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柴靜·看見

2021-02-20 小兔講九型

2月28日晚的視頻點燃了微博微信朋友圈,潮水般對霧霾的關注、對柴靜的致謝至少刷屏了兩天,之後風向突變,質疑諷刺孰是孰非一時甚囂塵上。

為何當年急流勇退、沉寂多時之後,突然一夜間一鳴驚人?為何在這個慣於沉默、逆來順受的群體中,敢於質疑敢於打破沉默?她是傳言中那個菸酒俱來的女文青?還是朋友眼中內心柔軟但個性堅毅的女子?


熱點人物總是容易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國內EPTP九型人格導師圈也展開討論,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柴靜是九種性格中的哪種性格?




對於型號的確定權應該是她本人,所以在九型的課堂上,老師只是通過訪談來協助學員探索自己的號碼,並不武斷的下定論,否則就失去了九型「探索發現自己」的意義。

對於公眾人物,本著娛樂精神與探討精神,我們這些「外人」僅憑經驗去觀察和解讀,希望各位看官抱著愉悅與輕鬆的態度,但求參與,不求精深。


導師們對柴靜的「主觀猜測」大概集中在以下幾種型號:

1. 腦區的六號(質疑型)。因為她邏輯嚴謹,舉證清晰,表達冷靜,具有質疑精神。

2. 心區的三號(成就型)。因為她敢拼敢幹,不介意站在風口浪尖。

3. 心區的二號(助人型)。因為她比較煽情,一直提倡以「人」為本,要看到「人」。

其實型號的判斷依據,並非表面的表現形式,而是內在的心理動因和思維方式。

但是由於沒有機會給柴靜做訪談進行更深入的了解,我們僅能通過視頻、過往專訪的剪輯以及文章中窺見一斑,僅供娛樂和參考。



1,張揚度

這裡所言的『張揚度』是指一個人堅持自己直面衝突的能力,而非平素理解的嘚瑟與顯擺的程度。以崔永元舉例(小崔對不住啊),做主持那會天天見他在電視上露臉,做訪談,可是你會覺得他在訪談時有所收斂,而且善於用暗諷幽默來測試對方。

再看柴靜,語氣不溫不火,言語卻咄咄逼人,她在採訪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時質問:「中國人是不是人…」多年職業訓練讓柴靜面對鏡頭時能夠很好把控住情緒,但在如此正面的挑釁與衝突中,仍能明顯感受到那份情緒的存在。這與九種性格中腦區朋友的風格不符。

也許我們可以先錄入一個背景音:柴靜看起來像是直面衝突的高張揚度的人,而且,比較像心區的朋友。


2,眼神

眼神是指眼睛裡的神態,它會直接呈現一個人的內在世界。

《穹頂之外》錄製現場的視頻中,柴靜有很多向下看的時候,學過NLP的童靴都知道,目光下移是在感受裡停留的表現。而平時的採訪中,柴靜的眼神明亮,堅定,目光觸及之處會穩穩的停留,因此在眼神上判斷她像心區的更多。


心區的眼神也各不相同,柴靜的眼神既不像2號一樣柔軟溫情,比如許晴;也不像4號一樣多情憂鬱,比如梁朝偉;更加類似平時我們所看到的3號的眼神穩定聚焦,比如陳魯豫。

為什麼不說她得眼神像6?是因為她得眼神裡既沒有溫暖的6號一樣閃躲,比如王志;也沒用反恐懼型6號的警惕與進攻,比如白巖松。

3,神態

這個比較容易看到~


有人說,30歲之前容貌是爹媽給的,30歲之後是自己給的。說的無非是內在的狀態會影響你在面部的呈現。


神態氣質是什麼?是一個人暢遊的表情在臉上的固態呈現。搜遍網上關於柴靜的照片,只看到專業的、敬業的、認真的、笑靨如花的,你能說這是一個活在思維中注重邏輯的人麼?也許是的,但更多的,我寧願相信她是一個活潑的、樂觀的、感性的,甚至理智之下有些小潑辣性格的女生。


4,服飾

無數次的柴靜八卦都提到過,她是個標準的「圍巾控的文藝女青年」,柴靜閨蜜範銘的博文中也一再提到,二十多歲的柴靜有多麼熱愛各種叮叮咚咚的耳環首飾,直到如今,她樹立了新的形象:一個簡潔,樸素的知識女性。

