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看見》,中國十年的縮影,直擊心靈的創作!你看到了什麼?

2021-01-09 紅燭淺淺

柴靜的看見,是在寫自己十年來的成長,卻也是中國十年來的發展縮影,她沒有直接寫我們的國家,寫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事情,卻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同樣正在成長的中國。她以質樸平實的文筆,使很多人都看到了自己。她是一個弱女子,卻敢赤裸裸的指出這個世界的病痛,她拍的《穹頂之下》讓人深思 。她話不多,卻不聲不響地推出了空氣汙染的深度調查。

她自己的節目叫《看見》,書也叫看見。也許對於她來說,作為一個新聞記者,她只能把看見的原封不動的,不加任何觀點的傳遞給觀眾。所以她開始了寫書,把電視上不能表達的,以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從她的文字裡,可以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柴靜。她寫自己,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她寫別人,我們看到了社會。

我最喜歡的是柴靜對藥家鑫時間的採訪,藥家鑫是一名音樂學院的學生,他酒後駕駛,撞到了人,他做的不是趕緊送人去救治,而是下車補了幾刀,使該行人身亡。一般人看到這個新聞的看法就是:藥家鑫太不是人了,沒人性!但是柴靜沒有直面指責藥家鑫,她想知道的是藥家鑫為什麼這麼做?於是他採訪了藥家鑫的父母,了解了藥家鑫的成長背景,才真正懂得了藥家鑫這麼做的原因,其實他也是一個被家人打罵怕了的孩子。同樣的問題,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得到的就是不同層次的答案。

從藥家鑫,汶川地震,非典到那些監獄裡的女人,同性戀自殺者,柴靜以自己作為一個新聞人的視角去寫了這麼多人的故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對,我們的世界觀不是我們自己形成的,而是這個社會給我們的。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給於社會信任,同時社會需要給予我們的是包容和理解,給我們安全穩定的空間,讓我們可以在這個空間裡無憂無慮的自由成長。

柴靜作為一名女性,即使從事了十幾年的新聞工作,經歷了不少的事件,更是記錄過無數的敏感題材,也體會了這個社會更階層的大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所以,她眼中的看見,總是有十分獨到的見解。對於不同事件,不同人物,她總是能夠從一個更合適的角度,呈現出一個更加令人感同身受的感受。我想,我們都要向柴靜的學習的一點就是,不管看什麼事情,都不能浮於表面,這是《看見》教給我的,更是柴靜教給我的。

白巖松老師曾經說過,我們媒體人最怕的就是爛尾新聞,這件事還沒有解決,而觀眾的眼球就被其他的事情所吸引了。而這樣的話,我們媒體人也沒法繼續追下去了。深度挖掘一件事情的原委,好像變成了很難得的事情,還好柴靜還在堅持著,探訪背後的故事。這種精神在這個資訊時代,彌足珍貴。你們喜歡這本《看見》嗎?

