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角度解析《陽光普照》:太過懂事的孩子,一生都在自我治癒

2021-01-16 徐子涵聊育兒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陽光普照》是一部以臺灣普通家庭為背景的劇情電影,講述了家庭因為小兒子要被送去少年看護所,所以變得分崩離析的故事。從片名看來,《陽光普照》似乎是一部能夠溫暖人心的情感電影,而實際上,《陽光普照》照出的是家庭教育背後的種種問題,將父母和孩子心中的悲傷展現得淋漓盡致。

該片的故事原型來自一個真實故事,也是一個充滿青春傷痛和矛盾的"惡夢"。影片以溫暖動人的倒敘方式開幕,用150分鐘刻畫出孩子和父母的真實模樣。感情飽滿、細節豐富,都讓《陽光普照》充滿了現實意義。從育兒角度看,《陽光普照》圍繞一個家庭的矛盾展開,提醒了各位家長一個道理:太過懂事的孩子都會帶著傷疤長大,也許窮盡一生都無法完全治癒。

《陽光普照》:懂事的阿豪為何會走向末路?

在電影中的這個普通家庭裡,一共有兩個兒子:乖巧懂事的阿豪和愛惹是非的小兒子阿和。兩兄弟性格迥異,阿豪品學兼優,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而父親也處處偏心阿豪,甚至認為自己的兒子只有阿豪一人。相反,阿和常常外出與社會小混混打架,給家裡惹來了不少事端,從不好好學習也不聽父母的話。

然而,"贏在起跑線上"的阿豪並沒有如觀眾想像一般有順利的人生,反而最終在一天夜裡"叛逆"了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高樓下落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面對阿豪的離開,父母都崩潰了,都無法想像為什麼這個聽話懂事的孩子會如此想不開?

實際上,阿豪的悲劇在電影中早有鋪墊。所有人對阿豪的評價都非常正面,特別是父親對他有極高的期待。父親親自趕到補習班送學費,把自己最寶貝的筆記本送給他,還贈予他八字"把握時間,掌握方向",他對阿豪的厚望顯而易見。

不過,阿豪的父母並不知道壓垮阿豪的正是這份沉甸甸的期待。阿豪從小就被街坊鄰裡贊為"好孩子",父母也從不吝嗇讚揚之情,但是這份愛卻成為了一個難以撕掉的標籤,束縛著阿豪的童年。弟弟外出找小夥伴玩耍,阿豪就只能坐在書桌前埋頭看書,在熱鬧的人群中,阿豪是也只能是最安靜的一個。

電影中有一幕是阿豪從補習班的課桌上醒來,在學校已經筋疲力盡,放學後還要去補習班,所以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沉睡。醒來後的阿豪發現補習班的同學已經離開,只剩自己獨自一人,他呆呆地望向周圍,沒有同學、朋友,也沒有父母的身影。好像整個世界就只剩下他,沒人理解他,沒人靠近他,而他的世界也只能圍著學習轉。

阿豪獨自承受著鼓勵,把父母對自己的殷切期待都吞進肚子裡,他就像一個容納百川的大江,默默承受了所有。但是,這份懂事並沒有換來好的結果,一份份期待不斷重疊,把阿豪壓得筋疲力盡,最終耗盡了他所有的力氣。

阿豪之所以會走向末路,是因為他太過懂事,把懂事當成了生活的全部,而父母又忽視了阿豪的自我意識和真實內心。阿豪看似被陽光普照,但其實是內心的陰暗和無助使他不得不躲藏起來,用表面上的陽光掩埋內心的空虛和痛苦。

太過懂事的孩子,一生都在自我治癒。

阿豪曾給同學講過一個故事:司馬光撿起石頭砸向水缸。缸裡面卻多了一個孩子。阿豪愣愣地想,發現故事裡面的孩子就是他自己。這個故事映射的是阿豪的真實內心,所有人的都以為聽話懂事能換來好的一切,但是太過懂事並不是一件好事。

"它像是一把手術刀,破開了陽光普照下中國家庭的陰影。"這是網友對《陽光普照》的評價。陽光普照的父愛灼傷了阿豪,過分的懂事推他走向深淵。阿豪事事都線為別人設想,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卻被隱瞞。母親遇到困難,阿豪二話不說,迅速攬下責任,主動幫母親分擔家務。即便是在自殺前,也將手機裡的資料全部刪除乾淨,打掃完房間還把衣服疊整齊。他的董事不僅是一份心理印記,還變成了一種"肌肉記憶"。

可是,這是世界沒有完美的人,更沒有生來就懂事的孩子。孩子的過分懂事是家庭教育的失敗結果,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嚴要求和高標準,對孩子來說並沒有太多的幫助。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壓力,把家長自身不切實際的幻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過重的焦慮和不安把懂事變成了孩子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導火索,過分懂事的孩子大多過得都不快樂。一些人常說"懂事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殊不知過分懂事的孩子身心疲憊,需要醫生來進行自我治癒。

當懂事成為了孩子討好父母、討好他人的方式,那麼孩子就會失去了本身原有的童真童趣,甚至連自己的快樂都要建立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身上。這樣的"懂事心理"不斷地內化,久而久之,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孩子總會覺得是自己做錯事情,加倍自責,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謹慎,如履薄冰。

過分懂事變為習慣性自責,孩子就會否定自己的真實價值和能力,往往會形成抑鬱心理。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合理設置自身的期待

期待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引領孩子上進,也能變為壓垮孩子的利器。一旦家長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設置過高的期待,逼迫孩子學習、上進、成長。那麼孩子在一開始會按照父母的意願扮演"好孩子"的角色,但代價是不斷地壓抑自我、迷失方向,這樣的孩子會快樂嗎?

