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失戀的時候,能真切地感到心在痛;
被孤立的時候,會覺得身體在變冷;
而一直以來的忍氣吞聲,最後把身體憋出病來.....
有時候,身體上的一些問題,其實跟我們的心理狀態緊密聯繫。
提到生病的原因,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病毒、細菌、遺傳等,卻忽視了性格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醫學界就開始探討性格等心理因素和疾病的關係。遺傳、生活習慣、細菌等等都是疾病的發病因素,但是很少人會注意到性格與疾病的關係。現代臨床醫學證明,很多疾病的發生與個人的性格密切相關,不同的性格,在擁有不同人生的同時,也會有著不同的發病風險。
根據不同性格人群的行為特點,醫學上一般會把普通人群分為A型、B型和C型三種性格類型。不同性格衍生出的負面情緒也是「致病原」。
A型性格:爭強好勝,脾氣急躁
這類性格的人群是心腦血管病的高危人群,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針對3300名18~30歲的年輕人進行了一項長達15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A型性格的人步入中年後患高血壓的機率更大。
統計顯示,85%的心腦血管疾病與A型性格有關;在心臟病患者中,A型性格佔98%;A型性格患冠心病的風險比B型性格高5倍。
建議:
A性格人群要學會全面看待問題,遇到挫折冷靜思考,要時刻提醒自己過強的情緒反應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業餘時間培養個人愛好,多進行體育鍛鍊,避免過度的勞累。
首先應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不要為一時得失焦躁、動怒,遇到挫折要冷靜思考,找出緣由方能化逆境為順境;
其次,時常提醒自己過強的情緒反應不但會誘發健康問題,還可能把問題變得雪上加霜,從而說服自己控制情緒;
第三,要在客觀評估自身能力後制定恰當的目標,不盲目攀比,以免因完不成任務而過分懊惱;
最後,要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培養業餘愛好,多進行體育鍛鍊,儘量做到勞逸結合、張弛有度。
B型性格:知足隨和,適應力強
B性格的人寬容、樂觀、隨緣,他們習慣於緩慢的生活節奏,喜歡隨遇而安,侵犯性低,即便是面對挫折,也能以平和的心態去解決。安於現狀的B性格在成就上可能比不上A性格,但卻是最健康的性格,尤其是對於老年人而言,學會往B性格靠攏是尤為重要的。
C型性格:容易焦慮,愛生悶氣
C性格的人為了避免各種衝突,而會選擇委屈自己,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獨自生悶氣。他們缺乏主意和目標,時常感到孤獨與無助。長期的壓抑、焦慮或抑鬱,就會造成內分泌功能的紊亂,器官功能易失調,最終引起免疫力下降。
克己、壓抑、焦慮、抑鬱、無助、過分為別人著想的C型性格者,內分泌功能易紊亂,器官功能活動易失調。隨著機體免疫能力的下降,更容易患上癌症。研究表明,C型性格的人腫瘤發病率比一般人高3倍以上。
建議:
想要逃離「癌症性格」,首先就要找到發洩及減壓的途徑,可通過日記或向朋友傾訴來宣洩自己的情緒,不能一味的迎合他人。同時,需要定期運動,除了增強自身免疫力外,不良情緒也可隨著汗液排出體外。
專家提醒:
人的性格相對固定,不會輕易改變,但隨著年齡增長、處境變化,A型性格的人可能出現C型性格的行為特點,偶爾沉悶;C型性格的人也可能有A型性格的行為,情緒一下子爆發。針對不同時期不同的心理狀態,人們的調節方法也要及時調整。
此外,有些頑固的不良情緒也許與性格發展過程中經歷的創傷事件有關,長時間無法排解時,應向專業心理醫生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