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米亞C330系列相機

2021-02-07 膠捲迷俱樂部

點擊上方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膠捲迷們堅實的陣地

內容主要原創,配圖來自群友和網絡,所有水印保留

最下方為微信自帶廣告,支持請點擊(本號可獲微量收入)



今天我們來介紹瑪米亞C系列雙反之集大成者,C330系列雙反相機。這套系統的名氣想必不需要我多說,但凡是對膠捲相機,對120有所了解者,都聽說過C330的大名。

瑪米亞的C系列雙反的確是一套很神奇的系統,它集合了許多難以想像的要素,比如可以更換鏡頭,雙反,皮腔。這個系列相機的體積驚人,哪怕是2系列也又大又重。



瑪米亞C330是一套可以滿足職業攝影要求的雙反系統,在雙反系統裡可謂獨一無二。祿來雙反雖然經典,但是祿來雙反的使用是受到鏡頭限制的,而C系列則可以更換鏡頭。

最早的C系列相機是1956年推出的,那個時候叫MAMIYAFLEX C,其實本來MAMIYA的雙反也是祿來式樣的,但是這臺C顯然想打破祿來式雙反的束縛,由此打開了一個更換鏡頭的雙反系統。



C系統面世之後一直在調整,1958年推出了C2,1962年推出了C3,僅僅到了1965年,就在C3的基礎上加入了視差補正的C33相機,1966年推出了C22相機。1968年推出了C220,在1969年推出了C330相機,C330可以更換對焦屏,可以使用120和220膠捲。

C330之後還有兩個型號,1972年到1982年的C330F,1983年到1994年的C330S。


為了配合長焦鏡頭的使用,C330設置了皮腔來增加對焦的長度,要實現這種距離的移動只有使用皮腔,而無法像一般的雙反那樣。不過,這臺相機的皮腔只能移動,不能進行移軸,移動鏡頭版的技術操作。



因為C系列時間很長,所以其鏡頭大概經歷了3代,都是使用SEIKO的快門,第一代MX快門最快速度到400,第二代S快門到了500。每一個鏡頭都獨立成為一套系統。

下面是鏡頭的整理:

