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哲 /文,來源:觀察者網
看來兩會前的媒體注意力都將被柴靜吸引。時隔一年,她帶著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復出,視頻推出當天就獲得600萬播放量。春節前夕博士生回鄉記錄引發的鄉愁終究抵不上市民對霧霾的愁怨,春節之後的duang和裙色之爭則更像是網絡人氣的熱身和鋪墊。現在,大家抬起頭來看柴靜。
柴靜宣稱自掏腰包100萬拍攝霧霾紀錄片,這並不出人意料。她一直熱心環保,曾經虔誠地閱讀環保聖經《寂靜的春天》。霧霾對於她確實是心嚮往之的主題。
在節目中,柴靜為所有觀眾講解了在過去的一年中,她所「看見」的一切:在霧霾中生活一天,一個白色的採樣儀變為黑色,從中檢測出來15種致癌物質;隨環保部門在中國大氣汙染嚴重地區以無人機巡航,深入非法排汙工廠,揭開鮮為人知的「褐煤」對汙染的巨大影響。她還深夜來到北京的延慶,調查柴油車排放不達標並大面積造假現狀;回故鄉尋找十年前山西汙染節目當事人,探尋能源結構背後工業化城鎮化之路,抨擊體制問題帶來的嚴重危害,拜訪中國能源領域權威人士,探索未來能源體制改革方向,提出告別煤炭時代進入油氣時代……
柴靜在紀錄片講述現場
柴靜在視頻開篇用親生孩子故事起興,孩子出生就患良性腫瘤要動手術,全麻。出院時候身為媽媽的柴靜才感覺霧霾那麼嚴重,想要用手帕擋著嬰兒鼻子,但這會讓寶寶哭泣。柴靜說這是她和霧霾的「私人恩怨」。
柴靜沒有說孩子是因為霧霾患上腫瘤。但是,作為資深媒體人,她不會想不到媒體將會怎樣利用「私人恩怨」的噱頭。果然,以騰訊新聞為代表,標題《柴靜自費百萬拍霧霾紀錄片初衷因女兒未出世患腫瘤》立刻就將兩件事情鎖定在一起,引發普通中產讀者巨大的同情和焦慮。
《穹頂之下》在網際網路上產生了爆炸性影響。
首先當然是如約而至的一片讚美聲。
最直接的朋友圈反應是:比起和香港人吵架,這才是重要的事情,我們該為霧霾治理做點什麼了,買空氣進化器沒用,我們要拿出行動。這是經常激蕩於虛擬空間的「公民行動精神」。
知乎上的環境系男生同樣表達了這種欽佩,批評自己一直耽於行動,怕得罪人。「我想柴靜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為一個學了七年環保的人,(只知道)那個出門帶口罩的方法,人家的作為勇敢,就是一陣號角,號召你要醒過來。」
許許多多的普通人被感動了,許多人表示準備行動。柴靜給出的個人行動方案主要就是舉報,以及少開一點車。所以相關部門要準備好了,可能會像微博隨手拍解救流浪兒童那陣子一樣,短期內會收到好多投訴電話。
更全面更專業的讚揚當然也已經提前準備好。視頻甫一發布,騰訊大家、南都評論、人民網等就幾乎同時推出了評論、訪談、回顧文章。
南都記者汪濤,一直專注大氣和環境健康領域報導。他回顧了視頻發布前夕的心情:
在環保部的一次會議上我遇到柴靜,互留了聯繫方式後,她時常和我探討一些大氣汙染的問題,要一些專家的聯繫方式。我沒有對別人說起柴靜在關注霧霾的話題,後來聽說她當了媽媽後,對於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越發關注。我很欣慰。只是覺得她太認真了,大氣汙染的各個領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沒看到報導。直到2015年1月,我被邀請去給他的演講提意見是,我才明白柴靜為何要花一年時間,為何要採訪那麼多人。」「在柴靜的片子中,最觸動我的場景便是她的小女兒,扎著倆小辮,伏在窗前,看著霧霾籠罩的世界。」
人民網專訪柴靜,談及母親的身份,記者坦言「覺得特別親切」,柴靜說正是對孩子健康的擔憂,成為她一年以來行動的「基本動機」,這樣的人之常情更讓記者對這一年以來的行動「不僅理解,而且能夠強烈地帶著情感感受到。」更在官微中呼籲:「穹頂之下別讓柴靜太孤單」。
