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票房今日已突破23億,從點映後大V的爭相推薦,到網友們全平臺的熱烈討論,距離上映才過去了僅僅6天時間,一部原本比較小眾的科幻片,是如何在群雄爭霸的春節賀歲檔上取得如此棒的成績呢?
《流浪地球》已坐擁微博88%的大V推薦,貓眼9.3分,外國影評網站IMDb(類似國內豆瓣)8.1分的高分,網友們的評論也是日益增多,充滿感動和驚喜。一部在過年期間上映,甚至帶有些與年味不符的災難片性質,新人扎堆完全沒有流量明星加持的科幻片,竟然徵服了大部分觀眾的心,早已被好萊塢養叼了胃口的我們,從來都是鄙夷國產片停滯不前的五毛錢特效,居然還能走進電影院為中國科幻片買單?
對不起,請容我說句,真香!
《流浪地球》
過去的歐美科幻大片中,災難降臨之時,人類往往背井離鄉,尋找下一片棲息地,而這一次中國自己的科幻片,人類帶上了自己的家園,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和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去尋找新的宜居地,為此開啟了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人類同心協力之時,影片也以小見大,視角從小家逐漸擴大到所有人為拯救自己與地球所作出的努力。
爺孫、兄妹、父子,在災難面前,讓親情的紐帶聯繫的更為緊密;
朋友,隊友,戰友,在災難面前,讓自私的惡被大善壓制,每個人都在為讓人類文明的延續奮鬥;
陌生人,隊與隊,國與國,在災難面前,向著共同的目標堅定邁進,不放過任何一種可能,也在希望閃現之時緊緊抓住。
沒有喜聞樂見的大團圓結局,人類想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自身同樣要付出對應的代價,失去後,餘下的人才更懂得珍惜,更加想要好好活下去。
感人的國產大製作科幻片,如果僅僅是這幾個詞,一定能獲得好的傳播嗎?其實不盡然,需要依賴於多個因素的共同作用。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15歲立志做一名科幻片導演,曾經執導過青春片《同桌的你》取得了國產電影票房第四的成績,拾起兒時夢想的他在35歲時,開始做一個項目:劉慈欣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用時四年,從零開始。用近三年的前期工作打動了中影、北京文化等三家投資方,頂著巨大的壓力和眾人「做這事憑什麼是你」的懷疑,每天只睡兩小時,帶領400多號人,光是世界觀的撰寫和各方面的補充就用了8個月,反覆修改2000多個特效鏡頭,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畫稿、10000件原創道具,把觀影門檻下降到普通人也能快速看懂的程度。
劇組很窮,本想找負責《星宿大戰》的頂級公司合作,因為資金問題不得不把絕大多數交給了中國公司,就算這樣,也沒有錢用特別先進的設備,不得不使用傳統設備實拍加上人海戰術,70斤重的太空衣、傳統威亞、一百多個顯示屏的畫面都要提前做好……團隊一度達到了7000人,來實現影片的各種要求,即使這樣,最後呈現給我們的依然是宏大的場面和精良的製作,因為,中國人能行!
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與郭帆交談的前10分鐘就確定了投資,整部影片空間站的部分由吳京特別出演,劇組付不起片酬,吳京索性不要片酬,自己投了數千萬進去,臨近上映,郭帆工作室再追加了3000萬,這才拍了下來。
寧浩在2014年曾和郭帆一同去派拉蒙學習,這次同樣鼎力相助,兩人一起在青島影都拍攝各自電影時,把自己的太空艙和衣服借給了郭帆。
前來救場的還有寧浩等眾多導演的客串出演,原作者劉慈欣擔任項目監製,劉歡創作片尾曲,國內大V徐崢陳坤姚晨等人的賣力宣傳。
甚至名導卡梅隆(《鐵達尼號》和《阿凡達》導演)都轉發了郭帆的微博。
劉慈欣既是《流浪地球》的原作者,也是享譽世界的科幻小說家,更是眾多科幻迷心中的意見領袖,從自己監製到成片後的客觀評價:
「我一直認為,好的科幻是把最瘋狂的幻想描述成新聞報導般的真實,《流浪地球》所創造的充滿厚重史詩質感的場景做到了這一點。」引導更多對中國科幻抱有希望的人去了影院,在圈層內點燃了星星之火。
在看到影片特效不輸於好萊塢的國人自豪感,對中國市場再次燃起的期待,和我們終於有了趕上美國的可能性,和《大聖歸來》那次一樣,良幣因為眾多人的努力,再次獲得市場認可,驅逐了劣幣,每個觀眾心中都有桿秤,也因為上座率的提高,倒逼各大院線的排片佔比連夜發生變化,《流浪地球》超過所有的同期電影。
爺爺對劉啟好好照顧妹妹的囑託,王磊放棄任務的悲涼……觀眾們能從影片中找到自己的感動點,在社交平臺上紛紛抒發己見,被流量荼毒已久,渴望每一部高質量好電影的人們,用腳投票,不斷堆砌著口碑,在這個2019年,一點點將中國科幻推向了高潮。
中國人對家這個概念懷有深厚的感情,古往今來便是安土重遷,回顧每年春節前夕,國人心頭最重要的事便是回家,天南地北,最懷念的總是家的味道。
不同於好萊塢的電影,中國人自己的科幻電影把家的概念融入其中,讓充滿了洋味兒的科幻電影本土化了,爺孫父子兄妹組成的小家過年之時分離和團聚,讓觀眾更加有所感觸,兒子常年在外,留守的老人和失去母親的兄妹在嚴酷的環境下相依為命,現實移植在未來宇宙的背景之下,並不突兀,讓人感慨。
吳京訪談
歐美大片往往以個人英雄見長,在劇本的編排下,一兩個或者幾個超級英雄就能拯救地球,而中國,強調的是集體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人類聯合起來,經歷千難萬險,才存活下來,充滿了對自然的敬畏之情,符合視野思路都已經成長的現代年輕人的邏輯。
上映以來,官微放出更多背後的故事,通過主創們話題引導和互動,促進一次次更廣的傳播,各路官微和段子手接力,改寫劇中臺詞製作表情包,自發向更多人介紹這部電影,引發大家好奇心前去觀看,再次獲得正向的反饋,各路自來水匯集在一起,便是大江大河。
大年初一,看完《流浪地球》後,我只有一個感觸,是的,我們中國人也能拍出好的科幻電影,因為中國的科幻,一直在路上啊。
#流浪地球,你看了嗎?#
資料來源:
AI財經社《流浪地球創世紀》
環京津新聞《五家外媒評價<流浪地球>,IMDb8.1分,不止有韓媒的「酸」》
更多精彩文章
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