相關焦點

  • 柴靜《看見》最經典的25句話,直擊心靈
    一個片子裡的人,心裡有什麼,記者只要別拿石頭攔著,他自己會流淌出來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柴靜《看見》2、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柴靜《看見》3、做一個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我們有信心相信讓明天更美好!——柴靜《看見》4、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 《看見》柴靜,從別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你從學校學到了什麼
    看見,這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從出生起便有眼睛,只要睜開眼睛我們就能看見。看見,這對有一部分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能夠容易通透的事,睜開眼,看到花的顏色是紅的黃的,看到人的外貌是胖瘦高矮,可是看不到思想的豐富,心情的複雜……《看見》由柴靜所著。
  • 柴靜十年成長告白《看見》,讓我看見了另一面隱藏的現實世界
    一開始知道柴靜,只知道她是某個央視的主持人,有拍過一部影響力很大的紀錄片,很有正能量的一個人。後來偶然間翻開了她寫的一本書,看完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甚至沒法形容我看完之後的感受,只是心裡久久不能平復。所以今天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
  • 讀柴靜的《看見》
    《看見》是柴靜在央視十年的採訪記錄。她做的專題是那十年裡中國的大事件。比如兩會、非典、汙染、徵地、留守兒童、礦難和愛滋病等等。2.柴靜一直保持在校學生的樣子。網上看到她在美國孕孩子的模糊照片,也是瘦瘦的。出鏡形象是:清湯掛麵髮型,牛仔褲和一根皺皺的棉布圍巾。
  • 《看見》——新聞背後,柴靜看見了什麼?
    《看見》是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的一部自傳性作品,本書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這本書之前很火,早就準備看看了,但一直沒空出時間來看。前幾天很浮躁,就又把書翻了出來,看著看著,心也就靜了。
  • 「看見」柴靜離職的真相
    對於離職傳聞,柴靜並未回應,不過柴靜好友、在《看見》中有過合作的原央視主持人邱啟明隨後在其個人微博上證實了此消息。根據邱啟明透露的信息以及相關媒體的報導,去年七月《看見》停播後,柴靜便有了辭職意向,央視進行了挽留,但沒留住。關於柴靜為什麼要離開央視,眾說紛紜,真相究竟是什麼?
  • 柴靜的《看見》,讓我們看見了什麼
    柴靜所主持的「看見」節目已經對事實真相做了必要的過濾;即便如此,柴靜的某些採訪仍然讓人目不忍視。這貌似關乎傳播倫理或新聞專業主義,實則牽涉到社會和人生的大問題——說句聳人聽聞的話,對類似問題的討論,甚至會動搖新聞業的根基。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對事實的看法,這個對事實的看法,就是所謂的了解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多少種觀點,就有多少種真相。
  • 柴靜·看見
    無論喜歡與否,這位多數人眼裡的女神出走央視後能否繼續「看見」、去哪「看見」,還是頗讓人關心的。 被一把推進新聞的 1990年代中期,柴靜掙脫了分配的會計工作才能來到電臺。每周末晚上22點31分,柴靜在夜色裡柔聲說:「您現在聽到的是調頻97.5兆赫,湖南文藝廣播電臺的《夜色溫柔》,我是柴靜。」
  • 看見——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還記得小學課本裡的《畫楊桃》嗎?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親開始教我畫畫。他對我要求很嚴,經常叮囑我:「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看見?什麼是看見?我們看見了什麼?
  • 看見柴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句話出自柴靜的日記,後來又多次出現在柴靜或關於柴靜的文章裡。它令人印象深刻,以至於被用來解讀在柴靜新書《看見》首發式上的一張照片:  11位文化名人人手一冊《看見》站成一隊,柴靜坐在他們前方。解讀者認為,柴靜一如以往地安靜。
  • 柴靜:《看見》日文版訪談
    從他的提問中可以看到他對中國媒體的了解程度,這不是他的專業,他以往多翻譯的是學術書籍,模樣仿佛八十年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布衫布褲,給我印象是微微弓著背,謙恭到有點懦緩的樣子。日本的一般讀者對中國媒體的情況很少了解,甚至可以說完全不了解。今天希望通過訪談給日本讀者介紹介紹中國媒體的現狀。第一個問題。根據您的大書,您某種意義上似乎偶然地加入中央電視臺。能否給我們介紹您加入中央電視臺的具體經過。柴靜:這個話題要從我如何進入傳媒這個行業說起。關於我怎麼進入這個行業,早十年不會發生,晚十年的話可能方式又會不一樣。
