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為何名滿天下謗滿天下?

2021-02-07 正能量

作者:王月兵

當身邊的大媽都舉著手機向你推薦柴靜團隊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時,你不能不折服於片子在傳播上的巨大成功。但關於柴靜和《穹頂之下》的爭議和批評,規模也同樣巨大。

傳播學者胡泳說:「有關柴靜的爭議和當年有關韓寒的爭議有些奇異的相似,比如,說柴靜成了一塊試金石。」當年的方韓大戰,只餘下沒有榮譽的廢墟。如今縈繞在柴靜和霧霾話題周圍的撕咬,又在陳述著什麼樣道理?

信息汙染和成見的威力

在許多自詡有科學素養的人看來,柴靜調查霧霾是不見自己眼中梁木,挑別人的毛病,不看自己的問題,因為她是菸民。

筆者的一位醫生朋友甚至隔空給柴靜孩子的腫瘤診斷了病因:柴靜是高齡產婦+資深菸民。筆者未經求證,當時就信了柴靜是資深菸民。有人認為,在那一刻網上怎麼也得有一千萬人相信這個說法。

直到大象公會的主編@黃章晉發微博:「關於柴靜是個資深菸民,穩健謹慎的說法是,至少我從沒見過柴靜抽菸。」直到柴靜身邊的好友也開始發聲力證自己從未見到過柴靜抽菸,這一說法才開始在筆者心中動搖。

信息汙染,在熱點議題中已是從不缺席的常客。事實一再證明,大論戰中各種動機的攪混水是普遍的。但搞信息汙染容易,辯誣澄清就會難上千百倍。

另一個問題,對一些人來說,柴靜一貫惱人的文青腔調和矯情文風,也成為評價她作品的一個出發點。百無一用是文青,這就是成見問題。

幼稚感性,喜歡煽情而不重視客觀性一向被作為文青的標籤,也是柴靜過去屢受批評之處。但是相信此次很多人完整看過紀錄片後再難作此評價。

對於以孩子作為切入點,可能無助於霧霾調查客觀性的問題,媒體人@朱學東說:「情感表露未必一定影響專業判斷。」「這個時代我們早已成了當事人,不是旁觀者。我們『並非替他人說話,而是與他們一起說話』,這也是權利所在。」

回過頭來說,文青身上的最大特徵應是其理想主義氣質,都說世道變壞是從嘲笑文青開始的,道理在此。相比市儈,幼稚的文青難道不可愛得多?

罵啥請別罵動機

雖然片中柴靜專心研究「霧霾是什麼?從哪裡來?我們該怎麼辦」三個問題,但卻迎來了幾乎是對立主義下的罵聲。有人罵她是公知,拍《穹頂之下》是製造矛盾,挑撥政府和人民的關係;有人罵她是5毛,是變相維穩。

這些罵聲的共同點就是以陰謀論的方式,在質疑柴靜的創作動機。質疑動機這種現象在網上也非常平常,見怪不怪。

《羅伯特議事規則》曾經制定了這樣的議事規則:「不質疑動機——不能以道德的名義去懷疑別人的動機。」

為什麼不能懷疑別人的動機?《羅伯特議事規則》認為:一,動機不可證;二,要審議的不是某個人而是某件事,對動機的懷疑和揭露本身就是對議題的偏離; 三,利己性是人類共有的本性,在不侵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並不為過,指責他人動機毫無意義。

既然動機不可證實,一切揣測都將無意義,並且會折射自身的種種不堪。

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總是自然而然的質疑動機?

有人認為,原因在於社會誠信的危機。

培養有腔調的批評還有待時日

柴靜的作品並非完美到無可批評,但是批評還是有高下之分的。

美國人保羅·格雷厄姆認為:反駁分為7個層次,最低的3個層次分別是謾罵、以人廢言、批評對方的態度和語氣。這3個層次都是情緒宣洩,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反駁。比如以人廢言,這種方式並不直接駁斥發言的內容,而是攻擊發言者的人格或因為其所屬團體(職業社團族群)而否定其發言。有人將這種反駁方式直譯為「在井裡投毒」——認真地反駁觀點太難,把你整個人搞臭則很容易。

接下來的四個層次分別是反對,即只提出異議,不提供論述和依據;反駁:用論據和推理來支撐自己的異議。有的放矢的反駁:引用原文內容並指出這段文字的謬誤,並解釋這為什麼是錯的;一陣見血的反駁:針對原文主旨和大意論述其謬誤。

從方韓大戰,羅永浩王自如優酷約戰,到此次縈繞在柴靜和片子周圍的爭議,絕大多數的反駁和批評都僅僅停留在情緒宣洩上,站隊和抬槓是第一位的,更有有意無意的信息汙染,渾水摸魚。少有人心平氣和,辯風乾淨紮實,對事不對人。

