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柴靜《看見》—洞察人性 用心採訪

2021-02-20 愛讀邦幸福讀書會


讀好書  交高人  會眾友  

@愛讀邦 aidubang

 ◆ ◆

來源:愛讀邦蔣美麗

作者:蔣老師

《看見》這本書23萬字,柴靜說陸續寫了3年,群友推薦、讀者雜誌報導、微博上傳播,終於決定買回來,一方面為了群友間交流有共同話題,一方面也想借鑑一下暢銷書到底如何打造的。從一開始泛讀到後期精讀摘錄包括讀後感整理約用了12小時,收穫真不少:了解新聞媒體業一些知識和新聞背後的故事,柴靜採訪的一些人物給她的啟發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特別關注她從湖南衛視「新青年」主持紅人到央視轉行新聞從零開始的艱難轉型。

一、新聞背後的一些故事,對人的關注,對人性的理解。

對藥家鑫採訪報導那篇,讓我又一次深刻體會到,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太重要了;藥家鑫因恐懼不敢面對嚴厲爸爸才在剎那間失去人性,殘忍捅殺張妙;柴靜採訪過的一個憂鬱症孩子給她來信說,他能理解藥家鑫,他也曾因為爸爸嚴厲管教而恨他,得了憂鬱症,後來慶幸在心理醫生那裡得到了宣洩,爸爸和孩子都得救了,而藥家鑫沒有,直到他被執行死刑後,他爸爸可能都還沒有完全意識到他的嚴厲缺愛對兒子造成的傷害有多大,也許這也是上天對他的懲罰吧-中年失子。

二、獨特人物採訪,給她啟發也讓我收穫頗豐。

1、老爺子大智慧

柴靜某次採訪一位老爺子,做企業十幾年,掙了幾百億,捐出四十億做公益。他崇拜曾國藩,要「求缺」。閒著沒事的時候,我說你經商很成功,那要你來經營新聞,能做成麼。他認為跟企業一樣,抓住核心競爭力,建立品牌,品牌就是人。我說負面新聞你怎麼處理?他搖搖頭說,新聞不分正面負面,新聞的核心是真實。這老爺子大智慧:核心競爭力基礎上的品牌才更有生命力,企業和個人可能都一樣。

2、胡適的自由&獨立觀點

1946年,胡適在北大演講中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你們說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手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

3、哈佛教授的浮出水面「不得不」

我問一個哈佛的老教授,社會上那麼多問題,改起來有很多惰性,怎麼改?他說,讓問題浮出水面,讓它「不得不」改變。聯想到當下不斷爆出各類貪官腐敗案和食品安全事件,根據哈佛老教授的觀點,原來讓問題浮出水面不是情況更糟糕,而是我們已進入改進過程。電臺新聞聽到,7月1日起中央在從上而下自上率下改進作風,恩,對這屆政府有信心,對中國未來有信心,明天會更好!

4、長期默默廣西支教的德國人盧安克轉而高調

在接受柴靜採訪時,盧安克說:「以前我不想見記者,不想給別人看到我做的事情。後來我看到曼德拉的一句話,他說,如果因為怕別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情,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於說誰都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來並讓人看到,那就等於說誰都可以這樣做,然後很多人都會這樣去做。因為這句話我才考慮接受你們的採訪。」當下我們看到社會中的很多人在高調做公益做慈善,我們終於可以找到依據出處了。

前期有群友對美麗去陽光之家給智障孩子上公益閱讀課並拍照分享有非議,他們認為做好事就該低調,不該張揚。我是這麼理解慈善和公益的:「有人認為,慈善就該低調,作為個體這麼想也是對的。但如果是站在社會管理者角度,一定是發動更多人加入愛心奉獻團隊為首要己任。慈善不是有錢人的專利,需要更多有心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國家財力有限,社會需要更多資源和力量來做慈善,包括公益,如果沒有我的分享,包括還有其他很多媒體的宣傳,大家還知道有那麼一個弱勢群體存在嗎?

