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反相機Mamiya C330介紹和我的第一卷作品

2021-02-24 膠片廈門

全金屬雙反堡壘Mamiya C330

  很少人知道瑪米亞相機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也或許是因為從戰火中走來,讓它成了堅固、耐用的代名詞。今天我們的主角就是瑪米亞的一款經典的中畫幅相機Mamiya C330.



△演員劉燁的妻子安娜伊斯·馬田( A n a i sMartane)是瑪米亞C330的使用者。


△瑪米亞C330相機的各種附件,包括視差補償儀、水平取景器、手柄等


△皮腔式設計可以方便拍攝微距


△俯視腰平取景器可以更好的保證相機的穩定性

出色鏡頭成就經典

  我對雙反相機情有獨鍾,最早迷上雙反是因為Rolleiflex 2.8F,但最終拿來進行創作的卻是Mamiya C330,這其間是個漫長的選擇過程,極其糾結的過程,翻閱了大量資料,搜尋了兩個相機拍攝的大量作品,我最終選擇了C330 S,因為其優越的性價比,也因為它是一臺專業雙反。並且我記得《攝影之友》曾經採訪過演員劉燁的法國妻子安娜伊斯,C330是她唯一的戰機。

  我想在國內多為人所熟知的雙反相機是海鷗和祿來,畢竟在雙反相機興起的年代,很多國外優秀的品牌沒有進入到中國,大家能見到使用到的便是國內仿照祿來製造的各種國產雙反,實際上那個時期,國外大部分相機廠商都有製造過雙反相機。

  雙反相機以120中畫幅(66)居多,外觀精美典雅,復古大氣,加上它沒有單反的機震,更加受到年輕人的追捧,但現存雙反相機包括祿來雙反在內多為便攜機,造型小巧,不能夠更換鏡頭,無法實現一米以內的近拍,無更多輔助功能,創作局限性比較大,而唯一的一款專業雙反,便是我這篇文章的主角—MamiyaC330,可更換7個Sekor鏡頭,可實現廣角到長焦拍攝,使用皮腔對焦,可微距拍攝,可校正視差,眾多配件可換。

  C330一共有7個可換Sekor鏡頭,分別是55mm F4.5、65mm F3.5、80mm F2.8、105mm F3.5、135mm F4.5、180mm F4.5、250mm F6.4,囊括了從廣角到長焦的各個焦段,而這七顆鏡頭也按年代劃分擁有眾多版本,最早期的是全金屬鍍鉻鏡頭,俗稱白頭,顧名思義就是金屬銀色,構造簡單結實,耐摔耐用。早期黃色單層鍍膜,成像素質不比後期黑頭差,後期鏡頭造型較為統一,均為黑色塗層。

  從早期的黃色鏡頭鍍膜到最後期的紫色鏡頭鍍膜,從早期的快門手柄無藍點標誌到後期的藍點標誌,瑪米亞的技術在日趨成熟和完善。

兩顆經典的Sekor鏡頭


值得一提的是8 0 m m鏡頭最後期生產的Sekor S鏡頭是隨Mamiya C330 S出現的,特點是鏡頭前臉的規格文字移到取景鏡頭上方,並且鏡片為多層紫色鍍膜,總體效果非常好看,成像素質在業內也有很高評價,屬於七顆鏡頭裡最值得擁有的!另外提一下105mm F3.5 DS鏡頭,這是105mm最後的一個版本,在鏡頭規格文字處有紅色DS標記,這顆鏡頭是所有鏡頭裡功能最多的,取景鏡頭有光圈撥杆,可以跟攝影鏡頭同步以預覽景深,在閃光燈M/X設置撥杆處多了一個V擋,可以實現10秒延遲自拍,算是七個鏡頭裡趣味最多的鏡頭。


