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圈外人,對「新浪潮」如何淹沒商業電影的詳細過程不是很清楚,但去年「九合一」大選前,因「小野暴哭」事件,有資深影人對這段過往於媒體投書,說了一段泣血的內情。該資深影人叫做裴在美,她控訴當年小野與吳念真掌握了臺灣「中影」的所有拍片資源,掐斷了許多商業電影與資深影人的生路,讓臺灣電影死在「狹隘的鄉土劇」與特定的電影語言與敘事形式中。
吳念真在「中影」9年,一年有8、9部編劇作品,佔「中影」電影3/4以上,裴在美直指「新浪潮電影」即由吳念真與小野這小圈子的人所催生,顯然她認為臺灣電影就是死在這個關卡。
這一段孤芳自賞、本土化、歐日風的文青電影浪潮,因為票房不佳,所以在臺灣電影工業史裡的地位很低,卻又享受不成比例的吹捧,讓無數影人競折腰。有人折腰,有人夭折,並在好萊塢全球徵服史上,留下了不堪一擊的戰敗恥。
面對好萊塢的狂潮,如果當初商業電影能得到政府資本與產業計劃的援助,本有人才勵精圖治,振興產業的機會,因為中美文化畢竟有差異,在華人市場裡能取得一定的優勢,大陸亦是極有潛力的市場,而不至於灰飛湮滅。
這也是《流浪地球》讓大陸觀眾願意「捐情懷」的主因,它實現了臺灣影人長久以來的夢想——在好萊塢的文化霸權裡另闢蹊徑,展現不一樣的意識形態魅力。《流浪地球》即便在影像敘事風格、聲音處理與說故事的技巧等等層面,尚不及好萊塢頂尖實力,但是中國人看到了超越的希望,並已實實在在地突破了瓶頸。
至此,即便好萊塢電影大舉入侵中國大陸,也無可能像在臺灣一樣壟斷市場,因為中國電影產業與觀眾已有足夠的抵抗力,選擇性接受或拒絕好萊塢敘事。
話說回來,我們也不能完全抹煞藝術電影(或說「文學性」較高的嘗試)在產業裡的重要性,就好比純文學作品在書市裡雖然永遠屬於小眾,但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創作的世界,應該要有一批人專注於砥礪技術層面,勇於突破窠臼,別開生面,他們也應該受到一定程度的尊敬。
好萊塢也不是只有花俏的娛樂電影,亦有許多從業者不斷在敘事技巧、故事深度等等軟實力層面謀求進步與變化。所以每每在觀眾看膩了某類型娛樂片,以致銷售力道減弱時,不乏新型態的題材或新穎的細節表現,適時填補市場空缺,甚至引領新潮流。而前提在於,整個產業要有豐富的資源、人才與尊崇軟實力專業的文化,這也必須仰賴產業整體的獲利能力。
有正確的產業概念,才談得上電影文化的紮根與發展,畢竟文化也是一種重要的消費商品與經濟活動。文青捧殺了臺灣電影,但我們仍需要文青,要那種有眼界與弘願的,而不是狹隘、自以為是的。
校審:陶寧薇
編輯:吳 勇
排版:陶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