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
我是喜歡這部電影的,這也是今晚我寫這篇文的第一動因。
前幾天的推文我對《流浪地球》做了針砭和表揚,表達了我的觀點,有好,有不足,但好遠多於不足。
我總結也說的很清楚:是科幻火種,希望大家都去影院支持和鼓勵。
但這幾天關於《流浪地球》的風向屬實讓我沒有想到。
主流開始瘋狂吹捧,主動給其貼上民族主義標籤。
而隨之反彈的是,關於電影本身的理性差評被噤聲,大量無關電影的無效差評瘋狂湧現,對差評的聲討也開始變成無差別式野蠻。
就像是一出現實的科幻戲碼,在我們向來魔幻的輿論環境裡,引發了一場完全脫離電影本身的口水大戰。
本身的一次中國科幻高光,被一群人糊爛成了吵鬧的雞毛亂鬥。
一
大概因為也有吳京的關係,《流浪地球》被當成民族主義宣傳工具的樣子,像極了兩年前的《戰狼2》。
但它其實和《戰狼2》完全不同。
同樣的民族主義,《流浪地球》比《戰狼2》包裝得合理的多。
裡面沒有像《戰狼2》那樣故意誇大民族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也並沒有用一些並不存在的護照式意淫去對觀眾的民族主義情緒進行煽動。
它很沉穩,不帶任何沙文主義。
本身的科幻文本設定就已經模糊了國界的概念,空間站的那條線也並非吳京的個人秀,雖然用俄國人有政治投機的嫌疑,但這又是無關民族主義的另一個問題了。
它不過就是一部中國科幻片,一部尚有不足,但放入中國科幻時間軸依舊舉足輕重的作品。
所有的討論,好評,差評,都應該是立足於電影本身的。
但可惜,有很多人不這麼想。
一切都是從《人民日報》的轉載那篇文開始的,《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國人》。
隨之各種類似的文章瘋狂湧現,《為什麼又是吳京?》《吳孟達:看劇本不信是中國人寫的》
在主流媒體的導向輸出之後,各種自媒體也開始跟風消費,想要在爆棚的民族主義閱讀量裡分一杯羹。
《為什麼美國人拍不出流浪地球》
《吳京被罵,《流浪地球》遭質疑,中國人難道不能拯救地球?》
你檢索一下,可以在各種媒體平臺找到一大堆。
它們弱化了電影本身的藝術討論價值,直接將其拔高到了民族,國家的語境中進行褒獎。一切都變的非黑即白,本來藝術評價的灰色討論空間沒了,成了一場必須分輸贏的左右手互搏。
我也無意去說這些文的對錯,更多的是想討論這樣的輿論在目前複讀機滿地的中國網絡環境裡會引發什麼。
我認為這是一種對《流浪地球》赤裸裸的捆綁。
電影本身並不具有的沙文色彩被這些推文橫七豎八的塗抹上去,這部「中國硬核科幻的啟航式作品」,本身重點是「科幻」這個詞,現在的重點卻成了「中國」。
藝術範疇的討論被丟進了民族主義的染缸,一切都亂了。
這樣的降維式捧殺,所帶來的一個直接影響就是:
它會讓一些並不具有辯證思考能力的人產生一種錯覺:所有對《流浪地球》打差評的人就是在反對愛國,跪舔西方。
這非常荒謬,更荒謬的是,我還看到微博上有人組織大家一起去對豆瓣上的差評進行聲討的文革紅小將式行徑。
甚至有已經有一群人有組織的去對僅作為載體的豆瓣進行了刷差評打擊。
這種看似狂傲的文化自信,其實骨子只是一種文化自卑,因為太自卑了,所以一旦當《流浪地球》這樣的作品出現,就必須立刻跳腳,禁止一切雜音,他們意識不到自己正在矯枉過正,也自然不聽說理,絕不回頭。
二
當然,你說有胡攪蠻纏的差評嗎?
有。
那是另一群矯枉過正的人,他們其實和上面的那群人沒什麼區別,同樣的無視電影本身的討論空間,轉向到了吳京個人的標籤印象去打分。
除了爛,含京量,太空戰狼這幾個詞以外他們編不出別的。
他們更大化地激怒了上面的那些極端民族情緒維護者,兩方原本都是毫無本質區別的網絡複讀機,不過是兩種自以為是者的內鬥。
但現在這場鬥爭很明顯的失控了,逐漸波及到電影本身和一些理性的差評。
那些立於電影缺陷本身給到的差評,也意外被納入了那些人的攻擊靶向,電影批評的自由被他們偷換成了愛國與否的政治正確。
評論者被迫站成了兩派,如果你不站隊那就是雙方的敵人,而這種纏鬥的本質就是消滅對方,只留下一種聲音。
可不管留下哪一種聲音,那都會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好像這麼多年我們所極力構建的電影自由評論環境,在一夜之間都成了狗屁。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樣的公民權利意識也依舊很難植入我們的國民性中。
更重要的是,這種捧殺對電影本身所造成的影響,遠超任何一星差評,它是用那些莫須有的政治包裝和民族主義吹捧,把這顆值得被保護的小破球往歷史恥辱柱上推。
那一群人往往並無太多的電影評價意識和電影閱片儲備,有一部分甚至因為聽到很多人差評者在拿科幻經典《星際穿越》對比分析《流浪地球》的不足,專門吹哨子喊人去給《星際穿越》刷低分。
矛盾被他們的無理和反智主義越來越激化,越來越多本來客觀的人被冒犯激怒到一個非理性的狀態,這也是為什麼春節後期的《流浪地球》兩晚豆瓣連掉0.3分的原因。
最後
所以玩夠了嗎?,兩方都該收收了,我們好不容易等來一部《流浪地球》。
該把民族的歸於民族,電影的還給電影了。
音樂/流浪地球—acder
配圖/《流浪地球》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
「各有態度」特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