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抗美援朝烈士任西和的英雄事跡上央視了

2020-11-19 騰訊網

任西和(視頻截圖)

近日,偃師市顧縣鎮顧縣村、苗灣村的村民們茶餘飯後又多了一個講起來就倍感自豪的話題——抗美援朝烈士任西和上央視了!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8日至20日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了6集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其中在20日晚播出的第五集《萬眾一心》講述了任西和烈士的英雄事跡。

今日,記者走進顧縣村、苗灣村,再次了解任西和烈士的英雄事跡,聽村民們講述了今年6月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播電視部攝製組拍攝時的背後故事。

英雄事跡 歷史銘記

任西和烈士1951年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血灑朝鮮戰場。他入伍後曾兩次被評為模範,並光榮入黨。1953年6月,在十字架山戰鬥中,他用血肉之軀和鋼鐵毅力扛起90斤重的滾燙機槍,身負重傷仍堅持戰鬥。最終,他因傷勢過重英勇犧牲,後被追認為志願軍「二級英雄」「一等功臣」。

位於顧縣鎮白雲廣場的任西和烈士紀念塔 記者 馮瑩雅 攝

23日陽光明媚,任西和烈士紀念塔在顧縣鎮中心地帶的白雲廣場上熠熠生輝。在不遠處,任西和烈士的紀念雕像安放在顧縣鎮中心小學內,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場所。

任西和烈士的英雄事跡,在顧縣鎮家喻戶曉。紀錄片《為了和平》中用畫面講述了任西和為保家衛國告別家鄉和親人的感人情節,還說「僅任西和所在的河南偃師,當年與他並肩奔赴抗美援朝戰場的戰友就有1500餘人」。片中還出現了兩位抗美援朝老兵——顧縣鎮的張宗標老人、緱氏鎮的閆天保老人,他倆都是任西和的生死戰友。

「哥哥盡了他應盡的責任,這是我們全家的光榮。我們全家老少發自肺腑的心願,就是要像哥哥及志願軍英烈們一樣愛國衛國、精忠報國。」看了紀錄片後,任西和的弟弟任西海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配合拍攝 村民給力

「初夏時節,中原大地麥浪翻滾,滿眼儘是豐收的色彩……」第五集《萬眾一心》片頭便是苗灣村200畝麥田今年6月時豐收的景象,接著就是麥田裡苗灣大鼓的表演。

任西海講述哥哥從軍的經歷(視頻截圖)

「如今81歲的任西海依然記得,69年前,就是在這條被麥浪環繞的田間小道上,一家人在震天的鑼鼓聲中,為大哥任西和送行……」

紀錄片裡那片麥浪翻滾的麥地已經種了一茬玉米,如今又重新種上了小麥。「拍攝那天很曬、很熱,光礦泉水就供了二三十件,大家很辛苦但沒有人喊累。」顧縣鎮文化教育服務中心主任許苗芳說,任西和烈士是每一個顧縣人的驕傲,為了更好地配合攝製組宣揚任西和烈士的英雄事跡,大家都非常積極踴躍。

苗灣村村委會主任王德安告訴記者:「村民們興致很高,積極行動,在短短一天的時間裡,便備齊了攝製組需要的人員和道具,只要攝製組有要求,村民們都積極參演。」全程陪同攝製組的顧縣村黨總支組織委員任現吾說,他為攝製組找過老電視機、收音機、老掛曆、水壺等道具,「能參與為宣揚任西和烈士的紀錄片拍攝,非常光榮」。

英雄精神 鼓舞后人

18日晚,紀錄片《為了和平》第一集開播,顧縣鎮顧縣村的微信群裡就炸開了鍋,大家熱烈討論著,盼望著早日在節目裡看到家鄉的畫面。

許苗芳介紹,片中有一個「小男孩背影」的鏡頭,當時拍了快兩個小時。小演員是當時顧縣小學的6年級學生,如今是顧縣鎮初級中學的初一學生。

23日上午,我們見到了這位小演員張佳碩。他說:「任西和烈士是我們村的驕傲,我要學習英雄精神,好好做人,好好學習。」

任鳳叢講述哥哥的英雄事跡 記者 馮瑩雅 攝

「哥哥是我家的驕傲,他的事跡鼓舞了我一輩子。全國有那麼多的烈士,非常感謝攝製組選中了哥哥,要向像哥哥一樣的其他英烈們致以崇高的敬意。」任西和的妹妹任鳳叢激動地說。(記者 馮瑩雅 通訊員 李曉燕 趙夏雨)

