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新聞背後,柴靜看見了什麼?

2021-01-09 硬核讀書匯

《看見》是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的一部自傳性作品,本書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這本書之前很火,早就準備看看了,但一直沒空出時間來看。前幾天很浮躁,就又把書翻了出來,看著看著,心也就靜了。

人們都習慣了看電視上播放的新聞,一邊看也會一邊好奇,這是怎麼拍出來的呢?怎麼就找到這些人做採訪呢?新聞背後是什麼樣的故事呢?

柴靜的這本書,給了我們一睽新聞幕後的機會,紀實性的故事,因為真實,所以更吸引人。書中記敘了很多社會影響很大的事件,例如,2003年的非典......

非典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噩夢,在03年,非典是死神一般的存在。後來我們都知道,疫情在初期沒有得到控制,是因為政府的瞞報和輕視。柴靜在本書中,從記者的視角,讓我們了解了更多臺面下的情況。

書中還記敘了很多,央視新聞工作者對「新聞和人性」的一些探討,裡面有一些表述,是非常有哲理,值得細品的,以下是幾句摘抄。

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於死。

有人說,人是一棵會思考的葦草,思考是人身上最寶貴的能力。一個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強調,無意識比死亡更接近死亡,或許是因為在工作中,他們見過了太多的無意識。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對群體的盲從、失去智慧、無意識,進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和闡釋。當個人進入群體後,思維會進入無意識狀態,智力下降,失去思考的能力。

當人們面對一起社會事件時,旁觀者就構成了群體,群體不需要真相,不需要思考,需要的只是情緒。沒有思考只有情緒的人,在心理上跟原始人沒有區別。對於一個能思考有智慧的人來說,自己變得無意識,變成原始人,無異於死亡。

你有自己認識事物的坐標系嗎?

現在的社會總是急,很多人忙忙碌碌地學習、長大,生活了多年,卻沒有建立起自己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這是我們的社會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應試教育的惡果,全民文化水平是提高了,但那是呆板、生硬、沒有變通、毫無創造力的,對個人的綜合素質提升,一點用都沒有。

電視節目習慣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是壞人,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人們對好人壞人的定義,也從側面表現了社會的急躁,人性是很複雜的,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真的了解一個人,只是單純的打標籤。好壞之分過於片面,做「做好事的人」和「做壞事的人」,評價更為中肯。

柴靜《看見》一書,給我們帶來的,主要是一種新聞工作者的認知角度,讓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和思考,更多一個層面,生活也更加理智。

