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的看見,是在寫自己十年來的成長,卻也是中國十年來的發展縮影,她沒有直接寫我們的國家,寫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事情,卻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同樣正在成長的中國。她以質樸平實的文筆,使很多人都看到了自己。她是一個弱女子,卻敢赤裸裸的指出這個世界的病痛,她拍的《穹頂之下》讓人深思 。她話不多,卻不聲不響地推出了空氣汙染的深度調查。
她自己的節目叫《看見》,書也叫看見。也許對於她來說,作為一個新聞記者,她只能把看見的原封不動的,不加任何觀點的傳遞給觀眾。所以她開始了寫書,把電視上不能表達的,以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從她的文字裡,可以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柴靜。她寫自己,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她寫別人,我們看到了社會。
我最喜歡的是柴靜對藥家鑫時間的採訪,藥家鑫是一名音樂學院的學生,他酒後駕駛,撞到了人,他做的不是趕緊送人去救治,而是下車補了幾刀,使該行人身亡。一般人看到這個新聞的看法就是:藥家鑫太不是人了,沒人性!但是柴靜沒有直面指責藥家鑫,她想知道的是藥家鑫為什麼這麼做?於是他採訪了藥家鑫的父母,了解了藥家鑫的成長背景,才真正懂得了藥家鑫這麼做的原因,其實他也是一個被家人打罵怕了的孩子。同樣的問題,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得到的就是不同層次的答案。
從藥家鑫,汶川地震,非典到那些監獄裡的女人,同性戀自殺者,柴靜以自己作為一個新聞人的視角去寫了這麼多人的故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對,我們的世界觀不是我們自己形成的,而是這個社會給我們的。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給於社會信任,同時社會需要給予我們的是包容和理解,給我們安全穩定的空間,讓我們可以在這個空間裡無憂無慮的自由成長。
柴靜作為一名女性,即使從事了十幾年的新聞工作,經歷了不少的事件,更是記錄過無數的敏感題材,也體會了這個社會更階層的大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所以,她眼中的看見,總是有十分獨到的見解。對於不同事件,不同人物,她總是能夠從一個更合適的角度,呈現出一個更加令人感同身受的感受。我想,我們都要向柴靜的學習的一點就是,不管看什麼事情,都不能浮於表面,這是《看見》教給我的,更是柴靜教給我的。
白巖松老師曾經說過,我們媒體人最怕的就是爛尾新聞,這件事還沒有解決,而觀眾的眼球就被其他的事情所吸引了。而這樣的話,我們媒體人也沒法繼續追下去了。深度挖掘一件事情的原委,好像變成了很難得的事情,還好柴靜還在堅持著,探訪背後的故事。這種精神在這個資訊時代,彌足珍貴。你們喜歡這本《看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