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陽光普照》:一場親情和解的背後,是捨棄疏遠與偏見的結果

2021-01-16 左小姐與右小姐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家庭是受挫折時的避風港,同時也是誤解和偏見的溫床。

在家中,你是被偏愛的那一個嗎?

或者,你是被放棄的那一個嗎?

電影《陽光普照》

"您有幾個兒子?""一個,明年上醫學院。"

明明有兩個兒子的駕校教練阿文面對學員八卦的提問,這樣的回答暴露了他內心對大兒子的偏愛和對小兒子的偏見。

正是這種偏愛,使大兒子阿豪在強烈的期望下壓得喘不過氣;也正是這種偏見,使小兒子阿和自暴自棄,自甘墮落。

在《陽光普照》中,明明是同一屋簷下生活的一家人,卻互相誤解、偏見,從未好好了解過彼此,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成為一家人,本應是上天的緣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愛被誤解,被扭曲,慢慢演變為陌生,尷尬,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一、《陽光普照》關於親情的解析

1、中國式傳統家庭中被「綁架」了的親情

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傳統的父愛中,偏執成為常態,思維被固化。

對待"良子"給予過高的期望,不考慮其需求,任其操辦一生。對待"頑子"過於嚴苛且不近人情,在沒有深入了解的情況下先入為主,在內心"判刑"。

在傳統的母愛中,妻子,聽從丈夫,任勞任怨,對兒子不甚了解,百般溺愛,最後只能在破裂的家庭關係中縫縫補補。

2、家庭中的偏愛和嫌棄

在中國式傳統家庭背後,最可悲的就是這偏愛和冷落。

《陽光普照》中,大哥阿豪就是背著父親的期待,負重前行,他暴露在陽光下太久了,沒有陰影可以遮擋,早已被熾熱烤的融化,在無人理解無人傾述的世界裡選擇了默默地離去,正如阿豪乾淨的氣質一般,不帶走一片雲彩。

另一邊,不被父親正眼看待的阿和就一直躲藏在陰影裡,被冷落,被拋棄,對於他,父親沒有過多的關注,只求不惹麻煩。

就像《都挺好》裡面,被嬌慣壞了的蘇明成和被唾棄久了的蘇明玉一般,在這變了味的愛中,誰都忍受不了,誰都理解不了,勢必會造成親人之間的疏遠和猜疑。

3、委屈背後,是血濃於水的親情

當大兒子阿豪去世後,父親一夜白頭,他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一向陽光懂事的大兒子就這麼沒了,他開始反思和懺悔,他終於明白是自己不平衡的愛造成了這一切,於是想盡辦法彌補他生下的唯一的兒子。

小兒子阿和在聽到備受寵愛的哥哥去世之後,下定決心重新做人,想從陰暗處走出來,走到哥哥的陽光下,分擔家庭的重任。

一切誤解和委屈之後,親情在和解和救贖,崩盤了的家庭在回歸和重建,畢竟這是血濃於水的親情。

二、當過度的期望和質疑的冷落糅雜在一起

1、在陽光下,過度的期望帶來的只是無限的壓力

父母偏離軌道的意願,讓只會孩子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失去對生活的嚮往,造成無限的壓力。

這種以親情為名義,對親人進行無限索求的親情綁架,正是一起內在悲劇的起因。

阿豪從小就是完美的,陽光帥氣,懂事進取,在學校深得老師的重視和同學的喜愛,父親更是抱有過多的期望。

這樣穩重乖巧的他,卻在巨大的壓力下選擇了離開這讓他喘不過氣的人世,唯有離去得以解脫。

正如他所說的一樣:"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可是對我卻不公平,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

2、在陰影裡,質疑的冷落只會造就自甘墮落

當一個才資尚淺的孩子,若得到的只是鄙夷和嫌棄,他就會自暴自棄,不思進取。

如果對他們能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質疑,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落,他們或許能改邪歸正,重新做人。在陰影下的孩子才更需要關懷和愛,而不是一味地懷疑和譴責。

