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的守望者》: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學會接納和忍耐

2021-02-13 大龍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大龍為你讀書

在1980年,「甲殼蟲」樂隊主唱約翰·列儂在紐約街頭被一個叫馬克·大衛·查普曼槍殺。查普曼向列儂連開了5槍,然後從容坐在街邊,讀起《麥田裡的守望者》,他告訴前來抓他的警察:「這本書是寫我的,我就是霍爾頓」;幾個月以後,有一個叫約翰·大衛·欣克利的人向美國的總統裡根開槍。後來,警察在他的旅館裡發現了一本翻得破破爛爛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1年,這本小說一經出版就受到青少年的熱烈歡迎,認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一時間大、中學校的的校園到處都在模仿小說主人公霍爾頓--他們在大冬天穿著風衣,倒戴著紅色獵人帽,學著霍爾頓的言語動作。

提起青春,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有那麼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或許它關乎著美好的校園時光,或許它承載著美妙的愛情,或許它見證著深厚的友誼,也或許它陪伴你每一次成長……

 

文學大師喬治•桑曾說過:「少年從不會抱怨自己如花似錦的青春,美麗的年華對他們來說是珍貴的,哪怕它帶著各式各樣的風暴。」

是的,那一段光陰無論是什麼樣子,都是人生中最為難忘的一段記憶。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photos/BydNJ_dOVYg)而在眾多關於青春的關鍵詞中,「殘酷」似乎是一個繞不開的詞語,塞林格的代表作《麥田裡的守望者》就是這樣一部被無數人奉為經典的青春殘酷物語。在這本書裡,塞林格刻畫了一個慵懶的少年霍爾頓,在青春的掩護下,他用頹廢代替勇氣,懶惰代替反抗,甚至連他的空虛,都成為了一種少年的性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閱讀《麥田裡的守望者》就像畢業要獲得導師的首肯一樣重要。青少年們從書中獲得了無盡的同感,一些學校兄弟會甚至將閱讀這本書作為入門通行證。這本書是成長指南,是理解和關懷的鑰匙。霍爾頓這個對虛偽的周圍環境深惡痛絕的少年,竟然被千萬讀者看成是迷人的新英雄。

 

它是關於一個人在看透人生之註定失敗後如何說服自己去耐心地完成這個失敗的小說。霍爾頓還不明白自己想成為麥田裡的守望者到底是為了什麼,他的夢想是天性使然。他想要守護的,是源自內心的那份本性,是一份忠於赤誠的善良。你一定得認識到自己想往哪個方向發展,然後一定要對準那個方向出發,要馬上。你再也浪費不起多一秒的時間了,你浪費不起。 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轟轟烈烈地死去,而一個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謙恭地活下去。這幫聰明人就是這樣,如果不是他們自己在發號施令,就不高興跟你進行一場有意思的談話。

 

霍爾頓和很多「垮掉的一代」一樣,幹盡一切離經叛道之事,親手將自己的青春塗抹的血跡斑斑,在自虐中尋找自尊。從他的故事中獲得共鳴的孩子們,或多或少也經歷過迷惘和陣痛的青春期。青春對於他們來說,是那沸騰的荷爾蒙,那隱藏的黑暗和乖戾,還有那些吵鬧刺激的音樂。價值觀還未完全成形的16歲少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他幻想守住社會法則之外的純潔世界,夢想著成為麥田守望者來保護每一個孩子免受成人世界的侵害。雖然這本書描述的是二戰後美國青年的迷思,但這種迷惘和彷徨對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青年都適用。大家好像都在這個小說裡面看到了一個年輕的自己,看到一個青少年時期的自己,或者自己覺得應該是如此的一個青少年時期。

天真美好的本性會向時間和現實做出妥協,複雜的社會會磨平一個人原本的稜角,無論這稜角是鋒芒的還是柔軟的,最終都會趨於圓滑。

在這樣的世界中,也許我們並不能憑藉一己之力驅散整個社會的迷霧,但我們可以守護住自己的本心,讓自己在迷茫中握準方向,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拉回瀕臨懸崖的人們,在那片金燦燦的浮華裡守望住自己源於本心的赤城。

長按掃碼加入 「大龍讀書會」

你可能還想讀:

《活著》:推薦指數9.2

《財務自由之路》:推薦指數8.4

《未來簡史》:推薦指數8.8

《異類》:推薦指數8.2

《了不起的蓋茨比》:推薦指數8.8

《認知天性》:推薦指數8.3

《荒誕醫學史》:推薦指數8.4

《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推薦指數8.1

《一問一世界》:推薦指數8.2

《拆掉思維裡的牆》:推薦指數8.1

《刻意練習》:推薦指數8.0

相關焦點

  • 成熟的標誌是什麼?《麥田裡的守望者》中,有你想要的答案
    想要遠離,想要「背棄」,想要徹底奔向「我」的世界,那是大人所不理解的世界,或許就像書中說的:「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轟轟烈烈地死去,而一個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謙恭地活下去。」
  • 夜讀·學海 |《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外文名稱:The Catcher in the Rye作品別名:麥田捕手創作年代:1951年文學體裁:長篇小說Author brief introduction霍爾頓是出身於富裕中產階級的十六歲少年,在第四次被開除出學校之後,不敢貿然回家,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
  • 《麥田裡的守望者》:最好的「守望」,是理解和接納
    關於《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1980年12月8日晚,著名歌手約翰列儂,在自家公寓前,給粉絲馬克查普曼籤完名,轉身開門之際,誰也沒想到,這個粉絲掏出槍,用《麥田裡的守望者》遮掩,朝列儂連開5槍。然後,從容坐在街邊,讀起這本小說。事後,他對警察說,「這本書是寫我的,我就是霍爾頓。」
  • 網課|8-9年級精讀課 「The Catcher in the Rye」《麥田的守望者》
    Holden就是我們這次要讀的這本「The Catcher in the Rye」,《麥田的守望者》的主人公,也是故事的敘述者作品介紹《麥田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
  • 今日讀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疫情期間時間變得很富餘,所以撿起了許久未看的《犯罪心理》,其中有一集講述了反社會人格障礙犯罪事件,劇尾小天使瑞德便提起了被奉為「反社會人格聖典」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我就一時興起在微信讀書立馬找了書來看,因為想趁著熱度未消退一口氣讀完。
  • 《麥田裡的守望者》,在物慾橫流的社會守望那些最珍貴的美好事物
    單純的他們眼裡揉不得一點沙子,敏感又脆弱,既渴望融入周圍的團體,又擔心不被接納。孤獨、鬱鬱寡歡下,對一切都持懷疑態度,甚至對自己基於直接的判斷也給予否定。這種矛盾心理,在《麥田的守望者中》的16歲霍爾頓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出生於紐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的霍爾頓,家長和老師強迫他好好讀書,目的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出入有凱迪拉克和美女相陪。
  • 一位叛逆少年的獨白:我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如果說《小王子》是用溫和柔軟的筆觸保護每一顆純真的心靈,《麥田裡的守望者》就是以一個青春叛逆少年的視角來表達對虛偽社會的反抗,對純真善良的永遠守護。村上春樹曾回憶說:「當時的年輕人如果沒有讀過《麥田的守望者》,簡直就無法與同齡人進行交流。」
  • 【翰墨書香】麥田裡的守望者
    小說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方式,融象徵、反諷、隱喻等藝術手法於一體,構成了《麥田裡的守望者》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小說眾多意象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紅色獵人帽,它是貫穿文章的線索之一,具有豐富的象徵意蘊。一方面,它象徵著主人公青春期的叛逆精神。他厭惡自己所處的環境,卻因性格的膽小懦弱無力反抗,只能以叛逆的方式來與社會對抗。另一方面,它象徵著主人公對童真的嚮往,以及對天真的孩子的守護。
  • 《麥田裡的守望者》——誰在守望我們的麥田
    說到《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書,會讓一些人想起1980年冬天,約翰·列儂和妻子走在回公寓的路上。一個叫馬克的年輕人走向約翰·列儂,在得到偶像籤名後,轉身槍殺了列儂。看到偶像倒在血泊中,便異常平靜地坐在街邊,開始讀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 也談讀《麥田守望者》的感受
    所以,他希望自己能成為這樣一個「守望者」,把那些奔向懸崖的孩子捉回去。可是,真的能把那些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兒跑的孩子捉回去嗎?真的能把每一個奔向懸崖的孩子都捉回去嗎?霍爾頓就是這樣一位少年,他的成長裡最多的感受就是膩煩、討厭、厭惡、無聊,他對未來是迷惘的,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該走向何處。
