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眼」看世界——柴靜《看見》書評

2021-01-09 北京演藝專修學院

詩人顧城在「一代人」這首詩裡說: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人的一生中會用眼睛看到無數的故事,或喜或悲。大大小小的故事交織,便成了一本多彩的畫冊。

大家好歡迎收聽《約你讀書》,我是今天的主播關關,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是一本描述作者在工作中與形形色色的人相遇時,發生的故事,書名叫《看見》。這本書那主要記錄了作者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了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的故事。同時那,這本書也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記錄了這十年許許多多的大事。

柴靜的這本《看見》文筆清澈如水,卻不乏力量,正如她書中所說的,在這本書中那,她並沒有選擇標誌性的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那些所記錄的都是在她生命中流動過的人。

整本書,其實最吸引我的是她每一次的看見和思考,她會思考如何的報導自己,思考如何從概念化、模式化的無意識中掙脫出來。

比如說在文章最開始的時候,就講述了作者初入東方時空時發生的故事,在這段故事裡,作者輕描淡寫的講述了自是如何己險些走上了邪路。那個時候的她遇見了自己一直以來照貓畫虎的模仿的對象,有幸得到了這位前輩的指點。這位前輩那也給她留下了一句話:「作為記者,嘉賓舒不舒服不重要,你的首要任務是揭示真相」。柴靜也正是聽了這位前輩的話,在一次採訪中把問題問的很尖銳,因為她以為厲害的記者就是要把別人問的無地自容。結果就是因為這一期節目,她遭受了觀眾的不滿和領導的批評,有一段時間東方時空還因為這場尖銳的採訪被打上了冷酷的標籤。所以說這位前輩的這句話也許很適合他自己,但卻並不一定適用在每一個人身上。

不知道在你的生活裡有沒有過這樣尷尬的時刻,當你很用心的去實踐你滿心信奉的真理時,卻發現真理並不適合你。於是你便開始焦慮,思考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思考自己是不是技不如人,為什麼同樣的道理別人可以你卻不行。一次次實踐,一次次失敗,你慢慢的開始自暴自棄。其實這個時候很少有人敢於去質疑所謂的真理,或者說去思考這個真理到底適不適合我們自己。因此就又回到我們最初所說的,我們只是習慣了被概念化模式化遮蔽,所以有時候我們已經忘了其實人是千姿百態的,沒有任何一個真理是適用於每一個人的,也包括我剛剛所說的話。

有人曾經這樣評價這本《看見》,她說:「看見是我唯一不能再出行的途中乘坐交通工具時看的書,因為這本書我每讀不了幾句就會落淚,看了一路便會哭花了妝。所以每次都是回到家偷偷卸好妝再安心的看書」其實那這本書雖然言語裡充滿了調侃,但也十足的表達出了這本書帶給聽眾的巨大影響。我想,這本書能讓人落淚,最大的原因就是太過於真實了吧。

非典,地震,華南虎事件,從2000年到10年,太多太多那些我們都聽過的大事,都在她的筆下輕輕地描述出來,可誰又能知道當時一個小小年紀的女生,可以經歷這麼多的故事,也許正是她的這種輕描淡寫,才更顯得文章更加堅韌有力度。

可以說柴靜的這篇看見,正是看見了她所看見的,看見了我們看不見的內容。看見了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擰巴的樣子,也似乎看到了我們有一些時候自己和自己較勁的樣子。看見了她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掙扎,也看到了媒體人的真實寫照,看完這本書那,其實我也真實感受到了那一句: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還有一種地方叫做灰色地帶。

好了今天的《約你讀書》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讓我們一起用兩周的時間打卡讀書,一起對抗懶惰,一起徜徉在讀書人的世界裡,我是關關,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END

