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二月過了一大半,許多朋友現在漸漸都開始上班了,當然也有很多像小編一樣,繼續在家辦公或自我隔離。這個春節假期,真是長到讓人無奈,也著實令人難忘。
如果不是這場抗病毒之戰,這依然會是個吃吃喝喝悶頭睡,同學朋友聚聚會的大俗之年。按這個節奏,我們或許不會注意到在除夕這天悄然在Netflix上線的,去年中國臺灣地區最受關注的《陽光普照》。
一部家庭片,卻在許多人看過之後被稱為是「去年最好的華語片」。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時長,相當考驗人的耐心;但如果你打開這部所謂「家庭片」,或許全程都不想眨一下眼。
這個「陽光普照」的故事,將中國臺灣電影近兩年在現實主義領域的功力發揮到了一個高峰。導演鍾孟宏,《大佛普拉斯》的監製,這股臺式現實主義風潮的參與者之一,憑《陽光普照》首獲金馬最佳劇情片,二獲金馬最佳導演。
鍾孟宏
他堪稱臺灣中生代導演中最具風格和影響力的作者導演,善於講述普通小人物人性中複雜的善惡交織,讓人物、劇情、乃至這背後的整個臺灣社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陽光普照》,同樣如此。
導演: 鍾孟宏
編劇: 張耀升 / 鍾孟宏
主演: 劉冠廷 / 巫建和 / 陳以文 / 許光漢 / 柯淑勤
類型: 劇情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臺灣
片長: 155分鐘
直擊家庭故事的最痛處
如果要在電影行列裡做個對比,《陽光普照》能排在21世紀華語家庭片的一流。當該片視角聚焦到每個具體的人,你會發現自己關於家庭最基本的觀感全部被擊中。
核心人物兩位,父親阿文和二兒子阿和,家裡還有兩個人是大兒子阿豪及母親琴姐。家庭關係也常見,大兒子成器是全家的希望;二兒子不著調,父親不愛,母親護著。
二兒子為什麼不成器?沒辦法,成器太難了。家長都恨不得別人家的孩子是自己孩子,這可好,阿和的「別人家的孩子」真是自己家的!在母親的口中我們也能聽出,他其實從小就特別小心自己徹底在家裡邊緣化。
結果玩大發了,初中起就出來混世界不說,電影開頭因為和人鬧矛盾,拉上好哥們菜頭壯膽倆人去「砍人」。
按阿和不成器的勁頭,也就是拿刀嚇唬嚇唬。誰知道菜頭太猛,一刀上去就把人家手砍了下來!
在判決的時候,如果父親阿文去給阿和求情,其實還有輕判的餘地,但父親不出面,告訴母親琴姐的話就是:「我希望把他關到死。」
阿文就是如此生硬刻板的一個人。他把駕校「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口號當作信條,每年都還要送給大兒子阿豪一本駕校的筆記本,希望兒子能做到他深信不疑的「八字箴言」。
誰都看得出阿文算不上成功者,一把年紀天天教人開車。但他就是無比希望兒子給他能長長臉。所幸阿豪爭氣,沒考上想去的醫學院?復讀一年也要去。
可是自己怎麼能生出老二這麼個東西?在雞婆的學員問他「教練你有幾個孩子」的時候,他總是回答「一個」。
而且阿和也是人才,進去了都不安生。先是被砍手的黑輪他爸爸找過來,說菜頭家賠不起錢,愣是鬧得阿文在駕校灰頭土臉;再是姑娘小玉突然上門,居然小小年紀懷了阿和的孩子!阿文估計也打定主意,這輩子就當沒這個孩子。
萬萬沒想到,自家的大兒子在某天突然跳樓了……
阿文立的Flag應驗了,他真的只剩下一個孩子。在監獄裡待了一年半、出來就能抱上孩子、不懂讀書、又瘦又小的阿和,現在是阿文唯一的孩子了。
電影的衝突感就此點燃,阿文必須面對自己忽視了多年的孩子,心裡彆扭到直接在駕校睡了好多天不想回家;阿和也必須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一家人,就這樣磕磕絆絆地過起了日子。
但是,隨著菜頭出獄,當年阿和欠下的人情債積累到了還不起的程度,畢竟他是拉菜頭去的人!而現在,菜頭開始勒索他,甚至引誘他犯罪,讓他槍擊立法委大門,讓他去送「貨」,無能的阿和根本無力反抗。
電影的主線圍繞著阿文和阿和的父子關係漸漸推進,而母親琴姐,則發揮著某種傳統家庭粘合劑的作用。她一直在做對的事,收留小玉,開美容院貼補家用,勸丈夫善待阿和,但她對於維護一個天下太平的假象近乎於執拗。
當結尾時阿文告訴她,自己為了阿和所做的那件事,琴姐的大哭崩潰,或許就是因為她所維持的平和被揭穿了。她的憤怒不止因為丈夫的行為,或許也有「為什麼告訴我」的無可奈何。
而阿豪,則是家庭裡的一道普照的陽光。他的存在,更像是家裡的一個標誌,也是全片的題眼。
生活裡,阿文、琴姐和阿和是常態;而阿豪,無法被生活包容。
對不起,我不能陽光普照
《陽光普照》的英文名是「A Sun」,一個太陽。相同發音是「a son」,只有一個孩子。對於阿文一家來說,阿豪就是唯一的太陽,也是唯一的兒子。
《想見你》之後成為新「男朋友」的許光漢出演了阿豪,他氣質裡乾淨無害的感覺,讓這道陽光顯得格外可信。
他的優秀不只是因為成績,幾乎是全方位的。長相帥氣身材高大,性格溫和有禮貌,註定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對於不成器的弟弟,他甚至會私下跑去探視。為什麼這樣一個人會自殺?
