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來論】文青捧殺了臺灣電影 《流浪地球》給了華人希望

2021-02-22 華廣網

我是圈外人,對「新浪潮」如何淹沒商業電影的詳細過程不是很清楚,但去年「九合一」大選前,因「小野暴哭」事件,有資深影人對這段過往於媒體投書,說了一段泣血的內情。該資深影人叫做裴在美,她控訴當年小野與吳念真掌握了臺灣「中影」的所有拍片資源,掐斷了許多商業電影與資深影人的生路,讓臺灣電影死在「狹隘的鄉土劇」與特定的電影語言與敘事形式中。

 

吳念真在「中影」9年,一年有8、9部編劇作品,佔「中影」電影3/4以上,裴在美直指「新浪潮電影」即由吳念真與小野這小圈子的人所催生,顯然她認為臺灣電影就是死在這個關卡。

 

這一段孤芳自賞、本土化、歐日風的文青電影浪潮,因為票房不佳,所以在臺灣電影工業史裡的地位很低,卻又享受不成比例的吹捧,讓無數影人競折腰。有人折腰,有人夭折,並在好萊塢全球徵服史上,留下了不堪一擊的戰敗恥。

 

面對好萊塢的狂潮,如果當初商業電影能得到政府資本與產業計劃的援助,本有人才勵精圖治,振興產業的機會,因為中美文化畢竟有差異,在華人市場裡能取得一定的優勢,大陸亦是極有潛力的市場,而不至於灰飛湮滅。

 

這也是《流浪地球》讓大陸觀眾願意「捐情懷」的主因,它實現了臺灣影人長久以來的夢想——在好萊塢的文化霸權裡另闢蹊徑,展現不一樣的意識形態魅力。《流浪地球》即便在影像敘事風格、聲音處理與說故事的技巧等等層面,尚不及好萊塢頂尖實力,但是中國人看到了超越的希望,並已實實在在地突破了瓶頸。

 

至此,即便好萊塢電影大舉入侵中國大陸,也無可能像在臺灣一樣壟斷市場,因為中國電影產業與觀眾已有足夠的抵抗力,選擇性接受或拒絕好萊塢敘事。

 

話說回來,我們也不能完全抹煞藝術電影(或說「文學性」較高的嘗試)在產業裡的重要性,就好比純文學作品在書市裡雖然永遠屬於小眾,但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創作的世界,應該要有一批人專注於砥礪技術層面,勇於突破窠臼,別開生面,他們也應該受到一定程度的尊敬。

 

好萊塢也不是只有花俏的娛樂電影,亦有許多從業者不斷在敘事技巧、故事深度等等軟實力層面謀求進步與變化。所以每每在觀眾看膩了某類型娛樂片,以致銷售力道減弱時,不乏新型態的題材或新穎的細節表現,適時填補市場空缺,甚至引領新潮流。而前提在於,整個產業要有豐富的資源、人才與尊崇軟實力專業的文化,這也必須仰賴產業整體的獲利能力。

 

有正確的產業概念,才談得上電影文化的紮根與發展,畢竟文化也是一種重要的消費商品與經濟活動。文青捧殺了臺灣電影,但我們仍需要文青,要那種有眼界與弘願的,而不是狹隘、自以為是的。

