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男人過了四十、漸漸步入中年,當他發現自己距離年少時的夢想越來越遙遠,當他對生命的困境無言以對也無能為力,這時,他唯一能把握且確定的究竟是什麼呢?
《同學麥娜絲》改編自黃信堯的紀錄片《唬爛三小》。在《唬爛三小》中,黃信堯拿起攝影機拍攝一群高中同學,其中包括自己,大家在出社會後各自有不同的發展。
經過現實的洗禮後,這群人一樣屁孩、一樣中二、一樣會在泡沫紅茶店叼煙打牌侃大山,對他們而言,"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這句響噹噹的選舉標語本身其實就是在胡編亂造,他們深知自己終究會被社會的洪流給淹沒,差別就只在於誰先被淹沒、誰又跟在後面而已。
《唬爛三小》這部"私紀錄片"揭露了黃信堯與身邊好友們的人生瘡疤,那種暴露自己以貼近真實的日記式手法,對於拍攝者、被攝者之間與觀眾而言,都十分挑釁。
但也正因為在創作的道路上持續耕耘,黃信堯終於在2017年交出了人生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大佛普拉斯》,並在第54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囊括最佳新導演等5項大獎。
而繼《大佛普拉斯》獲得廣大迴響後,黃信堯在《同學麥娜絲》裡試圖複製相同套路,在說故事之時,還輔以極具個人特色、既幽默且戲謔的旁白,也運用了大量的諧音雙關製造效果。
若說"普拉斯"意謂著電影是短片《大佛》的改編與加強版,"麥娜絲"則意味著受迫於現實、四位主角人生記事本中的待辦事項也一樣樣隨之被刪除。
不僅人生無法自我掌握,電影裡四位主角看似堅固的友誼也一層層"麥娜斯"、瀕臨崩潰邊緣。一開始,懷抱電影夢的"鳴添"意外被找去參選立委,為了拉票他跑遍各大小場合,卻因此喧賓奪主、破壞典鋒結婚生子的興致。
接著,"閉結"開著貨車停在路邊巧遇銘添的掃街車隊,他忽然間發現自己不再結巴,便十分賣力喊著"明天會更好"、期望好友能順利當選,怎料不久後他在加油站遭人誤殺、自己反倒沒了明天;最後,在閉結的告別式上銘添匆匆來去,典鋒與冠陶對好友的無情對待忍不住出手狠揍,三人在告別式場外拉拉扯扯、爭吵不休。
"麥娜斯"指的也是"冠陶"暗戀了三十年的女神。電影敘述時常不到月中,口袋就已經見底的冠陶經由銘添的介紹找到了戶政事務所的約聘工作,主要負責查訪轄區內新遷入的人口。在訪查戶口的過程中,冠陶意外發現他朝思暮想的女神其實從未出過國,她改了姓名、在一處龍蛇雜處的大樓套房裡從事"非正常"按摩。
女神形象幻滅,這讓心中住著小男孩的冠陶大受衝擊,他想對"麥娜絲"告白、想跟她有進一步的身體接觸,但他終究提不起勇氣、逃離了套房,只能狼狽地走在街上、任淚珠撲簌簌灑落。
"麥娜絲"的多重指涉,讓這個故事其實已經有了很豐富的層次,而為了"強化"電影的"麥娜絲"感,片頭在介紹主要演職員時還刻意將大銀幕上的字卡掉近三分之一。只是,這種刻意而為之的"強化",還可以被稱作"麥娜絲"?
此外,因為《大佛普拉斯》的成功讓電影公司賺到了錢,《同學麥娜絲》在充裕的資金下,讓黃信堯得以盡情揮灑,無論是銀幕的長寬比、色彩、片長……種種形式與條件,對電影本身都是一種"普拉斯",而這些形式和條件上的"普拉斯",真的有幫電影本身加到分,或者其實是扣分、其實是"麥娜絲"?
在"普拉斯"與"麥娜絲"之間,黃信堯似乎迷失了方向、找不到答案,也讓這部電影的成績卡在既不上也不下的尷尬處境。
從進入正片的第一顆鏡頭起,我們只看見一個騎重機馳騁在公路上的背影男子,這時,阿堯的旁白開始說起自己拍上一部片如何地成功、如何讓電影公司老闆鍾導存夠錢因而買得起一臺重機。
隨著重機騎去的方向,我們抵達了泡沫紅茶店,四人幫的故事、這部電影從這個地方才算真正開始。所以,一開始吹捧鍾導也吹捧自己、這個莫名其妙的"普拉斯"段落,難道只是基於好笑、基於幽默,或者有其他人難以體察的用意?
再者,電影裡"典鋒"有不少看似獨處的段落,當觀眾以為典鋒正抽著煙、若有所思時,阿堯的畫外音便會跑出來跟典鋒對話、討論人生的意義,這究竟是所謂"打破第四面牆"的戲劇手法,或者是導演介入太深而企圖影響內容之寫實與純粹的"偽紀錄片"手法?
又或是,當電影的最後銘添、典鋒、冠陶拉扯爭吵之際,躲在鏡頭外的阿堯忍不出衝出鏡頭加入混戰,還需要勞動身旁工作人員拉住、阻止他,這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地發現,原來這是部"後設"電影,所以,電影裡閉結、阿月、阿月女兒一起看夜景……好幾場逼人眼淚的戲,究竟是阿堯在耍弄觀眾,或者是阿堯在耍弄自己?
或許對於了解黃信堯創作軌跡、看過《唬爛三小》的人而言,《同學麥娜絲》裡導演過多的強行介入其實並不奇怪,但,電影面對時代,永遠都要去迎接不同族群、不同世代的觀眾,不能只停留在自我重複、自說自話、自爽自嗨的階段。
並且,正如前面所提到,這是一部劇情長片,而"麥娜斯"的多重指涉讓這個故事其實已經有了很豐富的層次,換句話說,這部片裡那些導演強行介入、那些不知其所以然的片段如果整個刪掉了、整個"麥娜絲"了,都無礙於故事的推展,反而會讓電影多了幾分乾淨與俐落。
當阿堯宣稱從《大佛普拉斯》到《同學麥娜絲》片長變長但電影票價不變時,似乎是在表達如果進場看電影的觀眾看到就有賺到,但許多觀眾可能只會感覺到 :為何就不能好好地、乾乾脆脆地、乾乾淨淨地講一個故事呢?
況且,這麼多的旁白與畫外音,不但會讓觀眾觀影時受到某種程度的幹擾,最重要的是,那些強行介入、那些旁白與畫外音,都顯示了黃信堯在拍片時其實並不夠篤定、不夠有自信,讓電影"麥娜絲"了一種餘韻、"普拉斯"了一種功成名就後的市儈與流裡流氣。
在"普拉斯"與"麥娜絲"之間,黃信堯應該好好思考自己的下一部該怎麼走,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