但無論怎麼變,她所樹立的形象一直都未變,都是一個理性的知識女性,只是從披披掛掛的文藝知識女青年,變成了今天素雅乾淨的樸素知識女青年。


在意形象,是心區女性的特點,而維持一個專業的形象,不求甚變,只求符合身份與環境,這點上,柴靜也更加像是3號的女士。

5,語言風格

柴靜錄製《穹頂之下》時,不疾不徐,娓娓道來,有理有據,有情有義,是一個很擅長講故事的人。


至於那麼多的理論數據,我不想多說,因為以我並不長的媒體經驗來看,柴靜的角色只是一個表述者。她要說的內容,要說的時機,要說的方式,都是團隊商定好的,中間有多少個人意志,就不甚清楚了。

一個人可以在語言上作假,但是他不可能分分秒秒時時刻刻都在說謊。說話的內容可以虛構,但是說話的方式和方向是有模式的。即便偶爾說話的方式會誇張,但不可能時刻都變幻莫測。

所以看柴靜的語言方式,雖然說了很多腦區的理論依據,有數據做支撐,但她闡述的方式是有情感的,希望傳送到你心裡的,希望打動你的。

6,肢體語言

對於柴靜的肢體語言,首先你會看到她是放鬆的,自如的,甚至是專業的。在大量採訪當中,通過反打鏡頭,你也可以看到她時常是注視採訪者,精神集中,身體前傾,頭部微側,表情或凝重或微笑,及時回應採訪者的對話,這些肢體語言至少在鏡頭面前反應的是她關注與人連結,注意力在被採訪對象身上。


我們再來看看白巖松。


當然,也有不少人對柴靜的採訪風格各種吐槽,比如木子美,雖然話不好聽,但是總結的還挺到位。


這些評價姑且不論,但從肢體語言上來說,柴靜確實和腦區的保守,後退有所不同。

7,注意力焦點

因柴靜曾在新書《看見》的自序中提到,十年前帶她入行的央視評論部副主任陳虻曾問她做新聞關心什麼,柴靜的回答是「關心新聞中的人」,並指出是這句話把她推到今天。這麼多年,柴靜也是這麼做的。

閭丘露薇則對此說法存疑,曾多次公開批評過柴靜,她在自己微博裡說對「柴式採訪」忍無可忍,因為在她看來,新聞應該更改關注事,而非人。當然這更像是一個腦區的朋友站在自己的角度批評心區的朋友,關心人又有什麼錯呢?


在柴靜的《看見》一書裡,看到了很多柴靜的情感流露,通篇寫的都是自己N年新聞事件下的各種各樣的人物的命運,以及對這些人物的各種悲憫,無奈,理解,同情,還有感傷……


除此之外,書中還看到很多柴靜對於別人評價的敏感:

史努比當時主持評論內刊一個「圓桌討論」,大家談我,最集中的意見就是能不能做好剛性採訪:「她的神態時刻在告訴對方,坐在你對面的是個林妹妹,但也許這是她個人特點,我說不好。」

另一個人說:「是,老覺得她像個電臺夜間節目主持人,要向你傾訴點什麼。」

史努比落井下石:「他的一些動作我倒記得挺牢。忽閃大眼睛也好,一顰一笑也好,捋個頭髮什麼的,她可能是沒意識到,就被這些幹擾,我覺得在著這些細微的地方應該有意識的收斂。」

氣的我---誰忽閃你了誰忽閃你了?我那是隱形眼鏡老乾澀行麼?