學者「@餘世存非常道」說:「有人從爭論中看到了無望,這樣的圈子平時你好我好,怎麼一到具體事情上都暴露了獸性,一定要對方認自己的喜好觀點才算罷休。有人從爭論中看到了希望,無論如何,這些圈子不是大一統了,從具體事情上都見出政治的社會的立場觀點之不同;假以時日,多元政治社會就能夠實現。」

柴靜確實是塊試金石,映照著社會人心和複雜人性。

正能量:meiriznl

關注點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譽滿天下「及時雨」、謗滿天下「呼保義」
    ——《水滸傳》宋江出場詩    宋江的為人歷來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所以在這裡用了「譽滿天下又謗滿天下」來概括。宋江,表字公明,在家排行第三,原籍為山東鄆城縣宋家村,因為他面黑身矮,於家大孝,人皆稱他「孝義黑三郎」,江湖人稱「及時雨」,又號「呼保義」。
  • 柴靜現身,你好柴靜!
    柴靜說,這個始終熱鬧的男人,面色一下子垮了。 她去小崔家裡,兩人坐談數小時,小崔穿著舊時代的衣服,仿佛戲中人,說起病情來一臉雲淡風輕。一旁的柴靜卻聽得揪心。 那時兩人並不熟絡,但心底裡她清楚,自己需要他,大家需要他。
  • 九型·柴靜·看見
    2月28日晚的視頻點燃了微博微信朋友圈,潮水般對霧霾的關注、對柴靜的致謝至少刷屏了兩天,之後風向突變,質疑諷刺孰是孰非一時甚囂塵上。搜遍網上關於柴靜的照片,只看到專業的、敬業的、認真的、笑靨如花的,你能說這是一個活在思維中注重邏輯的人麼?也許是的,但更多的,我寧願相信她是一個活潑的、樂觀的、感性的,甚至理智之下有些小潑辣性格的女生。
  • 楊茗淇:遇見柴靜 「看見」柴靜
    她,就是柴靜。  據媒體消息,近日柴靜美國產女歸來,攜全家一起返回北京,並曝出柴靜關係已調離央視新聞中心。  央視主持人柴靜自《看見》一書大火之後,因為美國產女的消息,從「文藝柴女神」變為「美國柴媽」,再次成為了輿論話題的焦點。甚至有網友在網絡上舉行了「砍柴」、「挺柴」運動,眾多知名主持人、明星也參與其中。
  • 民國特務頭子戴笠,為何外人稱呼他為「戴老闆」
    著名教育家兼政治家章士釗,給戴笠的挽留是:「生為國家,死為國家,平生具俠義風,功罪蓋棺猶未定;名滿天下,謗滿天下,亂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後人評。」章士釗的挽留非常中肯,戴笠一生功罪皆有,譽滿天下,謗滿天下;功過是非留待後人評說。
  • 柴靜·看見
    被一把推進新聞的 1990年代中期,柴靜掙脫了分配的會計工作才能來到電臺。每周末晚上22點31分,柴靜在夜色裡柔聲說:「您現在聽到的是調頻97.5兆赫,湖南文藝廣播電臺的《夜色溫柔》,我是柴靜。」到了23點28分,她說結束語,念收信地址:「你寫《夜色溫柔》柴靜收,就可以了。火柴的柴,安靜的靜。」 4年裡,柴靜沒有誤過一場節目直播,風雨無阻。
  • 柴靜,算你狠!
    2015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新春伊始,從DUANG到藍黑裙子,從紅燈籠到香港遊行,很多名詞還沒熟悉,柴靜姐姐又來了一個《穹頂之下》之霧霾篇。第一天視頻出現的時候我沒有看,覺得自己太忙,抽不出完整時間。第二天早上我和豆豆在床上一起看,當時家裡無線網絡不好,只好用4G手機信號看完。期間有幾次我忍不住想快進,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多時間,最終還是忍住了,隨著柴靜姐姐的聲音慢慢看完。看完片子的第一個思考,不是霧霾多嚴重,也不是柴靜為什麼這麼厲害,而是:我真的這麼忙麼?
  • 柴靜 執著與爭議
    柴靜的母親自她兩歲就開始教她識字,培養她最初對文字的熱愛,柴靜很小就跟著母親在小學教室裡聽課,和比她大3、4歲的孩子們一起學習,4歲進入小學,在環境的薰陶下,柴靜越來越喜歡讀書。之後,柴靜在北廣的日子一直在做《三聯生活周刊》的兼職記者。 後來,湖南衛視經過改革,開設了新欄目《新青年》,這檔談話節目向柴靜拋出了橄欖枝,柴靜接住了,開始一邊上學,一邊在電視臺做《新青年》的主持人。長達3年的「主播」,讓她有了更多的經驗,在做節目的時候,柴靜採訪了各行各業的名人,不斷努力,讓《新青年》成為了那幾年不少人必看的節目。
  • 讀柴靜的《看見》
    屏幕上柴靜的採訪,一如既往的短直發,長圍巾。平鋪直敘,語調中速,表情很少。大大的眼睛,在室內閃閃發亮。2006年,央視要開一個《柴靜兩會觀察》欄目,柴靜給配合部門的人員列清單,提工作要求。諸位回復都是做不到,她著急。記者汪汪在日記寫到:你(柴靜)堅持到生硬的地步...,樣子很可笑。
