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柴靜:我為什麼要死磕霧霾?

2021-02-15 中國新聞周刊

(視頻截圖)

辭職後的柴靜去了哪裡?

有人說去做了編劇、有人說……

今天,2月28號,柴靜以《穹頂之下》出現在人們視線。

這一次,她會帶我們看見什麼?

靜,著名傳媒人,前央視主持人,記者。北京大學藝術碩士,曾長期製作汙染治理報導如《山西:斷臂治汙》《事故的背後》《塵肺病人維權調查》等,獲選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2014年初從央視辭職,2015年初推出空氣汙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

(轉發,讓更多的人看見!)

以下內容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記者:你告別央視之後,為什麼選了霧霾這麼一個題材?

柴靜:這不是一個計劃中的作品,當時因為孩子生病,我辭職後打算用相當的一段時間陪伴她,照顧她,所以謝絕了一切工作邀請。照顧她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整個生活都被它影響了,加上全社會對空氣汙染問題也越來越關心,職業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我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麼辦?所以就做了這個調查。

人民網記者:你怎麼想到公之於眾的?


柴靜:一開始沒有想要公開,只是自己找資料,找專家問,想解開一些迷惑。我調取了十年來華北上空的衛星圖片,可以看到空氣汙染早已存在。我就在北京生活,怎麼沒意識到?我找了奧運空氣品質保障小組組長唐孝炎院士,她提供給我2004某個月的PM2.5數據曲線,相當於今天的嚴重汙染,首都機場也關閉了,只是當天新聞報導是霧。可見當時整個社會對空氣汙染缺乏認識。

我深感作為傳媒人的一員,也有責任,因為當時我在北京,但我渾然不覺。我做過不少汙染報導,總覺得好象看到煙筒,看到廠礦才會有汙染,所以生活在一個大城市裡就無知無覺。

人都是從無知到有知,但既然認識到了,又是一個傳媒人,就有責任向大家說清楚。不聳動,也不迴避,就是儘量說明白。因為如果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艱巨和複雜,容易急,產生無望的情緒。如果太輕慢,不當回事,聽之任之,更不行。所以儘可能公開地去說明白,也許可以有很多人象我一樣有改變,為治理大氣汙染做一點事。

人民網記者:這一年你都去了哪裡?

柴靜:我拜訪了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汙染的學術機構,去了一些汙染嚴重的現場調研,調查了背後的執法困境。接觸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改委能源所、工信部產業司、環保部等職能機構,也去了倫敦、洛杉磯這些曾經汙染嚴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氣汙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

人民網記者:發現了什麼?


柴靜:我想回答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

以PM2.5之微小,人眼無法看到,這是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所以這次我攜帶儀器,做霧霾健康測試,作為志願者參與人體實驗,分析呼吸成份,拍攝肺部深處碳素沉澱的後果,想向大家解釋「霧霾是什麼」,性質、危害、構成。

通過科學家向我展示的源解析結果,可以回答「霧霾從哪兒來」。我國的空氣汙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中國煤炭消費量在2013年就超過了全世界其他國家用煤量的總和。車的增速也是歷史罕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得不同時面對數量和質量要求這兩大挑戰。通過調研,我發現我國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問題。我也嘗試揭示這幾大問題背後的管理與執法困境。

「我們怎麼辦」是有路可尋的。從英美的治理經驗可以看到,發生過「大煙霧事件」的倫敦當時的汙染比當下中國更嚴重,但在治理汙染的前20年,汙染物下降了80%。發生過嚴重「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洛杉磯,車輛比上世紀七十年代增加了3倍,但排放低了75%。就象解振華主任所說,人類的教訓和經驗放在那裡,證明汙染可以解決,而且不必那麼久,中國已經承諾2030年左右碳排放到峰值,碳排放與霧霾同源,有協同減排效應,這個峰值的倒逼,意味著未來只能向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方向去,不走唯GDP道路,整個國家的治理體系、能源戰略、產業結構都會隨之改變,會對普通人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未來的創造者是抓住先機的人。

人民網記者:你以前也做過很多汙染報導,並且被評為環保部2007年度「綠色中國年度人物」,這次與你以往報導有何不同?

柴靜:這些年我做過的一些汙染報導,但都是就事論事,停留在監督某些排汙企業和地方政府GDP衝動上,我自己也停留在一種「要發展還是要環保?」的簡單思維方式上。

這次拉開時空,對過去的問題再回訪,再思考這些高耗能高汙染企業的產業現狀,看到它們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我感覺環保與經濟發展並無衝突。大氣汙染並不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恰恰需要更充分的市場化改革才能解決這一問題。環保不是負擔,而是創新的來源,可以促進競爭,產生就業,拉動經濟。國際治理汙染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第一,政府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幹預,讓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主要力量。第二,政府不可或缺,必須通過制訂政策,嚴格執法,來保證市場競爭的公正公平,優勝劣汰。這兩點都與我國當前改革的方向一致。

人民網記者:那你覺得普通人應該怎麼做?