----摘自《看見》「是對峙,不是對抗」

這期節目教「非典阻擊戰」。播的時候,我們幾個人坐在賓館房間看,只看了前十分鐘,就都埋頭接電話和簡訊。在那之前,我還真不知道我在這個世界上認識這麼多人,那期節目的收視率是百分之五點七四,意思是超過七千萬人在看。那時候我才知道電視的陣勢真大,簡訊裡有個不認識的號碼,說:「要是你感染了,我能不能娶你?」

一瞬間確實一閃念,要是現在死了,總算不會渾身散發著失敗的腐味。

----摘自《看見》「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


類似此類,還有很多段落,書中柴靜關於自己的內在有很多描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過往成功事件的描述

二:對採訪人物的情感以及描述

三:對他人給予自己評價的銘記與敏感

四:對於專業記者形象的打造與追求

五:對於失敗的沮喪與無力

這本柴靜親筆操刀的《看見》,幾乎處處滲透著三號的氣息:正向,積極,努力,專業,認真。

所以,最後導師們基本統一意見,柴靜更加像是一個認真而健康的三號。(註:即便是導師們的集體討論,仍有可能忽略某些細節,畢竟我們沒有親自和柴靜對話。目前對於柴靜的型號只是基於經驗的主觀判斷,除非有機會面對面訪談,經柴靜本人確認,才有可能為她的型號下定論)

為便於大家對照理解,我們摘錄了一些唐.理察.裡索(Don Riso)書中對三號健康狀態的行為描述,看一看,是否和柴靜有些吻合呢?




「在最佳狀態下,健康的第三型人(以下簡稱三號)擺脫了希望被別人肯定的欲望,他們不再在意別人怎麼看待他們,而把重心轉移到了以內心為導向與自我成長上。」

「健康狀態下的三號有著深刻的感受力,但他們並不感情用事,也不情感外露。他們心胸寬廣,以一種孩子般的天真和熱情尋找自己和他人的真理。」

「健康的三號常常極為仁慈和慷慨,他們真心希望對他人好,並誓以用實際行動去保護比他們不幸的人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他們不再關注『事事佔先』和『與眾不同』。他們開始把自己看做是人類大家庭的一分子,並決心在其中承擔自己的一份責任,謙恭地利用自己可能具有的才幹和地位去做有價值的事。」


「健康的三號確證自身價值的方式之一就是專注於體現出自己無限潛能的東西。」

「健康狀態下的三號實際上致力於維持一種『能幹』的姿態,認為他們能實現目標,並把事情做好。」

「他們心中常常重複著那個在孩提時期就已經植入的心想事成的信息,『只要用心去做,你就能做好你想做的。』」

「在工作場所,健康狀態下的三號有很強的能力和競爭力。他們專注於目標,喜歡自始至終琢磨自己負責的項目。」

「他們能以高亢的熱情和勤奮激勵團隊的士氣。他們確信只要努力工作就能達成為自己設定的目標。」

「其實,健康狀態下的三號常常作為組織的發言人,向公眾傳達組織的意見。在這類位置上,他們的泰然自若、魅力以及自信就像是強有力的誘因,激勵著想要模仿他們的人。」


柴靜的閨蜜、同時也是《穹廬之下》總編導範銘的博文中,我們看到這樣一段文字,「我們又重新開始合作了,先是《面對面》,然後是《看見》。但這次,我模模糊糊地感覺到,有一些東西,從她身上長久地消失了。」

「她不再像過去那麼咄咄逼人了;她開始重視『感受』多於『道理』;『體察』世間的矛盾多於『揭示』;『寬諒』人性的弱點多於『批判』。」

「她也更不『在意』自己。作為公眾人物,她經常不化妝就上街,有時頭髮隨便呼擼下,帶個軟塌塌小寬邊的漁夫帽,穿得隨隨便便就敢出門,遇到粉絲合影留念也不以為意。」

「我問她怎麼能做到,不怕別人失望嗎?她說,為什麼不能做到呢?如果別人對你有期望,你並沒有義務去滿足他們,不管是外貌、道德、還是性情;如果別人因為對你有過多的、不切實際的期望並因此失望,這是他們的事啊。」


我想在這裡打住了。

引用她在《穹頂之下》說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吧:「此時、此地、此身,就是此時我能做的事,絕不推諉到下一時刻;此地我能做的事,絕不想著換另外一個境地我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我絕不妄想於他人來替代」。

無論柴靜是九型人格中的幾號,你都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努力向上的人,一個在自我成長與覺醒上不斷前進的人。

我們寧願相信,這個柔弱且堅韌的女孩只是在做她想做的事,不是因為自己能得到多少,而是因著內心深處的愛。



本文系「九型小兔」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開九型這扇窗,開啟探索新旅程~

旅行通行證:

關注微信訂閱號 『小兔講九型』

致電諮詢客服電話 4000-819-891

發送郵件 jiuxingxiaotu@126.com


九型小兔(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

EPTP亞洲中心北京分中心

相關焦點

  • 柴靜·看見
    無論喜歡與否,這位多數人眼裡的女神出走央視後能否繼續「看見」、去哪「看見」,還是頗讓人關心的。 被一把推進新聞的 1990年代中期,柴靜掙脫了分配的會計工作才能來到電臺。每周末晚上22點31分,柴靜在夜色裡柔聲說:「您現在聽到的是調頻97.5兆赫,湖南文藝廣播電臺的《夜色溫柔》,我是柴靜。」
  • 楊茗淇:遇見柴靜 「看見」柴靜
    她,就是柴靜。  據媒體消息,近日柴靜美國產女歸來,攜全家一起返回北京,並曝出柴靜關係已調離央視新聞中心。  央視主持人柴靜自《看見》一書大火之後,因為美國產女的消息,從「文藝柴女神」變為「美國柴媽」,再次成為了輿論話題的焦點。甚至有網友在網絡上舉行了「砍柴」、「挺柴」運動,眾多知名主持人、明星也參與其中。
  • 讀柴靜的《看見》
    有張書單,推薦柴靜的《看見》,認為柴靜的文筆、對觀點的整合能力、講故事的技巧,在國內媒體人中絕對是一流的。底下有一評論:幼稚。好吧,就幼稚一回。到圖書館借到一本汙跡斑斑,封面和扉頁撕壞的2013年版的《看見》。瀏覽到大半夜,第二天一早下單噹噹購了一本,新書已經是2017年版第21次印刷的《看見》了。
  • 柴靜的《看見》,讓我們看見了什麼
    柴靜所主持的「看見」節目已經對事實真相做了必要的過濾;即便如此,柴靜的某些採訪仍然讓人目不忍視。這貌似關乎傳播倫理或新聞專業主義,實則牽涉到社會和人生的大問題——說句聳人聽聞的話,對類似問題的討論,甚至會動搖新聞業的根基。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對事實的看法,這個對事實的看法,就是所謂的了解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多少種觀點,就有多少種真相。
  • 「看見」柴靜離職的真相
    對於離職傳聞,柴靜並未回應,不過柴靜好友、在《看見》中有過合作的原央視主持人邱啟明隨後在其個人微博上證實了此消息。根據邱啟明透露的信息以及相關媒體的報導,去年七月《看見》停播後,柴靜便有了辭職意向,央視進行了挽留,但沒留住。關於柴靜為什麼要離開央視,眾說紛紜,真相究竟是什麼?
  • 《看見》——新聞背後,柴靜看見了什麼?
    《看見》是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的一部自傳性作品,本書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這本書之前很火,早就準備看看了,但一直沒空出時間來看。前幾天很浮躁,就又把書翻了出來,看著看著,心也就靜了。
  • 柴靜《看見》最經典的25句話,直擊心靈
    ——柴靜《看見》2、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柴靜《看見》3、做一個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我們有信心相信讓明天更美好!——柴靜《看見》4、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柴靜《看見》5、一九四六年,胡適在北大的演講中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我初看不明白。
  • 紀實書籍之《看見》——柴靜
    才會存在 二十 陳虻不死 十 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後記 內容簡介 《看見》是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講訴了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女記者和主持人的經歷。
  • 看見——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還記得小學課本裡的《畫楊桃》嗎?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親開始教我畫畫。他對我要求很嚴,經常叮囑我:「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看見?什麼是看見?我們看見了什麼?
  • 柴靜《看見》: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是旁觀者
    關心新聞中的人——這一句話,把柴靜推到今天。《看見》既是柴靜個人成長告白書,又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錄。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導裡,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他們是流淌的,從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衝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 看見柴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句話出自柴靜的日記,後來又多次出現在柴靜或關於柴靜的文章裡。它令人印象深刻,以至於被用來解讀在柴靜新書《看見》首發式上的一張照片:  11位文化名人人手一冊《看見》站成一隊,柴靜坐在他們前方。解讀者認為,柴靜一如以往地安靜。