說實在話,沒去那兒體驗之前,我根本不知道陽光之家這些孩子們的存在,根本了解他們的需求」,也許我們高調宣傳推廣幸福讀書會愛心公益也是一樣,希望通過我們的先行動再帶動更多人愛讀書,讀好書,提升幸福感,傳播正能量,讀書是件幸福快樂的事!猶太人年均讀書40多本,美國人均7本,日本人均8本,中國人均讀書4.77本,也許中國人廣泛閱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許也正是我們眾多讀書會存在並發展的社會意義所在吧。

三、從省臺娛樂紅人到央視新聞的艱難轉型

她從湖南衛視「新青年」當紅主持人,到央視時空連線16分鐘時事評論,連線多方專家同時討論,這對柴靜是很大挑戰:從頭開始,點滴學起,不斷積累,打磨三年,終於在新聞調查中,積極主動爭取2003年非典報導並憑此夯實在央視地位。

時空連線同事說,柴靜那時天天採訪前打40分鐘電話,寫出100多個採訪問題,化妝時還斜著眼睛繼續寫。觀眾說那個就是報導非典的央視記者,柴靜聽到這句話的成就感抵去之前幾個月的辛勞。她在央視的起步是專業還是勇氣?!反正有些在一線工作的人比如醫務工作者也被染上了sars。沒有人隨隨便便可以成功,也許需要智慧、需要專業、有時更需要奮不顧身的勇氣!

讀完這本書延伸出自己想進一步讀的書一是胡適傳記和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另一是斯賓羅莎《倫理學》,深入研究幸福學也需要專業積累。


愛讀邦蔣美麗
原創於2013年7月10日

修訂於2020年3月18日

通過讀書筆記來紀念生日也蠻有意思的

《看見》是2013年01月1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傳記,作者是柴靜。該書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兩會報導、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徵地等剛性的調查報導她也多有製作。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三重內涵

1.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柴靜從未停止反思和追問,本書告訴你柴靜何以成為柴靜,她經歷過什麼,思考著什麼,又記下了什麼。

2.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藥家鑫事件……在新世紀頭十年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靜的身影,通過她在新聞熱點第一線的真實記錄,我們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讀懂中國,了解我們身邊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與我們的命運休戚相關的大事,知道它們如何發生,我們又該怎樣面對。

3.我們自己的故事: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在柴靜的節目和文字中,無論是汶川地震、徵地拆遷、家庭暴力,還是盧安克、藥家鑫,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他們身上,也可以看到我們自己,他們的故事,某種意義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經典摘錄:

1、人是一樣的,對幸福的願望一樣,對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樣。只是她生在這兒,這麼活著,我來到那兒,那麼活著,都是偶然。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子,嵌在世界的秩序中,採訪是什麼?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2、美國《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3、郝勁松說:權利是用來聲張的,否則權利就只是一張紙。正義是自己內心對自己的期許。


4、真正的民主是在票箱裡表達你的意見,而不是站在馬路上—業委會杜平說。


5、在這裡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答案,也沒有完美的世界圖式。

6、好採訪是一刀一刀把一個人的魂兒活活兒剝出來曬,這個剝裡面全是邏輯、遞進、環環相扣。


7、保持對不同論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探尋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或者說,煽動各種偏見的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是我理解的探尋。


8、斯賓羅莎《倫理學》:嘲笑、輕蔑、憤怒、報復。。。這些情緒,都與恨有關或者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不能成為善。希望和失望也絕不能是善。因為恐懼是一種痛苦,希望不能脫離恐懼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識的缺乏和心靈的軟弱無力。他界定觀察的實質是:「不讚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認識而已。


9、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


10、國際上認定物種的存在,需要有幾個前提條件:

首先是要發現活體,其次是發現屍體,要有影像資料,然後是有研究者的目擊。


11、媒體重要的是呈現出判斷事物應有的思維方法,而不是讓一個人成為公敵。


12、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學者,卻花了大量時間去考證《紅樓夢》、《水滸傳》這種通俗小說。輿論責備他不務正業,他後來解釋:「我是要借這種人人知道的小說題材提倡一種方法。。。什麼東西都要拿出證據來,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這種方法可以打到一切教條主義、盲目主義,可以不受人欺騙,不受人牽著鼻子走。」


13、胡適說過做事情要「聰明人下笨功夫」,我以為下笨功夫是一種精神,但體會了才知,笨功夫是一種方法,也許是唯一的方法。

14、梵谷對他弟弟說,沒有什麼是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


15、運動員的企圖心:不管自己能夠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就算腳斷掉也要繼續努力,有呼吸,就有希望。


16、你有自己認識事物的坐標系嗎?


17、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巴澤爾困境」,就是沒主的事情,會有很多人來佔便宜。這個困境與道德關係不大,而是一種必然發生的經濟行為。


18、你做的節目你媽媽看不懂:你媽是上帝她不會錯,思想本身也沒有錯,是你錯了,是你在敘述這個思想的時候,敘述的節奏、信息的密度和它的影像化程度沒處理好,所以思想沒有被傳遞。片子一定要帶著問號行走。

19、自治,本就是一個解縛的過程,解,不是一扯兩斷,是需要找到線頭,以柔和手勢輕輕一抽,讓一切歸於本來應然。


20、長期廣西支教的德國人盧安克說:「以前我不想見記者,不想給別人看到我做的事情。後來我看到曼德拉的一句話,他說,如果因為怕別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情,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於說誰都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來並讓人看到,那就等於說誰都可以這樣做,然後很多人都會這樣去做。因為這句話我才考慮接受你們的採訪。」(美麗感悟:高調公益可以找到依據出處了)


21、盧安克在廣西的山村裡,把十幾本德文的精神科學的書翻譯成中文,就是想揭示精神世界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破壞和脫離精神依賴並得到獨立意識的手段就是相信自然科學,人們只有相信科學,才能獨立思考,才能在精神方面獲得自由。」


22、盧安克說,「別人對我佩服的地方其實是我的無能,我無能爭取利益,無能做判斷,無能去策劃目的,無能去要求別人,無法建立期待。也許有人認為那是超能,這個誤會就造成了我現在的結果。還可以用另一種表達:人類大部分的苦都是因為期待的存在。其實,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須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沒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為這樣,人才能聽到自己的心。」


23、教育,是人與人之間,也是自己與自己之間發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課書,一朵雲觸碰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24、藥家鑫用這雙彈鋼琴的手刺死了張妙,他的未來也從此熄滅。「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採訪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


25、顧準:「所謂專制,就是堅信自己是不會錯的想法。」


26、每個人都是各種關係裡的存在,痛苦時因為被僵住了,固定在當地,轉不到別人的角度去體會別人的無助。和解,是在心裡留了一個位置,讓那個人可以進來,不是忍耐,不是容忍,是讓他在心裡頭。容忍的基礎是理解,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27、陳虻說,我不是來當領導的,我就是教練。他讓我們觀摩能找到的所有國外優秀節目:「你們要把每個片子拆分到秒,從每個零部件去學習。」他說,你認為對的,你就改,想不通,可以不改,我不是要告訴你怎麼改,我是要激發你自己改的欲望。他常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

28、陳虻當年希望我們每做完一個片子,都寫一個總結:「這不是交給領導,也不是交給父母的,也不是拿來給大家念的,就是自己給自己的總結」。(美麗感悟:總結自省讓年輕人成長更快!智力=知識+經歷+反省)

掃碼入群與全國書友交流

讀好書 讀書好 好讀書

@愛讀2020

跟隨英吉博士一起讀書100本

延伸閱讀

原創 | 蔣美麗:回望10年—30小中專4歲小兒母兼職考研

熱文| 好女人是一道看不夠的風景(圖+文+音)

原創 | 愛讀邦蔣美麗:影響我人生的好書,您也聽到內心聲音了?

