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鍾孟宏談「陽光普照」的含義:「人們會說,父母的愛就像太陽,毫無保留地給了孩子。但我有時會想,世界上真有什麼東西,是再多也無害的嗎?」
這部豆瓣評分8.4高分的電影,確實值得細細品味,細細回味。
看完了電影《陽光普照》,我一直在思考,到底這部片最大的意義在哪裡,它到底想觸發父母進行什麼樣的思考,毫無疑問,這是一部關於家庭題材的電影,其中核心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對孩子的影響。
如下是這部片的簡介:
平凡的一家人阿文和琴姐育有兩個兒子,叛逆的小兒子阿和與好友菜頭砍傷人進了少年輔育院,但阿和的女友小玉卻帶著身孕來家裡…琴姐不顧阿文反對,將小玉留下來照顧。此時,被砍傷者家屬也來找阿文求取巨額賠償,阿文受不了總是帶來麻煩的小兒子,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資優生大兒子阿豪身上,卻不知道溫暖善良的阿豪心中也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豆瓣上有非常多資料解讀每個角色,因此,我不再作人物解讀,我倒想深入了分析一下,是什麼樣家庭環境會造就這樣一種現象:
被爸爸阿文寄以厚望的優等生大兒子,溫柔穩重善解人意,卻在高考失利復讀的時候,走上了不歸路。與哥哥相反,小兒子卻頻繁惹禍,打架滋事,還因此進了少年輔育院。同樣的父母,為什麼會送出區別如此大的兩個孩子?
駕照需要考,為何不需要考?
影片諷刺的是爸爸阿文是一位駕校的教練。
每一位學車的人,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才能上路,這一點,阿文是非常清楚的,開車不是鬧著玩的,是會出人命的。
因此,每一位學員練車時的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嚴格按照要求去做,否則就不可能拿到駕駛證。
阿文的口頭禪(也是駕校的口號):「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成了他的教養兒子們的理念,或者說成了他對大兒子殷切期待的信念,而對於小兒子阿和,他似乎已經完全失去了信心,他對外人說,他只有一個兒子,他對小兒子已經絕望到了不承認他的存在。
這更進一步促使阿文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大兒子阿豪身上。
影片並沒有過多的鏡頭放在他們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但是我們可以從一些談話的細節得知這對父母的教養理念。
有一點完全可以肯定的是,這對父母,並沒有像重視考駕照一樣重視學習育兒方面的知識,這是一個社會普遍現象,我們從來沒有真正重視到底怎樣才能正確培養孩子!
我覺得這部片的最大價值,就在於此,車沒有學好,每一個人都可以直觀的感受到車禍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但是如果沒有學習正確的教養理念,那麼父母盲目的熾熱的愛,就極有可能把孩子推上不歸路。
而且幾乎是決定性的,每一位父母早期為孩子塑造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未來的人生,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父母有不可逃脫的責任,大兒子走上不歸路,小兒子變成了小混混,這完全就是家庭教養造成的。
因此,引起父母重視科學的教養方法,我覺得是這部片的最重要價值之一,每一位父母,都必須學習科學的育兒方法來培養孩子,如果孩子叛逆,打架甚至走上不歸路,罪魁禍首就一定是父母。
教養需要科學方法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就像每一位想開車的人一樣,都想把車開好,但是車的危險我們能直觀感覺得到,因此,我們花了相當的時間去學習開車的每一個細節,直到這些科學的開車方法都訓練成了自動化的習慣,我們才開始上路。
而且一開始還是在教練的陪同下上路的。
我們如此重視開車的危險,但我們卻對盲目教養孩子的後果視而不見,盲目的按照自己的人生經驗來教養孩子,這是造成種種悲劇的根源。
育兒,教養也是需要科學方法的。
否則,就是在拿孩子的命開玩笑,同時也在拿父母自己的命運開玩笑,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影響的。
沒有退路的恐懼驅動力
我們的大腦有個特徵,就是它可以是被外力驅動著去做事,也可以是被自己驅動著去做事,這是兩種驅動力,會造成完全不同的2個結果:
被外力驅動著去做事,是恐懼驅動力,因為害怕才去做。自我驅動著去做事,是快樂與做事並存的驅動力,因為快樂才去追求。恐懼驅動力,作用於杏仁核;
自我驅動力,作用於前額葉;
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情時,都可以由這兩方面的驅動力驅動著:
比如,不喜歡學習,但是還是拼命的學習。
