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讀《麥田守望者》的感受

2021-01-10 老武小侃

說實話,讀這本書時,書裡所透露出的失望、焦慮以及憤怒的情緒讓人很是難受。但是讀完後的認真思考,會讓人有種豁然開朗之感。

在年少的霍爾頓的眼裡,孩童的世界如同美麗的田園,而成人的世界就是那斷崖下的深淵,每一個從孩童到成年的過程,就如同懸崖的跌落一般,這種感覺好像已經遠遠超越了恐懼,更多的是一種絕望。

所以,他希望自己能成為這樣一個「守望者」,把那些奔向懸崖的孩子捉回去。可是,真的能把那些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兒跑的孩子捉回去嗎?真的能把每一個奔向懸崖的孩子都捉回去嗎?

霍爾頓就是這樣一位少年,他的成長裡最多的感受就是膩煩、討厭、厭惡、無聊,他對未來是迷惘的,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該走向何處。

誠然,他是善良的,他愛自己的妹妹,當看到妹妹時,他希望自己能夠做一個麥田的守望者。

可是即使有這些善良,也無法讓霍爾頓做到自我拯救,因為這些善良只是一些本性,而在現實的生活中,面對他所厭惡的世界,霍爾頓依然是軟弱的,他的善良只是停止在理想的階段而無法向前一步。他在厭惡周圍的人的同時,他也時常顯得和其他人一樣虛偽、吝嗇、膚淺。這種變化,這種軟弱,讓霍爾頓感到不安,但他無能為力,他能做到的只是焦躁和憤怒。

所以我想,《麥田裡的守望者》之所以能夠得到很多人的肯定,是因為他寫出了人們,尤其是青年人在面對現實時那種孤寂、彷徨、痛苦,這種曾與過的共同體驗引發了人們的共鳴。

可是這種共鳴,只是讓人們的情緒找到了一個宣洩口,但並不能讓人們做到自我拯救。試想,一個連自己的生活該是怎樣的人都不知道,他又怎麼能很好的為生活設定邊界呢?沒有了邊界設定的人,又怎麼能做好一個守護者呢?他更多的可能會成為一個狹隘的禁錮者,或者一個虛無的理想主義者,在偏執或頹廢中生活著。

那到底該如何讓我們從不如意的生活中得到拯救呢?後來我想到了那個我們說過了很多遍的故事——蘇格拉底之問。

蘇格拉底問學生們,如何除掉曠野裡的雜草,學生有回答「用手拔」「用鐮刀割」「用火燒」等等,但一年以後,答案揭曉。

一年後,每個學生都來了,在他們除草的地方已不再是雜草叢生,不過還是參差不齊的長著一些小草在風中搖擺。而另有一塊地方,不是他們除草的區域,那裡不但沒有雜草,而且旺盛地長著綠油油的麥苗。在那塊區域的正前方擺放著厚厚的一摞書,他們湊上去看,那是老師的著作,在這摞書的上面還壓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要想除掉曠野裡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

是的,所有的嚴防死守都無法去掉雜草,但種上莊稼卻能。所有的嚴防死守可能去掉了大的雜草,但也導致了地的荒蕪,但種上莊稼,卻讓土地煥發了生機。

想想蘇格拉底學生的做法,這也曾是我們很多人的思維吧!我們帶著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的去除「雜草」,但結果往往是雜草除不掉,春風吹又生,除草人卻心力交瘁,疲憊不堪。「除草人」和「土地」都在經歷一場巨大的消耗戰,兩敗俱傷。

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同樣,我們永遠也無法守望一個執著奔向懸崖的人。與其膽戰心驚的嚴防死守,不如在孩子們的心中築籬。讓孩子們知道,這個世界有很多種形態,不是只有麥田,麥田之外會有新的風景,但也會有懸崖。孩子們可以遠望懸崖,但要遠離懸崖,甚至如果可能,他可以做一個開拓者,填平某些「懸崖」,開闢新的「麥田」。