電影沒有詳述他所面臨的壓力,但可以想像,高考失利對於他產生的影響。同時,他是父親眼裡全家翻身的希望,母親分擔家庭重擔的倚靠。他的所有負能量,只能傾訴給還不算女朋友的曉真。或許他也無力再承擔作為男友的責任了。
他說:「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無論緯度高度,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但他,沒有進入黑暗的權利,永遠光明,永遠應該正確。
就像是他故事裡的司馬光,一定要砸開那口缸,找到黑暗中的自己。但是他找不到那口缸在哪裡,他怎麼活得下去。這個「Sun」,註定無法長久。
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光明的人,卻在眾人的錯愕和自己的壓力下,走上了一條永無天日的道路;而昔日因意外墮入泥潭的年輕人,在接受了懲罰和教化後,願意改過自新去迎接自己的新生活。生活,本該如此。
父親和母親,都不完美。哪怕是作為「聖母」的琴姐,也會在兒子看得到的地方抽菸,引來兒子詢問,將帶小玉產檢的事轉手。這種不完美,才是生活和中國家庭的常態。
也正是這種常態,讓《陽光普照》這個中國家庭的橫切面,顯得灰暗乃至陳腐。不妨說,阿文最後對於阿和的「拯救」,是為了讓唯一的兒子進入陽光而甘心墮落黑暗,這種思維和當初他希望大兒子永遠站在陽光裡別無二致。
中國式教育,為了後代進入「陽光」可以不惜一切。但哪有人可以永遠在陽光裡?到底要多費力才能接受:其實,在黑暗裡躲一會,超爽的。
電影最後,琴姐坐上了兒子撬開的車一起兜風,她接受了兒子並不完美的事實,也悅納了始終不曾完全在陽光裡的自己,尊重走入黑暗的丈夫。
這樣的故事,絕對是最好的華語家庭故事之一。
每個人都在掙「活命」
如果再上升一下,《陽光普照》觸及的是最深層的現實主義。
什麼是現實主義?是每個人都在為自己活著。光明與黑暗,在他們身上輪番上演,以至於每個人物所留下的身影都略顯模糊。人本身就是神性與獸性的兼容體。
你很難對阿文這個父親產生好感,如果沒有那個神性的結尾,這個人物全程都是自私且無用的失敗者。但你偏偏知道,他所代表的恰恰是大多數社會男性的形象。
他對學員們不假辭色,對老實巴交的黑輪伯也聲色俱厲,但對方真的豁出去了他實際上也並無能力應對。「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活了一輩子還不知道是句沒用的廢話?但他就是希望孩子做到,因為能做到的,肯定能成大事。
或許也正是阿豪的教育失敗,讓他才有了接受小兒子後來走錯道的心理彈性。他也不再是單純的訓導者,而是真正拉了孩子一把。
無論是阿文、黑輪伯還是成長起來的阿和、黑輪、小玉,他們的現實主義就在於直面生活的無奈,面對生活,他們都釋放出了自己黑暗的一面。而走得最遠的,是菜頭。
如果說阿豪、阿和兄弟倆更像是一種互相影響彼此呼應的關係的話,那麼菜頭的人生軌跡則顯得更加的絕望。他的結局,其實是無路可走的。
沒有父母教育,出了事孤立無援,奶奶還被送進了養老院,他性格中的陰險狠毒,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一種走投無路的後果。當他走出監獄,已經成了一個真正的「魔童」。
他的危險感是完全可以感知的。對想要學好的阿和大玩PUA套路,通過阿和內心的愧疚把他控制得死死的,我們甚至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就會毀了阿和一家人。
但你很難恨他,你能理解他的所有憤怒和偽裝,也明白,這已經是菜頭的生活方式了。和所有人一樣,想要「活命」。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陽光普照》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家庭救贖故事,而更像是廖偉棠所定義的那樣,是與《血觀音》《大佛普拉斯》的「陰冷現實主義」一脈的臺灣社會悲歌。這種「悲」,呈現在父親阿文、母親琴姐、兩個兒子、兒媳小玉以及疑似反派的菜頭身上,映射著人心善惡背後的陰影面積;也呈現為每個人平庸之惡的根本,個體無法「普照」的現實讓中國式家庭始終處於不穩定之中。這當然算不上好的犯罪故事,但出色的人物,讓看似平庸的故事脈絡恰恰具有了生活的氣質。罪惡與救贖、陽光與陰影,時時刻刻匯於一體,在出色的攝影和配樂裡仿佛一首哀婉的長詩。在那種哀婉中,我們得到的,卻是前所未有的溫暖。平庸且有陰暗面的我們,得到了一個悅納的擁抱。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 微博 | 今日頭條 | 一點資訊 | 豆瓣 |
| 搜狐號 | 企鵝號 | 什麼值得買 | 大魚 |
| 趣頭條 | 虎嗅 | 百家號 | 新知 | 大風號 |
合作、投稿、諮詢請聯繫:17717464097
轉載聲明:原創文章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你喜歡這部電影嗎?
轉發或者點個「在看」再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