相關焦點

  • 央視《故事裡的中國》講述「英雄兒女」的故事 致敬抗美援朝英雄
    ……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11月7日晚八點檔,由瀘州老窖·國窖1573攜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獨家冠名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播出《英雄兒女》,真情講述抗美援朝"英雄兒女"的決然吶喊。
  • 抗美援朝:19餘萬志願軍烈士尋蹤|抗美援朝戰爭|韓戰|中國人民...
    筆者獨自站立在「志願軍烈士牆」前,懷著崇敬的心情,目視著為國捐軀的志願軍烈士們:「志願軍烈士牆」的上方鑲嵌著29個金光大字:「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的英名和光輝事跡將永遠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志願軍烈士牆」的中間花環中標明了志願軍烈士人數:183108。這是目前最新公布的志願軍烈士人數。在此之前,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志願軍烈士數始終是個謎,有過多種說法。
  • 央視播出《英雄兒女——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 10月24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出《英雄兒女——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文藝晚會》。
  • 原創 | 尋找《英雄兒女》王成原型烈士於樹昌的起因和經過
    當時的編劇毛峰在看完《志願軍一日》上的「向我開炮」一文後,說道:「片中王成的形象瞬間脫穎而出——從呼叫炮火支援直至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情節,不加任何虛構,把於樹昌的事跡搬上銀幕」。1964年電影上映後風靡全國,英雄王成形象深入人心,當時各大媒體報導的王成原型均是於樹昌。
  • 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尋找烈士家屬 銘記「最可愛的人」
    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尋找烈士家屬67年  姚靜1952年入朝,與戰友生死分別67年,尋找其家屬成為一生心願  蘇州到上海,百餘公裡,開車兩個小時。敲開一扇門,握住門後那雙手,不過一瞬間。  第二天,她特地穿上軍裝,別上抗美援朝紀念章、三等功獎章,將自己打理得乾淨利落,敲響了李霽妹妹李霖家的門。  「謝謝老大姐,這麼多年還記得我姐姐!」「如果她在多好啊,我經常想念她。」談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李霽,兩人相擁而泣。  姚靜看到了李霽的「革命烈士犧牲證明書」。李霽的遺骸埋在朝鮮靠近三八線的地方,而衣冠則安葬在嘉善的烈士陵園。
  •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奠英烈斷想
    前線又出了一位英雄黃繼光,說著,他給萬福來讀了這篇通訊《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黃繼光》,結尾寫道:黃繼光被授予二級英雄榮譽稱號。「黃繼光的事跡遠比這感人得多!」萬福來說。「黃繼光是我的兵,當時是我在戰場上臨時任命他為6班班長的。我最了解他,我親眼目睹了他犧牲的悲壯場面……」就這樣,由萬福來口述、王幹事筆錄的一份關於黃繼光的事跡材料上報到領導機關。
  • 楊寧為400多烈士尋親《人民日報》和央視點讚
    11 月 18 日,人民日報在 11 版刊登了題為《遼寧 60 歲老人楊寧輾轉 8 個省份 他為 400 多位烈士找到親人》的報導,楊寧的事跡傳遍全國。12 月 4 日,央視新聞頻道播發了楊寧為烈士尋親的事跡。
  • 央視來泰取景!拍攝這部大型紀錄片
    央視來泰取景!——「中國兒童號」的感人事跡。取景地泰興楊根思烈士紀念館在泰興楊根思烈士紀念館,攝製組拍攝了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烈士穿過的軍裝、使用過的槍、相關文獻資料,以及老照片等,追憶記錄英雄壯舉。
  • 張家三兄弟與老山"戰鬥英雄"李海欣烈士父母的30年情緣
    說起三兄弟與英雄父母的情緣要追溯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那年李海欣烈士的老首長劉昌友將軍來河南看望李海欣烈士父母,在許昌軍分區政治部工作的張燕軍一同前往。哥哥張燕領,退役後在許昌菸草系統供職,弟弟張燕軍服役於華北某裝甲兵部隊,受過裝甲兵學院、南京政治學院的薰陶,在許昌軍分區宣傳科長崗位上棄甲投戎,成了公安戰線上一名宣傳警官;弟弟張國防在部隊服役期間,多次見義勇為而立功受獎,其事跡被軍報報導,目前在深圳報業集團工作的他,曾參與了國內不少重大新聞的報導,被評為深圳市優秀黨員、廣東省第四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最佳選手。
  • 《故事裡的中國》講述抗美援朝「英雄兒女」的決然吶喊
    大型文化類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推出,國慶期間,第一期《扶貧路上》在新媒體平臺收穫7個熱搜,微博話題閱讀量單期累計增長13億。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故事裡的中國》在眾多題材中精心選擇了《英雄兒女》,《英雄兒女》改編自巴金先生的《團圓》。
  • 《故事裡的中國》真情講述抗美援朝「英雄兒女」的決然吶喊
