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上

2021-02-19 MUNWeekly

《穹頂之下》我看到了最後一秒,沉默無言。

在看正片之前,我先目睹了紀錄片發布後數日來的撕逼大戰。稱讚柴靜偉大,慶幸我們終於有救了,挖柴靜私生活,指責數據造假,遺憾片子淺嘗輒止,說中國不該治理霧霾……基本都看過一遍了。

我好奇,我懷疑,這樣一個關乎我們生命健康的問題,柴靜究竟做了怎樣出格的事,讓網上群起紛爭,甚至罵聲更甚。我看到最後仍然期待著是柴靜做錯事、說了不合適的話,而不是許多人竟寧願「吸毒」,也不要那片我們應得的藍天,然而終究是失望了。

我並不是環境科學或公共政策制定領域的學者,也未曾做過系統的學術研究。所以,不敢貿然討論數據的科學性或是環保政策的制定。但我要批駁試圖讓我的「呼吸權」變成奢求的文章和言論。我不甘心在剩下的人生裡,連呼吸都要由「刮幾級風」決定。

駁「懷疑動機」類批評

首先,駁最低端的一類:這類批評直指柴靜本人,包括挖私生活、爆黑歷史、指責柴靜道德敗壞和精緻利己主義者、提出陰謀論……我對此類言論產生的原因有兩種推測:一是發表言論之人對柴靜本人有著強烈的厭惡感,因而極易「對人不對事」;二是因《穹頂之下》(下文簡稱「《穹》」)而利益可能受損的相關方面散布關於其私生活的謠言,借柴靜聲譽受損之風,推動公眾質疑其拍攝《穹》的動機和《穹》的可信度。

無論哪種原因,這類言論都是在以道德的名義去懷疑動機。本著「有話好好說」的原則,「羅伯特議事規則」的制定者羅伯特將軍給出了三個「不懷疑動機」的理由。第一,動機不可證實,所有以道德名義進行的動機懷疑都只是推理;第二,討論的主題是某件事而不是人,對動機的懷疑模糊焦點偏離了議題;第三,利己性是人類共有的本性,在不侵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並不為過,指責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增加矛盾。


「柴靜不是好人,所以她也做不出好事」的前提和論斷都是可笑的。「柴靜」這一特定人物應在問題的討論中儘可能被淡化,最好「消失」,畢竟我們關心的是「霧霾如何治理」,而非「柴靜是不是個好人」、「我喜不喜歡柴靜」。

駁「數據造假」類批評

接下來,說一說數據造假的問題。回顧以往不難發現,每當熱點問題觸及一些專業領域時,一部分理、工科生就開始「科(xuàn)普(jì)」。借用邢麟舟先生發布在人人網上的一段話:

……他們自以為自己掌握的知識足以解釋某一領域或某一問題內的一切,也即自己在該方面掌握了絕對真理,不容辯駁,並且以蓋棺定論的心態嘲笑不同意見者的智商和知識水平。


「糾正」的快感是如此具有誘惑力,然而一旦沉溺於其中,便容易忘記科學研究者肩上的那份社會責任。

不可否認,《穹》中的數據確有不完善之處。而基於幾個原因,我可以相信《穹》的導向、目的和對於環保問題的推動作用,不因其在專業知識方面的不完善而發生巨大改變。

第一,作為調查記者,柴靜必然深知,在公眾討論的廣度和深度都不斷增加的今天,一部大量造假的片子無法經受住考驗。反觀流傳較廣的「《穹頂之下》造假數據匯總」,從損益比上來看,造假數據要承擔的風險很高,即便如此「造假」確能增加部分視覺效果的衝擊力,卻不值得為其承擔如此大的風險。