原《焦點訪談》主編莊永志將柴靜的這次行動看作「網際網路時代的公民調查」,「目力所及,這是非機構、非記者所做的信源最權威、信息最立體、視野最開闊、手段最豐富、最有行動感的霧霾調查……她居於調查的動員,將引發新一輪的、更廣泛的從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調整再到公民個人作為的治霾行動。」「她以個人、市民而不是機構僱員的身份了解大氣汙染的危害以及汙染治理的立法、戰略規劃和能源政策的制訂與實施,可以從信息公開和民主決策的視角考察其間的得失、權衡國外同類決策的可否借鑑。網民不必居於渠道信任,而是出於對傳播者個人魅力的讚賞和對自身利益的關切、對社會議題的重視而上網觀看《穹頂之下》……《穹頂之下》,僅僅是網民參與的開始。」
可想而知,微博上的大V們也紛紛送上支持。崔永元、五嶽散人、姚晨、李佳佳、袁莉、羅昌平等等都表示了對柴靜的敬意和對汙染的關注。
和菜頭則特別強調了柴靜的網際網路思維及其對環保產品的推動。「我花了10年時間才終於意識到問題所在,終於採取了應對行動。那麼對於海量的大眾來說,也許要花更長的時間,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讓足夠多人正確認識到霧霾的危害,這已經很不容易了。可是,僅僅是認知是不夠的,還需要讓人們行動起來。在這個意義上,柴靜的《穹頂之下》動員了社交媒體上的各種力量,讓數千萬乃至上億人認識到霧霾的危害,知道自己可以採取的應對措施,這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在許多人還在熱衷討論什麼是「新媒體」、「網際網路思維」的時候,柴靜和她的團隊們已經悄然做出了他們的新媒體產品,而且免費發布到了全網。在我看來,這件事情甚至要比《穹頂之下》本身更重要。」和菜頭更大膽預測:波瀾壯闊的霧霾公關攻防戰這才揭開序幕而已。
著名財經人士江南就此奉勸筆者:少羅嗦,趕緊多買一點環保題材股票。
然而,柴靜隱退的一年,也正是微博退潮,各種專業意見媒體興起的時期。在專業人士和獨立思考者越來越多的時代,即便是柴靜,也不再像過去一樣收穫一邊倒的讚美。
讚美每每相似,批評和擔憂卻多種多樣。
紀錄片的製作和傳播方式最容易引起批評。關於嬰兒的橋段最先引起不滿。嬰兒的腫瘤病和霧霾到底有無關係,紀錄片是否煽情過度失去客觀態度?有圈內媒體人在微博上表示:柴美女是資深菸民,加上高齡產婦,這些對孩子的健康影響可能更大。呼籲柴靜戒菸的網民不在少數。但許多菸民表示:不戒菸也可以生好孩子,孩子有良性腫瘤是偶然事件,治好就行,健康就好,大家都別拿這說事。此外,柴靜開的車也被吐槽排量太大。
一位匿名網友表示:要把故事講成這樣,其實很簡單——拜羅永浩為師。這部片子,從第一眼我就覺得有濃重的羅氏脫口秀風格,果然,最後的特別鳴謝名單裡面,頭一位就是羅永浩。
有關新聞傳播體制的更深層擔心來自兩位新聞學院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呂新雨教授與莊永志商確道:崔永元和柴靜都是自出百萬來做調查性報導,這一名人現象值得關注,在這個意義上所謂公民新聞其實是名人新聞。柴的報導在兩會前上線也是看點。這些報導具有所有名人效應的優勢,以及問題。調查性新聞在體制內的沒落,社會對此種新聞的饑渴,也是此類新聞能夠有影響的社會基礎。這些都是值得分析的新現象。失去新聞生產體制對新聞客觀性的保證,以名人效應為公眾信仼的基礎,這一轉變後面的隱患很值得探究,也為隱性資本操控留下空間,它可以構成新的壓力政治的模式。名人生產新聞的橫出與體制性新聞生產的危機在今天中國是一對互相關聯的問題。
