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上海,卻將183件中國文物捐給美國,說不相信中國能保護好

2020-12-28 騰訊網

銘記歲月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一圈圈印記在樹幹裡面的年輪,有為人稱道卻又憤憤不平的歷史大事件,最為經典別致的還當屬是博物館展櫃裡陳列的一件件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

讓散落在世界各個角落的文物回歸祖國懷抱,是建國以來各大博物館最為重要的使命之一。所以,家藏過百件國家文物,被譽為"移動博物館"的翁萬戈,自然而然就吸引了國內外文物界所有的注意力。

百件文物的來歷

翁萬戈,1918年出生於上海,他的先祖是晚清家喻戶曉的肱骨名臣翁同龢。翁同龢曾經是光緒和同治的老師,在滿清的地位極高,權勢也極為貴重。

但和一般權臣沉迷錢財酒色不同,翁同龢為官清廉,醉心詩書,在書法與文學界都有極高的造詣和成就,除此之外他還尤為喜歡收集名畫和各類珍貴文物。

極高的社會地位,為翁同龢遍訪民間收集文物提供了便利,直到翁同龢暮靄之年,府中各類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已經在書房陳列的琳琅滿目,見者無不交口稱讚,這也就是後來翁萬戈手中百件文物藏品的真正來源之處。

翁同龢並沒有嫡親直系親屬,為了家業得以延續,他把翁之廉收作義子,而巧就巧在翁之廉也同樣沒有後代傳承,彌留之際,就把家中基業贈與了自己的親侄子—翁萬戈。

就這樣兩段接連離奇的經歷,讓年僅2歲的翁萬戈成為了翁同龢的第五代後人,他理所應當的得到了翁家的所有房產、地契包括翁同龢窮盡一生收集起來的文物古蹟。

由於當年年紀尚小,直到1948年翁萬戈才真正的承擔起守護並且繼承家藏的重大使命。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由於戰爭的影響,北京的局勢很不穩定,四處動亂不堪。為了數百件家藏能夠安然無恙,年僅三十歲的翁萬戈不得不離開北京,帶著不菲的"身家"重回出生地上海。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翁萬戈的上百件家藏身家,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巨型餡餅,穩穩抱在懷裡就能一生安享富貴,不愁吃喝。可是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流離失所的年代,物資極大的匱乏,溫飽問題都已經屬實困難。

翁萬戈還要整日心驚膽戰的守護那一大批數量並不小的文物,他整日擔心全家傳承了數代的心血會在他這裡功虧一簣,每天吃不好,睡不好,守著一屋子的珍寶如坐針氈,難以安心。

隨著戰爭的進一步加劇,上海已然淪陷。為了家藏古蹟的安危,翁萬戈不得不坐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隻身飛去異國他鄉。而那批珍貴的文物,也被翁萬戈再三囑託的交到了航空公司的手中,跟他一起滑過兩千多米的高空,來到另一個國度。

享譽國內,為人稱頌

暫避美國讓上百件珍貴遺蹟免受戰爭摧殘,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全。而安定之後,翁萬戈對這些文物的保養也是異常的上心,他遍閱古籍,甚至找專業人士進行學習,對不同的文物,按照最合適、精準的保養方法,來精養這些珍寶。

與此同時,在美國小有一定名氣之後,他還一直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由他參與指導的電影《中國佛教》,曾經在亞特蘭國際電影節中榮獲金獎。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翁萬戈確實做出了有目共睹的傑出貢獻。

1999年國內局勢穩定之後,翁萬戈準備出手一批宋元清古籍。在放出消息,並且向國內文化局提出報告之後,季羨林等人第一時間便聯名寫信請求國家可以出資收購這批價值不菲的藏書。

除此之外,各界政商人士也是對這些古籍志在必得,面對國內這麼激烈的競爭,翁萬戈毅然決然了以拍賣的方式來決定這批古籍的去處,最終通過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以450萬美元的價格交易給了上海圖書館。

