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高分電影《陽光普照》:孩子叛逆,父母做錯了什麼?

2020-12-22 小務虛

導演鍾孟宏談「陽光普照」的含義:「人們會說,父母的愛就像太陽,毫無保留地給了孩子。但我有時會想,世界上真有什麼東西,是再多也無害的嗎?」

這部豆瓣評分8.4高分的電影,確實值得細細品味,細細回味。

看完了電影《陽光普照》,我一直在思考,到底這部片最大的意義在哪裡,它到底想觸發父母進行什麼樣的思考,毫無疑問,這是一部關於家庭題材的電影,其中核心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對孩子的影響。

如下是這部片的簡介:

平凡的一家人阿文和琴姐育有兩個兒子,叛逆的小兒子阿和與好友菜頭砍傷人進了少年輔育院,但阿和的女友小玉卻帶著身孕來家裡…琴姐不顧阿文反對,將小玉留下來照顧。此時,被砍傷者家屬也來找阿文求取巨額賠償,阿文受不了總是帶來麻煩的小兒子,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資優生大兒子阿豪身上,卻不知道溫暖善良的阿豪心中也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豆瓣上有非常多資料解讀每個角色,因此,我不再作人物解讀,我倒想深入了分析一下,是什麼樣家庭環境會造就這樣一種現象:

被爸爸阿文寄以厚望的優等生大兒子,溫柔穩重善解人意,卻在高考失利復讀的時候,走上了不歸路。與哥哥相反,小兒子卻頻繁惹禍,打架滋事,還因此進了少年輔育院。同樣的父母,為什麼會送出區別如此大的兩個孩子?

駕照需要考,為何不需要考?

影片諷刺的是爸爸阿文是一位駕校的教練。

每一位學車的人,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才能上路,這一點,阿文是非常清楚的,開車不是鬧著玩的,是會出人命的。

因此,每一位學員練車時的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嚴格按照要求去做,否則就不可能拿到駕駛證。

阿文的口頭禪(也是駕校的口號):「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成了他的教養兒子們的理念,或者說成了他對大兒子殷切期待的信念,而對於小兒子阿和,他似乎已經完全失去了信心,他對外人說,他只有一個兒子,他對小兒子已經絕望到了不承認他的存在。

這更進一步促使阿文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大兒子阿豪身上。

影片並沒有過多的鏡頭放在他們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但是我們可以從一些談話的細節得知這對父母的教養理念。

有一點完全可以肯定的是,這對父母,並沒有像重視考駕照一樣重視學習育兒方面的知識,這是一個社會普遍現象,我們從來沒有真正重視到底怎樣才能正確培養孩子!

我覺得這部片的最大價值,就在於此,車沒有學好,每一個人都可以直觀的感受到車禍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但是如果沒有學習正確的教養理念,那麼父母盲目的熾熱的愛,就極有可能把孩子推上不歸路。

而且幾乎是決定性的,每一位父母早期為孩子塑造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未來的人生,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父母有不可逃脫的責任,大兒子走上不歸路,小兒子變成了小混混,這完全就是家庭教養造成的。

因此,引起父母重視科學的教養方法,我覺得是這部片的最重要價值之一,每一位父母,都必須學習科學的育兒方法來培養孩子,如果孩子叛逆,打架甚至走上不歸路,罪魁禍首就一定是父母。

教養需要科學方法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就像每一位想開車的人一樣,都想把車開好,但是車的危險我們能直觀感覺得到,因此,我們花了相當的時間去學習開車的每一個細節,直到這些科學的開車方法都訓練成了自動化的習慣,我們才開始上路。

而且一開始還是在教練的陪同下上路的。

我們如此重視開車的危險,但我們卻對盲目教養孩子的後果視而不見,盲目的按照自己的人生經驗來教養孩子,這是造成種種悲劇的根源。

育兒,教養也是需要科學方法的。

否則,就是在拿孩子的命開玩笑,同時也在拿父母自己的命運開玩笑,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影響的。

沒有退路的恐懼驅動力

我們的大腦有個特徵,就是它可以是被外力驅動著去做事,也可以是被自己驅動著去做事,這是兩種驅動力,會造成完全不同的2個結果:

被外力驅動著去做事,是恐懼驅動力,因為害怕才去做。自我驅動著去做事,是快樂與做事並存的驅動力,因為快樂才去追求。恐懼驅動力,作用於杏仁核;

自我驅動力,作用於前額葉;

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情時,都可以由這兩方面的驅動力驅動著:

比如,不喜歡學習,但是還是拼命的學習。

影片中的阿豪被父母寄予厚望,弟弟的反面襯託更是讓他成為了這個困頓家庭的唯一希望,爸爸阿文還希望復讀的阿豪能考上醫學院(補充一點,臺灣醫學院通常是高考滿績分才有機會考上,天之驕子了)。

父母所有的愛都在他身上,所有的陽光都在他身上,這讓他成為了一個「懂事」的孩子,換句話說,這份厚愛原本是兄弟倆的,但是現在卻唯獨落在他身上,他學習越好,越「懂事」,弟弟越被認為是爛泥扶不上牆,這種偏愛就越嚴重。

這就是來自整個家庭的壓力,阿豪因此被恐懼驅動力推動著,以至於他都認為,他不能犯一點錯,他時刻都必須做到完美,而所謂的完美,就體現在父母的期待上,即考上天之驕子的醫學院。

過於懂事的孩子,把所有的重擔都抗在自己的肩膀上,這是造成阿豪走上不歸路的原因。

弟弟之所以入獄,這個懂事敏感的哥哥甚至還極有可能把原因也歸咎到自己身上,正是因為他如此完美,把原本屬於弟弟的那份愛也剝奪過來,這使得他因此深深的愧疚。

而另一方面,當學習變成是重重的外力驅動著的時候,學習本身變得枯燥乏味的過程,這會使得他甚至厭學,他因此在教室裡產生幻覺,在課堂上走神,還被老師點名趕出教室。

這種現狀會使得他學習不進去,一方面是不想辜負父母和弟弟的責任感(即考出好成績,不辜負家人的期待),而另一方面卻是學習上的無力感,而弟弟的入獄成了導火線,把這種無力感推到了極端狀態,這應該就是他走上絕路選擇跳樓的原因。

逼孩子學習,逼孩子做事,逼孩子做那些父母們認為重要的事情,是造成阿豪悲劇的核心原因,表面上看,父母並沒有逼阿豪,但實際上,他們的行為跟逼沒有區別,特別是行為極端的爸爸阿文,弟弟不好好學習,則是直接就被阿文忽略,不承認是他的孩子。

父母的行為明顯表明:學習好才是我的孩子,才能得到愛,學習不好渣都不是;

這就是恐懼驅動力,這是沒有退路的驅動力,孩子會因此很恐慌,不得不拼命前進。

我們可以想像得出,阿文這種極端的愛,在兄弟兩的成長中,起著何等重要的影響力,阿豪因此長期處於害怕失去愛而拼命學習,因為他看得到弟弟因學習不好被爸爸忽略的事實。

因此,這種基於外力驅動的學習成了孩子跨不過去的檻,就好比他一直處於被鞭策中前進,從小到大都是如此,而學習本身成了實現目的的工具,他時刻都處於恐慌中,因為隨時都有可能考不好。如此大的恐慌壓力,一直到他意識到,他無法再繼續這樣下去了,因為高考考醫學院的這個完美目標,似乎讓他感覺到無力感。

壓力是外在的,不得不的,然而自己又已經意識到無法達成,這種無解的矛盾就是這類事件的核心原因。

可選擇的自我驅動力

沒有退路的外在驅動力是大多數人所面臨的苦惱。

這類情況表達為,我們不喜歡某事,但是我們卻又不得不做,這就是恐懼驅動力,它的核心要點就是我們是否出自自我的願意,我們喜歡與否。

比如,我們不喜歡目前的工作,但是我們又不得不做,因為我們必須靠這份工作養家餬口,工作成了工具,而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必須要賺錢,因此,即使手頭的這份工作讓我們覺得厭惡,但我們還是每天做著它,這就是外在的恐懼驅動力。