相關焦點

  • 柴靜的《看見》,讓我們看見了什麼
    柴靜所主持的「看見」節目已經對事實真相做了必要的過濾;即便如此,柴靜的某些採訪仍然讓人目不忍視。這貌似關乎傳播倫理或新聞專業主義,實則牽涉到社會和人生的大問題——說句聳人聽聞的話,對類似問題的討論,甚至會動搖新聞業的根基。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對事實的看法,這個對事實的看法,就是所謂的了解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多少種觀點,就有多少種真相。
  • 「看見」柴靜離職的真相
    對於離職傳聞,柴靜並未回應,不過柴靜好友、在《看見》中有過合作的原央視主持人邱啟明隨後在其個人微博上證實了此消息。根據邱啟明透露的信息以及相關媒體的報導,去年七月《看見》停播後,柴靜便有了辭職意向,央視進行了挽留,但沒留住。關於柴靜為什麼要離開央視,眾說紛紜,真相究竟是什麼?
  • 柴靜·看見
    無論喜歡與否,這位多數人眼裡的女神出走央視後能否繼續「看見」、去哪「看見」,還是頗讓人關心的。 被一把推進新聞的 1990年代中期,柴靜掙脫了分配的會計工作才能來到電臺。每周末晚上22點31分,柴靜在夜色裡柔聲說:「您現在聽到的是調頻97.5兆赫,湖南文藝廣播電臺的《夜色溫柔》,我是柴靜。」
  • 看見柴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句話出自柴靜的日記,後來又多次出現在柴靜或關於柴靜的文章裡。它令人印象深刻,以至於被用來解讀在柴靜新書《看見》首發式上的一張照片:  11位文化名人人手一冊《看見》站成一隊,柴靜坐在他們前方。解讀者認為,柴靜一如以往地安靜。
  • 《看見》柴靜,從別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你從學校學到了什麼
    看見,這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從出生起便有眼睛,只要睜開眼睛我們就能看見。看見,這對有一部分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能夠容易通透的事,睜開眼,看到花的顏色是紅的黃的,看到人的外貌是胖瘦高矮,可是看不到思想的豐富,心情的複雜……《看見》由柴靜所著。
  • 讀柴靜的《看見》
    有張書單,推薦柴靜的《看見》,認為柴靜的文筆、對觀點的整合能力、講故事的技巧,在國內媒體人中絕對是一流的。底下有一評論:幼稚。好吧,就幼稚一回。到圖書館借到一本汙跡斑斑,封面和扉頁撕壞的2013年版的《看見》。瀏覽到大半夜,第二天一早下單噹噹購了一本,新書已經是2017年版第21次印刷的《看見》了。
  • 楊茗淇:遇見柴靜 「看見」柴靜
    她,就是柴靜。  據媒體消息,近日柴靜美國產女歸來,攜全家一起返回北京,並曝出柴靜關係已調離央視新聞中心。  央視主持人柴靜自《看見》一書大火之後,因為美國產女的消息,從「文藝柴女神」變為「美國柴媽」,再次成為了輿論話題的焦點。甚至有網友在網絡上舉行了「砍柴」、「挺柴」運動,眾多知名主持人、明星也參與其中。
  • 柴靜《看見》最經典的25句話,直擊心靈
    一個片子裡的人,心裡有什麼,記者只要別拿石頭攔著,他自己會流淌出來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柴靜《看見》2、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柴靜《看見》3、做一個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我們有信心相信讓明天更美好!——柴靜《看見》4、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 九型·柴靜·看見
    這些評價姑且不論,但從肢體語言上來說,柴靜確實和腦區的保守,後退有所不同。7,注意力焦點因柴靜曾在新書《看見》的自序中提到,十年前帶她入行的央視評論部副主任陳虻曾問她做新聞關心什麼,柴靜的回答是「關心新聞中的人」,並指出是這句話把她推到今天。這麼多年,柴靜也是這麼做的。閭丘露薇則對此說法存疑,曾多次公開批評過柴靜,她在自己微博裡說對「柴式採訪」忍無可忍,因為在她看來,新聞應該更改關注事,而非人。
  • 柴靜《看見》,中國十年的縮影,直擊心靈的創作!你看到了什麼?
    她自己的節目叫《看見》,書也叫看見。也許對於她來說,作為一個新聞記者,她只能把看見的原封不動的,不加任何觀點的傳遞給觀眾。所以她開始了寫書,把電視上不能表達的,以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從她的文字裡,可以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柴靜。她寫自己,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她寫別人,我們看到了社會。
  • 紀實書籍之《看見》——柴靜
    》是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講訴了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女記者和主持人的經歷。 《看見》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真實記錄了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藥家鑫事件等在21世紀頭十年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對於大部分只能從媒體中獲取新聞的普通人來說,《看見》讓他們看見了新聞「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 柴靜:《看見》日文版訪談
    柴靜:我覺得每一個媒體都是人格化很強的,觀眾看你的時候他是把你當做一個有生命的機構,大家一眼就能夠看出來,你有沒有誠意、有沒有心靈。黃金時期的《東方時空》是一個有靈魂的機構。儘管他也有不同欄目的切割,但是這些欄目背後有一種相近的價值觀。
  • 看見——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還記得小學課本裡的《畫楊桃》嗎?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親開始教我畫畫。他對我要求很嚴,經常叮囑我:「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看見?什麼是看見?我們看見了什麼?
  • 柴靜《看見》: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是旁觀者
    做新聞關心什麼?關心新聞中的人——這一句話,把柴靜推到今天。《看見》既是柴靜個人成長告白書,又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錄。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導裡,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他們是流淌的,從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衝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
  • 柴靜十年成長告白《看見》,讓我看見了另一面隱藏的現實世界
    一開始知道柴靜,只知道她是某個央視的主持人,有拍過一部影響力很大的紀錄片,很有正能量的一個人。後來偶然間翻開了她寫的一本書,看完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甚至沒法形容我看完之後的感受,只是心裡久久不能平復。所以今天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
  • 柴靜《看見》:只求了解與認識而已
    《看見》是2013年01月1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傳記,作者是柴靜,豆瓣評分高達8.8,褒貶不一。初讀《看見》,會哽咽,會在胸口有一種難以平息的難受,很長一段時間,會有一種叫做「悲憫」的情緒。今天小編想寫的是其中《一隻貓的非常死亡》一節,當時事件的三個當事人因為被人肉的原因過著一種隱忍的生活,拒絕了很多家採訪,但是卻唯獨接受了柴靜的採訪,這是一個新聞人最值得驕傲的地方。二〇〇六年兩會期間,網上有段視頻熱傳,是一隻貓被一個穿著高跟鞋的女人踩死的過程。視頻裡,她臉上帶著笑,照著它的眼睛踩下去。那隻貓的爪子微微舉起,無力地抓撓,直到被踩死。
  • 讀柴靜的《看見》看見他人,而非淪為無知與偏見的附庸
    然而就如同我們看見的總是他人,要通過鏡子才能看見自己一樣,忽略他人,其實就是對「自己」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必須從蒙昧中睜開眼來。《看見》這本書,便是柴靜通過她所看見的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向我們呈現了她看到的社會。黑與白,喜與悲,抑或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介於喜與悲之間的」無」。「一個國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
  • 「靜眼」看世界——柴靜《看見》書評
    大家好歡迎收聽《約你讀書》,我是今天的主播關關,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是一本描述作者在工作中與形形色色的人相遇時,發生的故事,書名叫《看見》。這本書那主要記錄了作者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了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的故事。同時那,這本書也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記錄了這十年許許多多的大事。
  • 原創 | 柴靜《看見》—洞察人性 用心採訪
    從一開始泛讀到後期精讀摘錄包括讀後感整理約用了12小時,收穫真不少:了解新聞媒體業一些知識和新聞背後的故事,柴靜採訪的一些人物給她的啟發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特別關注她從湖南衛視「新青年」主持紅人到央視轉行新聞從零開始的艱難轉型。一、新聞背後的一些故事,對人的關注,對人性的理解。
  • 《看見》柴靜筆下還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麼?
    《看見》柴靜筆下還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麼?在同一個世界,在同一個國家,但是卻無法看到另外一個世界,那個真實被人選擇遺忘的世界。看見"非典、農村徵地、留守兒童、家庭暴力、同性戀者、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等。如何挖掘事實真相,接受人性的千姿百態,感受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