影片中的阿豪被父母寄予厚望,弟弟的反面襯託更是讓他成為了這個困頓家庭的唯一希望,爸爸阿文還希望復讀的阿豪能考上醫學院(補充一點,臺灣醫學院通常是高考滿績分才有機會考上,天之驕子了)。
父母所有的愛都在他身上,所有的陽光都在他身上,這讓他成為了一個「懂事」的孩子,換句話說,這份厚愛原本是兄弟倆的,但是現在卻唯獨落在他身上,他學習越好,越「懂事」,弟弟越被認為是爛泥扶不上牆,這種偏愛就越嚴重。
這就是來自整個家庭的壓力,阿豪因此被恐懼驅動力推動著,以至於他都認為,他不能犯一點錯,他時刻都必須做到完美,而所謂的完美,就體現在父母的期待上,即考上天之驕子的醫學院。
過於懂事的孩子,把所有的重擔都抗在自己的肩膀上,這是造成阿豪走上不歸路的原因。
弟弟之所以入獄,這個懂事敏感的哥哥甚至還極有可能把原因也歸咎到自己身上,正是因為他如此完美,把原本屬於弟弟的那份愛也剝奪過來,這使得他因此深深的愧疚。
而另一方面,當學習變成是重重的外力驅動著的時候,學習本身變得枯燥乏味的過程,這會使得他甚至厭學,他因此在教室裡產生幻覺,在課堂上走神,還被老師點名趕出教室。
這種現狀會使得他學習不進去,一方面是不想辜負父母和弟弟的責任感(即考出好成績,不辜負家人的期待),而另一方面卻是學習上的無力感,而弟弟的入獄成了導火線,把這種無力感推到了極端狀態,這應該就是他走上絕路選擇跳樓的原因。
逼孩子學習,逼孩子做事,逼孩子做那些父母們認為重要的事情,是造成阿豪悲劇的核心原因,表面上看,父母並沒有逼阿豪,但實際上,他們的行為跟逼沒有區別,特別是行為極端的爸爸阿文,弟弟不好好學習,則是直接就被阿文忽略,不承認是他的孩子。
父母的行為明顯表明:學習好才是我的孩子,才能得到愛,學習不好渣都不是;
這就是恐懼驅動力,這是沒有退路的驅動力,孩子會因此很恐慌,不得不拼命前進。
我們可以想像得出,阿文這種極端的愛,在兄弟兩的成長中,起著何等重要的影響力,阿豪因此長期處於害怕失去愛而拼命學習,因為他看得到弟弟因學習不好被爸爸忽略的事實。
因此,這種基於外力驅動的學習成了孩子跨不過去的檻,就好比他一直處於被鞭策中前進,從小到大都是如此,而學習本身成了實現目的的工具,他時刻都處於恐慌中,因為隨時都有可能考不好。如此大的恐慌壓力,一直到他意識到,他無法再繼續這樣下去了,因為高考考醫學院的這個完美目標,似乎讓他感覺到無力感。
壓力是外在的,不得不的,然而自己又已經意識到無法達成,這種無解的矛盾就是這類事件的核心原因。
可選擇的自我驅動力
沒有退路的外在驅動力是大多數人所面臨的苦惱。
這類情況表達為,我們不喜歡某事,但是我們卻又不得不做,這就是恐懼驅動力,它的核心要點就是我們是否出自自我的願意,我們喜歡與否。
比如,我們不喜歡目前的工作,但是我們又不得不做,因為我們必須靠這份工作養家餬口,工作成了工具,而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必須要賺錢,因此,即使手頭的這份工作讓我們覺得厭惡,但我們還是每天做著它,這就是外在的恐懼驅動力。
然而,我們還有另外一類驅動力,那就是基於前額葉的自我驅動力,它與外在恐懼驅動力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我們發自內心的,自己喜歡的,內在的驅動力。
比如,基於這樣的驅動力,我們不會隨便選擇一份工作,不會隨便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唯一標準,就是愛好,感興趣與夢想。
在這個驅動力的作用下,學習也好,工作也好,它成了目的本身,而不是為了結果,也就是我們會樂在其中,享受探索知識所帶來的樂趣,學習與思考成了一種有快感的東西,分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內心深處某個追求的答案。
一面恐懼驅動一面自我驅動
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由這兩種驅動力之一驅動著,唯一的區別就是心態。
比如半杯水,有人說:「只有半杯水了」,而另外一些人說「還有半杯水」,第一種人是恐懼,第二種人是幸運,一種消極一種積極。
同樣一份工作,我可以想著為了養家餬口而做它,我也可以試著去發現工作裡面的樂趣,發現工作裡面可以讓我成長的東西,因為做一個事情有成就有進步,就會感覺到樂趣,會使得我們感覺到人生的價值,這會進一步使得我們沉浸在工作裡面,不斷的提升工作能力。
比如我寫作,我最開始寫作確實就是為了賺取一些補貼家用的錢,這是我的出發點與目的,因此,當一篇文章,能帶來金錢的收入時,我就會感到高興,但如果花了數天寫的文章無法帶來收益時,我又會極端痛苦,這就是外在驅動力的弊端,為了物質,為了名利,這些東西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宰,驅動著我們。
網上有很多人,寫文章確實是為了名利,因此,被名利驅動著時,所有與名利有關的事情,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宰,驅動著我們,比如有些人就會因此研究如何獲得更多瀏覽量,因為這個關係收入,被結果驅動著時,我們就不會花心思在文章的質量上,不會去管到底寫出來的文章是否有用,讀者是否真的能夠有所收穫等等。
因此,目的不同,就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同時,也會形成不同的心態,結果造就不同的人生。
