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看見

2021-02-20 老年日報

近日,「柴靜離開央視」的消息悄然爬上各大門戶網站的頭條。喜歡她的人覺得她知性、克制、善解人意,討厭她的人覺得她做作、愛背語錄、愛自我感動。無論喜歡與否,這位多數人眼裡的女神出走央視後能否繼續「看見」、去哪「看見」,還是頗讓人關心的。

被一把推進新聞的

1990年代中期,柴靜掙脫了分配的會計工作才能來到電臺。每周末晚上22點31分,柴靜在夜色裡柔聲說:「您現在聽到的是調頻97.5兆赫,湖南文藝廣播電臺的《夜色溫柔》,我是柴靜。」到了23點28分,她說結束語,念收信地址:「你寫《夜色溫柔》柴靜收,就可以了。火柴的柴,安靜的靜。」

4年裡,柴靜沒有誤過一場節目直播,風雨無阻。

2000年,24歲的柴靜接到《東方時空》製片人陳虻的電話,請她來做新聞節目《時空連線》,每天16分鐘的時事評論。「我們要給白巖松找個女搭檔。」

直到8年後陳虻因胃癌去世,柴靜也沒有問過:為什麼找我啊?陳虻只跟柴靜提過,看到她是在一期湖南衛視的節目宣傳片裡,也沒聽清她在說什麼,只是一瞬間覺得,這個人說話方式還有點意思。

本來覺得「體制裡的工作我幹不了」的柴靜,因為參加了一場新聞評論部的年會,決定留下來。兩年後,這樣的年會視頻「東方紅時空」在剛開始高速發展的網際網路上瘋傳——平日一臉正氣的白巖松穿著地主大褂跳唱RAP講粗口:「80年代的電視沒有辦法看,80年代的記者沒啥事情幹,大會小會開不完,電視要玩完……」一向端正嚴肅的敬一丹穿綠軍裝、戴紅領章做主持,串場詞是:「殘酷啊!現實!這正是中國人不堪忍受的所謂文化生活。這樣的夜晚,除了創造人類,我們還有什麼追求?我們曾經一忍再忍,如今已經忍無可忍。」大家舞著紅綢跳秧歌:「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一腳踏進評論部啊,自由自在開始新生活啊,呀呼嗨嗨,咿咯呀嗨……」

走進「非典」病房

2003年4月17日,柴靜來《新聞調查》報到。本來被定位為擅做人文類節目,遇上的竟是能夠報導「非典」的第一天。製片人張潔問柴靜敢不敢做,柴靜說敢。

「柴靜對人的理解非常到位。說實話,此時我信任她去做『非典』就基於這一點。」張潔說。

根據收視率統計,超過七千萬人看到了渾身上下包成白粽子的柴靜走進「非典」病房。她一舉成名。播出第二天,賓館門口拉起了隔離帶,一直連到「記者專用電梯」。賓館只知道這幫人在拍『非典』,看了節目才知道他們進了病房。

人送稱呼「柴徽因」

柴靜作為少數女性常出現在京城文化人的「老男局」上,比照林徽因傳開了「柴徽因」的稱呼。

作家野夫記得,「老男局」,召集人常常買不到單,柴靜就搶過野夫的單買了,不會覺得女人不買單天經地義。局上大家談天論地,說葷段子也不避諱,她跟著笑,頂多說你們太壞了。

提起買單,柴靜回憶半天:「因為我喜歡野夫的書嘛!第二次他就以男人尊嚴的方式勒令我不準買了。我們這局主要是看了誰的書覺得好,就約頓飯。以文字論人。比如張宏傑來北京,我給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打電話,一開始他還裝腔作勢,說我今天很忙,兩個飯局啊,然後突然意識到,是寫《大明王朝》那個張宏傑嗎?我說是啊。他說我就來。」

出書《看見》

2012年底,柴靜出了自己的第二本書,耗時3年,寫自己在央視的10年,書名《看見》。

10年,柴靜有了越來越多的側面像:從溫婉輕暖的電臺深夜節目主持人,到最剛性的《新聞調查》欄目裡最愛做硬調查的出鏡記者;從有意識地把博客作為工作傳播平臺,在興起的網際網路上贏得大名,到拒絕開設公開微博。她的博客,每一篇都傳播甚廣。