誕生在戰爭之中  

    瑪米亞的前身是瑪米亞光機製作所,由相機設計師間宮精一(Mamiya Seiichi)擔任技師長,創建於1940年,在戰爭的陰雲籠罩之下,日本軍部將日本本土大部分地區劃為禁止攝影區,而且照相機也成為管制產品。此時,因瑪米亞相機得到了日本軍需省和陸軍航空總部軍需工場的訂單,用來生產固定射擊瞄準偵察鏡、戰鬥機照相槍和彈著記錄攝影裝置,依靠著為軍隊提供的設備瑪米亞得到了豐厚的回報。1950年改名為瑪米亞照相機株式會社。瑪米亞公司以生產專業型中畫幅相機見長,早在成立之初,瑪米亞就為專業攝影師和高級攝影發燒友市場生產了一系列老式的折合式相機、可攜式瑪米亞6測距式相機,而120雙鏡頭反光照相機MamiyaC330、C220以及畫面為6cm×7cm的鏡間快門單眼相機Mamiya RB67和畫面為

    6cm×4.5cm的焦平面快門單眼相機Mamiya645都是很受專業攝影師歡迎的機種。

    2006年日本瑪米亞株式會社宣布,將其光學機器事業部門及其子公司轉讓給日本Cosmos Scientic公司。本次併購將包含瑪米亞在影像市場的所有業務,包括了膠捲、光學儀器業務、三腳架、以及閃光放電管,而與其相關的固定資產、商標權、以及專利權等也將一併納入Cosmos數碼影像公司旗下,而接手的Cosmos Scientic公司是否會繼續推出瑪米亞品牌的影像產品,我們無從知曉了。

    其中Mamiya C330 S則一直生產到1994年,是發展到最後期的雙反,無論是外形、做工、功能都已經很現代化,屬於最後一代機械相機,很多人也許會注意到還有C220系列,其實就是同時期C330的簡化版,針對非專業用戶推出的,相比C330少了很多功能,也更加輕巧,鏡頭也是跟C330通用的,比起便攜機來說還是足夠強大的,最後一個版本C220F設計方面更加接近C330 S,現代而又全面。

C330的多種擴展附件


△瑪米亞C330的CDS測光眼平取景器

C330機身功能之多是之前任何雙反都無法比擬的,作為可換鏡頭雙反可以聯動記數過卷上弦,可以調節不同鏡頭之間的視差,有曝光補償指示,可拍攝120和220兩種膠捲,可更換多種取景屏,也可更換多種取景器,如五稜鏡取景器、反光取景器、CDS測光取景器、腰平放大取景器等等,還有多種手柄可以更換:槍式、L式、曲式等,總之配件五花八門。

精益求精的C系列

  為什麼把它叫做全金屬堡壘,就是因為前幾代的C330用料紮實,所以十分沉重。但其實僅就最後一個版本C330 S來說,配備標頭僅為1.5KG左右,基本上佳能5D MARK II配上一個變焦鏡頭也差不多接近這個重量,更何況C330 S還是中畫幅

  相機呢?而作為可以更換鏡頭的中畫幅相機,C330 S也是眾多專業66中畫幅中最輕的之一,哈蘇加標頭也不過如此了。

  從1948年,Mamiya模仿Rollei製造出第一臺雙反相機MAMIYAFLEX,到1994年Mamiya C330 S停產,其間經歷十多個版本,被譽為日本火車頭。之所以把S拿出來單獨說,是因為C330 S是從1983年開始生產,1994年停產,是最後一代C330,也是最輕、做工最好、最美型的C330,如果你想著手投入膠片攝影,C330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論是入門還是創作都值得長期擁有,相比祿來等奢侈雙反品牌顯得也沒那麼嬌氣精貴,可以甩開膀子去拍,讓它成為一架閃耀的戰鬥機。

△他們還在用mamiya C330

---

我也非常喜歡mamiya C330這臺相機,下面是我用這臺相機拍的第一卷照片:

△我種的薄荷

△嶼後路,過馬路的女孩

△體育路,松柏中學旁

△很溫順的一條狗

△路邊的野花和打羽毛球的人

△這裡有個臺階,老人直接把嬰兒車抱了起來

△追這個蝴蝶半天,還是沒有拍清楚

△同事,在仙嶽山上

△仙嶽山上的石階

△因為是第一卷試片,天快黑了,所以最後一張對著一棵樹亂拍了一下~

----

喜歡別忘了分享哦^ ^

相關焦點

  • 「Page.63」NAUIL聊攝影 硬到沒朋友的日本火車頭(Mamiya C330)
    從120膠片相機開始,在這個專題中,我會跟大家介紹五款最經典,同時也最普及的器材,它們分別是海鷗4型、Pentax 67、Rolleiflex 3.5F、Hasselblad 500CM和Mamiya C330。和大家一樣,我也未曾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其中的部分機型更從未使用過,所有信息的獲取都源於對攝影的好奇與熱愛。如果有說的不準確的地方,還望高手指正。
  • 瑪米亞C330雙反相機的前世今生(一)《難忘昔日的輝煌》
    瑪米亞公司以生產專業型中畫幅相機見長,早在成立之初,瑪米亞就為專業攝影師和高級攝影發燒友市場生產了一系列老式的折合式相機、可攜式瑪米亞6系及7系測距式相機,而120雙鏡頭反光照相機MamiyaC330、C220、畫面為6cm×7cm的鏡間快門單眼相機Mamiya RB67、RZ67;畫面為 6cm×4.5cm的焦平面快門單眼相機Mamiya645,以及後來成為與飛思公司合作的大行其道的Mamiya
  • 雙反相機品牌相關信息介紹【圖文】
    相機經歷了很多的變革,也有許多的種類,如單眼相機、卡片相機、微型相機以及雙反相機等,它們有著自己不同的特點和使用範圍,其中雙反相機問世以來已經近百年了,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雙反相機品牌吧!   雙反相機介紹:  雙反相機,全稱為雙鏡頭反光鏡取景反光取景式相機。這種系統包含兩套聯動調焦的焦距相同的鏡頭。
  • 瑪米亞C330系列相機
    ,所有水印保留最下方為微信自帶廣告,支持請點擊(本號可獲微量收入)今天我們來介紹瑪米亞C系列雙反之集大成者,C330系列雙反相機。這套系統的名氣想必不需要我多說,但凡是對膠捲相機,對120有所了解者,都聽說過C330的大名。瑪米亞的C系列雙反的確是一套很神奇的系統,它集合了許多難以想像的要素,比如可以更換鏡頭,雙反,皮腔。這個系列相機的體積驚人,哪怕是2系列也又大又重。
  • Rolleicord 祿來柯德 物美價廉的雙反相機
    約片微信:214270345  微博:@24-航 很多人對於「祿來,Rolleiflex」這個詞第一想到的就是那價格高居不下的雙反膠片相機~然而她出眾的成像素質還有膠片極棒的氛圍感讓她坐擁一大批粉絲。
  • 雙反世界-100臺雙反老相機100個拍攝故事(上)
    網點衝洗自己翻拍,一些照片的效果和細節表現的不大如人意。(相機介紹和說明基本來自網絡,不確保其正確性僅供參考)首先發上幾臺比較著名雙反相機1.ROLLEICORD Art  雙反相機採用搖把過卷,扳機式快門,頂部設有又大又亮的運動取景器,整體外形非常大氣,質量上乘。Ikoflex III是卡爾蔡思1930-40年代,為抗衡祿徠,而設計生產的頂級雙反機型。其做工精湛考究,為避免觸犯祿徠專利,內部機械精密獨到,風格與祿徠雙反迥異,極具個性。過片把手採用自動復位功能(異於祿徠雙反) 、垂直快門按鍵,自拍上弦指示等多項獨特功能,是當時德國相機工藝的頂級技術水平的代表作。
  • 膠片相機與膠捲推薦指南
    其實怎樣都好吧,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對於膠片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才得以讓膠片這種古老的物件在數碼時代下能繼續延續下去。這篇文章我主要推薦135和120兩種膠片和膠片相機,需要說明的是對於膠片相機,相機機身其實並不會影響照片的質量,相機機身其實只是一個暗盒而已,不同的相機機身只是在操作的舒適度和機身顏值方面存在差異,而真正影響到照片質量的是膠片和鏡頭。
  • 自製黑科技相機,老雙反變身拍立得