然而,我們還有另外一類驅動力,那就是基於前額葉的自我驅動力,它與外在恐懼驅動力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我們發自內心的,自己喜歡的,內在的驅動力。

比如,基於這樣的驅動力,我們不會隨便選擇一份工作,不會隨便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唯一標準,就是愛好,感興趣與夢想。

在這個驅動力的作用下,學習也好,工作也好,它成了目的本身,而不是為了結果,也就是我們會樂在其中,享受探索知識所帶來的樂趣,學習與思考成了一種有快感的東西,分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內心深處某個追求的答案。

一面恐懼驅動一面自我驅動

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由這兩種驅動力之一驅動著,唯一的區別就是心態。

比如半杯水,有人說:「只有半杯水了」,而另外一些人說「還有半杯水」,第一種人是恐懼,第二種人是幸運,一種消極一種積極。

同樣一份工作,我可以想著為了養家餬口而做它,我也可以試著去發現工作裡面的樂趣,發現工作裡面可以讓我成長的東西,因為做一個事情有成就有進步,就會感覺到樂趣,會使得我們感覺到人生的價值,這會進一步使得我們沉浸在工作裡面,不斷的提升工作能力。

比如我寫作,我最開始寫作確實就是為了賺取一些補貼家用的錢,這是我的出發點與目的,因此,當一篇文章,能帶來金錢的收入時,我就會感到高興,但如果花了數天寫的文章無法帶來收益時,我又會極端痛苦,這就是外在驅動力的弊端,為了物質,為了名利,這些東西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宰,驅動著我們。

網上有很多人,寫文章確實是為了名利,因此,被名利驅動著時,所有與名利有關的事情,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宰,驅動著我們,比如有些人就會因此研究如何獲得更多瀏覽量,因為這個關係收入,被結果驅動著時,我們就不會花心思在文章的質量上,不會去管到底寫出來的文章是否有用,讀者是否真的能夠有所收穫等等。

因此,目的不同,就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同時,也會形成不同的心態,結果造就不同的人生。

而任何一件事情,隨時都是這兩種驅動力搖擺的結果,也就是,當我們自制力好時,調動前額葉形成自我驅動,此時可以使得自己把注意力放在事件本身上,通過告訴自己,享受當下,關注當下,做好當下,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每一個人都有一層更為基礎的動物性,它會隨時籠罩著我們,這一層動物性,是最容易被環境影響的,而一旦被它牽著走,我們就容易進入動物性的物慾名利的驅動中,結果就不自覺被恐懼驅動著前進,形成對結果的不自覺追求。

公平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經緯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夜的時間都各佔一半。

太陽的公平是這部影片貫穿始終主題,這是理解這部片的關鍵,我看影評有人把它理解為人生有快樂與痛苦的時候,因此要看開點,雖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明顯不是這部片的主題。

很顯然,影片的這個家庭是不公平的,極度不公平,父親全部的愛,都給了大兒子阿豪,阿和則什麼都不是。

更為不公平的是,這種愛是自私的,或許換句話說,它是父母的一種單方面的獨裁,孩子們沒得選擇,沒得商量,只能接受。或者說,沒能力反抗。

阿豪死後,阿文在夢裡夢見阿豪,他們倆一起走著走著,阿豪停了下來,他第一次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爸爸,我不跟你走了,我要走這邊」,這是對公平與自由的一種宣言,而阿豪只有在死後,才敢於說出心裡話,可見父母的這種單方向強勢,到底給兒子們造成多大的心理壓力!

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存在大量的家庭中,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家庭,我們的父母明顯缺乏一種信任與尊重孩子的態度,我們會過多的幹預孩子,命令孩子。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於是很多事情都直接替孩子決定,這就會導致這種典型的家庭悲劇,孩子們被逼瘋,變得叛逆與反抗,甚至最終還走上不歸路。

所以,太陽的公平隱喻的就是這樣一個呼聲:父母要信任與尊重孩子,與孩子們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心聲,而不是單方面的獨裁,從這個角度出發,僅孩子與父母地位平等,家庭中的所有孩子,地位也應該平等,人格是不能以分數來標定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被尊重與獲得同等量愛的權利

這就是公平與自由在家庭裡面的重要意義!