編輯丨劉敏

文字丨關聰

主播丨關聰

禁止轉載

未經授權

凡本院原創作品

唯一官方微信

聲明

北京演藝專修學院

投稿郵箱:416904817@qq.com

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讀柴靜的《看見》
    有張書單,推薦柴靜的《看見》,認為柴靜的文筆、對觀點的整合能力、講故事的技巧,在國內媒體人中絕對是一流的。底下有一評論:幼稚。好吧,就幼稚一回。到圖書館借到一本汙跡斑斑,封面和扉頁撕壞的2013年版的《看見》。瀏覽到大半夜,第二天一早下單噹噹購了一本,新書已經是2017年版第21次印刷的《看見》了。
  • 柴靜·看見
    無論喜歡與否,這位多數人眼裡的女神出走央視後能否繼續「看見」、去哪「看見」,還是頗讓人關心的。 被一把推進新聞的 1990年代中期,柴靜掙脫了分配的會計工作才能來到電臺。每周末晚上22點31分,柴靜在夜色裡柔聲說:「您現在聽到的是調頻97.5兆赫,湖南文藝廣播電臺的《夜色溫柔》,我是柴靜。」
  • 柴靜十年成長告白《看見》,讓我看見了另一面隱藏的現實世界
    一開始知道柴靜,只知道她是某個央視的主持人,有拍過一部影響力很大的紀錄片,很有正能量的一個人。後來偶然間翻開了她寫的一本書,看完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甚至沒法形容我看完之後的感受,只是心裡久久不能平復。所以今天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
  • 九型·柴靜·看見
    以崔永元舉例(小崔對不住啊),做主持那會天天見他在電視上露臉,做訪談,可是你會覺得他在訪談時有所收斂,而且善於用暗諷幽默來測試對方。再看柴靜,語氣不溫不火,言語卻咄咄逼人,她在採訪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時質問:「中國人是不是人…」多年職業訓練讓柴靜面對鏡頭時能夠很好把控住情緒,但在如此正面的挑釁與衝突中,仍能明顯感受到那份情緒的存在。這與九種性格中腦區朋友的風格不符。
  • 《看見》柴靜筆下還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麼?
    《看見》柴靜筆下還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麼?在同一個世界,在同一個國家,但是卻無法看到另外一個世界,那個真實被人選擇遺忘的世界。看見"非典、農村徵地、留守兒童、家庭暴力、同性戀者、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等。如何挖掘事實真相,接受人性的千姿百態,感受人情世故?
  • 「看見」柴靜離職的真相
    對於離職傳聞,柴靜並未回應,不過柴靜好友、在《看見》中有過合作的原央視主持人邱啟明隨後在其個人微博上證實了此消息。根據邱啟明透露的信息以及相關媒體的報導,去年七月《看見》停播後,柴靜便有了辭職意向,央視進行了挽留,但沒留住。關於柴靜為什麼要離開央視,眾說紛紜,真相究竟是什麼?
  • 楊茗淇:遇見柴靜 「看見」柴靜
    她,就是柴靜。  據媒體消息,近日柴靜美國產女歸來,攜全家一起返回北京,並曝出柴靜關係已調離央視新聞中心。  央視主持人柴靜自《看見》一書大火之後,因為美國產女的消息,從「文藝柴女神」變為「美國柴媽」,再次成為了輿論話題的焦點。甚至有網友在網絡上舉行了「砍柴」、「挺柴」運動,眾多知名主持人、明星也參與其中。
  • 柴靜的《看見》,讓我們看見了什麼
    柴靜所主持的「看見」節目已經對事實真相做了必要的過濾;即便如此,柴靜的某些採訪仍然讓人目不忍視。這貌似關乎傳播倫理或新聞專業主義,實則牽涉到社會和人生的大問題——說句聳人聽聞的話,對類似問題的討論,甚至會動搖新聞業的根基。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對事實的看法,這個對事實的看法,就是所謂的了解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多少種觀點,就有多少種真相。
  • 《看見》——新聞背後,柴靜看見了什麼?
    《看見》是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的一部自傳性作品,本書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這本書之前很火,早就準備看看了,但一直沒空出時間來看。前幾天很浮躁,就又把書翻了出來,看著看著,心也就靜了。
  • 看見——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還記得小學課本裡的《畫楊桃》嗎?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親開始教我畫畫。他對我要求很嚴,經常叮囑我:「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看見?什麼是看見?我們看見了什麼?
  • 柴靜《看見》最經典的25句話,直擊心靈
    ——柴靜《看見》2、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柴靜《看見》3、做一個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我們有信心相信讓明天更美好!——柴靜《看見》4、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柴靜《看見》5、一九四六年,胡適在北大的演講中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我初看不明白。