頭條 | 富蘭克林13個習慣終身學習法,傳承200多年影響著全世界

專訪 | 書和閱讀讓我成為我-對話宇沃資本美國董事長黃徵宇先生

原創 | 自我認同和愛,讓你內心更強大,生命更美好

原創 | 父母留給的何種背景更重要?

原創 | 首席媽媽說,人生不是百米賽跑,而是馬拉松

原創 | 為何是他們創造了網際網路歷史-讀《看見未來》

創業者必讀:創投圈大佬給創業新人的寶典

乾貨 | 致敬Ai+新時代-蔣美麗解讀李開復作品《Ai.未來》

讀書會長必讀 | 愛讀邦推薦《閱讀推廣理論方法案例》

高調讀書 | 蔣美麗的書友圈:我們的幸福讀書會

攜手閱讀新時代 共創美好書生活—第五屆全國讀書會發展大會暨長三角讀聯會啟動

原創 | 聶震寧:人類社會發展,從閱讀開始(視頻)

新華社報導 | 「70年70城聯讀」活動總結盛典於北京隆重舉行

盤點 | 愛讀邦幸福讀書會的好書&高人(2017-2019年線上)

教育 | 愛讀書的孩子,更容易擁有幸福的未來 (附小學生必讀書單)

回顧 | 70年70城-智慧媽媽特別愛-上海書展分論壇圓滿舉行(組圖)

倡議 | 做高調讀書人:愛讀邦走進第十九屆上海讀書節

感恩我們書緣相聚在一起,我是您的朋友-愛讀邦蔣美麗:70後MBA,江蘇人在上海,愛讀邦(幸福讀書會)創始人,全民閱讀推廣公益人(年均讀書60本),韜奮基金會讀聯會理事,北郵MBA校友讀書會長,上海市終身教育研究會理事,幸福學研究者,《女人幸福的智慧》作者。。。

2003北郵MBA畢業後,曾經江蘇移動 、上海聯通,目前自主創業中,致力於愛讀邦導師平臺-天下讀書人的朋友圈,讀好書 交高人 會眾友 @愛讀邦陪伴您成長!

推薦關注公眾號

愛讀邦蔣美麗

ID:adbjml)

愛讀邦(ID:aidubang)值得信賴的導師平臺

2020:讀萬卷書 行萬裡路 與萬人談 做當下事 夢想成真!