第二,作為一部面向大眾的紀錄片,其製作團隊要考慮受眾對環境科學專業知識的接受能力,柴靜本人的專業知識水平也是有限的,很多專業知識的介紹需「淺嘗輒止」。然而,「假」與「不全面」是兩碼事,好比讓一位高二的物理競賽生去讀初二的物理教材,他會發現許多不完善之處,但這並不是「假」。同理,以科研論文的要求審視一部帶有科普性質的紀錄片,進而得出「數據造假」的結論未免有苛責和偷梁換柱之嫌。

第三,再權威的科研論文都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也會受到質疑,何況《穹》。《穹》在環境科學方面達到的水平只能算個「矮子」,卻並不影響相關領域的頂尖學者站在它的肩膀上,以此為契機,對環境科學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讓我們留住藍天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這樣積極且富有建設性的討論是我十分樂見的,而不願見到豐富的專業知識變成情緒化者手中的利劍,無情地刺破「無知」的我一切關於藍天白雲的美夢。


圖片來自:http://news.ahlife.com/htm/201312/4136_10.html?

駁「政策不可行」類批評

最後,我們該談一談公共政策的制定。我對這部紀錄片的期待不止於科普大眾,而是希望它能影響到國家政策制定的層面。在這方面,我看到了兩篇針鋒相對、異彩紛呈的文章:其一是《為什麼<穹頂之下>沒有說服我?》,另一是《空以理性之名(也談霧霾問題)》。後者用翔實的數據和清晰的邏輯結構,較為全面地駁斥了前者對《穹》中數據科學性的質疑和得出的成本收益分析的結果。

事實上,像是老沈的《為什麼<穹頂之下>沒有說服我?》及魏勇老師的《柴靜的片子我看不下去》曾讓我感到手足無措。看完這兩篇文章後,我疑惑,甚至否定自己。我是一個自私自利、不知滿足的利益既得者嗎?我對藍天和乾淨空氣的要求是過分的嗎?為了保證物質生活的質量,我該忍受「毒氣」、接受「短命」嗎?這些不是反問,而是一般疑問句。那些理性的論述和充分的依據讓我幾乎要閉上準備對霧霾說「不」的嘴。

此時,《空以》的出現讓我看到另一種可能性。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開篇就根據奧瑞剛政策性辯論裡論證與辯駁的基本框架(即「需根解損」),概括出《為什麼》的四個基本觀點。同時點明:

「儘管《為什麼》的作者自己聲稱並非對《穹頂之下》的批判,……無論其有意無意,文章的每處論證都在質疑《穹頂之下》。」

類似於「駁『數據造假』類批評」的第三點,單純的批判於問題的解決而言是無益的。為什麼我們還沒有試試看就否定了治霾和發展並舉的可能性?《空以》中基於部分已有的研究數據給出了這樣的說法:

事實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是十分複雜的,而當前的研究還遠未揭示出這種複雜關係的全貌——甚至只是一小部分。如果一定要以某種抽象的框架來界定這兩者之間的聯繫,那麼目前的研究(可能)既支持矛盾的結論(理論上),也支持共生的結論。

無論《穹》是否提出或暗示了對政策的建議[1],我認為一味針對《穹》而做出的、停留在原地的稱讚與批駁對於問題的解決都是缺乏實際意義的。既然經論述得出「《穹》之政策不可行」的結論,為何不嘗試提出你認為可行的政策?誠然,「以中國目前的發展狀態,治霾不可行」並非是不能接受的答案。即便持此觀點,也請讓大家看到你的說法和依據,我們再來爭論。然而,以「《穹》之政策不可行」得出「環保與發展不能並舉」的結論是讓人無法接受的。如此說來,柴靜真是成了罪人,畢竟京津冀人民就因為她的片子拍得不夠完美、沒提出完善的政策而要終生「聽風由命」了。