我想,這就是「種莊稼」的價值所在,當種下的種子發芽,長成後,無論現實的生活如何,我們都能坦然面對。無論選擇如何艱難,我們依然可以做出自己的抉擇。

所以,從現在開始,希望我們不再僅僅是一個「麥田的守望者」,更希望我們能成為一個「種莊稼的人」,讓土地長滿綠油油的「莊稼」,讓每個人心中自有守望。

相關焦點

  • 網課|8-9年級精讀課 「The Catcher in the Rye」《麥田的守望者》
    Holden就是我們這次要讀的這本「The Catcher in the Rye」,《麥田的守望者》的主人公,也是故事的敘述者作品介紹《麥田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
  • 夜讀·學海 |《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外文名稱:The Catcher in the Rye作品別名:麥田捕手創作年代:1951年文學體裁:長篇小說Author brief introduction霍爾頓是出身於富裕中產階級的十六歲少年,在第四次被開除出學校之後,不敢貿然回家,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
  • 【翰墨書香】麥田裡的守望者
    初讀這部小說的時候,文本中高頻率的髒話,不免會使人感到這部小說有失於大多數文學作品的典雅。通過專業課的學習,改變了我對作品的看法,也對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小說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方式,融象徵、反諷、隱喻等藝術手法於一體,構成了《麥田裡的守望者》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小說眾多意象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紅色獵人帽,它是貫穿文章的線索之一,具有豐富的象徵意蘊。
  • 《麥田裡的守望者》——誰在守望我們的麥田
    說到《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書,會讓一些人想起1980年冬天,約翰·列儂和妻子走在回公寓的路上。一個叫馬克的年輕人走向約翰·列儂,在得到偶像籤名後,轉身槍殺了列儂。看到偶像倒在血泊中,便異常平靜地坐在街邊,開始讀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 文學鑑賞:淺析《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創作技巧和敘事手法
    1 多角度敘述  1.1 第一人稱  在《麥田裡的守望者》中,作者以一個青少年的視角和口吻記錄了自己在紐約流浪的經歷和感受,同時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這個虛偽、醜惡的世界。在《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第二人稱敘述是與第一人稱視角的混合使用。在小說中,敘述者經常變換角度,時而是「我」,時而是「你」。比如「接著我想跟她們談些有意思的事,可那簡直辦不到。你幹什麼都得扯著她們的胳膊」 (塞林格,1999:52)、「你會覺得那麼孤獨、那麼沮喪。
  • EC人物 | 孟莉:麥田裡的守望者
    孟莉:麥田裡的守望者文 | 蔡玥 「陽光?對啊,我也覺得自己挺正能量的。」說話的人笑得燦爛,毫不掩飾她的自豪感,「我就是希望自己的存在能讓他人感到溫暖。」孟莉,暨陽高級中學心理教師,此時正坐在心理諮詢室中描述著對自己的定位。諮詢室不大,但布置上花了心思。
  • 《麥田裡的守望者》:願你走過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一部由塞林格所著的世界名著,具有較高的文學水平。然而作者塞林格卻無甚名氣,其原因大概是《麥田塞》林格唯一一部長篇小說,故在此便不對作者有過多的描述。這客觀上促使我讀了第二遍,在第二次讀的時候我開始嘗試著站在霍頓的立場上來思考其行為,我開始可以理解,霍爾頓對這世界的看法,接下來讓我們分析一下,霍爾頓的人生態度和人生觀。
  • 今日讀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疫情期間時間變得很富餘,所以撿起了許久未看的《犯罪心理》,其中有一集講述了反社會人格障礙犯罪事件,劇尾小天使瑞德便提起了被奉為「反社會人格聖典」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我就一時興起在微信讀書立馬找了書來看,因為想趁著熱度未消退一口氣讀完。
  • 《麥田的守望者》: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學會接納和忍耐
    查普曼向列儂連開了5槍,然後從容坐在街邊,讀起《麥田裡的守望者》,他告訴前來抓他的警察:「這本書是寫我的,我就是霍爾頓」;幾個月以後,有一個叫約翰·大衛·欣克利的人向美國的總統裡根開槍。後來,警察在他的旅館裡發現了一本翻得破破爛爛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 以小見大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到底講了怎樣一個故事?