時過一年,2000年4月份的時候,這批古籍正式"認祖歸宗",回歸到了祖國的懷抱。而翁萬戈也親自發郵件表示祝賀與欣慰:"我原籍常熟,而生在上海,所以對這件事感到莫大的榮幸……"。

同年,翁萬戈又向北京大學無償捐贈了明代畫家吳彬所繪製的《勺園祓禊圖》。一時之間,備受國人稱讚,美名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文物贈美,惹人非議

可是2018年12月13日在翁萬戈百歲壽辰的這一天,他卻做了一件令所有國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的"荒唐事"。

翁萬戈在這一天決定將他守護了一輩子的"百年家藏"—將價值10億美金的近183件珍貴文物,盡數捐獻給美國的波士頓博物館。

其中包括130幅繪畫、18件拓片、31幅書法以及4件織繡。橫亙中國將近五個朝代的文物,就這樣陳列在了別國晶瑩剔透的玻璃展櫃裡。一時之間,令所有國人心酸不已,惋惜至極。

並且在過去的十幾年裡,翁萬戈也一直在不斷的向波士頓博物館捐獻文物,其中包括中國尋查已久,期盼回歸的"江山萬裡圖"。其實翁萬戈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有他自己的思索與考量在內的。

他在波士頓博物館工作已久,幾乎是一畢業就任職其中,負責文物的修復工作,對這家博物館很是有著泯滅不了的感情,並且他足夠了解波士頓博物館的文物保存水平,相對於中國博物館水平的高低莫測,翁萬戈似乎更加信任前者。

他甚至在採訪中屢次坦言,不相信中國能保護好那些古文物。

對於翁萬戈的做法,許多人褒貶不一。反對者說他崇洋媚外,對於自己的祖國還要高價出售,對於別國卻能無償的傾囊而授,著實令人心寒。支持者說翁萬戈的做法也是從文物的角度出發,希望古文物能夠放在保護水平更高的地方,得到更好的發展與傳承。

畢竟,文化不是屬於某個人,或者某個國家的,文化是屬於世界的。究竟其中真相如何,恐怕也就只有翁萬戈一人得知了。

從鑽木取火,茹毛飲血到如今車水馬龍,日新月異,文化在歲月的流逝中一點一滴的沉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從來都不是固步自封的一味原地踏步,它需要走出去,再引進來,通過交流並蓄,不斷創新。去變得更加的完美且與時俱進。

它從來也不是獨立於世的,它與世間萬物都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繫。人類文明是不分國界的包容,它是屬於整個人類的,整個地球的。