有網友則稱這部紀錄片聲勢浩大地推出,是中國式遊說集團的誕生。但是有新華社的朋友不同意:這個是不了解敝國新聞體制,哪有啥壓力政治?人民網是誰辦的?這明顯是部門利益支持的動作,時機也拿捏得非常講政治,新部長履新、兩會前夕。
北大吳靖教授認為:從生產方式的角度,名人自費拍攝新聞調查是一種包裝成公共行為的商業行為,生產和流通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市場化的算計。這種算計在柴靜紀錄片的完成品從內容到形式每個細節中都可以找到。從莫須有的霧霾導致嬰兒腫瘤的敘事策略開始,到再次搬出幼兒和母愛來遮蔽數據漏洞和邏輯混亂的結尾。包裝、姿態、煽情、自我展演的商品邏輯幾乎全程覆蓋真實、理性、深入、質疑、論辨的公共對話邏輯。
媒體人西坡的觀點比較婉轉:因為有了當母親和照顧孩子的經歷,所以在面對霧霾時更不能忍,所以發起「一個人的戰鬥」。公共言說目的就是調動公眾,拿個人經歷做引子,搞些小煽情(採訪小女孩有沒有看過藍天)、小金句(「有義務沒權力」)都是正常的手段,視頻整體還是克制的,
主要以援引專家、機構的觀點和數據為說服力。對於一直關注霧霾新聞的人來說,《穹頂之下》沒有太多新料,但對普羅大眾來講,這是一次系統、靠譜的霧霾知識普及。
但片中的專家、機構觀點和數據是否有說服力,受到了更大的挑戰:
從事財稅行業的不願具名網友W告訴筆者:關鍵她的結論就是錯的。以天然氣和新能源取代燃煤燃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秀良心有用嗎?一是中國的能源結構決定的(煤儲量巨大),二是因為燃煤燃油只要適當集中處理,應用合適的技術,汙染並不嚴重,這也是我為什麼認為北京的所謂霧霾十年二十年之內不難解決的原因。憎惡大工業是中國環保主義的最大誤區,事實上以大工業取代小工業才是實現環境友好的唯一途徑。中石油中石化加起來大約佔全國成品油市場的70%,剩下是各種地方煉油和民營煉油企業。中石化與地方煉油企業、民營煉油企比,那個汙染大,哪個品質好?開車遇到兩個加油站,一個是中石油加油站一個是雜牌加油站,放心去哪個?
資深環境報導記者李靖雲表示:我國的油氣儲量和可開採儲量是兩回事,大量的點狀分布,開採非常困難,成本很高。過去搞過石油大進軍,到處搞油田,結果是什麼可以去查紀錄。至少前些年四川的小油氣井出的那一系列事故足夠觸目驚心了。如果遍地開花式開發,汙染會呈什麼樣水平?還記得四川的小井事故嗎?
一位不具名網友說:錯誤太多,說幾條一眼掃到的:1、引用陳竺的數據未必就權威,上海的闞海東和環科院王金南應該有相關數據,你們誰拿到了;2、在吸菸率這麼高的現實中,肺癌數據沒啥意義,充其量也就是有一定的相關性,而且,拜託你們分清楚發病率和死亡率;
如何解決霧霾?指望開發天然氣和減少汽車可行嗎?《大目標》作者任衝昊表示,「還是修核電站靠譜,北京都有核電站,我們大熱河省先來倆。」
重陽金融研究院賈晉京研究員的看法獨樹一幟:如果是要藍天的話,柴靜還沒有涉及霧霾的核心問題。霧霾的最重要的成分其實是水蒸氣。是水蒸氣導致幾百種各類成分結合成氣溶膠,成為觀感很差的霧霾。要減少霧霾,關鍵是減少水蒸氣。要減少水蒸氣,只有減少水的使用以及人口量。要是為了健康,那確實要按柴靜說的減少汽車尾氣、工業汙染排放。但是這裡有個問題:這不會減少霧霾。再概括一下:減少水蒸氣會帶來藍天,美國之所以有藍天就是這個原因。但這並沒有減輕環境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只是水溶膠少了罷了。減少工業排放,會有利於健康,但不會減少霧霾,不會帶來藍天。
看完這些批評,筆者覺得真是強中自有強中手,感覺《穹頂之下》也確實只是一部個人的紀錄片,雖然盡力做到數據翔實,但還是有諸多不嚴謹。但是這樣的紀錄片畢竟給很多人帶來希望和熱情。西坡就表示:同樣作為媒體人,我很敬佩柴靜,同時感到一絲慚愧。暗下決心向柴靜學習多做紮實工作。