也是這部片最深刻的價值!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因此,它實際上主張全大類都應遵循這樣的法則,即人人平等。

自由

什麼叫自由?

自由的深刻意義又是什麼?

某種程度上來說,公平是為了自由!

而所謂的不公平,就是父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標準做事,這種不公平,就會造成孩子不自由,特別是心靈層面的不自由,表面上,阿豪懂事聽話成績好,是一個標準的好孩子,然而他的內心沒有任何自由可言,他不是為了自己活著,他的心被無數的枷鎖捆綁著,這就是無數的在外驅動力,這些外在驅動力,使得他內心痛苦萬分,但又無處訴說,他即使找女同學訴說,也是徒勞,因為這個枷鎖無解!

比如,我們假設,他跑回家,跟爸爸阿文說我不讀書了,我想過自己的人生(正如他在死後,才有勇氣跟爸爸說,我要走另外這條路!),那麼此時阿文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打擊兒子?

從他對待成天無所事事的小兒子就可以看出,這會招致阿文何以強烈的責罵!

因此,阿豪的這個痛苦是無解的,他必定走上不歸路。

這就是自由的深刻意義,孩子需要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按照父母的要求來過。

某種程度上來說,特別是在中國,今天99%的孩子是沒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父母總以為孩子不懂事,不懂如何做出有利於未來的決定,於是在很多重要的事情上,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要求孩子這樣做,限制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

前額葉有個特徵,越是沒有給他自己做決定,他最終就更不會做決定,結果前額葉會退化,最終變成乖乖兒,好學生,中規中矩。

限制到一定程度,人將產生自我限制的意識,這就是為什麼,真正意義上自由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這就是自由,最可怕的自由限制不是人身限制,而是心靈上的,阿豪和阿和就是這兩個極端的體現,而實際上,他的爸爸媽媽,甚至他的整個家庭,都是心靈自我限制的體現。