    敘談《麥田裡的守望者》寫作手法。《麥田裡的守望者》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無論社會怎麼變化,總有一個人與你同在;無論社會怎麼變化,你都應該保持本心,做一個自己內心純真的守護者,守護好屬於自己那一片金色麥田。註:圖片來自網絡
  •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入手,解讀為何霍爾頓甘願做「麥田裡的守望者」
    還記得《麥田裡的守望者》曾特別受青春期的孩子們喜愛,很多孩子一度跟風打扮成霍爾頓在學校的樣子。這一系列的行為,說成是《麥田裡的守望者》能火遍全球的原因,沒有一個人存在反駁的。霍爾頓和我們初中階段的每一個孩子一樣,他也喜歡自己在學校內被老師喜歡,被周圍的同學們關注。可是,失敗了,沒有一個人和他在一起,甚至聊不到一起去。在學校如此,在家裡呢?
  • 《麥田守望者》,守望的不是童年,而是純真
    一本好書,一杯好茶,一個愜意的午後,聚三五好友,品讀人生,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一個可愛又可靠的人,讓我們在短暫的時光裡盡情充實自己吧,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吧。來自網絡第一,你看了書名,覺得這是寫給農民伯伯的一本書,你的腦海中會浮現這樣一幅畫面:在一片金燦燦的麥田裡,有一個衣衫襤褸的東西,它的名字叫稻草人。第二,你打開書本,看到主人公與他妹妹的對話。
  • 塞林格之子:史匹柏也不行 《麥田裡的守望者》拒絕影視化
    塞林格之子:史匹柏也不行 《麥田裡的守望者》拒絕影視化 2019-03-20 15:31:0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速讀10本世界名著,品悟道理之《麥田裡的守望者》
    另外購買此課程的讀者,可在第10節課,免費領取這10部世界名著的英文版概要資料:)每節課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快速閱讀 二、品悟道理今日課程:速讀10本世界名著,品悟道理系列課程之第十部《麥田裡的守望者》 The Catcher in the Rye 二戰後的一代大學生大學校園暢銷書之一,值得一讀,讀後令人深思。
  • ----麥田守望者!
    2017 A.E.NICE·發布會走進「託斯卡納——麥田的守望者
  • 李健獻聲話劇《誰沒年輕過之麥田守望者》
    日前,由田佳製作,張默、田佳導演、範羽汐總策劃、呂麗萍主演話劇《誰沒年輕過之麥田守望者》正式曝光由「音樂詩人」李健演唱主題曲《雨·夜曲》。李健老師定於10月27日在北京鼓樓西劇場現場給話劇《誰沒年輕過之麥田守望者》錄音,深情獻唱主題曲《雨·夜曲》。
  • 《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充滿髒話的小說為何成為傳世經典?
    在小說裡出現了很多人物,不愛乾淨的阿克萊隨意、自高自大的斯特拉德萊塔、敲詐勒索的毛裡斯……他們的共同點是毫不在乎別人的感受,這足以證明麻痺與自利儼然成為眾生相。作者採用了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事無巨細地描寫了三天裡霍爾頓的一言一行,讀起來行雲流水,而我們也透過霍爾頓的言行舉止,看到他內心的單純和善良。從這種意義上講,他雖然選擇了墮落,但他也一直在奮起反抗。
  • 粗話連篇卻被奉為經典:《麥田裡的守望者》究竟講什麼?
    今天為大家介紹地《麥田裡地守望者》,正是講述了一個關於青春叛逆地故事。《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1年。自出版以來,這部作品就給全世界無數彷徨的年輕人帶來了無數心靈慰藉。塞林格並非是傳統地小說家,他出生於一個紐約地猶太富商家庭,15歲那一年,塞林格地爸爸為了省心,就把叛逆地兒子送進了軍校。
  • 看《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感悟
    這是一個實利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社會,似乎表面的一切都是假的,人們的精神生活也是一-片荒原,更沒有人去在意別人的感受。主人公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然而一切的美好在現實中一一破滅。當我走過這個世界,我能感受到身後是無法回首的冰封。
  • 《麥田裡的守望者》:最好的「守望」,是理解和接納
    關於《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1980年12月8日晚,著名歌手約翰列儂,在自家公寓前,給粉絲馬克查普曼籤完名,轉身開門之際,誰也沒想到,這個粉絲掏出槍,用《麥田裡的守望者》遮掩,朝列儂連開5槍。然後,從容坐在街邊,讀起這本小說。事後,他對警察說,「這本書是寫我的,我就是霍爾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