引起中產階級欽佩的柴靜式行動,也引起了另一個層面的警惕。
比如吳靖教授表示:
要呼籲公民責任,卻只挑相對而言最容易最高姿態的打電話報警投訴排放超標,輕輕說句少開點兒車,對於最實際但也是最困難最不討好的公共政策選擇卻不置一辭,這些選擇包括:提高入城費,提高限行天數甚至單雙號限行,控制大排量汽車,繼續嚴格的搖號限號政策等。這些都會引起相當多城市中產的埋怨。看來對霧霾的恨還是沒有超過對成為中產階級知性女神的愛。而當談到能源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就完全不顧中國的歷史、地理和實際狀況,忙不迭在完全沒有數據沒有論據的情況下把所有罪過都扣到所謂的國家能源壟斷頭上,為能源的私有化搖旗吶喊,為資本瓜分能源市場鼓譟,至於私人資本的進入如何就能迅速轉變中國的能源結構,如何可能不計成本在中國各地探查天然氣並在全國建設穩定安全的輸氣網絡,柴靜抒情之餘估計沒有氣力去論述、論證和論辨了。
中戲教師「樹上的男爵」也批評了柴靜紀錄片的中產階級保守心理:
說到空氣汙染,北京人動不動就罵河北,說河北的鋼鐵廠水泥廠是北京霧霾的罪魁禍首。春節期間包括北京人民在內的大都市中產階級開車自駕到大理,把小小大理堵了個水洩不通,春節期間PM2.5指數飆升。如果關閉了河北的鋼鐵廠水泥廠,河北人民就會下崗失業,而北京人少開點車,頂多就是生活不太方便而已。我想說的是:治理空氣汙染,那些充分享受著現代生活便利的大都市中產階級理應承擔更大的責任。一邊控訴著空氣汙染,說不許燒煤不許搞水泥廠鋼鐵廠,但卻絲毫不提自己高能耗的生活方式,那是自私自利的表現,只想著別人為自己犧牲而自己壓根沒打算負責任。環境汙染毫無疑問應該治理,但治理方式不應該是去砸那些正在發展道路上苦苦經營的欠達地區人民的飯碗,相反,應該充分反思並有效約束中產階級們美其名曰「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西坡也擔心環保的代價由誰承擔:
霧霾並不是這兩年的新生事物,只是這兩年才引起注意罷了。而最關注霧霾的,顯然並不是農民、富士康員工乃至環衛工大爺,而是城市中產、文藝青年、富豪老闆(鋼廠老闆等除外)。後者是這個時代民間最有話語權的,他們脫離溫飽階段,不管有沒有戶口都已將雙腳邁進了城市大門,但他們也只是為自己代言。製造霧霾的「落後產能」及附著其上的人群,在輿論場並沒有屬於自己的話筒。不說話不代表他們不存在。但沒有話語權就意味著他們有可能以「為時代讓步」的名義被犧牲掉。
無論如何,柴靜喚起了新一輪關注環保的熱情。
值得進一步討論的是如何正確關注環境問題。
長期關注環境問題的記者李靖雲告訴筆者:
這是個政策問題,我最擔心就是政治化,那是立場問題。既然在中國就得面對中國的環境治理。我不關心紀錄片是否有利於建立民主自由或者有利於黨國改善治理。中國目前社會抗議增長最快的就是環境問題,據中國環境科學會的數據,從1996年開始年增長29%。所以那句「喚醒民眾」實際多餘。第一,準確的數據。柴靜的紀錄片最大的意義估計是介紹了馬軍老師長期的環境第三方監控數據,沒有數據一切都是空談。第二,能源政策和格局明晰化,中國的能源過去現在未來都必須靠煤,公眾必須要了解這一基本事實,問題可以簡化為如何對燃煤做環境處理。第三,減少汙染源所必需的代價,這點必須講清楚。限制大城市人口,發展中小城鎮必然增加碳排放和汙染。反對垃圾集中處理,反對核電,反PX實際在鼓勵汙染。數據指示基本狀態,確定你需要付出的代價。不要總是反問過去,歷史也不是階段性和重複性的,而是現實性的。其實看看我們現在做的能源環境報導比如南方能源觀察和財經無所不能,就知道柴靜基本才入行。