阿和是叛逆的,但他也是善良的。在家中,他是不學無術的那一個,是調皮反叛的那一個,但他也是最沒存在感,最想父母關注的那一個,只不過他用錯了方法,通過暴力,逃課,早戀來迫使父母轉移注意力,在這不平等的愛中他是無辜的,也是可悲的。

3、親情和解,唯有放棄執念,擺正心態

任何人都沒法用整個生命去怨恨或指責父母,不管他們做了什麼,所以親情在歷經一切之後,終會和解,只不過愛的越深沉,對孩子的束縛就越深,唯有放下之前固化的思想和偏倚的執念,才能使家庭走向正軌。

在大兒子死後,父親阿文終於明白了自己才是這一切悲劇的根源,他開始慢慢去關愛和接納自己生下的唯一的兒子,從冷落和嫌棄叛逆的兒子變成為了兒子去殺人,阿文想彌補的太多。

三、在家庭中,如何「經營」親情?

1、作為父母

1)換位思考——理解的前提

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來交換信任。——馬克思

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

人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並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父母,付出之前,先要理解,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如果當初父親阿文能設身處地地為大兒子著想,明白他的壓力,傾聽他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志願強壓在他身上,阿豪最後也不會自殺。所以,在家庭中,同理心和共情的能力也格外的重要,時不時換位思考一下,或許就能豁然開朗,海闊天空。

2)溝通與傾聽

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人和他開誠布公地談心。一個人儘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獨。——海明威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思想與情感傳遞和反饋的過程,傾聽是好的溝通的前提。推心置腹的談話就是心靈的展示,親人之間頻繁的溝通和交流,互相吐露心聲,才能更好地緩解矛盾,了解彼此。

2、作為孩子

1)敞開心扉,積極交流

失去雙眼,看不到精彩的世界。 但關閉心扉,卻走不出奇蹟的人生。對待父母更是如此,若是對父母充耳不聞,封閉內心,又怎麼能更好的溝通交流呢?你若愛,就應給個交代。

阿和若能對父母敞開心扉,他也不會學著去打架,去報復,去犯罪。小時候被校園霸凌的他,卻沒有對父母傾訴,漸漸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

所以,作為孩子,在遇到瓶頸和困難時,積極與父母交流,不自我封閉,才是正確的道路。

2)擺脫束縛,讓親人看到真我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無聲告白》

孩子不是父母的歸屬物,而是獨立的、有自我的人,父母不應把自己的意向或未完成的願望強加於孩子身上。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論孩子》裡寫道:"你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孩子也不應自我設限,要擺脫束縛,證明自己,更要讓親人看到真正的自我,承認真正的自我。