相關焦點

  • 他把價值10億的183件國寶,無償捐獻給美國,說中國保護不了它們
    他把價值10億的183件國寶,無償捐獻給美國,說中國保護不了它們在清朝末期之前,我們中國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手工業技術非常高超,創造了很多精美絕倫的物品,絲綢和瓷器更是遠銷國內外。他也是繪畫作品的愛好者,而且非常喜歡收集文物,所以他就把先祖的很多珍藏品都帶到了美國。翁萬戈在美國過上了幸福的日子,他享受著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福利,完全忘記了中國的苦難日子。後來為了提高在美國的社會地位,翁萬戈把那些價值至少10億的183件國寶文物,捐給了美國博物館。當別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時,翁萬戈的回答真讓我們心寒。
  • 他把價值10億的183件國寶,捐獻給美國,說中國保護不了它們
    今天我們要說的故事就是一個收藏家,他自己持有著一百八十多件中國的文物,他卻沒有捐給國家,反而是送給了美國人,而他給出的理由竟然是我們的祖國無法很好的保存這些文物,所以他就這麼做了,這個理由簡直是荒唐透頂。
  • 他把價值數十億的183件國寶免費給美國,並說:中國保護不了它們
    如果朋友們對我國歷史比較熟悉,一定知道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奇珍異寶」,像非常著名的「十二生肖銅首」、清明上河圖等等,都稱的上是充滿中國文化的珍品古董。可是隨著歷史變遷,很多我國的國寶級古董都遺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像上個世紀圓明園一事就是如此。而在我國歷史上,還有這麼一個人,他收集了上百件國寶級寶物,最後竟然全部打包帶到美國去了。
  • 千件文物回到虹口裡弄,再現二戰猶太難民的上海記憶
    美國東部時間已經過了午夜,然而生活在美國各地的十幾位猶太人不約而同地打開了他們平時不常用的微信,請求他們在中國的朋友傳一些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現場照片和視頻 。此時在大洋彼岸的上海,12月8日下午,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正在舉行新館開館儀式。
  • 中國小夥繼承英國莊園,從中挖出十萬件珍貴中國文物,價值數十億
    英國人在近代史上屢次發動侵華戰爭,劫掠的中國文物珍寶不計其數,很多國寶都散失到海外,僅僅在大英博物館,就有約23000件中國文物,從玉器、青銅器、瓷器到古籍書畫幾乎包含了各個種類的文物。
  • 美國小夥掰斷兵馬俑手指,文物出境該如何保護?
    據《今日美國》當地時間2月15日公布的消息,美國聯邦調查局宣稱,去年12月21日21時,一名24歲男子參加在費城富蘭克林科學博物館舉辦的「醜毛衣派對」時,從當時向中國租借的兵馬俑身上折斷盜走了一枚大拇指。有美國留學生在「知乎」上回答說,美國博物館舉辦派對時很平常的事情。
  • 《中國的寶藏》中文版將播 展現20多件珍稀文物
    《中國的寶藏》中文版將播 展現20多件珍稀文物 2020-01-08 13:26:56   中新網1月8日電 7日,《中國的寶藏》中文版發布會在北京舉行,該片將於1月10日起在CCTV-9每晚八點播出,為觀眾呈現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中國。
  • 法國奢侈品大亨無償歸還中國四件周朝文物(組圖)
    文物被撤銷捐贈, 終得歸還中國  去年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法國不希望因為這些文物而影響兩國關係。但是在如何歸還文物上,皮諾卻遇到了難題。因為皮諾已將文物贈與博物館。最終,法國文化部「回溯撤銷」了贈與行為,文物又被返還給皮諾。
  • 他拒絕中國政府購回自己的藏品,卻在百歲時免費贈予美國
    這一舉動引起了國人的不滿,讓許多中國人感到厭惡,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中國的文物,就算不讓中國政府購回,也不應該送給美國。 這位老人叫翁萬戈,他出身清朝顯赫貴族,家裡很多家族留下的珍貴文物,一共有183件。清朝滅亡後,翁老帶著所有文物搬到美國生活,用自己的一生在守護這些文物。
  •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啟動修繕在英北洋水師水兵墓
    昨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宣布對墓地修繕啟動公募。 十九世紀末,清王朝風雨飄搖、國勢衰微。為救亡圖存,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湘系、淮系開展「洋務運動」,購軍械、興實業、辦學堂,並將改革重點放在建海軍、強海防。1875至1884的十年間,清政府從英國、德國購置大量船舶,此間也遣專員和水兵赴英國接收軍艦、接受培訓,其中五位水兵因病長眠於異國他鄉。
  • 百件文物裡的中國史——博物館觀看之道
    美國盲人作家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中寫道,如果擁有三天光明,她會選擇一天去博物館:「這一天,我將向過去和現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類進步的奇觀,那變化無窮的萬古千年,這麼多的年代,怎麼能被壓縮成一天呢?當然是通過博物館。」如今,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於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如何逛一座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
