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8.9分的《我是山姆》是傑茜·尼爾森執導的一部體現父女親情的電影。這是一部名字乍看上去像是隨便取的,平平無奇沒有體現電影的特點。但是看完影片後才發現,這個標題足夠好,不需要增添任何吸睛元素,那會讓它變得俗套。
電影講述的是一位智商只有7歲的爸爸,在鄰居和與他一樣智商有缺陷的朋友們的幫助下竭盡全力照顧女兒。但好景不長當地教育官員發現了這個特殊的家庭,他們認為女孩想要健康成長,需要一個健全的家庭撫養。但是爸爸不想與女兒分離,他陰差陽錯之下請到了最好的律師幫他打官司,經過一系列鬥爭和努力,最後和女兒一起開心幸福的生活。
很多人看完電影後淚流滿面,感動於父親對女兒純粹無暇的愛和女兒為了和父親在一起向大人提出抗議。但是我卻覺得導演想表達的不止這些,我將從敘事手法、創作理念、人性探討三個方面來來分析這部作品。
1.主線:山姆一家是別人眼中的缺陷家庭,但實際上過得溫馨美好
山姆的智商只有7歲,他的行為緩慢笨拙,與周圍人格格不入,有的時候還會做出讓人尷尬的舉動。山姆的經濟條件不好,因為智商受限,他只能在星巴克賺取微薄的費用養家。並且他只有一間狹小的房子,連給女兒單獨開闢一塊獨立空間的地方都沒有。
在外人看來,一個貧窮且智商低的人,不能給他的女兒露西帶來幸福和快樂,可是他們卻不知道,露西和山姆之間是多麼的幸福。
山姆每天睡前都給露西讀兒童讀物,從來不會因為沒時間而推辭。他會陪露西去遊樂場,去吃餐館新出的食物。他會體貼鼓勵露西,不會因為露西失誤而責備他。
在我看來,山姆7歲的智商,正是他寶貴的地方,七歲意味著他不會用成人的眼光看待露西,而是平等的對待露西,給她平等的尊重。七歲意味著他始終保持著孩子一樣的心,積極樂觀的對待生活,體貼尊重別人的感受。
2.副線:律師一家是別人眼中的完美家庭,但實際過得一地雞毛
律師她事業有成,外表大方靚麗,有優秀的老公和兒子,有豪車豪宅不缺錢,她是別人羨慕的對象。
但實際上雖然她能力優秀,卻處理不好和同事的人際關係,總是被隱隱約約的排擠。老公和一個更完美的女人有外遇,整天不回家。兒子疏遠她,她想盡辦法都搞不定他和兒子之間的關係,不知道怎麼樣才能讓兒子接受他。
在光鮮亮麗的背後,她每天都在問為什麼自己這麼失敗,她每一天都在忍受內心的煎熬,卻還是做出驕傲的樣子,不肯低頭。
在我看來,律師在家庭環境中活得像個孤島的根源,不只是工作和生活失去平衡,還有心態失衡帶來的焦慮,焦慮不能解決問題,卻會製造問題。她越焦慮就會越急躁,越難以按下耐心解決問題。
3.主副線交織的劇情讓我們看見真誠與善良的力量
影片中這兩個家庭各自有各自的煩惱,山姆不想女兒被兒童福利機構奪走,律師想要和兒子和諧相處。兩個人互相幫助,最後兩個家庭變成了好朋友,其根源在於他們本質都是善良且真誠的。
律師的善良和真誠隱藏在內心中。律師雖然剛開始是不情願的幫助山姆,但隨著案件的進展,她被山姆和露西之間的情感打動,她想讓這個家庭變得完整。當山姆一度想放棄爭取露西時,律師自揭傷疤,告訴他不要輕易放棄,露西還在等你。而山姆始終保留著孩童的氣息,他的善良和真誠更是直白的。
如果兩個人都自私自利,不肯以心換心真心幫助對方,帶來的會是雙雙失敗的結局。善良與真誠就像芬芳的花朵一樣,會吸引陌生人前來,縮小心與心的距離。這樣的美好品德是人們建立信任的基石。
小結:
導演在故事中設置了兩組截然相反的家庭,一家是人人都羨慕的完美家庭,一家是人人都可憐的缺陷家庭。可完美的家庭並不完美,缺陷的家庭溫馨幸福。導演用這樣強烈的對比,來反差人們的認知,快樂不是隨著金錢而變化的而是心態。
導演設置任務物有其特殊的用意,電影不僅是對親情的討論,還暗含對小眾群體的思考。兩種衝突賦予電影更深刻的內涵。
1.導演用特殊家庭反襯普通家庭,凸顯親情的本質
導演選擇山姆這個只有7歲智商且貧窮的爸爸作為主人公,這與大多數現實家庭是截然相反的,不會讓觀眾有太多的代入感。但主人公家庭與現實家庭的強烈反差,更深刻地讓觀眾知道到底什麼樣的家長才是合格的,引起觀眾反思。
劇中隨處可見現實家庭的影子。比如,露西的同學在上臺向家長和學生講解知識時,他的爸爸為他準備的稿子裡有很多複雜單詞,小男孩時常卡殼,他的爸爸不斷提醒。不僅小男孩尷尬,他的爸爸也感到尷尬。
同樣的,律師的兒子給她打電話,「我和好朋友分開了」這對於他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事,他希望得到媽媽的安慰和幫助,但忙碌的律師只回了他一句「等媽媽回家再說」。等律師回到家想和兒子好好談談,律師的兒子卻不願意再和媽媽談論這個話題。
他們希望孩子們按照他們期望的那樣成長,不給孩子拒絕的機會。他們從不花時間與孩子交流,卻希望孩子變得聽話乖巧學習好,拿出去有面子。他們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嗎?還是說比起愛孩子,他們更愛「聽話乖巧學習好」孩子贏得的目光?