相關焦點

  • 九型·柴靜·看見
    在大量採訪當中,通過反打鏡頭,你也可以看到她時常是注視採訪者,精神集中,身體前傾,頭部微側,表情或凝重或微笑,及時回應採訪者的對話,這些肢體語言至少在鏡頭面前反應的是她關注與人連結,注意力在被採訪對象身上。
  • 《看見》——新聞背後,柴靜看見了什麼?
    《看見》是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的一部自傳性作品,本書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這本書之前很火,早就準備看看了,但一直沒空出時間來看。前幾天很浮躁,就又把書翻了出來,看著看著,心也就靜了。
  • 「看見」柴靜離職的真相
    對於離職傳聞,柴靜並未回應,不過柴靜好友、在《看見》中有過合作的原央視主持人邱啟明隨後在其個人微博上證實了此消息。根據邱啟明透露的信息以及相關媒體的報導,去年七月《看見》停播後,柴靜便有了辭職意向,央視進行了挽留,但沒留住。關於柴靜為什麼要離開央視,眾說紛紜,真相究竟是什麼?
  • 讀柴靜的《看見》
    有張書單,推薦柴靜的《看見》,認為柴靜的文筆、對觀點的整合能力、講故事的技巧,在國內媒體人中絕對是一流的。底下有一評論:幼稚。好吧,就幼稚一回。到圖書館借到一本汙跡斑斑,封面和扉頁撕壞的2013年版的《看見》。瀏覽到大半夜,第二天一早下單噹噹購了一本,新書已經是2017年版第21次印刷的《看見》了。
  • 「靜眼」看世界——柴靜《看見》書評
    大家好歡迎收聽《約你讀書》,我是今天的主播關關,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是一本描述作者在工作中與形形色色的人相遇時,發生的故事,書名叫《看見》。這本書那主要記錄了作者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了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的故事。同時那,這本書也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記錄了這十年許許多多的大事。
  • 紀實書籍之《看見》——柴靜
    十六 邏輯自泥土中剝離 六 沉默在尖叫 十七 無能的力量 七 山西,山西 十八 採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是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講訴了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女記者和主持人的經歷。
  • 柴靜為何說:「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高估人性的善」?
    人性就像是善惡的土壤,種因得果,蔓延生長。都說人性是受不得誘惑的,你不會知道人性在經受不住考驗時所散發的惡有多醜陋。 《看見》的一個讀者這樣說:「透過書的一個個人物,和他們背後的故事,我看見了自己,還看見了正能量。」小人物顯眾生相,每個人都能在小人物身上看到自己,引發共鳴,觸動內心,窺見善惡。柴靜的新聞內容多以這些大事件中的小人物為主,從事實細節出發,以傾聽的姿態挖掘每一個人物背後的真相。
  • 楊茗淇:遇見柴靜 「看見」柴靜
    作者:楊茗淇  她是在《用一輩子去忘記》裡書寫「我渴望呆在最寂靜的角落裡,被最熱烈的聲音包圍」的文藝女青年;  她是參加《北京「非典」阻擊戰》拍攝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線採訪的女記者之一;  她是用胡適的「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來激勵自己勇敢前行的女強人
  • 柴靜的《看見》,讓我們看見了什麼
    柴靜所主持的「看見」節目已經對事實真相做了必要的過濾;即便如此,柴靜的某些採訪仍然讓人目不忍視。這貌似關乎傳播倫理或新聞專業主義,實則牽涉到社會和人生的大問題——說句聳人聽聞的話,對類似問題的討論,甚至會動搖新聞業的根基。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對事實的看法,這個對事實的看法,就是所謂的了解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多少種觀點,就有多少種真相。
  • 柴靜《看見》:只求了解與認識而已
    《看見》是2013年01月1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傳記,作者是柴靜,豆瓣評分高達8.8,褒貶不一。初讀《看見》,會哽咽,會在胸口有一種難以平息的難受,很長一段時間,會有一種叫做「悲憫」的情緒。讀完書後最大的感受就是「客觀」二字,不以一個悲憤者或是同情者的角度看待被採訪者,不悲不喜,不惋惜,只是從一個記錄者的身份,了解事實的真相,做一個冷靜的觀察者。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今天小編想寫的是其中《一隻貓的非常死亡》一節,當時事件的三個當事人因為被人肉的原因過著一種隱忍的生活,拒絕了很多家採訪,但是卻唯獨接受了柴靜的採訪,這是一個新聞人最值得驕傲的地方。
  • 看見柴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句話出自柴靜的日記,後來又多次出現在柴靜或關於柴靜的文章裡。它令人印象深刻,以至於被用來解讀在柴靜新書《看見》首發式上的一張照片:  11位文化名人人手一冊《看見》站成一隊,柴靜坐在他們前方。解讀者認為,柴靜一如以往地安靜。
