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111,相約99。
今天是冬牛與您相約99之第1832天
一晃就到大年初九,今天雖是周六,但還是工作日。不知各位是否注意,進入牛年以來,我給大家拜年祝福各位牛年大吉的同時,其實也一直在傳遞一個新的理念,就是始終走在健康這一邊。大前天我就說過了,你想像自己往後餘生走在一條大路上,中間有二條黃線。左邊黃線的左邊是健康,右邊黃線的右邊是疾病。平常你就走在黃線中間,偶爾不小心邁到右邊就得了病,但你也可以選擇一直走在黃線左邊,就是健康這一邊。
能不能做到呢?當然能,就是有點麻煩,比如早上醒來就醒來了,幹嘛還要清晨三個一呢?比如躺著多舒服,幹嘛非要練瑜伽呢?比如方便食品很多,幹嘛還要自己做飯吃呢?現代人活著圖的就是輕鬆方便。但問題是越圖方便,壽命越短。相約健康奔九九,玩的就是不方便。超加工的方便食品不要沾。餅乾、香腸、方便麵都是先讓你胖,後要你命。
今天打卡關鍵詞:不方便。
以下內容推薦自生命時報公眾號,詳讀點擊下方動圖連結或文末閱讀原文。
方便麵、餅乾、糖果、糕點、火腿腸、速食湯……這些食物的共同之處,除了口感好、方便食用之外,還都是超加工食品。
研究表明,每天食用超加工食品不僅導致肥胖,長期還會加速染色體端粒變短,縮減壽命。
「超加工食品」到底是什麼?超加工食品=垃圾食品嗎?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結合研究採訪專家,教你如何辨別超加工食品,並從飲食中做出改變遠離它。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範志紅
大連市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 王興國
美國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工程系食品工程博士 雲無心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醫師 鄭西希
一項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西班牙研究顯示,攝入過多的超加工食品,會使染色體末端的DNA端粒鏈變短,而短端粒正是細胞水平上生物衰老的標誌。
端粒被稱為「生物時鐘」
研究人員分析了2008年提供DNA樣本的886名參與者,年齡在57~91歲之間。
此後,每隔兩年統計參與者的生活方式、健康狀況等大量基礎信息,並詳細調查其飲食習慣。
根據超加工食品的攝入量由低到高,受試者分為四組:<2份/天、2~2.5份/天、2.5~3份/天、>3份/天。
結果顯示,與「<2份/天」組相比,其他三組人端粒縮短可能性分別增加了29%、40%和82%。
研究人員強調,常吃超加工食品不是加速端粒變短的唯一因素。
在生活中,上述人群還有體力活動水平更低,邊吃零食邊看電視、長時間使用電腦、獨居比例較高(吃飯愛「湊合」了事)等特點。
另一項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的大規模研究,更是直指超加工飲食與早亡風險相關。
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的研究人員在1999~2014年間,對近2萬名年齡在20~91歲的人群進行了飲食習慣及身體狀況監測。
結果發現,和每天吃超加工食品少於2份的人相比,吃3份以上的人全因死亡風險提高62%。每額外吃1份超加工食物,全因死亡風險將上升18%。
超加工食品似乎有種「魔力」,它的口感、顏色或氣味會誘使人們吃得更快。胃腸道缺乏足夠的時間向大腦發出「飽腹信號」,因此會不自覺地吃下很多。
一項美國和新加坡的共同研究,則揭示了短期吃超加工食品和肥胖的直接關係。
實驗發現,持續兩周超加工飲食就能使人體重增加約1公斤,而未加工飲食則減少約1公斤。其中,超加工食品的小組平均每天多攝入508千卡的熱量。
王興國分析,超加工食品之所以會導致健康問題,與其糖、鹽、飽和脂肪酸、熱量都偏高有關。而且,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膳食纖維和維生素。
這使得常吃超加工食品的人容易變得肥胖,患心血管病、癌症、腸易激症候群的風險顯著升高。
有些超加工食品的包裝,讓消費者很難識別:包裝上印有代表著新鮮、健康的蔬果圖片;選擇強調能量、活力的宣傳語;標明「無糖」卻含甜味劑、麥芽糖醇……
這些都讓超加工食品看起來「十分健康」。
王興國總結了四大特徵,幫你快速識別超加工食品:
1.糖、鹽和油脂等調味料的含量較高。
2.含有防腐劑等添加成分,保質期較長。
3.包裝充分。
4.看不出食材原本的樣貌。
看完了別忘點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