而任何一件事情,隨時都是這兩種驅動力搖擺的結果,也就是,當我們自制力好時,調動前額葉形成自我驅動,此時可以使得自己把注意力放在事件本身上,通過告訴自己,享受當下,關注當下,做好當下,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每一個人都有一層更為基礎的動物性,它會隨時籠罩著我們,這一層動物性,是最容易被環境影響的,而一旦被它牽著走,我們就容易進入動物性的物慾名利的驅動中,結果就不自覺被恐懼驅動著前進,形成對結果的不自覺追求。
公平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經緯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夜的時間都各佔一半。
太陽的公平是這部影片貫穿始終主題,這是理解這部片的關鍵,我看影評有人把它理解為人生有快樂與痛苦的時候,因此要看開點,雖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明顯不是這部片的主題。
很顯然,影片的這個家庭是不公平的,極度不公平,父親全部的愛,都給了大兒子阿豪,阿和則什麼都不是。
更為不公平的是,這種愛是自私的,或許換句話說,它是父母的一種單方面的獨裁,孩子們沒得選擇,沒得商量,只能接受。或者說,沒能力反抗。
阿豪死後,阿文在夢裡夢見阿豪,他們倆一起走著走著,阿豪停了下來,他第一次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爸爸,我不跟你走了,我要走這邊」,這是對公平與自由的一種宣言,而阿豪只有在死後,才敢於說出心裡話,可見父母的這種單方向強勢,到底給兒子們造成多大的心理壓力!
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存在大量的家庭中,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家庭,我們的父母明顯缺乏一種信任與尊重孩子的態度,我們會過多的幹預孩子,命令孩子。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於是很多事情都直接替孩子決定,這就會導致這種典型的家庭悲劇,孩子們被逼瘋,變得叛逆與反抗,甚至最終還走上不歸路。
所以,太陽的公平隱喻的就是這樣一個呼聲:父母要信任與尊重孩子,與孩子們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心聲,而不是單方面的獨裁,從這個角度出發,僅孩子與父母地位平等,家庭中的所有孩子,地位也應該平等,人格是不能以分數來標定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被尊重與獲得同等量愛的權利。
這就是公平與自由在家庭裡面的重要意義!
也是這部片最深刻的價值!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因此,它實際上主張全大類都應遵循這樣的法則,即人人平等。
自由
什麼叫自由?
自由的深刻意義又是什麼?
某種程度上來說,公平是為了自由!
而所謂的不公平,就是父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標準做事,這種不公平,就會造成孩子不自由,特別是心靈層面的不自由,表面上,阿豪懂事聽話成績好,是一個標準的好孩子,然而他的內心沒有任何自由可言,他不是為了自己活著,他的心被無數的枷鎖捆綁著,這就是無數的在外驅動力,這些外在驅動力,使得他內心痛苦萬分,但又無處訴說,他即使找女同學訴說,也是徒勞,因為這個枷鎖無解!
比如,我們假設,他跑回家,跟爸爸阿文說我不讀書了,我想過自己的人生(正如他在死後,才有勇氣跟爸爸說,我要走另外這條路!),那麼此時阿文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打擊兒子?
從他對待成天無所事事的小兒子就可以看出,這會招致阿文何以強烈的責罵!
因此,阿豪的這個痛苦是無解的,他必定走上不歸路。
這就是自由的深刻意義,孩子需要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按照父母的要求來過。
某種程度上來說,特別是在中國,今天99%的孩子是沒有真正的自由可言的,父母總以為孩子不懂事,不懂如何做出有利於未來的決定,於是在很多重要的事情上,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要求孩子這樣做,限制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
前額葉有個特徵,越是沒有給他自己做決定,他最終就更不會做決定,結果前額葉會退化,最終變成乖乖兒,好學生,中規中矩。
限制到一定程度,人將產生自我限制的意識,這就是為什麼,真正意義上自由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這就是自由,最可怕的自由限制不是人身限制,而是心靈上的,阿豪和阿和就是這兩個極端的體現,而實際上,他的爸爸媽媽,甚至他的整個家庭,都是心靈自我限制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