相關焦點

  • 8.4高分電影《陽光普照》:孩子需要什麼,你根本不懂
    導演鍾孟宏談「陽光普照」的含義:「人們會說,父母的愛就像太陽,毫無保留地給了孩子。但我有時會想,世界上真有什麼東西,是再多也無害的嗎?」這部豆瓣評分8.4高分的電影,確實值得細細品味,細細回味。看完了電影《陽光普照》,我一直在思考,到底這部片最大的意義在哪裡,它到底想觸發父母進行什麼樣的思考,毫無疑問,這是一部關於家庭題材的電影,其中核心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對孩子的影響。
  • 電影《陽光普照》:陽光普照,也有照不到的陰影
    《陽光普照》以阿和與菜頭傷人入獄為引子,講述了由此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反映了當今世界對好與壞的定義,反映了在父母忽略下造成的悲劇,告訴了人們陽光普照並不能長久,陽光下有陰影的地方才能睜開眼。當他從獄中出來後,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個麻煩,朋友阿和逃避他,阿和爸爸殺了他,可他只是一個需要被愛的孩子,偏偏沒有人愛他。他出來後真的想找阿和麻煩嗎?他只是一個怕煙味弄髒車的孩子啊!他要的只不過是一點點的關注,可世界終將他拋棄。與此同時,阿和與其哥哥阿豪也是一對悲劇人物,阿和雖是么子卻與哥哥被父母區別對待。
  • 金馬獎高分家庭劇《陽光普照》,那個優秀的孩子為什麼選擇自殺?
    在第56屆金馬獎,鍾孟宏執導的劇情片《陽光普照》斬獲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最佳影片六項大獎,這足以說明電影的優秀。《陽光普照》首先是電影名的設置就採用反諷的手法,陽光普照代表溫暖沒有陰影,是一個褒義詞,但在影片中卻是一種貶義。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家庭悲劇,而話題正是時下最熱門的青少年犯罪和自殺。
  • 《陽光普照》:陽光需要普照,黑夜也是
    文/夢裡詩書為了儘可能的構建內在層次,《陽光普照》在劇情設定上雖有一些過猶不及之筆,但在這齣滿載傷與痛的家庭悲劇裡, 細膩的情感勾勒讓人得以沉浸其中,並不會覺察劇情有多少突兀,而關乎家庭關係的肌理,則既讓人看到了冰冷的矛盾 ,也感受以親情的溫度,陽光需要普照,黑夜也是。
  • 陽光普照,陽光普照
    但是直到阿豪離開這個世界,人們始終都無法知道,他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阿豪給他的朋友郭曉真講了一個司馬光的故事。司馬光和小夥伴們在捉迷藏,司馬光找他們。小朋友們都被找到了,但司馬光仍然堅持說還有一個孩子沒被找到。大家一起去找,找到一個水缸,裡面坐著一個孩子,他躲在暗處。那個孩子就是司馬光自己。阿和從輔育院出來,白天洗車,晚上在便利店上大夜班。
  • 生命需要有裂痕才能「陽光普照」
    因此不少喜愛他的粉絲們紛紛考古許光漢的作品,其中有一部便是他參演的去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陽光普照》,那個時候的他還沒有被更多大陸的觀眾熟知,但已經是臺灣的當紅小生。儘管他在電影裡飾演的角色令人惋惜,戲份較少,但是,陽光普照。電影《陽光普照》被很多電影人評為2019年年度最佳華語電影。
  • 陽光普照下的我們——影評《陽光普照》
    叛逆的小兒子阿和砍傷人進了少年輔育院,寄託著他所有希望的資優生大兒子阿豪跳樓自殺了,他為了讓兒子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殺死了不斷騷擾小兒子的菜頭。阿文的家庭是一個典型的缺乏交流的家庭。一家四口人,誰也不了解誰。琴姐不知道自己的老公去了哪裡、在幹什麼,阿文也不知道阿豪為什麼自殺、阿和為什麼叛逆。
  • 許光漢電影《陽光普照》:願你有陽光照耀,也有陰處庇蔭
    01 前些天看了19年金馬獎最佳影片《陽光普照》,它是一部基調很喪的電影,濃濃的致鬱系,講述的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故事。 他究竟有什麼想不開的? 阿豪的父母不懂,弟弟也沒法理解,很多觀眾看到那一段情節也心生詫異,而我在阿豪朋友的回憶中,漸漸理解了他的想法。
  • 育兒角度解析《陽光普照》:太過懂事的孩子,一生都在自我治癒
    《陽光普照》是一部以臺灣普通家庭為背景的劇情電影,講述了家庭因為小兒子要被送去少年看護所,所以變得分崩離析的故事。從片名看來,《陽光普照》似乎是一部能夠溫暖人心的情感電影,而實際上,《陽光普照》照出的是家庭教育背後的種種問題,將父母和孩子心中的悲傷展現得淋漓盡致。該片的故事原型來自一個真實故事,也是一個充滿青春傷痛和矛盾的"惡夢"。
  • 《陽光普照》影評| 黑暗同行
    這是我近五年來看過最好的華語電影了。演員有:戲骨,陳以文;曾5年入圍8項金鐘獎的,柯淑勤女士;顏值擔當,許光漢。
  • 《陽光普照》:歲月從未曾安好過