([1]《空以》一文提出:「我認為這恰恰是柴靜在其演講中所採取的立場——她只是把複雜的政治、經濟、官僚、觀念問題擺在檯面上,而並非提出一種明確的政策主張。任何發現了演講中展示了某一問題就將其解讀成政策建議的言論在我看來都是一種穿鑿附會,政治經濟背景、官僚結構和政策網絡中複雜交織的結構給提出某一具體建議帶來了巨大挑戰,因此《穹頂之下》最後也只能把落腳點放在了我們每個人能夠做什麼。」)

除了以上三方面的批駁,我對《穹》的肯定還來自於另一個原因。這部紀錄片除了使環保問題(主要是治理霧霾問題)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也引發了公眾對於話題更加自由、理性的爭論。儘管我在此批駁了諸多批評、反對柴靜和《穹》的言論及文章,我毫不否認它們存在的價值。

事實上,恰恰是這許許多多反對的言論,讓我刪掉了哭訴飽受霧霾折磨的文字,讓我想要再多看看、多想想再開始動筆。在找文章、讀博客、刷朋友圈的過程中,我看到這個越發包容的社會正在遠離「誰能說話,誰不能說話」的時代,越來越多人敢於說話,不怕挨罵;越來越多人也小心說話,不想挨罵。

但我們對自由和理性的追求不會止步於此,對嗎?

無論是針對環境科學專業知識的深究,還是針對公共政策制定的討論,《穹》就是公共討論的穹頂。我們如果不脫離這個穹頂的限制,就只能在那一小片土地上原地踏步。只有走出穹頂,站在穹頂之上,討論才會更加切實,也更富有建設性。我期待著有一天的討論中,人們在說著的,是「環保與發展相互矛盾還是可以共生」,而不是「《穹頂之下》是不是一部好紀錄片」。


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空以理性之名(也談霧霾問題)》: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d0d510102vgtb.html

