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的《看見》,讓我們看見了什麼

2021-01-09 鳳凰網

夏德元

儘管幾乎每個人都聲稱尊重事實,捍衛真理,追求真相。但無數事實證明,許多人都不敢正視現實,尤其是違背人生理想和美好想像的醜惡現實。柴靜所主持的「看見」節目已經對事實真相做了必要的過濾;即便如此,柴靜的某些採訪仍然讓人目不忍視。

這貌似關乎傳播倫理或新聞專業主義,實則牽涉到社會和人生的大問題——說句聳人聽聞的話,對類似問題的討論,甚至會動搖新聞業的根基。

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對事實的看法,這個對事實的看法,就是所謂的了解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多少種觀點,就有多少種真相。在哲學層面亦可以說,有多少個認識主體或觀察者,就有多少個真相。借用柴靜的話,如果說採訪是一種抵達,那麼,永遠無法抵達的,就是真相。

節目主持人柴靜的《看見》一書,引發了民眾討論乃至媒體同行的質疑,這又促使了《看見》一書的暢銷。

人們透過看見這個節目和《看見》這本書,究竟看見了什麼呢?或者,換句話說,人們透過柴靜的看見,是真的希望看見點什麼嗎?抑或是,人們只是希望用柴靜的看見來代替自己的看,只要柴靜看見了,自己就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電視節目主持人看見了,自己就可以安坐在沙發上品頭論足了?

在寫這篇文章時,偶然看到一則微博:「信息不對稱,所以百姓被愚,信息不對稱,所以消費者被騙,信息不對稱,所以年輕人上當……下半輩子,我將用有限的認知提供更多的信息——為那些願意接收的人。 」

寥寥數語,既道出了真相「供應」的難得珍貴,又流露出對真相需求不足的擔憂——因為到底有多少人「願意接收」真實信息,還真的不好說。

李慶西《禪外禪》引用了焦《玉堂叢語》裡的一則明人軼事——明代隆慶年間,大學士徐階退職回鄉。一天,徐階宴請親朋故友,酒席上有位客人將桌子上的一件銀質餐具塞進自己的帽子裡,不料恰巧被徐階看見了。宴席快要散時,張羅宴席的管家查點餐具,發現少了一件,就叫僕人查找。徐階見了這架勢,即刻上前勸阻。湊巧的是,那位偷拿銀器的客人這時因為喝得太多而正在桌邊倒頭酣睡,帽子滾落一旁,藏在裡面的銀器也掉出來了。徐階不忍看到這一幕,竟背過身去,並吩咐僕人仍將銀器塞回那位客人的帽中……

儘管幾乎每個人都聲稱尊重事實,捍衛真理,追求真相。但無數事實證明,許多人都不敢正視現實,尤其是違背人生理想和美好想像的醜惡現實。所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就像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所說的,只有「真的猛士」,才「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即便勇猛如魯迅其人,他也不得不承認:「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

完全可以想像,因為考慮到紀律和收視者的不忍,柴靜所主持的「看見」節目已經對事實真相做了必要的過濾;即便如此,柴靜的某些採訪仍然讓人目不忍視。

這貌似關乎傳播倫理或新聞專業主義,實則牽涉到社會和人生的大問題——說句聳人聽聞的話,對類似問題的討論,甚至會動搖新聞業的根基。

透過柴靜的《看見》和圍繞「看見」所發出的議論,我們到底看見了什麼?