柴靜:我自己並不想鼓動號召他人必須做什麼、應該怎麼做,那有一種強迫性。小時候有一次,我把肥皂水倒在了樹根上,我奶奶沒說什麼,只是拿小鏟子把肥皂水鏟起來,埋在了別處——人去做什麼,是因為心底有愛惜。

我自己曾經對霧霾無知無覺,現在我對空氣有我的愛惜,所以我去找適合我的方式,比如儘量不開車,比如參與公眾參與立法研討會,與揚塵的工地交涉,打環保舉報電話12369,要求餐館安裝上法規要求安裝的設備,要求加油站維修油氣回收裝置。我把這些也呈現出來,這些只是能做的一小部分事情。我相信,別人心底有自己的愛惜,有適合自己的實踐。

人民網記者:是什麼讓你覺得大氣汙染治理有希望?

柴靜:這一年我都是以個人身份去拜訪他人,包括職能部門。沒人拒絕提問,在回答時都毫無保留,直面問題。我覺得他們都希望能公開地討論問題,因為問題呈現就是解決的希望,而且認識的深度決定解決問題的速度。

一年中我建立了十幾個微信群,是與體制內外專家共建的,這麼長的時間裡,他們毫無回報地提供支持,其中北京市環保局機動車處的處長李昆生給我印象很深。我跟朋友說過,這個人讓我很慚愧,有時候我都覺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還在繼續發表文章,不斷往前推進。深夜有時會收到他的兩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為公之心對我是一個感染。即使他批評的人也很尊重他,因為這個人出自誠意。

去拜訪石化行業的有關專家時,我說問題如果您覺得尖銳,請不要介意。他說沒關係,你問的都是媒體和大眾關心的,應該向大家公開,他也很坦誠。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在環保與經濟之間尋找到最佳平衡點,能公開討論是前提,在這次我深切感受到了這點。

中國有很多人希望把這件事改善,在為此努力。簡單地說,每個人都希望空氣清新。什麼是社會共識?再沒有比這個更強烈的社會共識了。這是我的信心。

人民網記者:除了這次演講,你還做了什麼?

柴靜:當前《大氣防治法》正在修訂,我將採訪的資料和稿件都發給了全國人大法工委,希望能為法律修訂帶來一點參照。他們逐字看完,附上建議,返還給我,並打電話表示感謝,說會在修訂時考慮相關問題。

我將稿件也發給了正在制訂國家油氣體制改革方案的小組成員,得到的反饋也讓我很意外。他們提出的唯一意見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談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訂者的態度是因為,改革在中國適逢其時,需要讓大眾更多地知情參與,更多地討論,形成共識。公眾是空氣汙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沒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邊的汙染源,也沒人比我們更愛護自己的家園。

人民網記者:一個母親這個身份切入,我是覺得特別親切,但是你有顧慮嗎?

柴靜:我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就是說我有沒有權力說到她?因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須要考慮說出來之後她將來可能會承受什麼,這種壓力最大。後來我先生說,你還是說吧,我最深刻地感覺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後,才會對空氣汙染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他說,這是你迴避不了的一個基本動機。 他說,如果你迴避了她生病,這種態度裡面其實隱含著一個問題,就是說好像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恥的。不用太顧慮和緊張,要相信這個社會的基本善意。這句話對我有說服力。

人民網記者:我不僅是理解,而且能夠強烈地帶著情感感受到。

柴靜:一個人沒有當媽媽之前,這個世界只跟你有幾十年的關係,到此為止,我對我的一生負責任就可以了。但確實有了她之後,你跟未來世界有了關聯,有了責任。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情感的驅動,我確實很難去用這麼長時間做完這件事。

人民網記者:遇到最大困難是什麼?

柴靜:應該是自己認識的局限吧。大氣汙染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剛做的時候,有人說這個問題跨領域太多,不容易弄清楚。我深深感覺到了這點,擔心如果說得不準確,對現實會有妨害,找了很多專家審校,但也無法保證精準,只能盡力而為。錯了的地方,修正就好。不足的地方,會有更多人做得更好。

人民網記者:這次的拍攝費用大概多少?是誰投資的?

柴靜:差不多一百萬吧,因為有國內外的拍攝和後期製作的費用。錢是我自己投的,國內一些基金會聯繫過我,願意資助,但我當時完全不知道自己會做成什麼樣子,又要照顧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做完,就沒接受,非常感謝他們。我兩年前出過書,用稿費負擔的。

人民網記者:你是成立了個人公司製作節目嗎?

