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的女兒特別讓人省心,她特別聽話,別人都誇我女兒乖巧。但她太懂事了,不像個小孩子,看起來也不快樂。孩子太聽話是不是不太好?」
其實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別人羨慕聽話懂事的孩子,卻沒有那個年齡段的天氣,淘氣?是不是我們要求的太多了?是不是我們期望的太高,每天要求孩子朝著自己規劃好的方向長大卻失去了該有的快樂。
孩子太聽話,太懂事,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那我們不妨一起去看看2019年臺灣金馬獎電影《陽光普照》所講述的故事。
過去我有個兒子
現在我也只有一個兒子
「教練,你結婚了嗎?」
「結婚啦。」
「你有幾個孩子啊?」
「一個。
「工作了嗎?」
「還沒,明年上醫學院。」
外人聽著這段對話是在普通不過的對話,而這個教練老陳提到這個要上醫學院的兒子時滿眼的自豪,原本也沒什麼,但是這老陳卻有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就像是南極和北極。
大兒子阿豪高大英俊,學習優異,乖巧懂事,溫柔體貼,簡直就是我們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應該每個家長都會更喜歡這個品學兼優的阿豪吧。
小兒子阿和與哥哥完全相反。佝僂矮小,學習差,打架鬥毆,是個「問題少年」。
某天阿和被欺負,叫上兄弟菜頭嚇唬對方,卻沒想到菜頭一揮菜刀,把對方的手砍了下來。
就這樣少年的一時衝動,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就這樣二人被告上法庭,將要送到少年輔育院。但是法官念及都是未成年,就想聽聽父母的意見,這個時候母親心急如焚,想讓老陳跟法官求情,但是這個父親回答得卻是無比冷漠與厭惡:我們管教不了,我希望你們把他關到老,關到死。
阿和就這樣被關了起來,而老陳卻一點兒也沒有在乎,還把省吃儉用的錢給大兒子阿豪交學費,還讓他好好學習,就這樣阿豪成了一家人的希望「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是父親的人生信條,為了鼓舞阿豪,他將印著重要信條的筆記本送給兒子。
被人羨慕,被人關注,被家裡人當作希望,完美無缺的阿豪。卻在某個平常的夜晚,洗好澡,疊好衣服,刪掉手機的簡訊後,從高樓一躍而起,離開了滿懷期待的父母,離開了這個讓他喘不過氣來的世界。
就這樣,老陳一語成讖,那個心心念念,滿懷希望的兒子離他而去,失去阿豪的老陳,現在真的就只有一個兒子了。
看似陽光普照的他,
卻奢望躲進陰影,不想被人關注
像阿豪這樣的事件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
他們平時很優秀,待人禮貌,品學兼優,是人人都稱讚的好孩子。這些孩子都帶著令人羨慕的光環,好像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在他身邊,總是陽關普照。
但就是我們口中的好孩子,有一天卻失控了,他們性情大變有的像阿豪一樣做「傻」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有的走極端去傷害別人,即使是最親的人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孩子們只是按照大人覺得好的樣子長大,有的時候我們過渡的愛和那些優秀的標籤,硬生生把孩子逼到死胡同。
弟弟阿和曾經也說過:「哥哥真的是一個很好的人,什麼事情都替大家設想,但其實我們沒有一個人真正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
阿豪曾經給一個女同學講過另一版本的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和其他孩子們玩捉迷藏,他當鬼,找到了所有的孩子。
但他卻說,還差一個。
尋找最後一個孩子的過程中,他們看到一個水缸。司馬光拿起石頭,砸向水缸。缸破了,水卻沒有流出來。裡面躲著一個孩子,望著缸外。
望向缸內的司馬光愣住了,因為躲在缸裡的孩子就是司馬光。
聽著阿豪講這個版本的司馬光砸缸,就像是在映射自己的內心,那個司馬光就像他自己:人前陽光,懂事的他,內心卻渴望能夠躲在陰暗的缸裡保護自己。
別人可以有陰影,但是他不行,他只能是陽光的,是優秀的,只能是人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他身上,老師對他的期望也很高,現在復讀的他心裡有多孤獨,有多累。
周圍人的期望和這些所謂的光環把阿豪壓的喘不過氣了。慢慢地他就像逃離這一切。
阿豪在自殺前,傳給女同學的簡訊中,寫過這樣的話。
「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他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陽光溫暖,『陽光普照』。」
父親給阿豪那印著自己珍視信條的筆記本,這麼多年積存下來足足有一摞,但阿豪從未用過。
這似乎也能說明父母這樣的愛和期待,阿豪不願意承受的。
很多父母打著愛的旗號,讓孩子做著做那,讓他按著自己期望了的樣子長大,可是從來沒有人問過,這樣的愛,孩子能不能承受。
電影中的父親如果能夠早一點兒發現自己過分的期待和愛讓那個優秀的兒子慢慢覺得窒息,慢慢的厭棄了這個看似充滿陽光卻讓人灼傷的世界。也許阿豪就不會這麼默默的離開世界。
如果父親能把對阿豪的愛分給阿和一點餓,那麼結局就不會是這樣。
為人父母的我們其實都應該學會跟孩子一起長大,不要把自己作為成人的經驗來強加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