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份,一篇報導將《親愛的》重新帶入我的視線——兒子丟了13年,而他還在等待。
等兒子回家。
他,就是孫海洋——《親愛的》便是以他及好友為原型改編而來。
影片上映後,票房口碑雙贏。
無意催淚,皆因真實。
影片中李紅琴爬牆與「女兒」吉芳隔著窗戶相見,一邊是二者相互思念,一邊是法律不可逾越。阻礙,就仿佛那扇窗戶——能讓你看到對方眼中的情感,卻不能觸及。這種煎熬,也牽動著觀眾的心。
還有張譯飾演的韓德忠在一次酒局上懺悔,說自己之前不應當吃猴腦,以後他都吃素,來彌補他的過失。在尋找了那麼多年無果後,他真的懷疑是自己當初作的孽造成了這一切。找不回兒子,他最怪的,是他自己,所以他從別的事上找自己的麻煩,這樣的話,他就不會好過,就像自己也在陪著兒子受罪一樣。
像不像你責怪自己時的心理?
這部影片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它給了雙方鏡頭,而非僅僅站在道德的高地指責某一方。你可以看到李紅琴的苦衷,也可以感受到田文軍的痛苦,無關對錯,僅僅只是因為他們都愛孩子。而觀眾一直認為的罪魁禍首——李紅琴的丈夫,導演甚至沒有給他接受謾罵的機會——影片自始至終都沒有給觀眾提供一張可供發洩的李紅琴丈夫的正臉照。
影片的另一大成功在於選角。
導演陳可辛說這部電影的陣容是夢幻組合——集齊黃渤、趙薇、郝蕾、張譯、佟大為、張雨綺六大實力派,「有這六位演員,換任何導演來都只要坐在那兒就行了」。
有人評這是趙薇最好的角色了,連她自己也在採訪中透露過「你弄醜、弄難看,全弄齊了再加上演的不好,那就真的完蛋了。只有演好沒有退路」。事實證明,她這個險冒對了。李紅琴的拙與軸、李紅琴的苦與痛,你都能在趙薇的演繹中看到,而她這次的表演,幾乎看不到刻意。而請她出演,是因為導演認為一線演員中,只在她身上看到了與李紅琴泯合的氣質——不得不說導演很有洞察力了。
黃渤說有時候演到說到孩子的地方不知道怎麼把握情緒時便會將片中孩子的名字換成自己孩子的,那樣「情緒就不行了」,很快能進入角色。可見演員的投入。
但是,不要忘了,這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現實,只會比經過藝術化處理的電影更殘酷。電影中韓德忠尋找六年無果後最終放棄了,現實中的孫海洋還沒有,他在等待那個萬一——萬一那天找到了呢?
你還沒回家,我怎麼會關上家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