懷」的主因,它實現了臺灣影人長久以來的夢想——在好萊塢的文化霸權裡另闢蹊徑,展現不一樣的意識形態魅力。《流浪地球》即便在影像敘事風格、聲音處理與說故事的技巧等等層面,尚不及好萊塢頂尖實力,但是中國人看到了超越的希望,並已實實在在地突破了瓶頸。
  • 《流浪地球》「獵殺」豆瓣
    所以8分左右,應該是《流浪地球》一個比較合理的評分區間。但是問題在於,8分不是所有人的願望,在一些人眼中《流浪地球》已被奉為神作,給10分都嫌少;而在另一些人眼中《流浪地球》則一文不值,給1分都嫌多。一場戰爭,就在雙方的相對失明之間產生。
  • 【騎士分享】既是驚喜也是必然——《流浪地球》
    在春節檔的電影市場中,我們無疑都被《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所刷屏。當然,這部電影本身的質量和它所引起的社會現象與討論都是值得這樣的待遇的。《流浪地球》是春節檔的最大驚喜,也是給人突然橫空出世感覺的一部電影。
  • 豆瓣「栽」在《流浪地球》上
    從大年初六開始,陸續有網友在微博、知乎、虎撲上爆料稱,自己在《流浪地球》豆瓣詞條下點讚的評論,一天之後莫名從高星變成了一星,且點讚無法取消。隨即,「《流浪地球》豆瓣評分持續下滑」、「《流浪地球》遭惡意攻擊」等話題開始在輿論中發酵。(查看鈦媒體此前文章:《流浪地球》5天破13億,「投資人」吳京的百億票房夢》)
  • 《流浪地球》活著的地球,才可以流浪
    在今年大片雲集的春節檔《流浪地球》這部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的科幻電影,以黑馬之勢逆勢殺出,最終以絕對優勢奪冠《流浪地球》是一部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的硬科幻電影,網上討論電影本身的文章有很多,這裡就不再說了,今天要給大家說說的是,流浪地球這個科學設想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關鍵,那就是地球是「活」的,因為只有「活」的地球,才能流浪。恐怕很多朋友看到這個說法,都會一臉茫然,自己從小生活在地球上,怎麼就不知道,地球竟然是「活」的,地球又是怎麼樣活著的。
  • 《流浪地球》很好,但還有遺憾
    可以說《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給中國科幻電影樹立了標杆,也是中國電影史中必將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優秀電影。《流浪地球》拍攝過程中的百般曲折堪比九九八十一難,中間還差點夭折。但以導演郭帆為首的流浪地球製作團隊是抱著極大的熱情,充滿著情懷將影片的拍攝堅持了下去,最終修成正果。
  • 《流浪地球》15天票房突破40億!出品人個個樂開了花!他卻哭了!
    昨天,2月19號晚上,流浪地球成功突破40億票房!位居中國影史第2部票房破40億影片!恭喜!目前排在《流浪地球》前面的電影僅剩下吳京主演的《戰狼2》,其票房高達56.83億元。作為《流浪地球》的主演之一、幕後投資人,吳京「包攬」了中國影史上最高票房作品的冠亞軍。被網友評為「眼光毒辣」。
  • 《流浪地球》爆火,尬吹還是真強?
    這個春節檔最大的話題電影不是寧浩黃渤、不是韓寒沈騰、甚至不是星爺寶強,而是科幻片《流浪地球》!截止2月9日發稿前,《流浪地球》票房已突破13億,一躍成為春節檔的最大「黑馬」,預計國內最終票房51億。網友甚至把《流浪地球》評為「國產科幻裡程碑」、「中國科幻拓荒之作」、「中國科幻元年」、「流浪地球一小步,中國科幻一大步」等。
  • 流浪地球中的地球真的可以流浪嗎?
