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歲月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一圈圈印記在樹幹裡面的年輪,有為人稱道卻又憤憤不平的歷史大事件,最為經典別致的還當屬是博物館展櫃裡陳列的一件件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
讓散落在世界各個角落的文物回歸祖國懷抱,是建國以來各大博物館最為重要的使命之一。所以,家藏過百件國家文物,被譽為"移動博物館"的翁萬戈,自然而然就吸引了國內外文物界所有的注意力。
百件文物的來歷
翁萬戈,1918年出生於上海,他的先祖是晚清家喻戶曉的肱骨名臣翁同龢。翁同龢曾經是光緒和同治的老師,在滿清的地位極高,權勢也極為貴重。
但和一般權臣沉迷錢財酒色不同,翁同龢為官清廉,醉心詩書,在書法與文學界都有極高的造詣和成就,除此之外他還尤為喜歡收集名畫和各類珍貴文物。
極高的社會地位,為翁同龢遍訪民間收集文物提供了便利,直到翁同龢暮靄之年,府中各類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已經在書房陳列的琳琅滿目,見者無不交口稱讚,這也就是後來翁萬戈手中百件文物藏品的真正來源之處。
翁同龢並沒有嫡親直系親屬,為了家業得以延續,他把翁之廉收作義子,而巧就巧在翁之廉也同樣沒有後代傳承,彌留之際,就把家中基業贈與了自己的親侄子—翁萬戈。
就這樣兩段接連離奇的經歷,讓年僅2歲的翁萬戈成為了翁同龢的第五代後人,他理所應當的得到了翁家的所有房產、地契包括翁同龢窮盡一生收集起來的文物古蹟。
由於當年年紀尚小,直到1948年翁萬戈才真正的承擔起守護並且繼承家藏的重大使命。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由於戰爭的影響,北京的局勢很不穩定,四處動亂不堪。為了數百件家藏能夠安然無恙,年僅三十歲的翁萬戈不得不離開北京,帶著不菲的"身家"重回出生地上海。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翁萬戈的上百件家藏身家,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巨型餡餅,穩穩抱在懷裡就能一生安享富貴,不愁吃喝。可是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流離失所的年代,物資極大的匱乏,溫飽問題都已經屬實困難。
翁萬戈還要整日心驚膽戰的守護那一大批數量並不小的文物,他整日擔心全家傳承了數代的心血會在他這裡功虧一簣,每天吃不好,睡不好,守著一屋子的珍寶如坐針氈,難以安心。
隨著戰爭的進一步加劇,上海已然淪陷。為了家藏古蹟的安危,翁萬戈不得不坐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隻身飛去異國他鄉。而那批珍貴的文物,也被翁萬戈再三囑託的交到了航空公司的手中,跟他一起滑過兩千多米的高空,來到另一個國度。
享譽國內,為人稱頌
暫避美國讓上百件珍貴遺蹟免受戰爭摧殘,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全。而安定之後,翁萬戈對這些文物的保養也是異常的上心,他遍閱古籍,甚至找專業人士進行學習,對不同的文物,按照最合適、精準的保養方法,來精養這些珍寶。
與此同時,在美國小有一定名氣之後,他還一直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由他參與指導的電影《中國佛教》,曾經在亞特蘭國際電影節中榮獲金獎。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翁萬戈確實做出了有目共睹的傑出貢獻。
1999年國內局勢穩定之後,翁萬戈準備出手一批宋元清古籍。在放出消息,並且向國內文化局提出報告之後,季羨林等人第一時間便聯名寫信請求國家可以出資收購這批價值不菲的藏書。
除此之外,各界政商人士也是對這些古籍志在必得,面對國內這麼激烈的競爭,翁萬戈毅然決然了以拍賣的方式來決定這批古籍的去處,最終通過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以450萬美元的價格交易給了上海圖書館。
時過一年,2000年4月份的時候,這批古籍正式"認祖歸宗",回歸到了祖國的懷抱。而翁萬戈也親自發郵件表示祝賀與欣慰:"我原籍常熟,而生在上海,所以對這件事感到莫大的榮幸……"。
同年,翁萬戈又向北京大學無償捐贈了明代畫家吳彬所繪製的《勺園祓禊圖》。一時之間,備受國人稱讚,美名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文物贈美,惹人非議
可是2018年12月13日在翁萬戈百歲壽辰的這一天,他卻做了一件令所有國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的"荒唐事"。
翁萬戈在這一天決定將他守護了一輩子的"百年家藏"—將價值10億美金的近183件珍貴文物,盡數捐獻給美國的波士頓博物館。
其中包括130幅繪畫、18件拓片、31幅書法以及4件織繡。橫亙中國將近五個朝代的文物,就這樣陳列在了別國晶瑩剔透的玻璃展櫃裡。一時之間,令所有國人心酸不已,惋惜至極。
並且在過去的十幾年裡,翁萬戈也一直在不斷的向波士頓博物館捐獻文物,其中包括中國尋查已久,期盼回歸的"江山萬裡圖"。其實翁萬戈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有他自己的思索與考量在內的。
他在波士頓博物館工作已久,幾乎是一畢業就任職其中,負責文物的修復工作,對這家博物館很是有著泯滅不了的感情,並且他足夠了解波士頓博物館的文物保存水平,相對於中國博物館水平的高低莫測,翁萬戈似乎更加信任前者。
他甚至在採訪中屢次坦言,不相信中國能保護好那些古文物。
對於翁萬戈的做法,許多人褒貶不一。反對者說他崇洋媚外,對於自己的祖國還要高價出售,對於別國卻能無償的傾囊而授,著實令人心寒。支持者說翁萬戈的做法也是從文物的角度出發,希望古文物能夠放在保護水平更高的地方,得到更好的發展與傳承。
畢竟,文化不是屬於某個人,或者某個國家的,文化是屬於世界的。究竟其中真相如何,恐怕也就只有翁萬戈一人得知了。
從鑽木取火,茹毛飲血到如今車水馬龍,日新月異,文化在歲月的流逝中一點一滴的沉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從來都不是固步自封的一味原地踏步,它需要走出去,再引進來,通過交流並蓄,不斷創新。去變得更加的完美且與時俱進。
它從來也不是獨立於世的,它與世間萬物都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繫。人類文明是不分國界的包容,它是屬於整個人類的,整個地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