柴靜:沒有,這次只是個人調研,播出也是公益的。跟我一起做這件事情的,是我的幾位朋友,老範、番茄、螞蟻、三三、席大、晨超、五號、子雄、家賢、念念、小米,十人左右,甘苦與共。沒有他們,就不會有這件事,我非常幸運。如果將來有機會,希望仍能與他們一起,為轉型中的社會做一點紀錄和分析的工作。

有才,你就大膽露出來!

有才,你把簡歷發過來!

hr_inewsweek@chinanews.com.cn

我是中國新聞周刊新媒體,我招 編輯——

社交媒體主編,生活編輯、時事編輯、寵物編輯、科技編輯、汽車編輯!

相關焦點

  • 《穹頂之下》:有關霧霾與我們的10個真相
    昨天,自央視離職的柴靜,推出了她自費100萬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影片《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上線1天點擊量即破599萬,被點讚6萬多次。環保部長陳吉寧今日下午表示,自己已看柴靜關於霧霾的紀錄片,向她表示感謝,這部紀錄片喚醒公眾環保意識,值得敬佩。
  • 【穹頂之下】「霧霾」用日語怎麼說?
    提示:點擊上方"日語語料庫"↑關注我們吧2015年2月28日,從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
  • 穹頂之上——柴靜、霧霾、環保與發展!
    昨天和今天,微博、微信都被柴靜和她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刷屏,個人也收到大量戰友詢問關於這部紀錄片看法的私信。但是,如果從新聞紀錄片角度說,這又使得這部片子因此在嚴肅性和嚴謹性方面打了折扣,從而損害了這部紀錄片的權威性。客觀地講,也許沒有這部分,這部片子或許就不會產生那麼多爭議,大家可能會更理性看待這部紀錄片,也會更理性地反思霧霾的治理而不是爭吵。
  • 柴靜復出自費拍霧霾紀錄片
    騰訊娛樂訊(文/姜宇佳)柴靜從央視離職後的去向一度被關注和熱議。今天,柴靜的新作——大型空氣汙染深度公益調查《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首發,柴靜也現身接受媒體專訪。她透露,促使她展開調查的原因是,沒出世的女兒便患有腫瘤,從一出生就接受手術,「在照顧她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
  • 霧霾·穹頂之下·大地之上·我們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柴靜拍的《穹頂之下》。當然這部紀錄片在愛奇藝和優酷是找不到的,我在百度搜索了一下,也沒有看到哪裡有資源。至於我在哪裡看到的,那就基本上和看《慶餘年》第一季全集一個路子了。一個僅限於學習研究的路子。好了,言歸正傳。鑑於柴靜在拍這部片子之前的人生經歷,這部片子呈現的也是很柴靜的風格。
  • 你不知道的《穹頂之下》
    柴靜的《穹頂之下》剛發布,就在某門戶網站上創下了3700萬的點擊率,收穫好評的同時《穹》也迎來了多方質疑。
  • 柴靜《穹頂之下》引爆視頻自媒體 誰會被顛覆?
    日前,柴靜的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引發了國人的共鳴,截至3月1日12時網絡上公開的該視頻播放數據,它的總播放量就已經達到了1.17億,成為2015年首個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現象級視頻。此次柴靜視頻能夠獲得如此成功,包含了視頻製作、拍攝、視頻渠道推薦等諸多因素。
  • 柴靜中國霧霾調查:蒼穹之下(附完整視頻),柴靜,給你點讚!!!
    【把霧霾拽到公眾面前來】紀錄片《蒼穹之下》,柴靜向聽眾解釋霧霾的性質和危害、來源和構成的科學原理、調查的過程和結論、她環視、打量追光下的塵埃,和觀者一起想像PM2.5的模樣從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近一百萬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在霧霾之下,沒有幸運者……柴靜女兒未出生即被診斷患有腫瘤。
  • 柴靜和霧霾「私人恩怨」的背後故事
    2月的最後一天,沉寂了一年的柴靜通過網際網路推出公益之作《穹頂之下》,聚焦大眾熟悉又陌生的霧霾問題。這是一段臘八節晚上錄製於北京大興的星光影視園的視頻。兩個小時裡,柴靜與臺下五六百名聽眾分享了一年來對霧霾深度調查的結果。已為人母的柴靜穿著白襯衫、牛仔褲,一邊訴說,一邊切換演示屏幕,多手段應用新媒體,視野開闊。
  • 卷首 關哲:柴靜霧霾調查輿情札記