沒錢、智商不高,這都不是不會當父親的理由。孩子們需要的是真誠的陪伴,而不是用物質彌補精神上的缺席。孩子們需要的是體貼的鼓勵,而不是指責和批評。山姆給所有家長上了一課,愛是孩子最需要卻最容易被大人遺忘的東西。
2.社會對小眾群體的兩種態度,促使小女孩真正成長
湯姆屬於小眾群體的一員。社會對於小眾群體有兩種態度,一種是鼓勵包容,一種是輕蔑歧視。
山姆在星巴克工作時,老闆顧客都對山姆很包容,顧客會露出真誠的笑容對他說謝謝,老闆會包容他的笨拙的動作。這一切都顯現出社會對山姆的友好。
另一種態度雖然人數少,但是對山姆和露西的影響卻很大。山姆和露西邀請她的同學小男孩來家裡做客。看到山姆笨拙的對雞蛋一遍一遍道歉,小男孩兒流露出心裡的輕蔑。他直接問「你爸爸怎麼了,好像一個智障」。
山姆的心理年齡年齡只有7歲,他對惡意與善意的辨別並不是很敏銳。這些輕蔑和歧視都被早熟聰慧的露西接受到了。毫無疑問露西是愛著他爸爸的,她難以接受別人對他爸爸的歧視,但她同樣也不想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露西為了不讓自己受到嘲笑,用虛榮包裹住自己,她對小男孩兒說,「他不是親生父親,她只是被領養的」。這個時候露西的內心是不成熟的。
但當兒童福利機構介入,她知道爸爸要離開時。在爸爸與虛榮之間,露西捨棄她的虛榮,她完全愛著她的爸爸。露西正視自己的內心,得到了真正的成長。
小結:
看似電影著重刻畫父女親情,但其實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都由社會對小眾群體的偏見引發。溫馨的背後是冷酷的現實,這不禁讓我深思,為什麼人們會對小眾群體施加偏見。
1.對小眾群體施加偏見之人,其實自己也是小眾群體
在影片中,善意對待是山姆的人很多,但偏見的看待山姆的人也不少。這些歧視表現在思想、行動、語言上。
思想:兒童福利機構沒有深入了解事實,僅僅因為山姆是智障,就奪走山姆的撫養權。
行動:山姆沒有點到喜歡吃的食物,在餐廳大喊大叫。周圍客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山姆。
語言:小男孩兒看到山姆對雞蛋道歉,輕蔑地說你的爸爸是智障嗎?
現實生活中對類似山姆的小眾群體的歧視也是常見的,知乎上有一位網友分享了現實中的故事。一位聽覺障礙者老師,只有在很大聲音的情況下,才能聽到別人說話。同學們發現之後,抓著老師的殘疾開玩笑,整個班級都沸騰了起來,他們美麗的皮囊下隱藏著一顆惡毒的心。
施加偏見者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俯視小眾群體。只有在歧視別的殘疾人的時候,才能慰藉他那顆脆弱而又可憐的自尊心。他們身體健全,但在心理上是不折不扣的殘疾人,與山姆相比他們才是小眾群體。
2、上帝關了一扇門,就會開一扇窗,小眾群體有它獨有的優勢
在我看來,之所以有些人會對小眾群體有偏見,是因為他們沒有深入了解小眾群體,只看到小眾群體的缺點,而沒有看到小眾群體的優點。事實上,小眾群體們樂觀,頑強,苦難磨練了他們的意志,讓他們更加熱愛生活。
霍金被人們認為是當代最傑出的物理學家,宇宙學家。他在21歲被診斷出漸凍人症,人生中3/4的時間都在輪椅上度過。他沒有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而是更加積極樂觀面對生活。霍金說:「雖然我行動不便,也必須通過電腦發聲,但我的思緒卻在自由馳騁,得以探索關於宇宙的大哉問。」
正是因為經歷過苦難,他們才更珍惜生活,更加堅持能忍受別人不能忍受的痛苦。那些打不到我們的,終究會讓我們更加強大。經歷過黑暗,才更加熱愛光明。這是他們獨有的優勢。
3、同情並非尊重,真正的尊重是人人皆平等,你無需為我破例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對待殘疾人,往往會帶上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就是同情。
比如對殘疾人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毫不猶豫的稱讚;在做事情之前,體貼的先為他們考慮一步;看到他們遇到麻煩,就上前幫助。可大多數人不知道,這些行為就是一遍遍告訴殘疾人,你我是不同的。
如同電影《觸不可及》中全身癱瘓的富豪菲利普和護工瑞德斯由僱傭關係成長為好朋友,就是因為護工瑞德斯從不用有色眼鏡看待菲利普的特殊,始終將菲利普當作普通人對待,不因為菲利普是殘疾人就特殊對待,這種略顯冷漠地平等,卻讓菲利普感到尊重,這種平等的尊重就是對待殘障人士最好的方式。
真正的尊重並非同情,同情是身為強者對弱者地體貼,這仍是一種不平等的表現。對於殘疾人來說,尊重就是人人皆平等,而你無需為我破例。像對待普通人一樣對待殘疾人,才是真正的尊重。
總的來說,《我是山姆》不僅表現了父女親情,同樣也表現了導演對社會的深刻思考。今天我從另類一種的角度解讀它,向觀影者呈現不同的感動。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除了告訴我們對於孩子來說,陪伴與傾聽才是他們最想要的。也給了我們一個思考題:怎樣才能消除社會對小眾群體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