柴靜說自己從2006年開博客時起就學著承受所有評價:「你能承受得起代價,你才配得上說我想要言論上的自由,沒有一塵不染的自由。」 劉珏欣

相關焦點

  • 楊茗淇:遇見柴靜 「看見」柴靜
    她,就是柴靜。  據媒體消息,近日柴靜美國產女歸來,攜全家一起返回北京,並曝出柴靜關係已調離央視新聞中心。  央視主持人柴靜自《看見》一書大火之後,因為美國產女的消息,從「文藝柴女神」變為「美國柴媽」,再次成為了輿論話題的焦點。甚至有網友在網絡上舉行了「砍柴」、「挺柴」運動,眾多知名主持人、明星也參與其中。
  • 讀柴靜的《看見》
    有張書單,推薦柴靜的《看見》,認為柴靜的文筆、對觀點的整合能力、講故事的技巧,在國內媒體人中絕對是一流的。底下有一評論:幼稚。好吧,就幼稚一回。到圖書館借到一本汙跡斑斑,封面和扉頁撕壞的2013年版的《看見》。瀏覽到大半夜,第二天一早下單噹噹購了一本,新書已經是2017年版第21次印刷的《看見》了。
  • 柴靜的《看見》,讓我們看見了什麼
    柴靜所主持的「看見」節目已經對事實真相做了必要的過濾;即便如此,柴靜的某些採訪仍然讓人目不忍視。這貌似關乎傳播倫理或新聞專業主義,實則牽涉到社會和人生的大問題——說句聳人聽聞的話,對類似問題的討論,甚至會動搖新聞業的根基。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對事實的看法,這個對事實的看法,就是所謂的了解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多少種觀點,就有多少種真相。
  • 「看見」柴靜離職的真相
    對於離職傳聞,柴靜並未回應,不過柴靜好友、在《看見》中有過合作的原央視主持人邱啟明隨後在其個人微博上證實了此消息。根據邱啟明透露的信息以及相關媒體的報導,去年七月《看見》停播後,柴靜便有了辭職意向,央視進行了挽留,但沒留住。關於柴靜為什麼要離開央視,眾說紛紜,真相究竟是什麼?
  • 九型·柴靜·看見
    當然,也有不少人對柴靜的採訪風格各種吐槽,比如木子美,雖然話不好聽,但是總結的還挺到位。7,注意力焦點因柴靜曾在新書《看見》的自序中提到,十年前帶她入行的央視評論部副主任陳虻曾問她做新聞關心什麼,柴靜的回答是「關心新聞中的人」,並指出是這句話把她推到今天。這麼多年,柴靜也是這麼做的。閭丘露薇則對此說法存疑,曾多次公開批評過柴靜,她在自己微博裡說對「柴式採訪」忍無可忍,因為在她看來,新聞應該更改關注事,而非人。
  • 《看見》——新聞背後,柴靜看見了什麼?
    《看見》是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的一部自傳性作品,本書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這本書之前很火,早就準備看看了,但一直沒空出時間來看。前幾天很浮躁,就又把書翻了出來,看著看著,心也就靜了。
  • 柴靜《看見》最經典的25句話,直擊心靈
    ——柴靜《看見》2、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柴靜《看見》3、做一個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我們有信心相信讓明天更美好!——柴靜《看見》4、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柴靜《看見》5、一九四六年,胡適在北大的演講中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我初看不明白。
  • 紀實書籍之《看見》——柴靜
    才會存在 二十 陳虻不死 十 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後記 內容簡介 《看見》是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講訴了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女記者和主持人的經歷。
  • 看見——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還記得小學課本裡的《畫楊桃》嗎?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親開始教我畫畫。他對我要求很嚴,經常叮囑我:「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看見?什麼是看見?我們看見了什麼?
  • 柴靜《看見》: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是旁觀者
    關心新聞中的人——這一句話,把柴靜推到今天。《看見》既是柴靜個人成長告白書,又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錄。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導裡,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他們是流淌的,從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衝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 看見柴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句話出自柴靜的日記,後來又多次出現在柴靜或關於柴靜的文章裡。它令人印象深刻,以至於被用來解讀在柴靜新書《看見》首發式上的一張照片:  11位文化名人人手一冊《看見》站成一隊,柴靜坐在他們前方。解讀者認為,柴靜一如以往地安靜。
