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更多分享,請關注「平分往事」
2019年臺灣金馬獎,被11項提名的電影《陽光普照》最終斬獲了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電影剪輯五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導演鍾孟宏,正是2017的年度佳作《大佛普拉斯》的攝影和監製。兩部電影的核心思想遙相呼應:
雖然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類可以搭乘太空船到達月球,但卻沒辦法看穿每個人心裡的宇宙。
看完《陽光普照》,觀眾最大的疑問是,阿豪為什麼會自殺?
在這個看起來並不被命運眷顧的四口之家,相比小兒子阿和的頑劣,大兒子阿豪是從小就被疼愛的那一個。無論是父母的偏愛,還是周圍朋友的喜歡。在家孝順父母,在學校成績優異。他人太好了,好到什麼程度呢?好到連醫學院沒有考上都要重考。
除去家庭條件一般,弟弟犯事接受教化,除去這些,他的人生看起來幾乎是完美的,並且也有一條同樣完美的弧線通往未來。
這樣一個好人,為什麼會自殺?
在輔育院接受教化的弟弟阿和,無法想通這件事。
他洗完澡,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好,刪掉手機裡所有的訊息,毫無徵兆地從家中一躍而下。堅決,毫無留戀,連死都不想麻煩任何人。
他只想乾乾淨淨的離開。
為什麼?
弟弟阿和自小不被重視,小時候唯一喜歡的事情是坐在母親單車後座上兜風。如果遭到拒絕,他會哭鬧一天一夜。直到上了國中,開始學習跆拳道,一直打一直打,最終把自己打進了輔育院,接受了一年半教化。
父母根本不明白他為何如此。
問他為什麼鼻青臉腫,他說,沒事。
問他還有什麼事瞞著家裡,他說,沒事。
即便是那個懷上他的孩子的15歲女孩小玉,被姨媽拉著找到家裡來,阿和也沒有跟家裡做過任何解釋。
女生小玉5歲的時候,父母死於一起旅遊大巴縱火案,從此跟隨姨媽生活。
姨媽是個年輕的女人,當時正與男友談婚論嫁。起初男方同意撫養小玉,之後改變主意。兩人分手後,姨媽再沒有結婚生子。
十年之後,小玉遇到了混混阿和,並且懷上了他的孩子。
她被姨媽拉去阿和家,卻沒有告訴姨媽,阿和剛剛被判了一年半的刑期,在輔育院接受教化。
&34;
在姨媽的口中,小玉小時候是很乖巧可愛的,可後來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
誰都不知道。
為什麼?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
在電影中,我們總是希望能在2小時的片長內獲取準確的答案。這對真實的生活有益,能夠滿足觀眾對一個&34;的期待。為什麼?
因為我們那支離破碎的生活,從來沒有給出過標準的答案。
阿豪說起過一個&34;的故事。但與我們所知的版本不同,在他的版本中,那個缸裡並沒有水,他救出的也並不是一個小孩,而是另一個自己。
&34;
這段出現在臺灣作家袁哲生的小說《寂寞的遊戲》中的故事,出現在了《陽光普照》阿豪的口中。
死前他說,太陽是最公平的。但真正陽光普照的時刻,所有動物都只想躲到陰影之中。誰都有陰影可以躲避,但他沒有。
他的光是父母的疼愛和關注,是所有人傾注在他身上的期望,是自己無法擺脫的,那種趨向完美生活的命運。
他羨慕弟弟阿和的放縱,因為對他來說,一小時、一分鐘躲到陰影中面對自己的時刻,他都不曾擁有。
他是一座無人踏足過的孤島,看起來風景秀麗,但沉沒才是他唯一的命運。
阿豪從樓上一躍而下,而那個重講了司馬光故事的袁哲生,在自己38歲那年,於家中自縊身亡。
人人都是一座孤島,而&34;是一葉可以到達彼岸的扁舟。
詞條中這樣定義&34;: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和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感情得以暢通。
而在《陽光普照》的家庭中,恰恰缺少的就是&34;。
有幾個小的細節:
1,一直在屋裡的小玉對剛剛回來的阿豪說,阿姨和伯伯剛才吵得好兇。阿豪淡淡的說,沒關係,習慣就好。
2,母親將小玉接到家中待產,而去過輔育院&34;的母親,都沒有告訴阿和他要做父親這件事。
3,阿和出院以後,父親與他沒有說過一句話。他沒有告訴任何人,他在他工作的門口守了半個月,並且為他解決了那個最大的&34;。
這個家庭有著&34;的傳統,爭吵是他們唯一溝通的方式。所以讓我們回到文章的開頭,回到那幾個&34;。
為什麼阿豪會自殺?
為什麼阿和會整天打打殺殺?
為什麼小玉會變成&34;?
因為沉默。
因為沉重。
因為人與人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被拒絕架上那條唯一的橋梁。
沉默,即便是以愛之名,都會讓至親之間,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日日看到他的行為,卻永遠不知他為何這樣做。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沒有裂痕如同阿和,生存在黑暗之中。放縱,暴戾,毫無方向;
光照太甚如同阿豪,終日刺眼,最終毀滅。
《陽光普照》的英文名是A Sun,音通A Son,如同那個倔強的父親,被問起家庭情況,說自己只有一個兒子。
到最後,他果真只有了一個兒子,是那個他從來不想承認的阿和。
有人問,為什麼《陽光普照》會得到金馬獎的青睞?
或許是因為我們習慣了有答案的故事,習慣了家庭片總能走向&34;的結局。而這恰恰是此片的優秀之處。
它太真實了,它與許多不幸的家庭有著相同的故事,成員之間分崩離析的狀態,像是破碎的鏡子,即便拼湊也是傷痕累累。
但它又很珍貴,它通過真實的鏡頭,為那些同樣沉默的家庭,提供了一個可以追溯的原因,給出了一個可以參考的答案——
大聲說出來吧,那永遠不會是最壞的結局。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更多人生故事,請關注「平分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