南京大學周雷博士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他認為應當怎樣研究汙染問題:
柴靜是很良善的記者,但是她用調查數據、歸因和解析來重新闡述常識,並將其系統化,造成一種相信和感同身受效果。所以她的調查和崔永元自費調查,因為受制於知識觀和認知模式,都無法進行真正認知意義的突破和突圍。雖然,崔永元更是一個有人格魅力的人。提到煤的汙染,她說到洗煤,卻沒有深究洗煤水的可能後果;提到能耗和油耗,她分析行業內幕和總量,卻沒有分析這些能耗的生成細節,哪些人主導了哪些消費並實現了何種汙染擴散?中國的汙染與世界經濟的關聯?中國現有汙染機制的原因,它是學來的?還是內生的?在沒有弄清楚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之前,她在海外的調查幾乎全是盲人摸象式數據。她提到倫敦的幾百萬汙染行業工人轉型,倫敦現有的環保模式,但卻沒有意識到整個西方,甚至整個人類都在外包和異化自己的認知。當那些汙染行業從自身國家逐步淘汰,大氣開始朗清,似乎就覺得問題解決了。柴靜採訪了一些老北京,說到兒時的記憶,似乎存在一個曾經有效和環保的北京style。這種邏輯和認知模式錯得非常離譜。研究汙染,從來應該多線並進,但不是用小分隊調查的方式就能尋找到症候的發生機制。
然而,對於批評的反批評也已經出現。
李華芳在微博發表文章認為:批評柴靜的學者那是因為「軸」和「酸」,學界遊戲規則是佔據知識山頭,媒體遊戲規則是靠故事煽動情感。你搞學術影響力人家搞媒體影響力彼此彼此啊。但重要的是,搞政治運動的人要學習柴靜的動員能力,不然怎麼煽動革命?至於普通人那就是搭便車的,「革命」不需要你們。
環球時報肯定會認為李華芳這是一廂情願把柴靜當作「革命」工具。雖然今天沒有發表文章,但環球時報官方微博連續發聲:「請那些不認同柴靜的人,先好好看完那個紀錄片。裡面的乾貨很多,而且都來自於環保部門的專家和官員,給人感覺跟像是中國環保部門的一次集體控訴。那些糾結於柴靜本人的人,你們應該看得更廣一些,更高一些。」「其實如果大家看了這個片子,就會發現這個片子的主角並不是柴靜,而是那些在我國各地,感到各種無力感的環保局的幹部們。柴靜只是一個記錄者,她記錄下的是環保立法和執法的種種無奈。如果看這個片子的最後,是去對柴靜品頭論足,那麼你恐怕並沒有看懂這個片子到底在說什麼。」
崔永元顯然比環球時報悲觀,他對澎湃新聞表示:《穹頂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啟蒙,但對於國家霧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計。你可以推斷一下,假如柴靜拍了一個深入淺出的紀錄片,讓所有人都明白了霧霾的原因是什麼,從而導致霧霾被徹底治理,那你說我們要那些部門幹嘛用啊?
要看得更廣一些,更高一些。對柴靜紀錄片比較持中的看法來自春秋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復旦大學陳平教授:這樣的紀錄片推動形成公民環保意識可幫助環保執法。應當鼓勵。但同時要讓大家理解:環保水平只能逐步改善,否則導致去工業化,造成嚴重就業危機和社會問題。
最後,筆者看到有朋友說:「霧霾越來越嚴重/人均預期壽命越來越長,這個邏輯也是白金/藍黑啊。」這個點評給人的撫慰程度真是比的上柴靜紀錄片給人的震動程度啊!
————六部薦書————
「同為我們所珍視的權利,言論自由與學術自由之間是否會有衝突?」,耶魯大學法學院院長波斯特教授為您娓娓道來!
《民主、專業知識與學術自由:現代國家的第一修正案理論》
[美]羅伯特-波斯特/著,左亦魯/譯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