  • 「你是什麼樣的節目,就會有什麼樣的人來看」 柴靜和《看見》
    5·12汶川地震,柴靜在現場報導。沒有主題,沒有策劃案,只有記錄生活裡的片斷。「遇上了就拍,遇不上就待著。」她和工作夥伴跟採訪對象共同生活。這是柴靜想要的工作狀態。(柴靜供圖)柴靜的新書《看見》出版不到一個月,印數已過百萬。「罵柴」和「挺柴」的兩派抓住時機,在網上開打嘴仗,一方指責她「心靈雞湯,用文藝腔把社會問題簡單化」,另一方說「誰不讓我喜歡柴靜,我就反對誰」。柴靜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你是什麼樣的節目、什麼樣的人格,就會有什麼樣的人來看,所以不用分辯和解釋。」這是談到《看見》中的一期節目,又似乎另有所指。
  • 九型·柴靜·看見
    一個人可以在語言上作假,但是他不可能分分秒秒時時刻刻都在說謊。說話的內容可以虛構,但是說話的方式和方向是有模式的。即便偶爾說話的方式會誇張,但不可能時刻都變幻莫測。所以看柴靜的語言方式,雖然說了很多腦區的理論依據,有數據做支撐,但她闡述的方式是有情感的,希望傳送到你心裡的,希望打動你的。
  • 原創 | 柴靜《看見》—洞察人性 用心採訪
    電臺新聞聽到,7月1日起中央在從上而下自上率下改進作風,恩,對這屆政府有信心,對中國未來有信心,明天會更好!4、長期默默廣西支教的德國人盧安克轉而高調在接受柴靜採訪時,盧安克說:「以前我不想見記者,不想給別人看到我做的事情。
  • 楊茗淇:遇見柴靜 「看見」柴靜
    她,就是柴靜。  據媒體消息,近日柴靜美國產女歸來,攜全家一起返回北京,並曝出柴靜關係已調離央視新聞中心。  央視主持人柴靜自《看見》一書大火之後,因為美國產女的消息,從「文藝柴女神」變為「美國柴媽」,再次成為了輿論話題的焦點。甚至有網友在網絡上舉行了「砍柴」、「挺柴」運動,眾多知名主持人、明星也參與其中。
  • 「靜眼」看世界——柴靜《看見》書評
    人的一生中會用眼睛看到無數的故事,或喜或悲。大大小小的故事交織,便成了一本多彩的畫冊。大家好歡迎收聽《約你讀書》,我是今天的主播關關,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是一本描述作者在工作中與形形色色的人相遇時,發生的故事,書名叫《看見》。這本書那主要記錄了作者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了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的故事。
  • 柴靜《看見》: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是旁觀者
    做新聞關心什麼?關心新聞中的人——這一句話,把柴靜推到今天。《看見》既是柴靜個人成長告白書,又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錄。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導裡,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他們是流淌的,從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衝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
  • 紀實書籍之《看見》——柴靜
    才會存在 二十 陳虻不死 十 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後記 內容簡介 《看見》是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講訴了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女記者和主持人的經歷。
  • 柴靜 執著與爭議
    此前柴靜的節目大多是知性路線,沒有任何新聞經驗的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跟著陳虻進入了央視,並於2001年10月年正式加盟《東方時空·時空連線》,擔任主持人,開啟了自己的央視生涯。 後來柴靜回憶自己與陳虻的第一次見面,陳邙對她說:「不管你到了什麼高度,你都是一隻網球,我就是球拍,我永遠都比你高出一毫米」。
  • 柴靜《看見》:只求了解與認識而已
    《看見》是2013年01月1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傳記,作者是柴靜,豆瓣評分高達8.8,褒貶不一。初讀《看見》,會哽咽,會在胸口有一種難以平息的難受,很長一段時間,會有一種叫做「悲憫」的情緒。書中說:什麼是道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線,每個人都不盡相同。這與你經歷的事,遇見的人等等一切遭遇都休戚相關。誰也不能保證你的底線就是別人的底線。踩死貓的人應不應該被譴責,剛剛看到那個消息時的我也是異常憤怒,會忍不住譴責謾罵,會覺得他們沒有人性沒有良知。但是看完《看見》之後,又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著個問題,變得冷靜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