總結

祝願每一個人都有陽光普照,也有陰影可息。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情感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陽光普照》:失格的父親,陌生的親情,以性命為代價的家庭和解
    這次,他依舊把視線聚焦在家庭問題上,通過影片《陽光普照》中的家庭失和、親情冷漠體現這個社會的病態親情關係。雖然電影的名字《陽光普照》給人一種陽光照射大地的溫暖,但影片的內容卻不是,電影的敘事冷淡,這個冷漠的男人就是阿文,影片《陽光普照》中的主角。他有一個四口之家,大兒子阿豪是一位資優生,是談起來能給自己長臉的兒子,小兒子阿和卻是一個惹事的混混,他的存在讓阿文感到丟臉。當別人問起阿文,你有幾個孩子,他會說一個,會與別人談論大兒子阿豪,卻不會提起阿和。若是說阿文忽略阿和,總與別人聊起阿豪,那他應該對大兒子比較上心,但事實並不是這樣。
  • 陰霾過去,陽光終將普照大地
    肺炎陰霾和連續雨水是近來生活的主旋律,煩悶冷寂的氛圍讓人分外懷念陽光,總覺得一旦太陽冒頭,一切便都能在溫暖中舒展,一切都會好起來。陽光從來是積極、樂觀的代名詞,但《陽光普照》卻並不想講一個習見的正能量故事。由於缺少大陸和香港影片,2019年金馬獎被戲稱為臺灣電影節。
  • 陽光普照:有人得不到陽光照耀,有人找不到陰影躲藏
    作為「史上關注度最低的一屆金馬獎」的最佳影片,《陽光普照》並沒有進入太多人的視野。但即便是在入圍影片極其有限的不利條件下,金馬仍然做出了一個足以令所有人信服的選擇,《陽光普照》放在2019年的整個華語電影範圍裡,也絕對是最佳作品之一。
  • 豆瓣8.4分《陽光普照》|家庭、社會、人性,解讀鍾孟宏眼中的現實
    但內容卻出人意料,它並沒有告訴我們怎麼樣走出陰影,找尋陽光,連在電影裡救贖也不是百分百的事情,有的人一生被陰影籠罩,最終也在陰影中悄無聲息地離去;有的人一生陽光普照,卻也在刺眼而無處躲避的陽光中,活的敏感而壓抑。
  • 陽光普照,陽光普照
    在我心中,這樣的一部作品已經出現了——《陽光普照》。 《陽光普照》的攝影和配樂非常好,所以,今天不單單談論這部電影,也是分享它的配樂。 本文有劇透。《陽光普照》的故事始於「阿和進去了」。接著一系列不幸的事情都出現在了這個普通家庭裡。
  • 臺灣史詩級電影 《陽光普照》 免費奉上
    臺灣史詩級電影  《陽光普照》  免費奉上「陽光普照」沒有充滿陽光和溫暖,反而讓人直冒冷汗。雖然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類可以搭乘太空飛船到達月球,但卻沒辦法看穿每個人心裡的宇宙。炙熱的陽光底下永遠都有陰影。
  • 《陽光普照》:關於父親的隱喻
    近作《陽光普照》在去年年末甫一亮相便被眾聲喧譁地推崇為2019年最重要的華語電影,金馬獎更是拿到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大獎和6項提名。全球疫情期間《陽光普照》上線Netflix,終於共享更多的影迷,值得推薦。《陽光普照》片長155分鐘,繼承了臺灣電影娓娓道來的風格,不動聲色地講述了一個承受喪子之痛的家庭從2013年到2018年的一段艱難經歷。
  • 豆瓣8.4分《陽光普照》|關於家庭、社會、人性,三個角度解讀鍾孟宏...
    在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陽光普照」時,大多數人都會以為這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故事。但內容卻出人意料,它並沒有告訴我們怎麼樣走出陰影,找尋陽光,連在電影裡救贖也不是百分百的事情,有的人一生被陰影籠罩,最終也在陰影中悄無聲息地離去;有的人一生陽光普照,卻也在刺眼而無處躲避的陽光中,活的敏感而壓抑。
  • 陰影遍布下的家庭,陽光普照下的希望——《陽光普照》
    很明顯,《陽光普照》便是現實主義一類,雖然深入真實的中國家庭中去,在導演鍾孟宏的溫情關懷下,卻洋溢著犯罪片的黑暗氣息,片中不間斷的黑色幽默與黑色暴力,會讓觀眾情不自禁地反覆思考臺灣的現實家庭,給人一種獨特的「冷峻之風」。影片講述了一個臺灣家庭的現實悲劇。一個再平凡不過的臺灣家庭中,父母每天上班打工,兩個兒子在校上課。