銀色

65mm f/3.5 - Seikosha-S

80mm f/2.8 - Seikosha-S

105mm f/3.5 - Seikosha-S

135mm f/4.5 - Seikosha-S

18cm f/4.5 - Seikosha-S

黑色


瑪米亞C330的鏡頭涵蓋的角度非常廣,能夠滿足各種各樣的拍攝需要。


C330在說明書裡列出了各個鏡頭的景深數據。


C330還能使用豐富的配件,包括多種取景器,有自己的眼平,也有煙囪頂。其本身自帶的取景器也可以直接直接用眼平來操作。

C330自身不帶電,但是也可以使用帶有測光功能的測光頂。

下面這個是C330早期的系統圖。圖裡有C330的各種配件。




不過C330也有其缺點,最大的缺點還是體積太大,儘管它使用的鏡間快門保持著雙反的安靜和無都懂,但是太重,太大還是不太適合手持更適合使用三腳架。








相關焦點

  • 瑪米亞C330雙反相機的前世今生(一)《難忘昔日的輝煌》
    瑪米亞的前身是瑪米亞光機製作所,由相機設計師間宮精一(Mamiya Seiichi)擔任技師長,創建於1940年,在戰爭的陰雲籠罩之下,日本大部分地區被劃為禁止攝影區,而且照相機也成為管制產品。此時,因瑪米亞相機得到了日本軍需省和陸軍航空總部軍需工場的訂單,用來生產固定射擊瞄準偵察鏡、戰鬥機照相槍和彈著記錄攝影裝置,依靠著為軍隊提供的設備瑪米亞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 「Page.63」NAUIL聊攝影 硬到沒朋友的日本火車頭(Mamiya C330)
    1940年成立的瑪米亞公司,誕生於二戰時期的日本。彼時法西斯的勢頭正盛,德日等國的工業製造工藝達到頂峰(甚至影響至今),相機也迎來了最為輝煌的一段時期。那時的相機製造主要為軍用,雖然離平民甚遠,但是背靠政府的生產商卻為戰後民用化普及積蓄了足夠的資本和技術。沐浴在戰火中的瑪米亞相機,一直都是堅固、耐用的代名詞。然而長期以來,國人對其了解甚少。
  • 「我夢寐以求的相機」— 瑪米亞Mamiya 67系列|在耶路撒冷試機街拍
    瑪米亞的67系列非常出色,包括機身和鏡頭設計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它所適用的場合,其超凡脫俗的表現力能滿足專業攝影師和業餘攝影愛好者最為苛刻的要求。其中,Mamiya7系列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好的中畫幅旁軸。
  • 瑪米亞
    瑪米亞最有名的相機應該是1970年推出的世界上第一臺帶旋轉後背的中幅單反機RB67系列,一種6×7cm畫幅的120單眼相機,完全手動控制,擁有非常多的功能。RB67功能全面價格卻相當便宜,曾經是很多影樓和廣告攝影師的最愛。
  • 雙反相機Mamiya C330介紹和我的第一卷作品
    全金屬雙反堡壘Mamiya C330  很少人知道瑪米亞相機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也或許是因為從戰火中走來,讓它成了堅固、耐用的代名詞。,而且照相機也成為管制產品。此時,因瑪米亞相機得到了日本軍需省和陸軍航空總部軍需工場的訂單,用來生產固定射擊瞄準偵察鏡、戰鬥機照相槍和彈著記錄攝影裝置,依靠著為軍隊提供的設備瑪米亞得到了豐厚的回報。1950年改名為瑪米亞照相機株式會社。
  • 經典相機 瑪米亞(一)Mamiya RB67
    瑪米亞(Mamiya)是中幅照相機中的佼佼者。
  • 「被佔領下的日本」製造的瑪米亞Mamiya-16微型相機!
    -16微型相機。這款瑪米亞-16比普通的信用卡還小,只有6.5X4.2X2.9釐米大小。因此我覺得將其稱之為微型相機,一點問題沒有。Mamiya公司由Seiichi Mamiya(間宮精一)和Sugawara Tsunejirō(菅原恆二郎)於1940年5月在日本東京創建,當時公司的名稱是Mamiya光機製作所。從創立者的名字,我們不難看出Mamiya公司的由來。
  • 瑪米亞移軸鏡頭|無冕之王
    而利用中畫幅像場轉接移軸接環,在135全畫幅數位相機上實現移軸攝影,是一種又經濟又好玩的事情。如果使用得當,還能探索出專業用途。以下就介紹一下我使用過的幾隻瑪米亞中畫幅鏡頭的感受。瑪米亞是膠片中畫幅時代的巨人,不論從產品的專業度、系列化、產量和市場佔有率都是名列前茅。一些瑪米亞的高端鏡頭,和哈蘇的蔡司鏡頭比毫不遜色,可以說各有千秋。
  • 瑪米亞C3改方塊拍立得sq戶外試拍
    本次戶外拍攝,帶了這臺結實耐用的瑪米亞改裝拍立得,使用了一顆較長焦的180焦段鏡頭,在光線異常強烈的環境下進行了測試。
  • 老機收藏之——用瑪米亞 RB67-SD拍68畫幅大九張