    我作為一個科幻迷十分認可流浪地球這部作品。我印象中我已經看了好幾遍了。這部作品既有對人性的思考。又有對環境日益惡劣的擔憂。還有對人類生生不息的讚揚。在道具等方面也是堪稱良心。大劉本人就說過:「科幻小說應該在文學和科學幻想上取得某種平衡」而流浪地球就是如此,所以今天我們討論的僅僅是給地球裝上發動機是否可以「流浪」。
  • 《流浪地球1》重映,《流浪地球2》定檔了
    11月26日,增加了11分鐘內容的《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重映。就在11月26日重映當天,導演郭帆共同宣布,電影《流浪地球2》定檔2023年大年初一,並曝光首張概念海報。《流浪地球》上映後,口碑與票房都獲得了驚人的好成績,許多觀眾在影片上映近兩年來不斷嚮導演郭帆「索要」續集。
  • 《流浪地球》票房破大紀錄 吳京新綽號來了
    據報導,貓眼票房專業版數據顯示,17日,上映13天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票房成功追趕上《紅海行動》,成為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二名。目前排在《流浪地球》前面的電影僅剩下吳京主演的《戰狼2》,其票房高達56.83億元。作為《流浪地球》的主演之一、幕後投資人,吳京「包攬」了中國影史上最高票房作品的冠亞軍。
  • 《流浪地球》最新票房統計 吳京流浪地球實時票房
    《流浪地球》最新票房統計 吳京流浪地球實時票房  點擊  剛剛,《流浪地球》躍居影史票房第二!前方僅剩《戰狼2》!根據貓眼票房專業版,2月17日13:00,上映13天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票房達到36.58億元,成功追趕上《紅海行動》,成為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二名。
  • 《流浪地球》影評
    ,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的新家園的故事。但觀看了《流浪地球》後,我驚喜地發現科幻片並不僅是千篇一律的英雄主義和令人目眩的特效的代名詞。浩渺星系中,冰冷金屬裡,原來也有情。片名的主語是地球,片中的主體也是地球,而最引我深思的,卻是「流浪」二字。在影片中,由於太陽災變,地球開始了長達2500年的移民計劃。這「愚公移山」式的流浪,不禁讓人疑問,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種艱難,甚至具有近乎悲壯色彩的方法?
  • 流浪地球的可能性:當太陽系走向坍縮,地球也成為了流浪的飛船
    流浪地球的可能性:當太陽系走向坍縮,地球也成為了流浪的飛船在之前我們也看到過不少劉慈欣的作品,那裡面有一部特別的突出,它描繪了一個叫做流浪地球的概念。它描繪的是在未來的世界,整個太陽系將會發生坍縮,太陽生命走向盡頭,而我們的原本的生命結構會發生徹底的改變。
  • 流浪地球,流浪的目的地是「家」
    最近大火的電影《流浪地球》霸佔了頭榜頭條。有人說這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有人說這裡可以看見中國人的精神內核。往小了說,它其實包含著中國的「家」文化。電影改編自《三體》作者劉慈欣的另一部科幻小說《流浪地球》,大概講的是:地球因為太陽急速衰老而面臨滅頂之災。
  • 流浪地球深度解析: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作為一部硬科幻小說,在今年春節檔被拍成電影上映可謂是口碑與票房雙豐收,但在電影的背後,不知道有多少注意到了這些細節:流浪地球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而不是建造飛船逃跑?我們在看流浪地球時最大的疑惑便是,既然能造出像行星發動機這樣巨大推力的裝置,連地球都能推動,為什麼不把他建造成飛船,這樣不就會像現在帶著地球一樣多災多難了。
  • 細思極恐的《流浪地球》
    昨天,終於去看了好評如潮的《流浪地球》。看完,非常震撼和感動,宏大的敘事格局,炫目的特效製作,還有觸動內心的情感大戲……但是,當我找到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原著,讀過之後,卻發現,電影和原著實在是差異太大。相比電影的煽情,原著實在是太冷靜和理性了。讀著讀著,竟然讓我細思極恐。
  • 流浪地球2定檔2023 導演曝光流浪地球2新亮點
    26日,《流浪地球2》宣布定檔2023大年初一,前作主要角色劉培強的扮演者吳京發來VCR,暗示自己會回歸續集!那麼,流浪地球2定檔2023!導演曝光流浪地球2新亮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流浪地球2定檔2023!導演曝光流浪地球2新亮點!
  • 《流浪地球》,硬
    看完《流浪地球》之後,我由衷感嘆,老鐵穩了,我們終於有自己的國產硬科幻了。(以下有劇透風險,請謹慎閱讀。)《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短篇小說,在未來,太陽內核極速老化、持續膨脹,地球將被吞沒。原著中將地球的流浪分為五步,分別叫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Ⅰ(加速)、流浪時代Ⅱ(減速)、新太陽時代。整個移民過程延續2500年,100代人。
  • 《流浪地球》:地球可以流浪,但生活決不能流浪
    說起流浪地球,我們知道它現在很牛逼,除卻逆襲史,除卻它的票房,它的厲害在於它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它帶給中國的是科幻電影的崛起而大火全網的《流浪地球》又到底是憑藉什麼火起來的呢?毋庸置疑的是它同大多數科幻電影一樣,營造了宇宙、災難這樣一個大話題,然而它區別於其他科幻大片的又是其貫穿於整部電影裡的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