    近幾年來這種使用一次成像相紙的拍立得相機賣的很火,相信大家應該不會陌生。怎麼玩?就用拍立得相機拍嗎?要真是這樣,估計很多朋友會罵:高老師,我褲子都脫了,你就讓我看這個?!如果是135膠片單眼相機,這事兒就沒辦法實現了,因為一次成像相紙的某些特性決定了它不可以剪裁。總體來說,雙反相機跟一次成像相紙就是天生一對好基友。
  • 拍立得雙反相機,攝影新逼格 攝影女文青必備利器
    雙反相機對現如今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情懷,那種把放在相機放在腰間取景、仔細測光構圖的日子現在已經找不到,再加上膠片日趨沒落難買,膠片雙反的處境只會比
  • 平價的雙反神器——Yashica 124G
    不不不,本期介紹的是一款yashica尚在輝煌年代的經典機型,有「窮人的祿來」之稱的雙反相機雅西卡124G翻翻中國有關攝影師的老照片,發現在60-80年代,大批攝影師拿的並不是常見的單眼相機,而是一個從上往下取景,並有著兩個鏡頭的方盒子機體。這就是源自祿來開發的經典的雙鏡頭反光取景結構,一個鏡頭用於取景,一個鏡頭用於拍攝。
  • 我的第一臺膠片相機——FM2|Tobacco
    我是70後,最早見的相機全是膠片相機,但真正屬於我的第一臺膠片相機卻是
  • 入門級膠片相機,我們推薦這幾款,最低500入手
    男生愛它是佳能最有收藏價值的相機之一,女生會愛它的文藝,這是一臺與愛情有關的相機——在宮崎葵主演的電影《只是愛著你》裡, AE-1作為女主角的相機多次出現,不少女孩都因為電影而買了第一臺AE-1。簡單點說,這樣的相機就是有兩個上下排列的鏡頭,上面的用於取景,下面的用於拍攝。下面再來推薦幾款雙反相機。
  • 年青人的第一臺120相機——富士 GF670 | keroro光
    當年對四五千塊的120哈蘇祿來不屑一顧,心想又重又大,膠捲還那麼貴,我這輩子都不玩120相機。剛好那時候大學老師借我一天yashica 124G,對於腰平左右顛倒水平線難端平磨砂對焦難看清等等的使用體驗,更加讓我有120相機不適合我的錯覺。
  • 祿萊雙反--RolleicordVB拆解手冊
    很多追求後期白臉黑臉幾片幾組的鏡頭,但是我覺得無論這些機器的先天配置如何,都不如使用者能夠拿出一張有思想的照片來的重要。膠捲:120卷可拍攝12張。6x6。尺寸:10.0x9.9x14.2cm。重量:940克。外觀:有黑色飾皮與灰色飾皮兩種顏色
  • 介紹幾款膠片時代經典相機
    荒木經惟曾說過:「數位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太乾癟了,缺乏生命力」。現在年輕一代的攝影師又逐漸的開始用膠片相機拍攝照片了,膠片相機大有回春之勢。那麼我先介紹幾款膠片相機供大家參考把玩吧! 雙反之王——祿來2.8GX一直感覺雙反相機是存在老的電影裡的道具,在一個黑白的畫面裡,一個溫文爾雅的男士手裡正端著一臺祿來雙反相機再給一個美麗的姑娘拍照,這就是祿徠給我的第一印象
  • 大塊頭有大智慧——MAMIYA RB67
    關注我一下不會懷孕的 (๑•́ ₃ •̀๑)
  • 我的第一臺膠片相機——哈蘇500C/M|LittleBreadKuromi
    我自己購買的第一臺膠片相機,便是這臺500C/M。奧林巴斯的μ2當初擺在我面前可選的是蜥蜴皮的祿來雙反(不知道型號,我至今不知道怎麼分辨)、瑪米亞RZ67 PRO2,還有這臺哈蘇,最終我還是選擇了它,源於我對它曾經飛天的景仰。
  • 中畫幅相機入門(進化版)
    我們在2016年11月和2017年4月做過兩次入門,現在再次進化製作。你沒玩過,就是新鮮事物135,120,大畫幅各自有各自的魅力。說到玩中畫幅(俗稱120)的理由,我覺得很多,特別是體驗感。這個視頻是演示裝卷的,120相機裝卷都差不多是這個套路。
  • 中國相機五十年:說說最好的國產相機?看著眼熟吧,您家裡有嗎?
    但我說您家肯定沒有!您有的只是有類似的普通海鷗雙反相機,這臺海鷗4A-1型你家是不會有的。2004年我聽人說北京五棵松攝影城的劉總搞到一臺,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回流相機,是早年參加展銷會帶到了海外。後來我詢問劉總時得到印證,這也是我唯一知道的一臺海鷗4A-1的下落,還是「海歸」機,而在趙老師處終於見到「真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