  • 《陽光普照》:春節期間最值得看的華語片
    首期選擇的電影,是在去年一個電影大獎上,一舉拿下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等五項大獎的《陽光普照》。電影從一個四口之家的切面,表現人倫親情之間的罪與罰,以及建立在罪惡之上的救贖,帶有濃厚的悲情色彩。
  • 電影《陽光普照》解讀
    因為從小愛看臺灣偶像劇的緣故,我對那慢悠悠小情調的臺灣電影也頗感親近,所以看到《陽光普照》的資源時,就毫不猶豫點開。兩個半小時確實有點慢悠悠,但一點也不小情調,甚至很生猛。像是在飄揚的小船上看風景,陡然幾個巨浪襲來又離去,海面復歸平靜但風景已全然不同,回味間又有種新鮮的感悟照亮心懷,所以想記錄下來。
  • 《陽光普照》:陽光需要普照,黑夜也是
    文/夢裡詩書為了儘可能的構建內在層次,《陽光普照》在劇情設定上雖有一些過猶不及之筆,但在這齣滿載傷與痛的家庭悲劇裡, 細膩的情感勾勒讓人得以沉浸其中,並不會覺察劇情有多少突兀,而關乎家庭關係的肌理,則既讓人看到了冰冷的矛盾 ,也感受以親情的溫度,陽光需要普照,黑夜也是。
  • 影評《陽光普照》 | 如若生活真有陽光普照時
    雖然因為2018年的風波,去年大陸影片並未參選金馬獎,但並不意味著《陽光普照》的這個最佳影片是矮子裡拔高個。 1. 《陽光普照》的故事很簡單,小兒子阿和因故意傷人入獄,被寄予厚望的大兒子阿豪突然跳樓自殺,家庭關係頓時陷入旋窩。
  • 電影《陽光普照》:悲傷在無聲的縫隙中生長
    《陽光普照》英文劇名為《A SUN》由中國臺灣導演鍾孟宏執導,於2019年9月6日在第44屆多倫多電影節首映,2019年11月1日在中國臺灣地區上映,本片入圍第56屆臺灣電影金馬獎,獲得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獎等10項提名。
  • 《我是山姆》:父女親情的背後,是對小眾群體受偏見的探討與反思
    兒子疏遠她,她想盡辦法都搞不定他和兒子之間的關係,不知道怎麼樣才能讓兒子接受他。在光鮮亮麗的背後,她每天都在問為什麼自己這麼失敗,她每一天都在忍受內心的煎熬,卻還是做出驕傲的樣子,不肯低頭。在我看來,律師在家庭環境中活得像個孤島的根源,不只是工作和生活失去平衡,還有心態失衡帶來的焦慮,焦慮不能解決問題,卻會製造問題。
  • 《陽光普照》:我們很難為自己而活?
    其中鍾孟宏導演的每部作品幾乎都有入圍金馬,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他的新電影——《陽光普照》。《陽光普照》儘管內容上依然表現痛苦與死亡,但在形式上卻多了份溫暖,它的形式與內容相互依賴,同等重要,古典主義風格特別明顯。鍾孟宏導演更喜歡用社會視角,以身邊的一些小故事為原型進行二次創作。本片就是鍾導同學的親身經歷:年輕時和朋友一起傷了人,朋友出獄後追著要錢,成為一家人的噩夢。《陽光普照》中的阿和就經歷了這一切。
  • 2019年26部傑出華語電影大盤點之《陽光普照》
    到了《陽光普照》,近乎崩潰的家庭背後流淌的隱忍之愛是寬恕與和解的原動力。以愛為著眼點,它們各自從凝聚愛、追蹤愛、包容愛的社會單位出發洞見現實社會面臨的缺愛考驗。 04 但是,《陽光普照》在表達方式上明顯區別於前二者。
  • 廖偉棠|《陽光普照》可能是年度臺灣最佳電影嗎?
    被譽為臺灣年度最佳劇情片的《陽光普照》,講述的是一個家庭的和解故事,帶有親情片的基本結構:父親偏心對待兩個兒子
  • 《陽光普照》,血汙深藏
    文 | Molly&11編 | 長條2019年金馬獎上,《陽光普照》獲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剪輯五項大獎。更令人期待的是,這部片的主演中有一位近來大火的臺灣小生——許光漢,在這部影片中他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本文中含大量劇透,慎入!!!
  • 《陽光普照》:願你心中常有陽光照耀
    年初大火的懸疑偶像劇《想見你》吸引了不少劇粉,其中主演之一許光漢成功出圈,收穫了不少「許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