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喜歡看電影的人來說,金馬獎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地方。
相比內地的金雞獎、香港的金像獎,臺灣的金馬獎更悠久,更開放,也更專業。
在第56屆金馬獎,鍾孟宏執導的劇情片《陽光普照》斬獲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最佳影片六項大獎,這足以說明電影的優秀。
首先是電影名的設置就採用反諷的手法,陽光普照代表溫暖沒有陰影,是一個褒義詞,但在影片中卻是一種貶義。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家庭悲劇,而話題正是時下最熱門的青少年犯罪和自殺。
故事是關於一個四口之家,阿文和琴姐育有兩個兒子,小兒子阿和叛逆,大兒子阿豪卻非常優秀,這種極端導致兩人在家庭地位上的天差地別。
就像優勝劣汰一樣,優秀的阿豪一直是父親最為看重的。
片中一個女學員問阿文有幾個孩子時,阿文只說一個。
而弟弟阿和一直被家庭忽略,阿和沒能在家庭找到寄託,故而和朋友菜頭更親近。
電影的情節點是阿和和菜頭砍人進少管所,一家人的命運因此開始遭遇改變。
因為阿和進了少管所,父親阿文更加看重優秀的大兒子阿豪,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阿豪身上。
可有一天,阿豪卻突然跳樓自殺。
觀眾就像父親阿文一樣不知所措,不明白為什麼這樣一個優秀的孩子會想不開。
關於這一點,電影處理得很開放。
在阿豪自殺前發了一條信息給朋友,裡面有段話很關鍵。
阿豪說,「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從這段話來看,阿豪之所以自殺,或許是因為太過優秀。
因為優秀,所以父母願意把更多的資源和愛給他。
阿豪一直得到父母的偏愛,一直活在「陽光普照」裡,一直在努力變得更優秀,把更多的好給別人,但也因此找不到一出陰影的角落可以躲藏。
殺死阿豪,正是這份優秀。
不論是女同學、弟弟,還是父母,他們對阿豪的評價一直很好,也把更多的期許給了阿豪,但同時也慢慢在壓垮阿豪。
這是電影取名「陽光普照」的反諷。
陽光普照代表的正是優秀的阿豪,他是所有人的精神支柱,就像太陽一樣永遠陽光普照,換句話說,不容許阿豪有一絲的陰影。
高考失敗,監獄探望弟弟,帶年幼的弟媳體檢,阿豪只能一直努力活出父母期許的樣子。
可他們卻從來沒有問過阿豪這些是不是他想要的,甚至連躲在陰影裡的權利都沒有。
而最後,阿豪選擇跳樓自殺,看似突然,其實這份壓力早已醞釀許久。
影片中的四口之家就是很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父權霸道,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別人身上,還自詡是為孩子好。
而這種自私的親情,最後只會釀造更多的悲劇。
電影只是把這種「悲劇」給放大處理,阿和進少管所,阿豪自殺,在現實中一般不會這麼極端。
但傷害是會發生,只是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深深地影響日後的生活。
這正是這部電影所帶來的深思,也是所有父母都必須仔細思考的。
文中圖片來源於劇中截圖,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