校審:陶寧薇

編輯:吳   勇

排版:陶寧薇

相關焦點

  • 被捧殺的《流浪地球》
    前幾天的推文我對《流浪地球》做了針砭和表揚,表達了我的觀點,有好,有不足,但好遠多於不足。 我總結也說的很清楚:是科幻火種,希望大家都去影院支持和鼓勵。 但這幾天關於《流浪地球》的風向屬實讓我沒有想到。
  • 臺灣媒體竟這樣介紹電影《流浪地球》…
    隨著科幻電影《
  • 《流浪地球》創作概念源自臺灣小說?劉慈欣:沒看過
    今天(2月14日),冬瓜俠在臺灣《商業周刊》網站上看到一篇文章,標題是: 為什麼不能接受中國人當英雄?中國賀歲片《流浪地球》票房破紀錄,創作概念竟源自臺灣↓說實話,第一時間以為這是一篇「韓國風格」的稿子,講述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是抄襲了臺灣作家的靈感。
  • 大陸有《流浪地球》 臺灣將有5000「流浪警察」?
    中國大陸拍攝的電影《流浪地球》風靡春節檔;在對岸臺灣,這幾天引起關注則是有可能出現5000名「流浪警察」。
  • 看完《流浪地球》後,這群臺灣人竟會如此評價
    隨著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新春上映後在中國大陸獲得超高票房和話題度,海峽另一邊也開始關注到這部電影。
  • 《流浪地球》抄襲臺灣作品?| 部分臺媒還在「自嗨」,作者已澄清:「對比大劉,甘拜下風」
    中國賀歲片<流浪地球>票房破紀錄,創作概念竟源自臺灣》的文章,並稱這個概念最早來自1988年臺灣作家黃海(本名黃炳煌)的小說《地球逃亡》。然而,黃海曾撰文評論劉慈欣的小說:和劉慈欣的小說相比,「《地球逃亡》只能甘拜下風。」
  • 還是來了!臺媒這樣介紹《流浪地球》……
    原創:艾立紛環球時報今天隨著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新春上映後在中國大陸獲得超高票房和話題度,海峽另一邊也開始關注到這部電影。近日臺灣的一檔節目就專門介紹了這部電影,但是臺媒看《流浪地球》卻似乎看出了一些奇怪的味道。
  • 《流浪地球》全美票房出爐!觀眾都是華人?導演曾這麼說...
    然而,在一片讚譽聲中,也有人注意到,影院裡似乎全是華人。 其實,這也算是導演郭帆「意料之中」的,早在《流浪地球》上映前,他就曾說過,這部電影並沒有考慮國際市場,在北美上映也是為了照顧海外華人的觀影需求。「管他們(外國觀眾)能不能接受呢,我先服務中國觀眾。」 此外,他還表示,目前還沒有能力去做全球視角的電影。
  • 《流浪地球》一場浪漫的希望之旅
    電影《流浪地球》選擇的是,地球利用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完成最後加速的時候發生的一次意外事件,這裡補充說明一下什麼是引力彈弓。,領航空間站打算放棄地球,執行火種計劃,地面救援部隊經過一番掙扎之後選擇了希望,在最後一刻引燃了木星,利用衝擊波將地球推離洛希極限,拯救了地球和全人類。
  • 偷天換日,以虛構的末日世界大災難來置換末日的道德審判——論《流浪地球》施展的乾坤大挪移心法
    須注意,李登輝兩次傳出死亡的消息,都是通過蔡英文登門探視來闢謠,其中必有蹊蹺。李、蔡二人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網絡上傳說蔡是李的情人,這絕對是造謠,且有意釋放煙幕彈來掩蓋真相。臺灣政局的真正操盤者以李登輝的死亡來威脅蔡英文,這是赤裸裸的綁架,警告她不得偏離設定好的劇本把臺灣給帶「偏」了。媒體、影視都操縱在黑暗勢力手中,《流浪地球》這部電影被貼上「國產」、「硬科幻」等標籤,名不副實。
  • 流浪到凱恩斯的臺灣姑娘
    好像臺灣人的身體裡都有流浪的基因,他們總是走得很遠,眭澔平流浪地球走到了一百九十二個國家,三毛流浪到西班牙流浪到非洲撒哈拉沙漠,在澳大利亞,我認識了流浪到凱恩斯的臺灣姑娘娃娃
  • 《流浪地球》最美女老師「陶珞依」:我們來談談「希望」……
    《流浪地球》最美女老師「陶珞依」:我們來談談「希望」……核心導讀:認識陶珞依是在2017年11月16日的時候,作為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和草原局共同舉辦的大型系列主題公益活動——綠色中國行公益大使,在四川中江縣,她參加了綠色中國行走進美麗中江大型公益主題活動。
  • 細思極恐的《流浪地球》