  • 柴靜對抗柴靜 人物
    熒幕前的克制、平靜背後,柴靜有一套正在實踐中的採訪邏輯。自我對自我的抵抗,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原載於2011年11月南都周刊。記者_李巖 北京報導柴靜。一柴靜和柴靜長得別無二致。前一個生於1976年,女,中央電視臺記者。
  • 柴靜為何說:「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高估人性的善」?
    與一般的新聞採訪者不同,柴靜試圖以體察代替揭示,以感受代替講道理,以寬容代替批判,用新聞來「說話」,用新聞來表現人們平靜生活下的暗流湧動、善惡難辨。 從蒙昧中解放——解善惡 柴靜在收穫讚譽的同時也備受爭議。在《雙城的創傷》中,同一班級上的五個小學生連續服毒自殺。柴靜在採訪其中一個死者的弟弟時,小男孩壓抑不住情緒,不住地流淚。柴靜被男孩的情緒感染,也帶些傷感,不禁幫男孩擦了擦淚。因為這樣一個畫面,柴靜被罵是「新聞戲劇主義」。
  • 「看見」柴靜離職的真相
    但是,看看消費主義洪流裹挾下的央視吧,這個號稱中國最重要的新聞輿論機構,在去年吞下了158億的招標蛋糕,也迎來了周立波、謝娜、何炅,綜藝娛氛圍樂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吞噬著央視,也吞噬著柴靜以及她那略顯突兀的新聞理想。在這個意義上,離開何嘗不是正確抉擇?在公眾視野消失半年多後,柴靜又回來了,只不過,這次是以出走的名義:10月13日有媒體爆料,柴靜早已從央視低調離職。
  • 紀實書籍之《看見》——柴靜
    十七 無能的力量 七 山西,山西 十八 採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 八 我只是討厭屈服 十九 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 二十 陳虻不死 十 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後記 內容簡介 《看見》是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
  • 昔日的「公知女神」柴靜,懷孕後選擇移居海外,是不愛國嗎?
    昔日的「公知女神」柴靜這名女記者就是柴靜,柴靜出生在山西臨汾,2001年進入央視擔任《東方時空》的主持人。柴靜曾經在非典時期勇敢地前往一線,在非典肆虐的時候憑著一腔新聞人的熱血,從一線為我們發來報導。關於非典的報導讓柴靜迎來了事業的春天,柴靜開始在新聞界嶄露頭角,同年柴靜被評為中國記者風雲人物。後來柴靜先後擔綱《柴靜兩會觀察》、《24小時》這兩檔央視的熱門節目,成為了央視比較受關注的主持人之一。之後柴靜也一直在提升自己,思考自己能夠為社會帶來什麼。
  • 卷首 關哲:柴靜霧霾調查輿情札記
    關哲 /文,來源:觀察者網看來兩會前的媒體注意力都將被柴靜吸引。
  • 柴靜訪談中的周星馳
    柴靜:你是這麼評價自己嗎?周星馳:對呀,很早就已經是這樣子了。想東西越來越困難。柴靜:困難在哪兒呢?周星馳:好像一開始你想到「愛你一萬年」,好厲害呀,很好啊,但是現在你再去,觀眾說你不是以前想過了麼。他內心的恐懼始終存在,他曾經通過電影把它說了出來。
  • 看見柴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句話出自柴靜的日記,後來又多次出現在柴靜或關於柴靜的文章裡。它令人印象深刻,以至於被用來解讀在柴靜新書《看見》首發式上的一張照片:  11位文化名人人手一冊《看見》站成一隊,柴靜坐在他們前方。解讀者認為,柴靜一如以往地安靜。
  • 我們為什麼關注柴靜?
    柴靜的離職大概就是這樣的告別吧,這樣告別的還有她的節目《看見》。 柴靜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必然會遭遇毀譽參半的評價。 「挺柴」,其實是人們對新聞理想主義的執著追求; 「砍柴」,也不過是大眾對媒體堅守「第四權力」的期盼。
  • 多面人生,你所不知道的柴靜(全文)
    說話柔聲細語、頭髮常擋著半邊面孔的柴靜還被視為「新聞鬥士」。曾經,網帖傳她因獨立調查溫州動車事故而被捕,可這不過與若干次「柴靜被央視開除」一樣,是個謠言。第二天,在深圳的新書分享會上,她的好友、出版人楊葵前去捧場。他對現場上千名觀眾說,人們已經給柴靜頭上加了太多名頭,`公知、意見領袖、新時代的林徽因」。柴靜則坐在一旁的白椅子上,面無表情,直愣愣地撥扯著垂卜來的磚紅色圍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