  • 我問故我在:柴靜採訪理念解析
    關鍵詞:訪問;人文關懷;新聞旨趣 2013年年初,央視女記者柴靜的隨筆集《看見》在市場上熱銷,引發了對她的採訪方式和風格的探討,在她之前,很少有記者因為採訪方式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和討論。柴靜非新聞科班出身,憑藉執著和悟性大膽嘗試和演繹不同的採訪方法,勤勉自省,苦練內功,這個曾經在第一次採訪時倉皇逃跑連採訪本都忘了拿的女記者,在經歷了一次次艱苦的歷練和蛻變之後,終於破繭成蝶,邁入當今最優秀的記者陣營。
  • 「你是什麼樣的節目,就會有什麼樣的人來看」 柴靜和《看見》
    5·12汶川地震,柴靜在現場報導。沒有主題,沒有策劃案,只有記錄生活裡的片斷。「遇上了就拍,遇不上就待著。」她和工作夥伴跟採訪對象共同生活。這是柴靜想要的工作狀態。(柴靜供圖)柴靜的新書《看見》出版不到一個月,印數已過百萬。「罵柴」和「挺柴」的兩派抓住時機,在網上開打嘴仗,一方指責她「心靈雞湯,用文藝腔把社會問題簡單化」,另一方說「誰不讓我喜歡柴靜,我就反對誰」。柴靜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你是什麼樣的節目、什麼樣的人格,就會有什麼樣的人來看,所以不用分辯和解釋。」這是談到《看見》中的一期節目,又似乎另有所指。
  • 柴靜·看見
    無論喜歡與否,這位多數人眼裡的女神出走央視後能否繼續「看見」、去哪「看見」,還是頗讓人關心的。 被一把推進新聞的 1990年代中期,柴靜掙脫了分配的會計工作才能來到電臺。每周末晚上22點31分,柴靜在夜色裡柔聲說:「您現在聽到的是調頻97.5兆赫,湖南文藝廣播電臺的《夜色溫柔》,我是柴靜。」
  • 柴靜《看見》最經典的25句話,直擊心靈
    1、真實的人性有無盡的可能。善當然存在,但惡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彌補,傷害卻有可能被原諒,懺悔也許存在,也許永遠沒有,都無法強制,強制出來也沒有意義。一個片子裡的人,心裡有什麼,記者只要別拿石頭攔著,他自己會流淌出來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柴靜《看見》2、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 柴靜《看見》,中國十年的縮影,直擊心靈的創作!你看到了什麼?
    柴靜的看見,是在寫自己十年來的成長,卻也是中國十年來的發展縮影,她沒有直接寫我們的國家,寫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事情,卻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同樣正在成長的中國。她以質樸平實的文筆,使很多人都看到了自己。她是一個弱女子,卻敢赤裸裸的指出這個世界的病痛,她拍的《穹頂之下》讓人深思 。
  • 看見——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還記得小學課本裡的《畫楊桃》嗎?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親開始教我畫畫。他對我要求很嚴,經常叮囑我:「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看見?什麼是看見?我們看見了什麼?
  • 讀柴靜的《看見》看見他人,而非淪為無知與偏見的附庸
    然而就如同我們看見的總是他人,要通過鏡子才能看見自己一樣,忽略他人,其實就是對「自己」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必須從蒙昧中睜開眼來。《看見》這本書,便是柴靜通過她所看見的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向我們呈現了她看到的社會。黑與白,喜與悲,抑或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介於喜與悲之間的」無」。「一個國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
  • 《看見》柴靜筆下還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麼?
    《看見》柴靜筆下還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麼?在同一個世界,在同一個國家,但是卻無法看到另外一個世界,那個真實被人選擇遺忘的世界。看見"非典、農村徵地、留守兒童、家庭暴力、同性戀者、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等。如何挖掘事實真相,接受人性的千姿百態,感受人情世故?
  • 《看見》柴靜,從別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你從學校學到了什麼
    看見,這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從出生起便有眼睛,只要睜開眼睛我們就能看見。看見,這對有一部分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能夠容易通透的事,睜開眼,看到花的顏色是紅的黃的,看到人的外貌是胖瘦高矮,可是看不到思想的豐富,心情的複雜……《看見》由柴靜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