  • 讀柴靜的《看見》看見他人,而非淪為無知與偏見的附庸
    然而就如同我們看見的總是他人,要通過鏡子才能看見自己一樣,忽略他人,其實就是對「自己」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必須從蒙昧中睜開眼來。《看見》這本書,便是柴靜通過她所看見的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向我們呈現了她看到的社會。黑與白,喜與悲,抑或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介於喜與悲之間的」無」。「一個國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
  • 柴靜:《看見》日文版訪談
    柴靜:當時不覺得,現在回頭去看那幾年的節目,會發現這個直覺背後有一個線索,就是當年《東方時空》的一個線索 。張潔跟我的判斷都在這個線索上交會了,這個交會就是對人的關注,使人在新聞當中浮出水面,使人能夠被看見、被感受,而不只是一個話題的工具。
  • 柴靜《看見》: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是旁觀者
    關心新聞中的人——這一句話,把柴靜推到今天。《看見》既是柴靜個人成長告白書,又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錄。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導裡,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他們是流淌的,從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衝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 《看見》柴靜,從別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你從學校學到了什麼
    看見,這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從出生起便有眼睛,只要睜開眼睛我們就能看見。看見,這對有一部分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能夠容易通透的事,睜開眼,看到花的顏色是紅的黃的,看到人的外貌是胖瘦高矮,可是看不到思想的豐富,心情的複雜……《看見》由柴靜所著。
  • 看見柴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句話出自柴靜的日記,後來又多次出現在柴靜或關於柴靜的文章裡。它令人印象深刻,以至於被用來解讀在柴靜新書《看見》首發式上的一張照片:  11位文化名人人手一冊《看見》站成一隊,柴靜坐在他們前方。解讀者認為,柴靜一如以往地安靜。
  • 柴靜《看見》:只求了解與認識而已
    《看見》是2013年01月1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傳記,作者是柴靜,豆瓣評分高達8.8,褒貶不一。初讀《看見》,會哽咽,會在胸口有一種難以平息的難受,很長一段時間,會有一種叫做「悲憫」的情緒。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今天小編想寫的是其中《一隻貓的非常死亡》一節,當時事件的三個當事人因為被人肉的原因過著一種隱忍的生活,拒絕了很多家採訪,但是卻唯獨接受了柴靜的採訪,這是一個新聞人最值得驕傲的地方。二〇〇六年兩會期間,網上有段視頻熱傳,是一隻貓被一個穿著高跟鞋的女人踩死的過程。視頻裡,她臉上帶著笑,照著它的眼睛踩下去。那隻貓的爪子微微舉起,無力地抓撓,直到被踩死。
  • 柴靜《看見》,中國十年的縮影,直擊心靈的創作!你看到了什麼?
    柴靜的看見,是在寫自己十年來的成長,卻也是中國十年來的發展縮影,她沒有直接寫我們的國家,寫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事情,卻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同樣正在成長的中國。她以質樸平實的文筆,使很多人都看到了自己。她是一個弱女子,卻敢赤裸裸的指出這個世界的病痛,她拍的《穹頂之下》讓人深思 。
  • 紀實書籍之《看見》——柴靜
    才會存在 二十 陳虻不死 十 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後記 內容簡介 《看見》是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講訴了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女記者和主持人的經歷。
  • 原創 | 柴靜《看見》—洞察人性 用心採訪
    《看見》這本書23萬字,柴靜說陸續寫了3年,群友推薦、讀者雜誌報導、微博上傳播,終於決定買回來,一方面為了群友間交流有共同話題,一方面也想借鑑一下暢銷書到底如何打造的。《看見》是2013年01月1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傳記,作者是柴靜。該書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