    《陽光普照》是一部2019年的臺灣電影,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等多個提名獎項,入圍多倫多電影節,釜山電影節和東京影展。這個名字太有欺騙性,看海報原以為是一部溫情治癒的日系清新電影,「陽光普照」這個詞充滿生命力,多麼溫暖令人嚮往,卻以一場血腥暴力開始,向著另一個極端揚長而去,一點也不「陽光普照」。
  • 《陽光普照》可能是年度最好的華語電影
    ——《陽光普照》監製葉如芬幸好我不憂傷/我把憂傷給了風/讓它帶去/黑色的大地/幸好我不冷漠/我把冷漠給了雨/讓它帶去/深色大海裡……——《陽光普照》片尾曲:林生祥《遠行》縱觀2019年的華語電影圈,臺灣電影《陽光普照》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 《陽光普照》告訴我們家庭裡有效溝通有多麼的重要
    電影以叛逆的小兒子阿和傷人被關進少年輔育院開頭,本以為接下來的劇情會講阿和如何在痛定思痛後開始實現人生逆襲,迎來陽光普照的人生。然而導演並未沒有按照這種「雞湯」套路來。隨著阿和的入院,導演將電影的主要視角聚焦到大兒子阿豪身上,在觀眾以為接下來導演可能要講阿豪給家庭帶來「陽光普照」故事的時候,導演再次讓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劇情走向,阿豪竟然自殺了。
  • 電影推薦《陽光普照》
    阿和照片中最左邊的就是阿和學習差,在學校打架,在外面也打不聽父母的話,也不願與父母交流母親只記得他愛打架人們常說,父愛是一座大山父親是駕校的教練,除了教人如何開車沒有什麼本事。他不會管教孩子,對聽話的大兒子,他總是把他在駕校教別人開車的那一套掛在嘴邊——「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每一年,駕校都會發一個印有這句標語的筆記本,父親都會拿去送給大兒子並給他說強調要把握時間,掌握方向。而對於他叛逆的小兒子,法院讓他參加阿和的庭審,他告訴妻子說自己要工作沒空。
  • 豆瓣電影年度榜單發布:《陽光普照》登頂高分華語電影榜;《新神榜...
    豆瓣電影年度榜單發布:《陽光普照》登頂高分華語電影榜;《新神榜:哪吒重生》發布IMAX海報 | 毒家日報 時間:2020.12.2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毒眸
  • 周六侃電影︱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譯  名 陽光普照/A Sun◎片  名 陽光普照◎年  代 2019◎產  地 中國臺灣◎類 155分鐘◎導  演    鍾孟宏◎編  劇  張耀升 / 鍾孟宏◎主  演  陳以文 / 柯淑勤 / 巫建和 / 劉冠廷 / 許光漢 / 尹馨 / 溫貞菱 / 吳岱凌 / 林志儒 / 龍劭華 / 胡鴻達 / 施名帥 / 張立東 / 張少懷 / 黃信堯◎簡  介   平凡的一家人阿文(陳以文 飾)和琴姐(柯淑勤 飾)育有兩個兒子,叛逆的小兒子阿和
  • 《陽光普照》鏡頭語言分析
    這部電影就是《陽光普照》。它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的苦難,正是這種細膩又憂傷的情感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凡是看過這部影片的人都會對它唯美的鏡頭記憶深刻。今天,我們就從鏡頭語言的角度出發,來深度品味其中的內涵。這是影片開頭的一幕,阿豪坐在補習班的教室裡。所有人都趴著補覺,只有他直直地坐著,目光看向畫面之外,若有所思。
  • 劇情、犯罪電影《陽光普照》
    電影講述了平凡的一家人阿文和琴姐育有兩個兒子,叛逆的小兒子阿和與好友菜頭砍傷人進了少年輔育院,但阿和的女友小玉卻帶著身孕來家裡…琴姐不顧阿文反對,將小玉留下來照顧。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 精神分析視閾下電影《陽光普照》人物分析
    電影《陽光普照》繼承了中國臺灣電影娓娓道來的風格,不動聲色地講述了一個承受喪子之痛的家庭的一段艱難經歷。在電影中,陽光代表著絕對的公平,可以驅散所有陰暗,與之相對的雨夜被賦予了「不幸的開始」的含義,幾次的陽光普照與雨夜相交替,形成了電影故事發展的跌宕起伏 。
  • 《陽光普照》:淺析三個角色不同命運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原生家庭》電影《陽光普照》是臺灣導演鍾孟宏2019年的新作品,電影上映即獲高口碑,長期霸榜豆瓣熱門,更是成了金馬獎的黑馬,獲得11項提名、5項大獎,一舉成為觀眾票選年度最佳影片。電影講述了一個平凡又支離破碎的中國式家庭故事:父母做個普通工作但很少關心兩個兒子;大兒子阿豪成績優異被全家給予厚望,卻選擇了自殺;小兒子阿和是個混混,被父母忽視,和兄弟菜頭意外砍人後進了少年輔育院,被放出後逐漸改過自新…… 和許多講家庭故事的臺灣電影一樣,《陽光普照》的節奏不急不慢,娓娓道來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卻又通過平凡的故事延伸出無盡思考,關於家庭、關於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