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少年像兄弟「阿豪與阿和」?掙扎在《陽光普照》的家庭陰影下,渴望光渴望愛......
2019,臺灣金馬獎影片《陽光普照》讓我心碎了一地,至今久久不能釋懷。
我不知道還有多少個這樣的家庭,多少個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陰影中?這兩個孩子阿豪和阿和,是一對親兄弟,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家庭裡,性格完全迥異,但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的內心需求一無所知,最終導致悲劇的結局:一個自殺一個入獄,真的令人唏噓!
看來,家庭、父母這個話題不都是有溫度的,如果為人父母者不能讓自己的子女體會到以愛與關懷,細思真是極恐的:父母的愛一定要恰當地表達出來,給孩子以溫暖與支持,幫孩子走出寒冬,而不是製造冰冷......
有人說這麼說太冤屈了,父母,天下哪個父母不是愛自己的孩子呢?劇中的父親阿文和母親琴姐是愛著自己的兩個兒子的。是的,外人是這樣認為的,但重要的是他的兩個兒子沒有感受到。這就是父母的失敗!至少是表達上有問題的!
看劇情:《陽光普照》中的一家是個普通的四口之家:阿文是個教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指導學員學習練車過關,把好方向盤,對自己的兩個兒子一點不懂得;家中的事都是妻子琴姐打理。當自己的小兒子阿和因打架被警察抓時他沒著急,而是憤怒甩鍋,指責阿和!這個父親沒有哭天搶地,還決心把他送進監獄,認為這樣自己能省心,這個舉動是多麼地傷害自己的孩子?
他對大兒子阿豪呢?他充滿了偏愛,在他的心裡,只有阿豪一個兒子就夠了,但他的這種愛表現:他把自己在單位得到的一個證書,榮譽證書交給阿豪。告訴他要「珍惜時間把握方向」!這突兀的莫名的想法讓他大兒子啊壓力激增,其實大兒子的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安慰,可爸爸從沒覺察到這一點.
直到有一天阿豪莫名其妙的自殺了,誰都不明白他自殺的原因?還是他在此前交的一個女友曉珍提供了一點線索:阿豪曾給她講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那個司馬光沒有從缸裡逃出,一直躲在缸裡的。這令人猜想好孩子的壓力讓他無處可逃,他從小就是爸爸媽媽眼中的好孩子,他沒有做壞孩子的權利,真的羨慕自己的弟弟阿和,能夠隨心所欲的做一件事,哪怕是壞事,也是自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的,但他沒有,他只能去做一個好孩子,就像司馬剛光砸缸時,那個躲在鋼中的躲在陰影中的孩子一樣,因為無處可藏,所以他選擇了自殺,因為壓力太大。
這件事當然給他的父母一巨大的打擊,讓他們有些許醒悟,他們的轉變仍然沒有說出來,但從做事的方面可以看出。
作為母親的阿琴,默默的收養了阿和未婚的懷孕的兒媳,還出錢給他弄個店,爸爸雖然什麼也沒說,但在阿和出獄之後,他是默默的關注他的生活。
阿和出獄之後決心重新做人,但他從前的那個夥伴阿萊呢,一直在找他的麻煩,一次次的逼他去做他不想做的違法的事,就有一次又逼他去做販毒之事的時候,他突然發現這個小混混阿萊被人殺了,他一路狂奔......
似乎擺脫了糾纏的阿和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影片的結尾出人意料的告訴我們兇手是父親——阿文!
喜還是憂?真替阿和揪心!
這個父親的愛真的是太沉重了,你試想一下,這樣的愛阿和能接住嗎?用一個親人的犯罪,換得自己片刻的安心,這是任何一個做兒女都不想看到的事情!
所以我說,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你及時的教育,你正面的引導。不要像阿文這個人一樣,要麼迴避問題,放棄,要麼極端用殺人去處理,這種極端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威脅,讓你的孩子怎麼能安心呢? 為什麼總是最親的人?卻親自斷送了自己最愛的人!
人生短暫,到處候都有坑,到處都有兇險,有時就是一個不小心,就是一個小細節,不周全,就會釀成終身無法彌補的大錯,當你懂得的時候,血淋淋的現實已經擺在你的面前,我們不想看到這樣悲劇的結 局,所以提倡有愛要及時說出來。
尤其是為人父母者,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心細周到的!
我們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親人朋友或者領導,他的沉默或者關愛都是極端的,自以為正確的。
孰不知這種不正常的思維是讓人受不了的,要麼就是對你不滿,他不說,讓你猜謎語,讓你感覺自己事事都做的不對,但還不知道是哪裡不對,要麼就是道德綁架,有一種居高臨下你不容置疑的方式,把你捆綁了,真的讓人受不了呀!
所以我說愛還是溫情些好,最好的最舒服的愛,就是在你需要的時候能給你幫助,那你有小錯的時候,能給你及時指出,在你有大偏差之前能幫你懸崖勒馬,不是你走向無盡的深淵後,他才給你講道理的!@
這個影片似乎是有點極端,但生活中類似的事件,其實是隨處可見。比如我們明明愛自己的孩子,可我們卻總是口出狂言,斷言的侮辱孩子;你笨,你懶,你這輩子也不會有出息!或者就對孩子冷暴力:置之不理!從沒想到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以為自己是父母就有權對孩子霸權!
為什麼有的孩子離家越來越遠?為什麼我們與孩子明明互相之間牽掛,卻見面就是爭吵不斷?難道不是我們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嗎?不是我們的表達方式,傷了我們彼此嗎?
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行為來自於欲求不滿的表現,是用另類的方式引起大人的注意,孩子的性格不是一天形成,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注意耳濡目染,大年初一看徐崢的《囧媽》,有一個細節讓我深深的記住,年老的媽媽一個一個的把小番茄強加給成年的他,孩子卻偷偷地把這些東西一個一個的丟在了荒野,為什麼呢?因為媽媽給的東西並非是孩子需要的。
經典臺詞就是:「有一種餓,是你媽覺得你餓!」這句話真的值得天下父母好好反思!
就像影片中的阿豪,父親的期待是一種枷鎖,是冷漠的枷鎖,他想用自殺的方式,砸碎它,因為這種窒息的感覺,對他來說已經受不了了,他想做一回自己,而不是做爸爸理想中的兒子,他不完美,他是個個人不完美的人,也想像弟一樣,可惜父母不懂得......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會在沉默中滅亡!父母冷漠沉默的愛,終於致自己的兩個兒子一死一傷!母親阿琴也是有責任的。
對丈夫不滿不說不及時抗爭,而自己就總是出了事後承擔著苦痛。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溫暖的家,而不是徒有一個大房子呀!
一個屋簷之下,生活的各個人都是彼此孤立的無援的,這才是一個屋簷下最大的悲哀,願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了!
否則,「家」會成為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隱痛!
(註: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