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陽光普照》是一部以臺灣普通家庭為背景的劇情電影,講述了家庭因為小兒子要被送去少年看護所,所以變得分崩離析的故事。從片名看來,《陽光普照》似乎是一部能夠溫暖人心的情感電影,而實際上,《陽光普照》照出的是家庭教育背後的種種問題,將父母和孩子心中的悲傷展現得淋漓盡致。
該片的故事原型來自一個真實故事,也是一個充滿青春傷痛和矛盾的"惡夢"。影片以溫暖動人的倒敘方式開幕,用150分鐘刻畫出孩子和父母的真實模樣。感情飽滿、細節豐富,都讓《陽光普照》充滿了現實意義。從育兒角度看,《陽光普照》圍繞一個家庭的矛盾展開,提醒了各位家長一個道理:太過懂事的孩子都會帶著傷疤長大,也許窮盡一生都無法完全治癒。
《陽光普照》:懂事的阿豪為何會走向末路?
在電影中的這個普通家庭裡,一共有兩個兒子:乖巧懂事的阿豪和愛惹是非的小兒子阿和。兩兄弟性格迥異,阿豪品學兼優,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而父親也處處偏心阿豪,甚至認為自己的兒子只有阿豪一人。相反,阿和常常外出與社會小混混打架,給家裡惹來了不少事端,從不好好學習也不聽父母的話。
然而,"贏在起跑線上"的阿豪並沒有如觀眾想像一般有順利的人生,反而最終在一天夜裡"叛逆"了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高樓下落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面對阿豪的離開,父母都崩潰了,都無法想像為什麼這個聽話懂事的孩子會如此想不開?
實際上,阿豪的悲劇在電影中早有鋪墊。所有人對阿豪的評價都非常正面,特別是父親對他有極高的期待。父親親自趕到補習班送學費,把自己最寶貝的筆記本送給他,還贈予他八字"把握時間,掌握方向",他對阿豪的厚望顯而易見。
不過,阿豪的父母並不知道壓垮阿豪的正是這份沉甸甸的期待。阿豪從小就被街坊鄰裡贊為"好孩子",父母也從不吝嗇讚揚之情,但是這份愛卻成為了一個難以撕掉的標籤,束縛著阿豪的童年。弟弟外出找小夥伴玩耍,阿豪就只能坐在書桌前埋頭看書,在熱鬧的人群中,阿豪是也只能是最安靜的一個。
電影中有一幕是阿豪從補習班的課桌上醒來,在學校已經筋疲力盡,放學後還要去補習班,所以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沉睡。醒來後的阿豪發現補習班的同學已經離開,只剩自己獨自一人,他呆呆地望向周圍,沒有同學、朋友,也沒有父母的身影。好像整個世界就只剩下他,沒人理解他,沒人靠近他,而他的世界也只能圍著學習轉。
阿豪獨自承受著鼓勵,把父母對自己的殷切期待都吞進肚子裡,他就像一個容納百川的大江,默默承受了所有。但是,這份懂事並沒有換來好的結果,一份份期待不斷重疊,把阿豪壓得筋疲力盡,最終耗盡了他所有的力氣。
阿豪之所以會走向末路,是因為他太過懂事,把懂事當成了生活的全部,而父母又忽視了阿豪的自我意識和真實內心。阿豪看似被陽光普照,但其實是內心的陰暗和無助使他不得不躲藏起來,用表面上的陽光掩埋內心的空虛和痛苦。
太過懂事的孩子,一生都在自我治癒。
阿豪曾給同學講過一個故事:司馬光撿起石頭砸向水缸。缸裡面卻多了一個孩子。阿豪愣愣地想,發現故事裡面的孩子就是他自己。這個故事映射的是阿豪的真實內心,所有人的都以為聽話懂事能換來好的一切,但是太過懂事並不是一件好事。
"它像是一把手術刀,破開了陽光普照下中國家庭的陰影。"這是網友對《陽光普照》的評價。陽光普照的父愛灼傷了阿豪,過分的懂事推他走向深淵。阿豪事事都線為別人設想,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卻被隱瞞。母親遇到困難,阿豪二話不說,迅速攬下責任,主動幫母親分擔家務。即便是在自殺前,也將手機裡的資料全部刪除乾淨,打掃完房間還把衣服疊整齊。他的董事不僅是一份心理印記,還變成了一種"肌肉記憶"。
可是,這是世界沒有完美的人,更沒有生來就懂事的孩子。孩子的過分懂事是家庭教育的失敗結果,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嚴要求和高標準,對孩子來說並沒有太多的幫助。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壓力,把家長自身不切實際的幻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過重的焦慮和不安把懂事變成了孩子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導火索,過分懂事的孩子大多過得都不快樂。一些人常說"懂事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殊不知過分懂事的孩子身心疲憊,需要醫生來進行自我治癒。
當懂事成為了孩子討好父母、討好他人的方式,那麼孩子就會失去了本身原有的童真童趣,甚至連自己的快樂都要建立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身上。這樣的"懂事心理"不斷地內化,久而久之,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孩子總會覺得是自己做錯事情,加倍自責,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謹慎,如履薄冰。
過分懂事變為習慣性自責,孩子就會否定自己的真實價值和能力,往往會形成抑鬱心理。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合理設置自身的期待
期待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引領孩子上進,也能變為壓垮孩子的利器。一旦家長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設置過高的期待,逼迫孩子學習、上進、成長。那麼孩子在一開始會按照父母的意願扮演"好孩子"的角色,但代價是不斷地壓抑自我、迷失方向,這樣的孩子會快樂嗎?
所以,家長要學會合理地設置自身的期待,正確地使用"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成長成才。在童年時期,孩子不僅要學著懂事,更有不懂事的權利。喪失了該年齡段應有的自由和任性,孩子就很容易失去童真和理想,不該有的懂事和穩重比不上孩子的天真爛漫。
而且,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相同的個體,也沒有百分百完美的人。孩子人生的意義在於發現並忠於真實的自我,而不是一直憋氣扮演"懂事孩子"的角色。
家長們需要做的是接納最真實的孩子,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家長都要用開放包容的姿態接納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色彩,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家長的必修課。多多給予孩子嘗試的機會,讓孩子在取長補短中慢慢地活出真我。
敢於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從側面上也能教育孩子更加理性地自身,家長要做的不是給孩子的人生設限,而是充當一個"守夜人"的角色,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真正認同的方向。
我是徐子涵聊育兒,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