  • 柴靜十年成長告白《看見》,讓我看見了另一面隱藏的現實世界
    一開始知道柴靜,只知道她是某個央視的主持人,有拍過一部影響力很大的紀錄片,很有正能量的一個人。後來偶然間翻開了她寫的一本書,看完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甚至沒法形容我看完之後的感受,只是心裡久久不能平復。所以今天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
  • 柴靜《看見》:只求了解與認識而已
    《看見》是2013年01月1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傳記,作者是柴靜,豆瓣評分高達8.8,褒貶不一。初讀《看見》,會哽咽,會在胸口有一種難以平息的難受,很長一段時間,會有一種叫做「悲憫」的情緒。今天小編想寫的是其中《一隻貓的非常死亡》一節,當時事件的三個當事人因為被人肉的原因過著一種隱忍的生活,拒絕了很多家採訪,但是卻唯獨接受了柴靜的採訪,這是一個新聞人最值得驕傲的地方。二〇〇六年兩會期間,網上有段視頻熱傳,是一隻貓被一個穿著高跟鞋的女人踩死的過程。視頻裡,她臉上帶著笑,照著它的眼睛踩下去。那隻貓的爪子微微舉起,無力地抓撓,直到被踩死。
  • 「靜眼」看世界——柴靜《看見》書評
    大家好歡迎收聽《約你讀書》,我是今天的主播關關,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是一本描述作者在工作中與形形色色的人相遇時,發生的故事,書名叫《看見》。這本書那主要記錄了作者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了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的故事。同時那,這本書也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記錄了這十年許許多多的大事。
  • 《看見》柴靜,從別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你從學校學到了什麼
    看見,這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從出生起便有眼睛,只要睜開眼睛我們就能看見。看見,這對有一部分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能夠容易通透的事,睜開眼,看到花的顏色是紅的黃的,看到人的外貌是胖瘦高矮,可是看不到思想的豐富,心情的複雜……《看見》由柴靜所著。
  • 讀柴靜的《看見》看見他人,而非淪為無知與偏見的附庸
    然而就如同我們看見的總是他人,要通過鏡子才能看見自己一樣,忽略他人,其實就是對「自己」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必須從蒙昧中睜開眼來。《看見》這本書,便是柴靜通過她所看見的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向我們呈現了她看到的社會。黑與白,喜與悲,抑或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介於喜與悲之間的」無」。「一個國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
  • 柴靜:《看見》日文版訪談
    理想國微號:lixiangguo2013《看見》日文版訪談文:柴靜
  • 亞馬遜年度圖書榜發布 柴靜《看見》登榜首
    亞馬遜年度圖書榜發布 柴靜《看見》登榜首   勵志類書籍持續熱銷  《看見》成為今年的大贏家。這本柴靜的自傳性作品自2013年1月1日出版後,就受到廣泛關注並持續熱銷,最終登上2013年度最暢銷的圖書榜首。
  • 「你是什麼樣的節目,就會有什麼樣的人來看」 柴靜和《看見》
    5·12汶川地震,柴靜在現場報導。沒有主題,沒有策劃案,只有記錄生活裡的片斷。「遇上了就拍,遇不上就待著。」她和工作夥伴跟採訪對象共同生活。這是柴靜想要的工作狀態。(柴靜供圖)柴靜的新書《看見》出版不到一個月,印數已過百萬。「罵柴」和「挺柴」的兩派抓住時機,在網上開打嘴仗,一方指責她「心靈雞湯,用文藝腔把社會問題簡單化」,另一方說「誰不讓我喜歡柴靜,我就反對誰」。柴靜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你是什麼樣的節目、什麼樣的人格,就會有什麼樣的人來看,所以不用分辯和解釋。」這是談到《看見》中的一期節目,又似乎另有所指。
  • 柴靜《看見》,中國十年的縮影,直擊心靈的創作!你看到了什麼?
    柴靜的看見,是在寫自己十年來的成長,卻也是中國十年來的發展縮影,她沒有直接寫我們的國家,寫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事情,卻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同樣正在成長的中國。她以質樸平實的文筆,使很多人都看到了自己。她是一個弱女子,卻敢赤裸裸的指出這個世界的病痛,她拍的《穹頂之下》讓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