  • 柴靜十年成長告白《看見》,讓我看見了另一面隱藏的現實世界
    一開始知道柴靜,只知道她是某個央視的主持人,有拍過一部影響力很大的紀錄片,很有正能量的一個人。後來偶然間翻開了她寫的一本書,看完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甚至沒法形容我看完之後的感受,只是心裡久久不能平復。所以今天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
  • 柴靜《看見》:只求了解與認識而已
    《看見》是2013年01月1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傳記,作者是柴靜,豆瓣評分高達8.8,褒貶不一。初讀《看見》,會哽咽,會在胸口有一種難以平息的難受,很長一段時間,會有一種叫做「悲憫」的情緒。今天小編想寫的是其中《一隻貓的非常死亡》一節,當時事件的三個當事人因為被人肉的原因過著一種隱忍的生活,拒絕了很多家採訪,但是卻唯獨接受了柴靜的採訪,這是一個新聞人最值得驕傲的地方。二〇〇六年兩會期間,網上有段視頻熱傳,是一隻貓被一個穿著高跟鞋的女人踩死的過程。視頻裡,她臉上帶著笑,照著它的眼睛踩下去。那隻貓的爪子微微舉起,無力地抓撓,直到被踩死。
  • 「靜眼」看世界——柴靜《看見》書評
    大家好歡迎收聽《約你讀書》,我是今天的主播關關,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是一本描述作者在工作中與形形色色的人相遇時,發生的故事,書名叫《看見》。這本書那主要記錄了作者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了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的故事。同時那,這本書也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記錄了這十年許許多多的大事。
  • 《看見》柴靜,從別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你從學校學到了什麼
    看見,這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從出生起便有眼睛,只要睜開眼睛我們就能看見。看見,這對有一部分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能夠容易通透的事,睜開眼,看到花的顏色是紅的黃的,看到人的外貌是胖瘦高矮,可是看不到思想的豐富,心情的複雜……《看見》由柴靜所著。
  • 讀柴靜的《看見》看見他人,而非淪為無知與偏見的附庸
    然而就如同我們看見的總是他人,要通過鏡子才能看見自己一樣,忽略他人,其實就是對「自己」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必須從蒙昧中睜開眼來。《看見》這本書,便是柴靜通過她所看見的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向我們呈現了她看到的社會。黑與白,喜與悲,抑或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介於喜與悲之間的」無」。「一個國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
  • 柴靜:《看見》日文版訪談
    理想國微號:lixiangguo2013《看見》日文版訪談文:柴靜
  • 亞馬遜年度圖書榜發布 柴靜《看見》登榜首
    亞馬遜年度圖書榜發布 柴靜《看見》登榜首   勵志類書籍持續熱銷  《看見》成為今年的大贏家。這本柴靜的自傳性作品自2013年1月1日出版後,就受到廣泛關注並持續熱銷,最終登上2013年度最暢銷的圖書榜首。
  • 「你是什麼樣的節目,就會有什麼樣的人來看」 柴靜和《看見》
    5·12汶川地震,柴靜在現場報導。沒有主題,沒有策劃案,只有記錄生活裡的片斷。「遇上了就拍,遇不上就待著。」她和工作夥伴跟採訪對象共同生活。這是柴靜想要的工作狀態。(柴靜供圖)柴靜的新書《看見》出版不到一個月,印數已過百萬。「罵柴」和「挺柴」的兩派抓住時機,在網上開打嘴仗,一方指責她「心靈雞湯,用文藝腔把社會問題簡單化」,另一方說「誰不讓我喜歡柴靜,我就反對誰」。柴靜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你是什麼樣的節目、什麼樣的人格,就會有什麼樣的人來看,所以不用分辯和解釋。」這是談到《看見》中的一期節目,又似乎另有所指。
  • 柴靜《看見》,中國十年的縮影,直擊心靈的創作!你看到了什麼?
    柴靜的看見,是在寫自己十年來的成長,卻也是中國十年來的發展縮影,她沒有直接寫我們的國家,寫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事情,卻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同樣正在成長的中國。她以質樸平實的文筆,使很多人都看到了自己。她是一個弱女子,卻敢赤裸裸的指出這個世界的病痛,她拍的《穹頂之下》讓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