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是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的一部自傳性作品,本書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這本書之前很火,早就準備看看了,但一直沒空出時間來看。前幾天很浮躁,就又把書翻了出來,看著看著,心也就靜了。
人們都習慣了看電視上播放的新聞,一邊看也會一邊好奇,這是怎麼拍出來的呢?怎麼就找到這些人做採訪呢?新聞背後是什麼樣的故事呢?
柴靜的這本書,給了我們一睽新聞幕後的機會,紀實性的故事,因為真實,所以更吸引人。書中記敘了很多社會影響很大的事件,例如,2003年的非典......
非典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噩夢,在03年,非典是死神一般的存在。後來我們都知道,疫情在初期沒有得到控制,是因為政府的瞞報和輕視。柴靜在本書中,從記者的視角,讓我們了解了更多臺面下的情況。
書中還記敘了很多,央視新聞工作者對「新聞和人性」的一些探討,裡面有一些表述,是非常有哲理,值得細品的,以下是幾句摘抄。
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於死。
有人說,人是一棵會思考的葦草,思考是人身上最寶貴的能力。一個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強調,無意識比死亡更接近死亡,或許是因為在工作中,他們見過了太多的無意識。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對群體的盲從、失去智慧、無意識,進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和闡釋。當個人進入群體後,思維會進入無意識狀態,智力下降,失去思考的能力。
當人們面對一起社會事件時,旁觀者就構成了群體,群體不需要真相,不需要思考,需要的只是情緒。沒有思考只有情緒的人,在心理上跟原始人沒有區別。對於一個能思考有智慧的人來說,自己變得無意識,變成原始人,無異於死亡。
你有自己認識事物的坐標系嗎?
現在的社會總是急,很多人忙忙碌碌地學習、長大,生活了多年,卻沒有建立起自己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這是我們的社會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應試教育的惡果,全民文化水平是提高了,但那是呆板、生硬、沒有變通、毫無創造力的,對個人的綜合素質提升,一點用都沒有。
電視節目習慣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是壞人,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人們對好人壞人的定義,也從側面表現了社會的急躁,人性是很複雜的,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真的了解一個人,只是單純的打標籤。好壞之分過於片面,做「做好事的人」和「做壞事的人」,評價更為中肯。
柴靜《看見》一書,給我們帶來的,主要是一種新聞工作者的認知角度,讓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和思考,更多一個層面,生活也更加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