所以,家長要學會合理地設置自身的期待,正確地使用"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成長成才。在童年時期,孩子不僅要學著懂事,更有不懂事的權利。喪失了該年齡段應有的自由和任性,孩子就很容易失去童真和理想,不該有的懂事和穩重比不上孩子的天真爛漫。

而且,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相同的個體,也沒有百分百完美的人。孩子人生的意義在於發現並忠於真實的自我,而不是一直憋氣扮演"懂事孩子"的角色。

家長們需要做的是接納最真實的孩子,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家長都要用開放包容的姿態接納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色彩,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家長的必修課。多多給予孩子嘗試的機會,讓孩子在取長補短中慢慢地活出真我。

敢於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從側面上也能教育孩子更加理性地自身,家長要做的不是給孩子的人生設限,而是充當一個"守夜人"的角色,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真正認同的方向。

我是徐子涵聊育兒,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豆瓣評分8.4《陽光普照》:太過懂事的孩子,都是帶著傷疤長大的
    但就是這樣一個乖巧懂事,各方面都很優異的孩子,卻在某一天夜裡選擇用跳樓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除了劇中奔潰的阿豪父母,相信很多觀眾看到這裡也會覺得十分不可思議。這個懂事的孩子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一個結果?實際上,生活中像阿豪一樣太過懂事的孩子有很多,但是懂事有時候卻是來自他人給予的標籤,而他們本人的成長早已傷痕累累。
  • 金馬獎最佳影片《陽光普照》:那個被偏愛的孩子,為什麼要自殺?
    「老師,我的女兒特別讓人省心,她特別聽話,別人都誇我女兒乖巧。但她太懂事了,不像個小孩子,看起來也不快樂。孩子太聽話是不是不太好?」其實我們經常能收到媽媽們這樣的疑惑。孩子太聽話,太懂事,是不是不太好?
  • 陽光普照,陽光普照
    其實阿文有兩個小孩,他一開始說「一個」,只是因為他不想承認有阿和這個孩子,而他引以為傲的大兒子阿豪,復讀準備考醫學院,卻墜樓自殺了。最後別人再問起這個問題時,阿文卻只能說「一個」,這次真的只有一個了。《陽光普照》的英文名是A sun,和A son同音。在所有人的眼中,阿豪是一個好孩子,處處為人著想,各方面都很優秀。
  • 《陽光普照》:那個成績優秀,懂事體貼的大兒子,卻自殺了
    是太陽 這是電影《陽光普照》中的答案 他不僅樣貌帥氣,而且成績優秀,懂事又體貼父母,他是父母的希望。 可就是這麼優秀的一個孩子,卻突然在一個深夜從小區的樓頂跳下去,匆匆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 解讀《陽光普照》:一場親情和解的背後,是捨棄疏遠與偏見的結果
    在《陽光普照》中,明明是同一屋簷下生活的一家人,卻互相誤解、偏見,從未好好了解過彼此,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成為一家人,本應是上天的緣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愛被誤解,被扭曲,慢慢演變為陌生,尷尬,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 豆瓣8.4《陽光普照》:人人渴望陽光,但也熱愛陰影
    2019年11月1日,《陽光普照》在臺灣上映,同年入圍了金馬獎的11項提名,最終斬獲5項大獎,「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陽光普照》聽起來是一個很治癒的名字,加之被一些網友的評論誤導,說電影結局是一個圓滿的和解向,直到看完,才意識到打開電影時的潛意識是多麼的不靠譜,治癒?應該是致鬱才對。
  • 8.4高分電影《陽光普照》:孩子叛逆,父母做錯了什麼?
    導演鍾孟宏談「陽光普照」的含義:「人們會說,父母的愛就像太陽,毫無保留地給了孩子。但我有時會想,世界上真有什麼東西,是再多也無害的嗎?」這部豆瓣評分8.4高分的電影,確實值得細細品味,細細回味。看完了電影《陽光普照》,我一直在思考,到底這部片最大的意義在哪裡,它到底想觸發父母進行什麼樣的思考,毫無疑問,這是一部關於家庭題材的電影,其中核心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對孩子的影響。
  • 《陽光普照》一部所有家長都該看的電影
    「老師,我的女兒特別讓人省心,她特別聽話,別人都誇我女兒乖巧。但她太懂事了,不像個小孩子,看起來也不快樂。孩子太聽話是不是不太好?」其實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別人羨慕聽話懂事的孩子,卻沒有那個年齡段的天氣,淘氣?是不是我們要求的太多了?是不是我們期望的太高,每天要求孩子朝著自己規劃好的方向長大卻失去了該有的快樂。