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對事實的看法,這個對事實的看法,就是所謂的了解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多少種觀點,就有多少種真相。在哲學層面亦可以說,有多少個認識主體或觀察者,就有多少個真相。

借用柴靜的話,如果說採訪是一種抵達,那麼,永遠無法抵達的,就是真相。

新聞永遠無法還原真實,即便它能無限接近真實。無論是閭丘露薇主張的從新聞事件出發,還是像柴靜那樣把目光聚焦於事件中的人,新聞永遠無法還原真實。即便是像當年美國媒體跟蹤拍攝辛普森殺妻案那樣的近乎新聞直播的報導,也沒有做到還原真實——辛普森幾乎是在電視直播的情況下殺死了他的妻子,結果法院仍以證據不足而判辛普森無罪。

當然,這並不能成為我們放棄追求新聞真實的理由。也不僅僅是因為新聞雖然無法還原真實,卻可以無限逼近真實;而是因為新聞工作者對事實的追問,讓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免除了監測環境的疲累和因疏於監測而必然產生的惶惑。新聞工作者代替社會大眾觀測環境的變化,提供變化的信息,在某些自然氣候或政治氣候極端惡劣的年代,新聞媒體哪怕是只報個天氣預報,也能給人帶來某種安慰。

如果說新聞工作者一定要遵循某種倫理規範的話,堅持工作,就是新聞工作者職業倫理的底線。因為長期生活於大眾傳播媒體構造的虛擬環境之中,人們依賴新聞媒體久已,就像魚離不開水,人已經離不開新聞了。

更為重要的是,人們習慣了在新聞工作者建構的擬態環境中生活,卻未必能適應未經擬態的真實生活。換句話說,人們寧願相信新聞裡說的,也不相信自己親眼目睹的事實。哪怕是自己身邊發生的怪誕事實,也希望能從媒體上找到某種貌似合理的解釋。

這裡用得上科學家的一個比喻。英國天文學家約翰·巴羅在 《不可能性——科學的極限與極限的科學》一書中,討論到 「宇宙速度的極限」時說:「自然界中的信息傳遞速度有一個限制,這個事實導致各種各樣的不同尋常的結果。」雖然這種限制使我們人類不得不長期生活於孤立狀態,但是,這也並不是壞事。「如果光速不是有限的,則各種輻射都將在發出以後立即被同時接受到,不管它的源在多遠。這個結果將會非常恐怖。我們將會被從各個地方來的信號所淹沒……」

這就是我們需要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者的深層原因。新聞工作者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套嚴格的工作流程,使得信息的披露總是沒有那麼及時,也沒有那麼赤裸裸,就像陽光在到達地球表面之前,已經經過了地球大氣的過濾一樣,也沒有那麼灼人。

換言之,裸露的信息,猶如未經大氣層過濾的陽光,對人有一種傷害。所以,人們常常憚於知道真相。就像徐階所表現的那樣,他不敢正視友人偷竊的事實,就是怕為其所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為了保護弱者而隱瞞真相,最典型的莫過於向罹患癌症的病人隱瞞病情,對暮年喪子的老人隱瞞死訊等等……並不是任何信息都適合在第一時間送達。再次借用柴靜書裡的話,她說,「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所以,告誡自己「絕不能走到探尋真相的半山腰就號啕大哭」。確實,我們不能在探尋的途中號啕大哭,但是,我們也不能為追求真相而追求真相,更不能為追求真相而傷害更多的人。「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但是,真實的力量是難以駕馭的;如果一味「磨刀恨不利」,卻不知「刀利傷人指」,新聞反而喪失了存在的根基。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完全有必要對「看見」本身加以檢討。如果說「超越『柴靜腔』也是一種抵達」,那麼,看見《看見》背後的隱憂,更是一種深刻的洞見。