    在10月23日的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書記用三個"我們始終沒有忘記",向老一輩革命家、志願軍將士、英勇犧牲的烈士們以及所有為這場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人們致敬。他說,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 銘記是最好的告慰。
  • 紀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英雄》《為了...
    10月17日起每晚21點35分在北京衛視播出的抗美援朝紀錄片《英雄》,聚焦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為祖國無私奉獻和英勇獻身的中華兒女,謳歌了時代英雄骨血裡的民族精神。該片以抗美援朝戰爭的進程作為時間軸,以人物為切入點,把故事表達的戲劇性與節奏感結合史料,張弛有度地將這段70年前的歷史在鏡頭前鋪展開來。
  • 抗美援朝70周年 | 重溫鐵血榮光 唱響英雄讚歌(下)
    ,在異國土地上浴血奮戰,勇挫強敵。用鬥志昂揚、不怕犧牲的堅強意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英魂歸故裡,世人淚滿襟。2020年9月27日,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到祖國懷抱,次日安葬於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黃繼光、邱少雲等家喻戶曉的志願軍烈士都長眠於此。驀然回首,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一幕幕重現,志願軍先烈的光輝事跡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 探秘黃茅張一升烈士生前的革命事跡,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
    我們敬重和愛戴英雄,不僅僅是為了緬懷英雄,而是因為英雄是一個民族的脊梁!  我們今天要緬懷的張一升烈士,卻是鮮有文字記載而被人們逐漸淡忘的英烈。好在宜春市廣播電視臺臺長、記者張敏近期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學習到省革命烈士紀念堂瞻仰憑弔先烈時,從英烈名錄中查到了老爺爺張一升烈士的名字,但記載十分簡短,僅有幾十個字。   「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
  • 致敬武寧公安烈士—李迅!26年前的英勇事跡,感動至今...
    致敬公安英雄——李迅的文章今天,帶著對英雄的無限哀思和敬意一起走進26年前的那段英雄往事李迅烈士一九六五年九月生於武寧縣石渡鄉新華村,一九八六年考入九江農校。一九八八年八月畢業分配在武寧縣澧溪鄉政府任公安助理員,一九八九年二月被縣公安局擇優選調,安排在泉口派出所任民警。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在追攔路搶劫的重大案犯時英勇犧牲,年僅二十七歲。一九九二年十二月,江西省民政廳批准李迅同志為革命烈士。一九九三年四月,江西省公安廳追記李迅同志一等功。
  • 幫兩位革命烈士尋親
    沁陽籍烈士閆希山、閆希順,您認識他們的親人嗎?今日,《焦作晚報》刊發報導,和《洛陽晚報》聯手幫烈士尋親。《焦作晚報》報導截圖  這兩天,洛報融媒記者採寫的兩位革命烈士長眠於新安縣青要山鎮的報導,在《洛陽晚報》和洛報集團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受到讀者和網友關注。《洛陽晚報》報導截圖  洛陽網抖音、洛視頻抖音發布的《洛陽村民堅持為烈士守墓73年》視頻,登上同城熱榜,播放量累計近30萬次。
  • 聯贊活「烈士」李玉安老英雄
    聯贊活「烈士」李玉安老英雄1.王海順(巴彥 )戰火難銷鐵骨,剿蔣援朝,松骨峰前拼一死積功更鑄軍魂,埋名俯首,英雄譜上炳千秋 2. 仇殿清(肇源)生死皆烈士,烈士盡傳奇,敢赴家國生死以避趨亦英雄,英雄誠本色,豈圖名利避趨之5.孫福奎(雙鴨山 )前線殺敵,榮建殊勳,浩氣英風碑萬丈故鄉隱姓,默呈大愛,忠心赤膽士一名 6.劉淑彬(依蘭 )細數勳章,戰功赫赫,英雄血泊歸鄉,戎裝隱匿高懷可鑑輕翻履歷,業績頻頻,壯士心忠事國
  • 致敬抗美援朝英雄|「英雄老兵」陳運時 連隊裡的第一「神槍手」
    編者按:今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為了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大眾網聯合青島退役軍人事務局策劃推出《致敬抗美援朝英雄》系列報導,精選了一批駐青榮立二等功以上抗戰老兵,通過講述他們的英雄事跡,向抗美援朝英雄致敬。
  • (全文)致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志願軍老戰士、老同志、烈士家屬和擁軍...
    70年前,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1950年10月19日,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並肩抗擊侵略者。在這場異常殘酷的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
  • 學生記者探訪抗美援朝老戰士,聆聽莫奶奶的英雄事跡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輝 通訊員 李山東 鄧子木 鄧文珺 蔣卓江 夏周芾 為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勵廣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11月15日,武漢市武珞路實驗初級中學組織學生記者,來到中部戰區總醫院,探訪抗美援朝老戰士莫秀群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