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現在的華語電影市場實在是熱鬧,這在十多年前是不太可想像的。當時的電影院裡除了偶爾有一兩部大片,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票房冷清偶爾口碑好評的文藝片,類似今天《闖入者》這種類型的。其實王小帥沒有什麼好憤憤不平,《闖入者》這樣的題材、類型放在十年前、今天和十年後的命運是一樣的,因為它不是一部以賣相來吸引觀眾的作品,所以你要求別人用市場接受度去回報你,是你自己的預期和判斷有問題。華語電影市場正在飛速膨脹、瞬息萬變,而你秉持自我沒有變化,那就不要怪自己看不懂世界羅。
今天想說的是《何以笙蕭默》這部電影,查詢了一下豆瓣上的評分,兩星3.5分,其他比較接近的影片如《小時代1.0》為兩星4.0分,《小時代2》兩星半5.1分,《匆匆那年》三星5.3分。假如以豆瓣評分為一個既定標準的話,《何以》的分數比《小時代》系列和《匆匆那年》更低,這個標準感覺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被網友詬病的大柔光,《小時代》系列恐怕比《何以》有過之而無不及吧。而論敘事語言,《匆匆那年》說故事的方式實在是非常的上個世紀。
其實《何以笙蕭默》和《小時代》系列都是非常當下的電影,是一種非常新興的產品,為傳統電影人「痛恨」、「不屑」,為年輕普通觀眾「津津樂道」,可以稱之為為「大家愛吐槽」當下這個社會氛圍量身打造的作品。《何以》的槽點是黃曉明和楊冪的演技,《小時代》的槽點是四娘郭敬明的城鄉結合部價值觀。而小文青聚集點豆瓣對於這類電影的普遍心理是俯視性的優越感,所以吐得怎麼狠怎麼來,客觀與否,他們不在乎,正確與否,他們並不懂,重要的是通過吐槽來證明自己一線城市愛看好萊塢大片和有品質文藝片的電影品味。
我沒有看過《何以笙蕭默》的原著和電視劇,非瑪麗蘇傑克蘇愛好者,完全一片空白地去看電影版。可能是預期不高,竟然覺得比想像的要好,整體觀感是很歡樂,不會在觀影過程中令人如坐針氈,總體劇情算完整。對於片中的分離7年以後依然放不下的愛情,我個人雖然已經年紀大到無法再相信,但是對於黃曉明霸道總裁式的壁咚、強吻、強拉領證、交銀行卡這些招數,仍然有身為女性所能體驗到的樂趣,也能夠理解大量原著和電視劇粉絲痴迷何以琛的原因,完美男人這一款,從瓊瑤的費雲帆到何以琛,幾十年橫行不變。《何以》這種為女觀眾度身打造的作品,HIGH點是男觀眾無法理解的。大量吐槽的男性觀眾其實屬於「誤入百花深處」,《何以笙蕭默》的目標觀眾群肯定非男性,而是會為都教授著迷的大批量女性觀眾,為黃曉明的下巴特寫過多而感到難受的男觀眾,你應該去看的是《戰狼》這種為直男癌準備的電影。
採訪了幾個自己買票去看的普通年輕觀眾,有表示「沒有GET到點」覺得一般的,有「覺得好歡樂好好笑」,也有是原著粉絲覺得「愛情就是這樣的」給予正面評價的,非常一面倒地給予「爛片」評價的倒是沒有。真正深入到普通觀眾當中,當「吐槽」不是一種態度的時候,對影片的觀感反而可能迎來一絲客觀的曙光,而不是像豆瓣上的「吐槽狂歡」來得那麼極左或極右。
黃曉明和楊冪這一對情侶組合我覺得比較給人好感,都擅於自黑,屬於走出偶像包袱的偶像派,很有喜劇效果。向黃曉明和楊冪要演技,這個階段不太合適,因為觀眾去電影院看他們,不會看到角色,看到的就是他們自己,他們兩個人本人的明星屬性太強,會自然而言地掩蓋過角色,再用力也沒有用,還需要恰當的時機才能獲得轉變。在《何以》裡他們的組合可令人相信是一對大學情侶,重逢後仍可在一起,就夠了,況且換誰演何以琛都會被大吐槽,黃曉明只是自己本身的槽點也已經足夠多而已。
《何以笙蕭默》在成片上不能說很成熟,回憶時期的大量柔光和色調確實不太高級,質量上的硬傷令人吐槽時言之鑿鑿。但它成熟在另一個方面,就是從項目開始啟動到上映,小說原著主打的觀眾群體,選擇的明星想吸引的觀眾群體,片名和主演放在電影院裡會有多少觀眾因為這兩個元素去觀看這部電影,這就是這個項目最明確的地方。求仁得仁,是目前電影項目最應該去發展的一個操作。相反,《闖入者》這三個字,能吸引到的觀眾在哪裡?我真的不知道,導演當然也不知道。《赤道》的片名也很莫名其妙,但有明星和類型挽救了一把。
華語電影市場在巨變,觀眾的觀影環境也在巨變,有時候我們被周圍人哄抬的熱鬧去看一部並不想看的片,比如《富春山居圖》有多少人是為了想去看看它有多爛而去看的,有時候我們被周圍人的言論「綁架」了而不自知。不過對於電影作品最重要的是,有人去看,願意去說,無論好壞,要相信吐槽也是一種支持。最可悲的電影是,沒人願意去看,更甚的是看了都覺得沒什麼好說的,這就不點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