相關焦點

  • 柴靜·看見
    無論喜歡與否,這位多數人眼裡的女神出走央視後能否繼續「看見」、去哪「看見」,還是頗讓人關心的。 被一把推進新聞的 1990年代中期,柴靜掙脫了分配的會計工作才能來到電臺。每周末晚上22點31分,柴靜在夜色裡柔聲說:「您現在聽到的是調頻97.5兆赫,湖南文藝廣播電臺的《夜色溫柔》,我是柴靜。」
  • 《看見》——新聞背後,柴靜看見了什麼?
    《看見》是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的一部自傳性作品,本書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這本書之前很火,早就準備看看了,但一直沒空出時間來看。前幾天很浮躁,就又把書翻了出來,看著看著,心也就靜了。
  • 讀柴靜的《看見》
    有張書單,推薦柴靜的《看見》,認為柴靜的文筆、對觀點的整合能力、講故事的技巧,在國內媒體人中絕對是一流的。底下有一評論:幼稚。好吧,就幼稚一回。到圖書館借到一本汙跡斑斑,封面和扉頁撕壞的2013年版的《看見》。瀏覽到大半夜,第二天一早下單噹噹購了一本,新書已經是2017年版第21次印刷的《看見》了。
  • 「看見」柴靜離職的真相
    對於離職傳聞,柴靜並未回應,不過柴靜好友、在《看見》中有過合作的原央視主持人邱啟明隨後在其個人微博上證實了此消息。根據邱啟明透露的信息以及相關媒體的報導,去年七月《看見》停播後,柴靜便有了辭職意向,央視進行了挽留,但沒留住。關於柴靜為什麼要離開央視,眾說紛紜,真相究竟是什麼?
  • 楊茗淇:遇見柴靜 「看見」柴靜
    她,就是柴靜。  據媒體消息,近日柴靜美國產女歸來,攜全家一起返回北京,並曝出柴靜關係已調離央視新聞中心。  央視主持人柴靜自《看見》一書大火之後,因為美國產女的消息,從「文藝柴女神」變為「美國柴媽」,再次成為了輿論話題的焦點。甚至有網友在網絡上舉行了「砍柴」、「挺柴」運動,眾多知名主持人、明星也參與其中。
  • 九型·柴靜·看見
    7,注意力焦點因柴靜曾在新書《看見》的自序中提到,十年前帶她入行的央視評論部副主任陳虻曾問她做新聞關心什麼,柴靜的回答是「關心新聞中的人」,並指出是這句話把她推到今天。這麼多年,柴靜也是這麼做的。閭丘露薇則對此說法存疑,曾多次公開批評過柴靜,她在自己微博裡說對「柴式採訪」忍無可忍,因為在她看來,新聞應該更改關注事,而非人。
  • 《看見》柴靜,從別人的故事裡看見自己,你從學校學到了什麼
    看見,這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從出生起便有眼睛,只要睜開眼睛我們就能看見。看見,這對有一部分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能夠容易通透的事,睜開眼,看到花的顏色是紅的黃的,看到人的外貌是胖瘦高矮,可是看不到思想的豐富,心情的複雜……《看見》由柴靜所著。
  • 看見——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還記得小學課本裡的《畫楊桃》嗎?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親開始教我畫畫。他對我要求很嚴,經常叮囑我:「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看見?什麼是看見?我們看見了什麼?
  • 柴靜《看見》最經典的25句話,直擊心靈
    一個片子裡的人,心裡有什麼,記者只要別拿石頭攔著,他自己會流淌出來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柴靜《看見》2、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柴靜《看見》3、做一個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我們有信心相信讓明天更美好!——柴靜《看見》4、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 柴靜十年成長告白《看見》,讓我看見了另一面隱藏的現實世界
    一開始知道柴靜,只知道她是某個央視的主持人,有拍過一部影響力很大的紀錄片,很有正能量的一個人。後來偶然間翻開了她寫的一本書,看完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甚至沒法形容我看完之後的感受,只是心裡久久不能平復。所以今天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
  • 紀實書籍之《看見》——柴靜
    三 雙城的創傷 十四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四 是對峙,不是對抗 十五 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 五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是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講訴了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女記者和主持人的經歷。