    瑪米亞RB67,但凡對中幅膠片機有所關注的朋友幾乎都聽說過這臺相機,無論是美名也好臭名也好,總之此機夠著名而且目前的身價也夠白菜,不然未必入得川門。籠統的說,瑪米亞RB67有前期後期兩大版本,前期版本基本以RB67-PRO和RB67-PRO-S為代表,後期版本的典型則主要是RB67-PRO-SD,後期版本除機器外觀略有改變以外,更多的還是性能的提高,比如後期SD款的膠捲後背不但稜角分明更顯陽剛,而且百分之百都具備多次曝光撥鈕。SD機身的改變,則更多是對新一代高品質KL系列鏡頭的完全匹配。
  • 中畫幅相機入門(進化版)
    一卷可拍攝15張或16張,代表機型:瑪米亞645系列,勃朗尼卡ETR系列,富士645旁軸等等,645機器以日係為主。66相機和67相機可以通過配件拍攝645照片(節約膠捲,或是更好的效果)。120單眼相機120單眼相機是120相機中的主力,其中又分為兩個分支。分支一,以哈蘇500系列,勃朗尼卡ETR系列,瑪米亞645後期系列等為代表的模塊化單反系統。相機可以拆分成鏡頭,機身,取景器,後背,手臂這五大部分。
  • 十大經典120膠捲相機(新版)
    ,當時選的是哈蘇500C/M,祿來2.8F,哈蘇SWC903,賓得67,瑪米亞7,祿來6008,瑪米亞C330,富士GW690III,BRONICA RF645,MAKINA67。在SWC系列裡,903是比較新,也是比較經典,用的人比較多的一款,同時也是最能體現SWC魅力的相機,雖然說句實話,SWC真的都差不多,還有不少人認為老的玻璃比新的好。
  • 經典永恆 目前九款最值得購買的膠片相機
    終極夢想——徠卡MP  徠卡M系列旁軸相機被很多人認為是135相機的終極夢想,而MP則被許多徠卡迷們稱為「攝影者終身的工具」。中畫幅旁軸——瑪米亞7 II  如果喜歡拍風光,中畫幅相機相比135相機具有巨大的成像優勢,但相應地體積也往往較大,重量也比較重。當然,這其中也有例外,譬如瑪米亞7 Ⅱ。
  • 介紹幾款膠片時代經典相機
    >瑪米亞7 Ⅱ的前代產品是1995年上市的瑪米亞7,它具備6×7的片幅,又具有小型相機的便利操作,再加上表現優異的配套鏡頭群,很快贏得了人們的高度讚譽瑪米亞公司在此基礎上,於1999年推出了改進型瑪米亞7 Ⅱ,它在瑪米亞7的基礎上增加了多次曝光功能,進一步擴大了配套鏡頭系列,並研製開發一系列攝影附件,攝影功能和操作都更為完善。它擁有6隻配套鏡頭和1隻附加鏡頭,其鏡頭數量在中畫幅旁軸相機中是最多的。
  • 膠片復興元年2020(120相機及膠片推薦)
    如果是可以換鏡頭的旁軸相機,取景器裡會框來表示不同鏡頭的取景範圍。如果角度太大超出了,就需要外接取景器。有些相機只能外接取景器,就不單獨羅列了。實相取景(VIEW):這個主要是大畫幅的取景方式,直接看鏡頭投射出來的像,一個上下左右都顛倒的實像。
  • 攝影大師們都用的是什麼相機?
    今年5月25日剛剛去世的美國傳奇攝影師瑪麗·艾倫·馬克(Mary Ellen Mark)或許是一位瑪米亞相機愛好者,比如這張照片中你看到的就是她手持瑪米亞Mamiya 7ii中畫幅相機的工作照。而在這張照片中,瑪麗·艾倫·馬克(Mary Ellen Mark)手持的則是和黛安·阿勃斯(Diane Arbus)類似的瑪米亞Mamiya C3或者C33型雙反相機。
  • 用最野的相機拍照,誰不服咱就突突突突突他
    雖然不能確定這是最早的槍型相機,不過肯定有年頭了。這是一款把皮腔相機安置在步槍上的相機,不知道什麼人能用上這樣的相機,不沉麼?上面的相機,形態各異卻沒有被發揚光大,倒是戰爭是得槍型相機有了發展空間。於是,當時的照相機生產廠Thornton-Pickard便想出了一個好注意,製作一系列機槍造型的照相機,用於空軍部隊平時訓練之用。
  • 那膠片相機要認真選了
    120旁軸相機,就有格拉菲XL、瑪米亞Universal、富士GW690III等等型號,120畫幅由於底片的巨大,往往製作成單眼相機鏡頭鏡頭與機身尺寸都比較龐大,旁軸則省去了放光鏡等結構,體積會小很多。
  • 相機的分類
    「單鏡頭」指曝光光路和取景光路共用一個鏡頭,不像旁軸相機或者雙反相機那樣取景光路有獨立鏡頭。「反光」是指相機內一塊平面反光鏡將兩個光路分開:取景時反光鏡落下,將鏡頭的光線反射到五稜鏡,再到取景窗;拍攝時反光鏡快速抬起,光線可以照射到膠片或感光元件上成像。
  • 揭密世界範圍內50位攝影大師都用的是什麼相機
    安娜伊思手裡拿的這臺是瑪米亞1969年推出的Mamiya C330可換鏡雙反相機。今年5月25日剛剛去世的美國傳奇攝影師瑪麗·艾倫·馬克(Mary Ellen Mark)或許是一位瑪米亞相機愛好者,比如這張照片中你看到的就是她手持瑪米亞Mamiya 7ii中畫幅相機的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