  • 美國打算立法保護月球上的阿波羅遺蹟,為啥中國可以完全不遵守?
    保護起來似乎也是應該的。但是這件事該怎麼做呢?作為「法制國家」調門最高的美國,國會議員中很多人都有法律工作經驗。但就是這批人,竟然把「程序正義」完全丟到一邊了。  月球是人類公地,並不是美國的領土。因此,在月球上採取任何行動,首先應當啟動國際協調機制,而不是先立國內法,再強求外國遵守。  關於阿波羅計劃的月面遺留物,可以看做是遺址,也可以看做文物。
  • 文物保護看基層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數位化源於「愛」
    12月11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跟隨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來到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下簡稱三峽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物信息部副主任殷玉玲告訴記者,「目前,還有一些古籍數位化還沒有做完,因為當時的紙質酸化比較嚴重,太脆弱了,一動就碎。能做的基本都做了。」隨後,三峽博物館又相繼完成了業務檔案數位化、三峽文物搶救保護工程檔案數位化,館藏家譜數位化,業務檔案數位化。此外,還分別開發軟體系統,對這些數位化的資料進行管理,形成專題資料庫。
  • 上海「文物醫生」奇缺,26位修復師面對逾200萬件文物
    數據顯示,上海地區館藏文物超過200萬件,歷代留存的文物種類繁多,且由於年久失修,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量巨大。「文物修復師非常稀缺。」課題組成員、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孫峰告訴記者,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備案的博物館有131家,但具有修復資質的單位僅有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4家。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館藏2萬件中國文物,這家法國博物館如何...
    元代藍釉白龍紋梅瓶吉美博物館藏中國文物2萬餘件,這其中自然離不開吉美的畢生收藏,但更為關鍵的還要屬這些關鍵人物。青銅象尊 商代晚期 96x45x64cm第一位不得不提的便是來自中國的古董商盧芹齋。他是二十世紀初國際著名的文物販子、大古董商,將許多中國國寶級的文物販賣至國外。
  • 小夥在英國地窖發現國寶,將10萬件圓明園文物送回中國,後來如何
    廣東小夥繼承家人的英國遺產,意外發現有10萬件是圓明園文物,那麼,後來如何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小編我要介紹的這個人就是趙泰來。他的外祖父曾經是在朝廷當官,家世顯赫,擁有巨大的財力和權利。在那一代人中,趙泰來的外祖父還是混得不錯的,基本上沒有多少人的家世能超過他的外祖父。可到了他爸爸那一代,便開始走下坡路。趙泰來的爸爸當時只是個赤腳醫生,所以家裡的經濟沒有趙泰來外祖父那麼雄厚。
  • 日本準備拍賣從中國掠奪的文物,中國人不幹了!
    國內曾組織了近百人的律師團赴法抗爭,國家文物局也曾多次約見並致函佳士得有關負責人,但終究沒能阻止拍賣。國家文物局表示,獲悉日本某機構計劃拍賣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後要求其停止拍賣,隨後拍賣機構撤拍了相關文物。
  • 中國34省市,34件國寶級文物
    年出土後被賣給了廢品收購站文物工作者以30元購得晉侯鳥尊西周 · 山西省博物館鳥與象的完美結合是祭祀祖先所用祭器中國青銅藝術中罕見珍品反映了先民發達的養豬業以及高超的制陶技藝長信宮燈西漢 · 河北省博物館既美觀,又實用的燈具燈塵不外揚,被基辛格稱讚:2000
  • 日本美秀博物館:貝聿銘設計,百萬美金買中國被盜文物,無償歸還
    相信所有的華人都知道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1996年之前,他已經設計了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約翰·甘迺迪圖書館,「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的香山飯店······79歲的他已經決定把自己的封山之作贈予故鄉蘇州博物館新館,所以對大部分項目都沒了激情!
  • 百餘件中西織物文物亮相上海歷史博物館 展示文明交匯的絢麗色彩
    央廣網上海12月25日消息(記者林馥榆)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攜手中國絲綢博物館、南京市博物總館共同舉辦的《東織西造 錦繡生活——中西絲織文物展》今天開幕。展覽選取江南絲綢為代表的中國絲織文物和法國裡昂為代表的歐洲絲織文物精品,著重展示了中國傳統絲綢和絲織技術對西方絲綢和絲織產業發展的影響,並展現中國絲織業在文明交流碰撞中的融合創新。本次展覽展示了中國歷代絲綢殘片、明清江南絲綢精品、歐洲絲綢精品、中西絲綢服飾精品和生活器用中的絲織文物,共計139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