相關焦點

  • 穹頂之上——柴靜、霧霾、環保與發展!
    在筆者看來,要想解決霧霾問題,我們應該超越霧霾本身,去追根溯源,探尋霧霾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邏輯關係,找到一條既能很好地保護環境,又能維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只有那樣,才是根治霧霾的解決之道。更直白點說,就是我們必須將我們的視角拉高到霧霾「穹頂」之上,超越霧霾看霧霾,超越霧霾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才能真正更好、更快地從根本上解決霧霾的問題。
  • 霧霾·穹頂之下·大地之上·我們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柴靜拍的《穹頂之下》。穹頂之下,大地之上,我們究竟需要多少?上面這句話問的有些莫名其妙。或者應該這樣說,我們要在地球上繁衍,我們與地球之間應該保持怎樣一種進退關係?可能地球並不喜歡有幾十億人類生活在她的身上,可能有個十幾億或是幾億就夠了。 地球給所有生物提供了一個進化的場所,那麼衡量這些生物進化的考核標準什麼?
  • 《穹頂之上》力壓《逍遙兵王》又一都市大作來襲,獠牙畢露!
    《穹頂之上》力壓《逍遙兵王》又一都市大作來襲,獠牙畢露!今天跟大家分享幾本高分都市小說,每一本都有著高高評分高顏值,這些小說看得非常過癮!有時候看下去覺得非常的動人心魄,一些劇情描寫得很現實,看到人性最光輝的一面,看到人性最陰暗的一面。主角們更是與這天地爭鬥,精彩無限。
  • 穹頂以下,衝突之上
    每個人對於這件事的觀感是不同,而我想知道的是:造成《穹頂之下》現象的核心原因到底是什麼?也許是視頻本身的高質量。絕對產品力就是絕對競爭力。柴靜的能力有目共睹,光從傳播學的角度看,《穹頂之下》算得上是一部相當經典的教材,做到了一個好演講應該做到的一切:抓細節,講故事,設懸念(柴靜用膠條把家裡門窗封死、採訪工廠時的意外落坑);多圖少字,重點標註(觀眾不會看三行以上的文字,少就是多一圖勝千言);親身經歷、移情作用(24小時背著空氣檢測儀);深入淺出,自降身段循循善誘(「我還有一個疑問」,「我一開始也不知道」,「我也想知道這個答案
  • 斷更近三個月後,大神人間武庫恢復更新,《穹頂之上》你還有在看嗎?
    在寫《穹頂之上》之前,人間武庫已經完成有一部小說,一本非常經典的都市重生年代文,也是他的封神作——《逆流純真年代》。這部小說細膩而不矯情,年代感很明顯,對於從九十年代走過來的我們,代入感很深。其中開局主角揭露氣功騙局的劇情,給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其中更是玩了一下誅仙和凡人修仙傳的梗,一句「青雲門棄徒韓立」,回想起來,還是讓人發笑。
  • 評《穹頂之上》:「請讓我死前,再看一眼這絢爛世界」
    回歸正傳,今天我主要說的就是《穹頂之上》這名字乍一聽有些古怪,不是我喜歡的那款,但還是耐著性子打開了。
  • 你不知道的《穹頂之下》
    在封閉空間中,人們會變得不再禮貌,逐漸流露出真實的本性...那個夏天最紅美劇《穹頂之下》就是基於這樣的設定,而這個「魚缸」也許真實存在——人們終究發現自己被困在了一個透明的、無法穿透的神秘穹頂之中且根本無法逃離,從而與世隔離...《穹頂之下》改編自"現代恐怖大師"史蒂芬·金同名原著,由名導史匹柏監製、經典美劇《迷失》製作人(兼導演)布萊恩·K·沃恩親手打造。
  • 穹頂之下(第一季--第三季)
    穹頂之下 第一季的劇情簡介 · · · · · ·  故事發生在一個名為切斯特磨坊的小鎮上,一個從天而降且不可摧毀的「穹頂」斷絕了小鎮和外界的一切聯繫
  • 貴陽教堂彩色玻璃穹頂圖片
    貴陽教堂彩色玻璃穹頂圖片, 彩色玻璃具有幾百年的歷史,其獨特的顏色紋理如水墨畫般的多姿飄逸,顏色多達二千多種,即使是在同一塊玻璃上都呈現很自然的顏色深淺變化,過渡自然隨和,展現彩色玻璃超前的個性化魅力。貴陽教堂彩色玻璃穹頂圖片, 玻璃穹頂廠家闡述其如何遮陽?
  • 仙生影視推薦《穹頂之下》
    我是仙生,為大家推薦好看的影視 《穹頂之下》 影視大概內容:穹頂產生新變化,成為一個巨大的磁場,磨坊鎮所有金屬物體、包括汽車等都被「吸」到天空,磨坊鎮面臨穹頂帶來的新一輪考驗。
  • 《穹頂之下》1-3季百度雲全集
