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柴靜拍的《穹頂之下》。
我猜,有很多人可能僅僅知道柴靜從央視辭職之後拍了一部關於霧霾的紀錄片,但是很多人可能並沒有看過這部紀錄片。
當然這部紀錄片在愛奇藝和優酷是找不到的,我在百度搜索了一下,也沒有看到哪裡有資源。
至於我在哪裡看到的,那就基本上和看《慶餘年》第一季全集一個路子了。
一個僅限於學習研究的路子。
好了,言歸正傳。
鑑於柴靜在拍這部片子之前的人生經歷,這部片子呈現的也是很柴靜的風格。片子的調性冷靜、客觀、直接、層層剝離、有數據、有參照、有疑問、有情懷,就像是我們以前看的新聞調查、東方時空等等的新聞類紀實節目。
從霧霾出發,柴靜帶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真實的世界。
一位真正真實的媒體人,往往像是一根針或是一粒沙子,他/她總會刺痛、硌痛一幫人或是所有人。
一位真正真實的媒體人拍出了一部如此優秀的紀錄片,為什麼僅僅能夠在僅限於學習研究的路子上觀看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意義,畢竟四年過去了,所謂封殺也好,不讓看也罷,我們聊聊別的角度吧。
我們是怎樣的?人性是怎樣的?
前段時間筆者接觸了一家我們當地的民營企業,在這裡筆者才透過職場了解了一下人性。
這家企業已經有近三十年的歷史了,公司中有總部有分店,有一千多人吧,企業規模也算不小。
三十年這個時間節點其實有些尷尬。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這個公司的創始人以及第一代元老們還都在這個公司裡。
三十年的發展,創始人的親戚陸續不斷地進入公司的各個部門,來分享家族紅利,第一代的元老們也在三十年間不斷升職成為中層實權管理者,給自己的手下培植了一批批忠誠的親信。
親戚做高管,元老親信做中層,這是一種很健康的組織架構。
因為這種健康,公司裡沒有雜音,一片祥和。
假如大環境沒有改變,這家公司的內部依然會一片祥和。
只是現在,不僅大環境變化快,並且因為大環境的變化,導致內環境也變了。
這家公司在擴張發展,不斷有剛剛新人進入公司。
這些新人當中許多剛剛大學畢業,接受了民主、科學、自由的洗禮,五四遺風依然吹拂著他們的衣衫與髮絲。
這些新人也帶來了創新的思潮。
每當一個主體遇到創新的思潮時,在主體中總會有一些已得利益者作為守舊派對帶來創新思潮的年輕人進行阻撓、同化與扼殺,因為他們擔心、害怕!
他們擔心自己的已得利益受到損害,他們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再進一步,他們更知道自己已經跟不上大環境的變化。
當面對無法逆轉的威脅時,假如能夠拖延最後時刻的到來,守舊派會無所不用其極,主體未來怎樣重要嗎?
未來的主體守舊派只有被邊緣化的位置,既然如此何不在此刻站穩腳跟,極力維持住已得利益、撈取更多的好處呢?
一定要把自己餵得足夠肥碩。
在這個企業裡,從目前來看,守舊派們佔據著覺得的優勢,他們深深地明白唇亡齒寒這四個字的含義,進入公司的新人在經過層層篩選之後剩下的無不是聽話的和翻不起浪花的。
假如有一兩條魚從他們的網中漏了出來,那麼這條小魚也會進入他們盤踞的泥潭,難有出頭之日。
這是什麼?
這邊是人性的自私。
這種情況,這種人性,在這個星球上比比皆是,在這家公司裡,五四的風已經吹不動了。
我們這些人的身邊還有五四的風在縈繞嗎?
穹頂之下,大地之上,我們究竟需要多少?
上面這句話問的有些莫名其妙。
或者應該這樣說,我們要在地球上繁衍,我們與地球之間應該保持怎樣一種進退關係?
可能地球並不喜歡有幾十億人類生活在她的身上,可能有個十幾億或是幾億就夠了。
地球給所有生物提供了一個進化的場所,那麼衡量這些生物進化的考核標準什麼?
在地球上的佔領面積還是對於地球的破壞程度?
是自身物種的數量還是對其他生物的支配程度?
人類確實是萬物之靈,我們可以馴化動物、種植植物,我們對其他生物有著相當程度的支配度。
我們可以支配其他生物,是因為我們和其他生物在一個相同的大層級中,在這個大層級裡,我們與其他生物本質上是平等的——大家都在地球這個場所中以進化為題進行著競爭。
假如我們人類輸了,人類也會被其他的生物支配。
那麼支配程度的度,人類會把握嗎?
早在部落時期,人類就已經完勝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人類在進化這一大層級中站在了最頂端。
橫向競爭基本結束,人類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縱向的進化與競爭中——人類群體內部的進化與競爭。
從此開始,人類群體內部進化與競爭的衡量標準變成了對同類的支配程度。
簡單的來說,在這種衡量標準的驅動下,成為帝王在理論上可以支配最多的同類,成為大臣和大將可以通過影響帝王而支配足夠多的同類。
由此可以得出在這一階段開發身體、增長智慧是人類進化的兩個基本點。
如今,我們的身體和智慧真的領先古人嗎?
怕是在哲學、藝術的領域,我們可能並不比古人領先多少,甚至或許會不如古人甚多。
那身體上呢?
活得久是進化嗎?
如果是,那這種活得久是應該有前提的。
況且活得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族群的新陳代謝。
如果說,地球是我們不可拋棄的進化場所,在人類進化與地球間微妙的進退關係中,人類過去的歷史中是不是有一個階段是最為適宜的。
那又是什麼擊碎了這種適宜,造成我們失去的比我們得到的更多,這是多麼的得不償失?
進化場所被毀壞了依然是進化場所,她只會順勢提供更為惡劣而又致命的進化環境。
找到替代地球的進化場所是完全不切實際,並且在一定的時間內不會有回報的事情,這條路近乎於一條死路。
我們還能再穹頂之下大地之上生存多久?
慣性會把我們帶去哪裡?
最後談談今年的霧霾吧。
這個冬天差不多已經過了一半了吧。
霧霾依然有,也有幾天像是活在「寂靜嶺」之中,但是總體來說好像比過去幾年又好了一些,峰值應該下降了。
剩下的日子裡也以輕度為主。
能看到陽光,能看出天空的藍色,能看見白雲也已經很不錯了。
畢竟大家都在地球上生活,大家都多做些有利於大家的事情吧。
也多做一些有利於地球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