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衫薄思封侯,鋼刀揮向海盜窩[1]
壯士功成做死囚,仙霞夜路何坎坷[2]
澎湖血戰成首功,破肚將軍美名封[3]
普陀香燻灸民瘼,津衛稻稔濟蒼生[4]
均富濟貧關誰事?廣庇寒士赤子心[5]
曾許閩地安如故,豈料平地風雷驚[6]
奸人落石何足懼,「皆實」二字真性情[7]
自古明君愛名將,一朝入籍做旗人[8]
平西妙策合機宜,風華燃盡為君徵[9]
烽火未滅痼疾作,藍田靜默哀將軍[10]
一世剛毅峻脊梁,千載高義薄雲天
勇壯簡易畲風骨,所向無前金浦魂【11】
於今閩浙多事跡,石坊文廟頌英雄[12]
註解:
【1】藍理少時家貧;但他身高體壯、武藝高強,立志為國出力,封侯拜將。十六歲時帶領50少年出洋尾橋,與岱嵩島海寇盧質角鬥,怒殺其身,收降其從。
【2】藍理殺死海盜盧質以為奇功一件,卻被知縣誣為海賊同黨,投入死牢。僥倖脫獄後,連夜北上過仙霞關,投奔正在浙江作戰的大清康親王部隊,被任命為前部先鋒官。
【3】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藍理隨靖海將軍施琅進攻臺灣,任右營遊擊,領前隊先鋒。與劉國軒部戰於澎湖海面。炮彈擊中藍理腹部,腸子流出腹外。包紮後,藍理堅持指揮戰鬥。將士受到鼓舞,奮力拼戰,結果鄭軍大敗。臺灣既已平定,清廷論功,以藍理血戰破敵,功在其首,遇缺優先任用。從此「破肚將軍」天下聞名。
【4】康熙三十年(1691年),藍理調任浙江定海總兵,任職10多年,4次兼掌提督大權。他積極組織墾荒,建築碼頭,便利洋船停靠,發展海上貿易;倡修普陀山廟宇、忠烈祠,重文禮賢,資助鄉、會試的士人。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藍理調往天津鎮守。率兵開渠引水,開墾水田數百頃,又從家鄉僱農種植水稻,「歲收豐稔」。康熙帝將此新墾荒地全部贈與藍理,並命名為「藍田」。「藍田」河渠圩岸,周數十裡。土人稱為「小江南」。
【5】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藍理升任福建陸路提督。見家鄉貧窮落後,百姓生活艱難困苦,決心興市治亂,為百姓做好事。有大庇寒士之慨。有人勸他:「此有司事,非所宜」。理怒曰:「天下官管天下百姓,腐儒何足以知之!」
【6】藍理回福建前,曾在康熙面前拍胸脯保證:福建水師提督有吳英、陸路提督有臣料理地方,可保寧謐。可是,不久即出現泉州饑民陳五顯帶領百十個災民聚眾造反、掠州奪縣之事,而藍理奏摺仍是「安如故」,惹康熙盛怒。
【7】藍理出事後,與藍理有嫌隙的福建巡撫覺羅滿保、浙閩總督範時崇等人趁機落井下石,列款糾參藍理貪婪酷虐、流毒士民,而藍理竟不申辯,徑書「皆實」,並說,我是大臣,何必辯解。
【8】部議藍理貪酷,應斬立決。康熙批覆:藍理在臺灣、澎湖對敵時,奮勇向前,曾著勞績;著從寬免死,調取來京入旗。
【9】康熙五十四年,準葛爾部落的叛亂。68歲的藍理以總兵官身份率領三個兒子參與朝廷西徵之戰,並提出用兵謀略,康熙稱讚他:「藍某用兵合機宜,久已知之。今駐二十五臺,正合朕意」。
【10】康熙五十七年,藍理因舊傷發作,返回京城,到天津藍田莊治療。第二年去世。福建、臺灣、浙江、天津、京城、陝西、新疆、西藏等藍理生前呆過的地方民眾聞悉藍理病逝噩耗,自發為藍理舉行祭奠儀式,有的地方群眾感念藍理在世恩德,為他建立廟宇,雕塑神像,予以供奉。
【11】康熙曾為藍理題詞立碑「勇壯簡易」、「所向無前」,石牌坊今存於漳州市嶽口街。2011年,「所向無前」被漳浦民眾評選為漳浦精神表述用語。
【12】藍理調離定海時,普陀山的僧人們在法雨寺建起了留衣堂,把藍理留下的盔甲和鋼刀供奉起來,並建立藍公生祠。今存於普陀山法雨寺正門左側。藍理題詞題字,更是遍布大江南北。
「山海大觀」(浙江普陀山南天門)
「江漢以濯」(漳州浦頭大廟)
「澎湖陣亡將士紀念碑」(廈門市萬石植物園)
「安瀾即補天」(石碼天后宮)
「松灣古地」(泉州崇福寺)
「黃嶺保障」(平和縣南勝鎮前山村禾倉社)
「南海行宮」(安海市龍山寺)。
漳浦藍氏種玉堂內的「所向無前」匾額
漳州市芝山公園十大歷史名人木雕像之藍理
漳州市東嶽口街的勇壯簡易石牌坊
泉州崇福寺藍理題寫的「松灣古地」
浙江普陀山藍理題寫「山海大觀」
天津藍田地圖
普陀山法雨寺的藍理紀念堂
平和縣藍理題寫的「黃嶺保障」
定海市藍理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