  • 《攻殼機動隊SAC》與《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看的是TV版的第一部,真是太好看了,而且發現第一部和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想要隨便寫寫,記錄一下。三、與《麥田裡的守望者》相關的細節 看過《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的人很輕鬆的就可以發現這裡面與《麥田裡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相關的細節,還有包括其他的塞林格的作品《九故事》等等。讓我很敬佩原作者士郎正宗和導演神山健治。
  • 《麥田守望者》,守望的不是童年,而是純真
    來自網絡第一,你看了書名,覺得這是寫給農民伯伯的一本書,你的腦海中會浮現這樣一幅畫面:在一片金燦燦的麥田裡,有一個衣衫襤褸的東西,它的名字叫稻草人。第二,你打開書本,看到主人公與他妹妹的對話。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入手,解讀為何霍爾頓甘願做「麥田裡的守望者」
    在這裡看到了成人的世界,其實和孩子們的世界是一樣的無聊,全是酒肉、女人、色情等等。在此,我們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為大家解讀霍爾頓為何甘願選擇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青春期特徵(1):渴望被關注初中生隨著身體和心理的成熟,內心出現了很多的矛盾,這些矛盾有的來自外界,有的矛盾來自自身。
  •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學會獨立,學會微笑,學會丟棄不值得的感情
    人,各有各的位置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要苛求他人,也不要太苛求自己,保持善良,做到真誠,寬容待人,嚴於律己,得與失,成和敗,聚或散,都是人生的一種成長。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學會狠心,學會獨立,學會微笑,學會丟棄不值得的感情。真正的愛情,不是付出全部,而是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每個人心底都有那麼一個人,已不是戀人,也成不了朋友。
  • 以小見大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到底講了怎樣一個故事?
    敘談《麥田裡的守望者》寫作手法。《麥田裡的守望者》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無論社會怎麼變化,總有一個人與你同在;無論社會怎麼變化,你都應該保持本心,做一個自己內心純真的守護者,守護好屬於自己那一片金色麥田。註:圖片來自網絡
  • 文學鑑賞:淺析《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創作技巧和敘事手法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著名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講述了一名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被學校開除後到紐約遊蕩,並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廣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
  • 李健獻聲話劇《誰沒年輕過之麥田守望者》
    日前,由田佳製作,張默、田佳導演、範羽汐總策劃、呂麗萍主演話劇《誰沒年輕過之麥田守望者》正式曝光由「音樂詩人」李健演唱主題曲《雨·夜曲》。李健老師定於10月27日在北京鼓樓西劇場現場給話劇《誰沒年輕過之麥田守望者》錄音,深情獻唱主題曲《雨·夜曲》。
  • 看《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感悟
    這是一個實利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社會,似乎表面的一切都是假的,人們的精神生活也是一-片荒原,更沒有人去在意別人的感受。主人公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然而一切的美好在現實中一一破滅。當我走過這個世界,我能感受到身後是無法回首的冰封。
  • 《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充滿髒話的小說為何成為傳世經典?
    有這樣一本小說,充滿了汙言穢語和離經叛道的思想,卻成為經典,被家長和學校列為「必讀書目」,這本書就是《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小說出版於1951年,作者傑羅姆·大衛·塞林格憑藉這部作品一舉成名。小說通過天馬行空的敘事手法剖析了青少年彷徨、孤寂、痛苦的內心世界,無數讀者在小說裡面找到共鳴,找回迷失於世俗的赤子之心。
  • 麥田裡的守望者:誰的年少不輕狂,誰的青春不迷茫!
    今天去山上掃墓,路過一片片綠油油的麥田的時候,突然想起了這本書《麥田裡的守望者》。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美國作家塞林格創作了這麼一部奇特而標新立異的長篇小說,通篇以一個16歲的中學生的口吻來講述整個故事,全書髒話連篇,但不可否認,經時間的認證,它無疑是一部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