    原《焦點訪談》主編莊永志將柴靜的這次行動看作「網際網路時代的公民調查」,「目力所及,這是非機構、非記者所做的信源最權威、信息最立體、視野最開闊、手段最豐富、最有行動感的霧霾調查……她居於調查的動員,將引發新一輪的、更廣泛的從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調整再到公民個人作為的治霾行動。」「
  • 柴靜自費百萬調查霧霾 談初衷:母性本能
    2015年2月28日,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柴靜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氣汙染成為她不能迴避的問題,因此在一年的調查中,柴靜作為一位母親而不是調查記者。
  • 從訪談女神到美國生子,從穹頂之下到全網群嘲,柴靜經歷了什麼?
    在2014年,柴靜從央視離職,並在2015年推出當時轟動全國性的深度調查節目《柴靜調查:穹頂之下》。 穹頂之下 真正使得柴靜大火的,就是這部關於空氣汙染的紀錄片。 2014年初,柴靜懷孕,但是經過檢測得知,柴靜肚子中的胎兒患有良性腫瘤,在出生後就要接受手術治療。為了更好地照顧女兒,柴靜才將自己在央視的工作辭去,專心照顧女兒。
  • 自費百萬拍攝紀錄片解決與霧霾的「私人恩怨」,柴靜甫一回歸即引熱議
    2月的最後一天,柴靜復出了。離開央視休整一年的著名調查記者柴靜,帶著自己的公益作品《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登陸優酷頭條,重回公眾視線。《穹頂之下》在各大視頻網站播出之後,引起不少網民的關注。各網絡平臺已累計播放超過3500萬次,這個數字如何理解?《紙牌屋》第二季開播時,一周的點擊只有2000萬上下,《穹頂之下》熱度已超很多熱門電視劇。
  • 【透視】柴靜霧霾紀錄片輿情的數據化呈現
    當謾罵指向了隱私,個人被道德綁架;駁斥只重視形式,科學被重新定義;攻訐學會無中生有,議題被一筆抹殺。柴靜憑一己之力,為環保奔走的一年,現在看起來,一天之內即可被顛覆。從柴靜手中傳出的環保接力棒傳向哪裡已經沒人關心。所有人盯著接力棒,看它什麼時候掉。似乎,接力棒失手滑落更能吸引人,沒有人關心下一棒是誰。「沒有一次辯論不是以藍黑白金收場」,這才是中國輿論生態最大的悲劇所在。
  • 穹頂之上
    而基於幾個原因,我可以相信《穹》的導向、目的和對於環保問題的推動作用,不因其在專業知識方面的不完善而發生巨大改變。第一,作為調查記者,柴靜必然深知,在公眾討論的廣度和深度都不斷增加的今天,一部大量造假的片子無法經受住考驗。反觀流傳較廣的「《穹頂之下》造假數據匯總」,從損益比上來看,造假數據要承擔的風險很高,即便如此「造假」確能增加部分視覺效果的衝擊力,卻不值得為其承擔如此大的風險。
  • 穹頂之下 仍有淨土 遠離霧霾 紹興綠肺住區 唯此四季園
  • 柴靜、霧霾與屌膣
    穹頂之下,原來是新聞女神柴靜閃亮回歸。她的背後站著一個比董卿還牛掰的託兒,叫做:人民網。女神就是女神,一出手就抓住了廣大中產、小資們的G點和痛肉,令大家不能自禁地蹙眉、頷首、捶胸、拍腿、擊節、嘆氣……然後虎目含淚,仰望穹頂,直欲悲愴地一聲長嘯:不「咋咋地」能行嗎?!霧霾,就是廣大中產小資們最大的痛點。
  • 穹頂之下臺灣版 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徐仁修、侯孝賢和柴靜!
    《看見臺灣》(《穹頂之下》臺灣版)柴靜的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刺痛了我們久居「十面霾伏」之後麻木的神經。
  • 熱議丨柴靜《穹頂之下》沒有說的秘密:生活在新加坡真幸福
    2月28日,去年初從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
  • 自費百萬海內外調查 柴靜和霧霾的「私人恩怨」
    騰訊綜合報導(文/姜宇佳)柴靜從央視離職後的去向一度被關注和熱議。2月28日,柴靜央視辭職後首亮相,她的新作——大型空氣汙染深度公益調查《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首發,柴靜也現身接受媒體專訪。她透露,促使她展開調查的原因是,沒出世的女兒便患有腫瘤,從一出生就接受手術,做為一位母親,她自費百萬拍霧霾紀錄片。柴靜央視辭職後首亮相,《穹頂之下》全片103分鐘,柴靜走訪多個汙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並多國實地拍攝治汙經驗。這次關於霧霾的調查,被認為「是非機構、非記者所做的信源最權威、信息最立體、視野最開闊、手段最豐富、最有行動感的霧霾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