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劉關張,在大家的印象當中三人桃園結義、義薄雲天,縱橫天下最終成就一番大事。但在黃巾起義之前,劉關張三人都是「擺地攤」的:劉備賣草鞋、關羽賣棗、張飛殺豬賣酒。歷史上三人真的是擺攤的嗎?羅貫中為何這麼寫?
劉、關、張「擺地攤」形象的由來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就安排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出場。並分別交代了三人的背景:劉備雖為漢室宗親,但到他那一代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張飛則是「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關羽本是河東解人(今山西運城),殺了豪強,亡命涿郡。
通過這段描寫,我們可以看出,羅貫中的確說了劉備「販履織席」,張飛「賣酒屠豬」,但是並沒有說關羽是賣棗的。那麼為何我們會有關羽是賣棗的這個印象呢,其實是因為94年央視版電視劇《三國演義》裡邊,第一集劉關張三人相遇的時候,都在看招軍鎮壓黃巾的告示,當時關羽推著一輛板車賣棗。
真實的歷史上,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討黃巾之前都是幹什麼的呢?
《三國演義》中關於劉備的描寫基本上符合史實。《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劉備的出身確實是漢室宗親,但到了他那一輩家道中落,而且父親早早去世,所以只能和母親靠販賣草鞋、草蓆為生,所以劉備是賣草鞋的這個描寫是基本屬實的。
「關羽是賣棗的」這段描寫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都沒有,其實純粹是電視劇編劇自己加的情節。《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關羽本是河東解人,因為犯了罪所以逃到涿郡。至於關羽靠什麼為生,則沒有相關記載,但是一個逃犯,估計也沒什么正經職業,所以電視編劇才會給他加上個「賣棗」的情節。
至於張飛,《三國演義》裡「賣酒屠豬」的描寫則有些刻意為之了。首先,在漢朝時候殺豬的並不是很多,當時人們吃的是狗肉、羊肉。比如大將軍何進就是殺羊的,大家誤以為他是殺豬的,《後漢書·何進傳》記載:「武生蛇祥,進自屠羊」。真正吃豬肉比較多是在宋朝了,比如蘇軾的東坡肉。
另外,劉、關、張三人中,張飛當時應該是家境最好的了。這點在演義裡也提到了,張飛家裡還有些產業,正是憑藉著張飛家裡的「資財」才能聚鄉中精勇,有了人馬參與討伐黃巾。而且張飛也不是非常粗魯,據明代卓爾昌《畫髓元詮》記載,張飛不但喜歡畫美人,書法上更是擅長草書,張飛還非常尊敬士大夫。
羅貫中為何把關羽、張飛刻畫成擺地攤的?
劉備本來就是靠織席販履為生,這個羅貫中是尊重了史實的,而且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以劉備為主角的。那麼為了相互匹配,關羽、張飛的地位也不能高,關羽是個逃犯,張飛雖然家中頗有資財,但是也不能給他設定太高的地位,否則三人是不能夠意氣相投,共舉大事的。
另外,羅貫中所處的時代,喜歡描寫草莽中的英雄。這點在《水滸傳》中體現的也非常明顯,梁山好漢們大都是出身草莽,極少數的官員出身也是受到排擠、迫害的。宋江不過是個縣城小吏出身,這其實是體現了對於封建官僚的一種反抗。聽評話、演義的畢竟都是普通老百姓,喜歡看平民英雄。
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不但能增長知識,還可以開拓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了。暑假馬上到來了,給孩子準備一套四大名著,種下一顆種子,讓他們徜徉在名著的海洋裡,領會傳統文化的精髓!
參考:《三國演義》、《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