    即便近在咫尺,但穹頂兩側的人誰也聽不見對方所說的話。很快人們開始擔心這種情形會長期持續下去,食物和飲用水成了最寶貴的資源。政府派軍隊駐守在穹頂之外,他們擔心這種情況會蔓延到其他地區。有趣的是,穹頂內仍然可以傳播廣播信號。一些奇怪的症狀出現在了磨坊鎮的四個孩子們的身上,在樹林裡,他們發現了一個小型的穹頂並且成為了它的保護著,因為穹頂似乎在向他們傳達某一些訊息。當犯罪和危險的氣息在小鎮上漸漸瀰漫開來之時,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穹頂選擇磨坊鎮,這並不是一個巧合。
  • 《穹頂之下 第三季》Not getting better
    穹頂之下這種設置了強烈封閉性環境的劇,一旦不再在穹頂之下了,就很難維持下去。就像越獄一旦越出了獄就很難再繼續了。所以也就拍到了四季就完結了這樣子。能拍八九季的,都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元素湧入。比如《絕望的主婦》,裡面有好幾個主婦,雞犬之聲相聞,各自有工作或沒工作,伺候丈夫,撫養兒女,生活此起彼伏。絕望完了以後變幸福,幸福完了以後還可以再絕望。
  • 《穹頂之下》:史蒂芬·金和史匹柏締造的收視冠軍
    《穹頂之下》獲得了自 1992 年以來夏季檔美劇中最漂亮的首播收視成績。美國 CBS 的迷你劇集《穹頂之下》(Under the Dome)6月24日首播,觀眾人數達到1350萬,不僅是過去13年裡CBS 夏季節目所達到的最高收視率,也是自 1992 年以來所有夏季檔美劇中最漂亮的首播收視成績。
  • 【美劇】【科幻 / 恐怖】穹頂之下 第1-3季
    穹頂之下 第1-3季 Under the Dome Season 1-3導演: 傑克·本德編劇: 史蒂芬·金主演: 邁克·沃格爾 / 科林·福特 / 艾莎·辛德斯 / 亞歷山大·柯克官方網站: www.cbs.com/shows/under-the-dome/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13-06-24(美國)季數: 3集數: 13單集片長: 43分鐘又名: 天幕圍城(港) / 蒼穹之下 / 蒼穹下IMDb連結: tt1553656《穹頂之下
  • 《穹頂之下》開啟第三季 磨坊鎮民"拯救世界"
      晚報訊 改編自史蒂芬·金同名小說的科幻懸疑電視劇《穹頂之下》第三季昨天起在優酷網獨家播出。相對於第一、二季天馬行空的創意,第三季編劇玄幻的腦洞如何填坑更令網友們充滿期待。  《穹頂之下第三季》由邁克·沃格爾、科林·福特、蕾切爾·李費佛、迪恩·諾裡斯等人出演。
  • 《穹頂之下第二季》裡竟然有他!
    《穹頂之下第二季》裡竟然有他!《穹頂之下第二季》,是CBS出品的科幻懸疑電視劇, 該劇講述的是美國一個小鎮突然被神秘的透明力場包圍的故事,你知道有哪些演員參演嗎?邁克·沃格爾戴爾·芭芭拉的扮演者邁克·沃格爾,美國演員和模特。
  • 《穹頂之下第三季》22日播出 揭磨坊鎮民去向
    而《穹頂之下第三季》12月22日將在優酷全網獨家播出,優酷會員專享,前兩集可免費收看。美劇迷們不容錯過。《穹頂之下第一季》2013年在優酷同步首播,首集24小時內在優酷播放量突破53萬、網友留言突破千條。同年6月26日的百度搜索指數顯示「穹頂之下」在美劇類排名第一。
  • 《穹頂之下》第三季優酷獨播,揭秘磨坊鎮居民最終去向
    同年6月26日的百度搜索指數顯示「穹頂之下」在美劇類排名第一。《穹頂之下第三季》同樣備受中國網友期待,粉絲在優酷《穹頂之下》前兩季評論區以及豆瓣、微博等社交網絡呼喚「求更新」,留言稱:「編劇腦洞好玄幻,期待第三季如何填坑。」、「好想知道梅勒妮到底會把大家帶到哪裡?」
  • 詳解《穹頂之下》大結局,透明結界從內部打破,外星人基地被拔除
    《穹頂之下》(Under The Dome),是CBS出品的科幻懸疑電視劇,由傑克·本德執導,邁克·沃格爾、科林·福特、蕾切爾·李費佛和娜塔麗·
  • 于家堡交通樞紐施工過半 穹頂「水立方」膜結構
    http://www.enorth.com.cn  2012-06-08 08:17內容提要:天津北方網訊:中國北方首座含城際車站的全地下綜合性交通樞紐工程——于家堡綜合交通樞紐工程目前已施工過半,這個全地下樞紐唯一露在地面上的「貝殼」穹頂將採用「水立方」的膜結構施工方式,不僅能夠完成採光,更能確保安全,讓這個「貝殼」在海河之畔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