  • 8.4高分電影《陽光普照》:孩子需要什麼,你根本不懂
    導演鍾孟宏談「陽光普照」的含義:「人們會說,父母的愛就像太陽,毫無保留地給了孩子。但我有時會想,世界上真有什麼東西,是再多也無害的嗎?」這部豆瓣評分8.4高分的電影,確實值得細細品味,細細回味。看完了電影《陽光普照》,我一直在思考,到底這部片最大的意義在哪裡,它到底想觸發父母進行什麼樣的思考,毫無疑問,這是一部關於家庭題材的電影,其中核心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對孩子的影響。
  • 從光影、鏡頭和色彩三個角度來微觀分析《陽光普照》的劇情走向
    我們都受過傷,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才能擁抱彼此。前言:《陽光普照》是中國臺灣影片,豆瓣上有87291人評價,打分是8.4的高分,影片改編自己同學真實故事,透過一家四口展現當代家庭矛盾以及背後複雜的社會關係。
  • 育兒角度解析《摔跤吧爸爸》:「內在動力」是孩子成功的關鍵
    今天我們就從育兒的角度來解析《摔跤吧爸爸》,深入了解內在動力對於孩子的重要影響!一、不會將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而是找到啟蒙的契機!在印度普遍童婚,女性地位低下,接受教育程度低這個大環境中;卻讓堅韌嚴厲的父親將女兒的命運親自改寫。
  • 許光漢在電影《陽光普照》裡顯示實力:懂事到讓人心疼
    鄰家哥哥正確答案當然是C啦,許光漢的顏太能打了,不演青澀男同學都對不起他這張臉。咳咳,回到正題,在這部電影裡,許光漢飾演的角色叫陳建豪。陳建豪如果現實存在的話,就是爸媽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好,懂事。
  • 豆瓣8.4《陽光普照》:人生中第一種痛苦源於家庭的交流無力
    《陽光普照》聽起來是一個很治癒的名字,加之被一些網友的評論誤導,說電影結局是一個圓滿的和解向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 許光漢電影《陽光普照》:願你有陽光照耀,也有陰處庇蔭
    01 前些天看了19年金馬獎最佳影片《陽光普照》,它是一部基調很喪的電影,濃濃的致鬱系,講述的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故事。 03 阿豪真的是一個非常懂事溫暖的孩子,他不想給家人添麻煩,所以臨走前都要將房間收拾得整整齊齊,而在那之前的時間,他明明已經沒有去上課了,卻還是早早就出門
  • 推薦一下《陽光普照》這部電影!
    最近為了排解無聊看了一部電影《陽光普照》,是2019年度獲獎最多的華語片之一,也是春節期間最值得一看的電影之一。《陽光普照》入選第四十四屆多倫多國際影展「當代電影世界單元」,還獲得了第56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該片的開頭是讓人措不及防的血腥場面,在這場鬥毆中一位少年被砍掉了手,血噴湧而出。
  • 影評《陽光普照》 | 如若生活真有陽光普照時
    片名《陽光普照》由阿豪生前的一條簡訊而引出——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
  • 《陽光普照》:歲月從未曾安好過
    《陽光普照》是一部2019年的臺灣電影,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等多個提名獎項,入圍多倫多電影節,釜山電影節和東京影展。這個名字太有欺騙性,看海報原以為是一部溫情治癒的日系清新電影,「陽光普照」這個詞充滿生命力,多麼溫暖令人嚮往,卻以一場血腥暴力開始,向著另一個極端揚長而去,一點也不「陽光普照」。
  • 育兒角度解析《摔跤吧爸爸》:「內在動力」是孩子成功的關鍵!
    今天我們就從育兒的角度來解析《摔跤吧爸爸》,深入了解內在動力對於孩子的重要影響!一、不會將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而是找到啟蒙的契機!在印度普遍童婚,女性地位低下,接受教育程度低這個大環境中;卻讓堅韌嚴厲的父親將女兒的命運親自改寫。在準確發現女兒的摔跤潛能後,父親才決定給孩子學習摔跤練習;在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女兒們就開始了自動自覺的練習。
  • 精神分析視閾下電影《陽光普照》人物分析
    電影的名字叫「陽光普照」,但故事講述的內容卻是「陰雨綿綿」。這種分裂式的表現手法,同樣表現在電影所有人物的身上。通過分析人物的精神內核可以看出,所有的人物不論是情感表達還是人物行為,都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性,這種矛盾造就了《陽光普照》。
  • 《以家人之名》母親肆意打罵凌霄:太懂事的孩子,都是父母的虧欠
    可孩子始終有它的天性,太過懂事,也只能是不停的抹殺孩子的天性。每一個懂事的孩子,都有一顆被迫早熟的靈魂。阿德勒說過:「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所以,他們的孩子打小調皮搗蛋,但每天都過得很開心,也擁有一個令人無比豔羨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