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訊 電影,是光影流動的藝術;影評,對銀幕藝術的品鑑。如何解開創作者的「秘密」?如何挖掘故事背後的真理?《今日影評》特別策劃系列節目《看·電影》每晚十點檔CCTV6電影頻道,不見不散。電影為橋,審美為道。影評人,「手把手」教你看電影。
我們綜合口碑和票房表現,精選了近五年來50部國內外重點影片。
邀請50位權威影評人專業拉片。觀眾則將作為評審團,參與投票,並與影評人爭奪話語權,一場對影評人的考驗即將開啟。
今天,我們迎來了第二位參與挑戰的影評人——中國電影資料館副研究員 左衡
今日拉片:《流浪地球》
導演:郭帆
主演:屈楚蕭、吳京、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
上映日期:2019年2月5日
在2019年春節檔橫空出世的電影《流浪地球》,自誕生之日起,就成為了中國科幻電影類型「全村的希望」,其震撼逼真的影片特效,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俘獲了無數中國觀眾的心,被譽為以「一己之力」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而作為一部商業類型片,《流浪地球》無疑也是成功的,它以46.86億的累積總票房佳績,位列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三名。顯然,《流浪地球》同樣是票房收益最高的中國科幻類型電影。
「再拍科幻片,壓力很大」,有創作者這樣評價。
《流浪地球》對科幻片電影語言的精彩運用,為今後的中國科幻電影確立了一個新的技術和藝術基點,而未來在這個基點高度之下,預計會有大批量的國產科幻片較難得到觀眾認可。
因而,《流浪地球》的電影語言究竟「神奇」在哪,是我們想求教影評人左衡的第一個問題。
![]() |
影評人對《流浪地球》的肯定 |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觀眾提出質疑,表示《流浪地球》雖視效不輸好萊塢,卻與其印象中的好萊塢大片風格較為接近,由而判斷其模仿痕跡較重。
![]() |
關於《流浪地球》視效的兩種聲音 |
那麼,《流浪地球》究竟是「照搬」好萊塢,還是說出了全新的中國故事?我們想聽聽左衡怎麼說。
《流浪地球》:成熟的電影語言
「史詩格調」,是左衡對於電影《流浪地球》的審美定義,在他看來,影片創造了許多場景畫面,視聽奇觀貫穿全片。而其中的長鏡頭則需要格外關注。
影片第18分鐘處,兩個孩子駕車第一次闖入外面的世界,這時就有一個近1分鐘的長鏡頭——它隨著車輛的行進,讓我們看到未來世界中的北京城市景觀,接著鏡頭駛向遠方,對準行星發動機,這一龐大發動機的外觀得以展現。我們看到了在這未來高科技的工業質地下,發動機正噴著藍色的火光。
接著,鏡頭移向外太空,地球越來越小,觀眾一下子被帶入到非常寧靜的空間當中,而在這個鏡頭的結束點,我們又看到了領航員太空城。
也就是說,在長鏡頭不斷推移下,隨著時間流轉,我們目不暇接地看到了種種未來世界和太空景象。一方面,對觀眾來說,這是一種非常新鮮的經驗;而與此同時,在不知不覺間,故事線索從地面引進到外太空,導演完成了一個非常漂亮的轉場。
而隨著太空人劉培強的視線流動,鏡頭再次從太空艙內轉到艙外,我們從他的視角,看到仿佛正在宇宙的子宮中安靜沉睡著的藍色的地球。在它的身後,則是帶著渾黃而荒蠻質地的木星。
此時,影片配樂相應地出現了調性變化,由展現太空人個人日常的抒情風格,轉為因發現木星上巨大的風暴眼正「盯著地球」時,心理狀態發生巨大變化下,與之匹配的飽含危險味道的音樂基調。
也即,在長鏡頭的指引下,畫面從個人心理的表達,整體轉向了某種潛在危機的敘述,讓觀眾非常深切地意識到流浪的地球與流浪的地球人此時在宇宙中的處境如何,而人與宇宙的關係亦由此達成。
電影《流浪地球》用成熟的電影語言,史詩性地建構起了獨屬於它的科幻宇宙觀。
筆記:電影中的場面調度
《流浪地球》:中國式科幻元素
如果不是模仿好萊塢科幻大片,那麼電影《流浪地球》的中國風格體現在哪裡呢?
面對網友的尖銳發問,左衡表示,認為《流浪地球》模仿好萊塢的批評聲音實際有點求全責備。因為在《流浪地球》的設計當中,無論是對行星發動機的表現,還是地球在太空中遷徙的場景呈現,都是以往好萊塢電影中沒有出現過的,僅就這一點而言,已經是中國電影對科幻片的一種貢獻。
至於影片中的中國風格,則體現在對中國觀眾而言的物理親近感和心理親近感兩個方面。
首先是貼近中國觀眾的科幻道具、場景設計。電影中《流浪地球》中一個重要段落的場景載體就是上海,我們在銀幕中看到冰封的東方明珠塔、虛構出來的2044年上海奧運會場館。與此同時,我們還看到了北京、濟寧等多個中國城市。
第一次不用紐約、倫敦等城市來定義地理空間的科幻大片出現在觀眾眼前,實際上,就連一些細節道具的設計,也充滿了濃濃的中國氛圍。
電影《流浪地球》打動中國觀眾的原因,想必也凝聚在這一個個讓我們直觀地意識到「這就是屬於中國自己的科幻片」的瞬間裡。
第二是中國式情感的呈現。
我們必須看到,當一部傑出的科幻片取得成功的時候,它絕不僅僅是技術或者技巧的堆砌,相反,它一定高度重視劇情,而《流浪地球》正是如此。
在姥爺去世的情節之後,導演使用姥爺的主觀視角穿過地下的玻璃,以一組蒙太奇鏡頭表現他收養女嬰,帶大兩個小主人公的全過程,而這正是最「中國風」的家庭倫理敘事方式的集中突顯。
在這個回憶段落裡,光線特別溫暖,色彩極為柔和,觀眾緊張壓抑的情緒得以釋放,對於姥爺的去世也達成了一種接納和釋然,觀眾由而意識到,「去世的人已經去世了,接下來應該凝結起新的精神力量,為還活著的人而『戰鬥』」。
而在影片高潮處——營救地球的段落裡,導演呈現了各個國家、民族的救援隊員回來與中國的救援隊一起推動撞針的集體場景。這不同於好萊塢影片中常見的個人英雄主義,在《流浪地球》裡,是許許多多對地球命運有責任擔當的小人物們一起努力,才保住了這個人類共同的家園。
人的運動,終於改變了針的靜止,而《流浪地球》的中國式情感理念,也抵達了高光時刻。
筆記:《流浪地球》的中國式科幻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