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崔小遠 通訊員 花宣 李繼宗)將先人骨灰植於樹下,這種生態文明的殯葬方式越來越被接受。4月12日上午,主題為發展綠色殯葬,守護美好家園的骨灰還林區植樹活動在花都區金鐘墓園和黃埔區祥景陵園同時拉開序幕。據悉,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殯葬改革的深入,群眾對積極向上、綠色環保的生態理念更加認同,骨灰植樹還林作為一種生態文明的殯葬方式逐漸被接受。根據金鐘墓園和祥景陵園的規劃設計,現場植樹的骨灰植樹還林區將作為廣州市經營性墓園骨灰植樹還林的示範區向全市複製推廣。
作為廣州市佔地面積最大的墓園,金鐘墓園一直以來主動落實社會責任,積極宣傳倡導保護生態、節約用地,並身體力行地實施骨灰還林、草坪葬、花壇葬等多種不佔地或少佔地的生態葬法,積極宣傳厚養薄葬的社會發展文明新風尚,為建設綠色殯葬、生態殯葬事業而努力。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花都區推行空間立體化骨灰存放,以公益性骨灰存放設施為主要載體,引導和推行骨灰集約化、立體化安放。除越秀區外,全市各區均建有公益性骨灰存放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廣州市每年戶籍死亡人口約5萬人,近60%的骨灰存放在132家公益性骨灰樓。
花都區民政局工作人員表示,花都區積極推廣骨灰撒海、骨灰還林活動,自1988年、1989年在全國首創骨灰撒海、還林活動以來,還先後以免除活動費用、建立生態安葬獎補機制、提升服務品質等方式,激勵群眾參與綠色節地生態葬法,得到群眾普遍認可和社會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