    昨天,終於去看了好評如潮的《流浪地球》。看完,非常震撼和感動,宏大的敘事格局,炫目的特效製作,還有觸動內心的情感大戲……但是,當我找到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原著,讀過之後,卻發現,電影和原著實在是差異太大。相比電影的煽情,原著實在是太冷靜和理性了。讀著讀著,竟然讓我細思極恐。
  • 《流浪地球》火到了北美
    這是春節以來記者在美國碰到的華人朋友常常會談到的一個話題。作為當前中國最賣座的科幻大片和社交媒體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流浪地球》也火到了北美。隨著該片5日同步在美國29座城市的部分影院上映,這部普通話原聲配英文字幕的影片吸引了以華人為主的大量北美觀眾,部分影院的黃金時段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火爆景象。「這部影片相對於以前的中國科幻電影的確是一個很大進步。」
  • 希望不要讓《流浪地球》成為現實!
    電影《流浪地球》講述的是未來某一天, 太陽的壽命到了極限,再不久就要產生大爆炸,人類團結一致,建立了一萬個推進器。逃離太陽系!在流浪的路上,曾經熱鬧繁華的上海、北京,風雪呼嘯,一片冰冷而又死氣沉沉的鏡像!真的沒辦法想像,零下80多度的時候,人們生活在地下幾百米,在外面超過一分鐘就會被凍死!
  • 這部史上評分最低的詐騙電影,背後是一群被票房逼瘋的文青電影人
    2019年新年伊始,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便以一個創下貓眼評分最低記錄的2.6分,以及上映第二天便超過90%的崩塌式票房曲線,以一種古怪兼滑稽的方式,揭開了「文藝片」或者說「藝術電影」的新衣。1989年出生的畢贛,2015年處女作《路邊野餐》一舉成名, 洛迦諾電影節(國際A類)新導演獎和最佳處女作獎, 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臺灣金馬獎新導演獎,中國導演協會最佳新導演獎……從此也被某些影評人吹噓為大有前途的,將來要一舉拯救中國電影的天降「紫微星」。
  • 個人預測《流浪地球》票房可超百億,對《流浪地球》的觀後感
    本來想休息一段時間再繼續寫關於《三體》的文章,正好昨天看了《流浪地球》電影,有一些觀後感和大家分享一下。,誰走了,誰衝上去了,誰落後了,分不清誰是誰,看的我一臉囧比;5、演員方面,看到飾演劉啟的男主角總讓我聯想到說相聲的曹*金,讓我瞬間出戲了;吳孟達是我喜歡的演員,演的也很出色,不過太早去「領盒飯」,有些沒看過癮;6、媒體宣傳方面:之前在媒體宣傳中,《流浪地球》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之作就有些過了,之前無論是大陸、香港和臺灣都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品,大陸比較知名的包括新中國第一部科幻片
  • 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
    而專屬於2020年的全「心」版本《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也帶著對2020年的感悟,提振大家面對困難時的信心。它對比《流浪地球》增加的不僅是內容更是一種精神,是一種面對困難永不放棄充滿希望的精神。就像電影臺詞裡所說「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我們還有希望!
    當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球,失去了我們的家園,會是怎樣的感受?曾經繁華的城市現在變成了一座空城,地表溫度極低,已不適合人類居住,人們只能生活在陰暗的地下城。為了活下去,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計劃,帶著地球去流浪,史稱「流浪地球」計劃。
  • 西方觀眾到底怎麼評價《流浪地球》?
    目前北美市場上的華語片主流受眾群依然是海外華人觀眾,有大約30~60家拉動華語片票房的主力影院,尤其以華人密集區的影院居多。《流浪地球》發行方華人文化在北美上映時選擇的策略同樣如此。《流浪地球》的北美發行則是出品方華人文化的子公司華人影業負責操作。華人影業去年在北美地區發行的國慶檔電影《反貪風暴》、《李茶的姑媽》,今年賀歲檔做的《流浪地球》《飛馳人生》暫時沒有足夠的專業影評露出來支撐爛番茄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