  • 柴靜《看見》: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是旁觀者
    做新聞關心什麼?關心新聞中的人——這一句話,把柴靜推到今天。《看見》既是柴靜個人成長告白書,又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錄。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導裡,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他們是流淌的,從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衝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
  • 柴靜《看見》,中國十年的縮影,直擊心靈的創作!你看到了什麼?
    柴靜的看見,是在寫自己十年來的成長,卻也是中國十年來的發展縮影,她沒有直接寫我們的國家,寫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事情,卻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同樣正在成長的中國。她以質樸平實的文筆,使很多人都看到了自己。她是一個弱女子,卻敢赤裸裸的指出這個世界的病痛,她拍的《穹頂之下》讓人深思 。
  • 讀柴靜的《看見》看見他人,而非淪為無知與偏見的附庸
    我們走在街上,急於奔赴某個地方,來來往往的人似乎並不值得我們為之駐足。一生要和無數個人擦肩而過,將喜怒哀樂放在心底,他人輕易無從窺見;而他人的愛恨嗔痴,與己何幹?這應該是人們所公認的準則。然而就如同我們看見的總是他人,要通過鏡子才能看見自己一樣,忽略他人,其實就是對「自己」熟視無睹。
  • 「靜眼」看世界——柴靜《看見》書評
    大家好歡迎收聽《約你讀書》,我是今天的主播關關,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是一本描述作者在工作中與形形色色的人相遇時,發生的故事,書名叫《看見》。這本書那主要記錄了作者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了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的故事。同時那,這本書也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記錄了這十年許許多多的大事。
  • 柴靜《看見》:只求了解與認識而已
    《看見》是2013年01月1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傳記,作者是柴靜,豆瓣評分高達8.8,褒貶不一。初讀《看見》,會哽咽,會在胸口有一種難以平息的難受,很長一段時間,會有一種叫做「悲憫」的情緒。今天小編想寫的是其中《一隻貓的非常死亡》一節,當時事件的三個當事人因為被人肉的原因過著一種隱忍的生活,拒絕了很多家採訪,但是卻唯獨接受了柴靜的採訪,這是一個新聞人最值得驕傲的地方。二〇〇六年兩會期間,網上有段視頻熱傳,是一隻貓被一個穿著高跟鞋的女人踩死的過程。視頻裡,她臉上帶著笑,照著它的眼睛踩下去。那隻貓的爪子微微舉起,無力地抓撓,直到被踩死。
  • 看見柴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句話出自柴靜的日記,後來又多次出現在柴靜或關於柴靜的文章裡。它令人印象深刻,以至於被用來解讀在柴靜新書《看見》首發式上的一張照片:  11位文化名人人手一冊《看見》站成一隊,柴靜坐在他們前方。解讀者認為,柴靜一如以往地安靜。
  • 柴靜:《看見》日文版訪談
    採訪之餘,我們閒聊幾句,他喜歡的中國作家是蕭紅,茅盾。日本是芥川龍之介。這些「老一點的」,我問為什麼,他說「那時候什麼東西都是剛剛開始,還不完全成熟,更好一些」。「好在什麼地方?」「獨特的,不是學來的。」我們也談到川端康成和谷崎潤一郎,寫「雪地上的銀河,緋紅的臉與雪白的脖頸」,讀的時候當然是愉悅的,類似我們讀「小山重疊金明滅」的那種愉悅。
  • 《看見》柴靜筆下還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麼?
    《看見》柴靜筆下還原的是一個真實存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麼?在同一個世界,在同一個國家,但是卻無法看到另外一個世界,那個真實被人選擇遺忘的世界。看見"非典、農村徵地、留守兒童、家庭暴力、同性戀者、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等。如何挖掘事實真相,接受人性的千姿百態,感受人情世故?
  • 原創 | 柴靜《看見》—洞察人性 用心採訪
    《看見》這本書23萬字,柴靜說陸續寫了3年,群友推薦、讀者雜誌報導、微博上傳播,終於決定買回來,一方面為了群友間交流有共同話題,一方面也想借鑑一下暢銷書到底如何打造的。《看見》是2013年01月1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傳記,作者是柴靜。該書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