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看見》最經典的25句話,直擊心靈

2021-01-09 騰訊網

1、真實的人性有無盡的可能。善當然存在,但惡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彌補,傷害卻有可能被原諒,懺悔也許存在,也許永遠沒有,都無法強制,強制出來也沒有意義。一個片子裡的人,心裡有什麼,記者只要別拿石頭攔著,他自己會流淌出來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柴靜《看見》

2、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柴靜《看見》

3、做一個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我們有信心相信讓明天更美好!——柴靜《看見》

4、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柴靜《看見》

5、一九四六年,胡適在北大的演講中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我初看不明白。他解釋:「你們說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柴靜《看見》

6、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柴靜《看見》

7、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訴別人應該怎麼樣,這就是錯的方式。——柴靜《看見》

8、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柴靜《看見》

9、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為代價,但那是出於生存。只有我們人類,是出於娛樂。——柴靜《看見》

10、人們在還能笑的時候,是不容易被打敗的。(閃點情話網)——柴靜《看見》

11、這就是生活吧,不可能靠口號就度過去。——柴靜《看見》

12、真相往往就在於毫米之間,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並不吃力,把它精確的移動一毫米卻要花更多時間和更多氣力,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柴靜《看見》

13、有的人他沒有承受能力,別人罵他,或者對待他不好,他承受不了,所以他必須反應,本來是不想打人,但因為受不了就必須打人。他控制不了自己,就是心裡不自由。——柴靜《看見》

14、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一起經歷過的事情才是真的。——柴靜《看見》

15、許多事情,是因為有人相信,才會存在——柴靜《看見》

16、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柴靜《看見》

17、回憶是一種清洗——柴靜《看見》

18、心靈與心靈的相遇才是文藝。——柴靜

19、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斷,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強烈的單純判斷。——柴靜《看見》

20、有些笑容背後是緊咬牙關的靈魂。

21、強大的人不是徵服什麼,而是能承受什麼。

22、批評你不可怕,對你失望才可怕。

23、沒人跟你過不去,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24、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

25、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兩會報導、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徵地等剛性的調查報導她也多有製作。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柴靜《看見》裡最經典的30句話
    柴靜的《看見》是真實的述說,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動人的情節,沒有豪邁的吶喊,有的只是樸實的記錄,真情的流露。
  • 柴靜《看見》,中國十年的縮影,直擊心靈的創作!你看到了什麼?
    柴靜的看見,是在寫自己十年來的成長,卻也是中國十年來的發展縮影,她沒有直接寫我們的國家,寫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事情,卻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同樣正在成長的中國。她以質樸平實的文筆,使很多人都看到了自己。她是一個弱女子,卻敢赤裸裸的指出這個世界的病痛,她拍的《穹頂之下》讓人深思 。
  • 讀柴靜的《看見》
    有張書單,推薦柴靜的《看見》,認為柴靜的文筆、對觀點的整合能力、講故事的技巧,在國內媒體人中絕對是一流的。底下有一評論:幼稚。好吧,就幼稚一回。到圖書館借到一本汙跡斑斑,封面和扉頁撕壞的2013年版的《看見》。瀏覽到大半夜,第二天一早下單噹噹購了一本,新書已經是2017年版第21次印刷的《看見》了。
  • 柴靜·看見
    無論喜歡與否,這位多數人眼裡的女神出走央視後能否繼續「看見」、去哪「看見」,還是頗讓人關心的。 被一把推進新聞的 1990年代中期,柴靜掙脫了分配的會計工作才能來到電臺。每周末晚上22點31分,柴靜在夜色裡柔聲說:「您現在聽到的是調頻97.5兆赫,湖南文藝廣播電臺的《夜色溫柔》,我是柴靜。」
  • 楊茗淇:遇見柴靜 「看見」柴靜
    作者:楊茗淇  她是在《用一輩子去忘記》裡書寫「我渴望呆在最寂靜的角落裡,被最熱烈的聲音包圍」的文藝女青年;  她是參加《北京「非典」阻擊戰》拍攝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線採訪的女記者之一;  她是用胡適的「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來激勵自己勇敢前行的女強人
  • 九型·柴靜·看見
    這些評價姑且不論,但從肢體語言上來說,柴靜確實和腦區的保守,後退有所不同。7,注意力焦點因柴靜曾在新書《看見》的自序中提到,十年前帶她入行的央視評論部副主任陳虻曾問她做新聞關心什麼,柴靜的回答是「關心新聞中的人」,並指出是這句話把她推到今天。這麼多年,柴靜也是這麼做的。閭丘露薇則對此說法存疑,曾多次公開批評過柴靜,她在自己微博裡說對「柴式採訪」忍無可忍,因為在她看來,新聞應該更改關注事,而非人。
  • 看見柴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它令人印象深刻,以至於被用來解讀在柴靜新書《看見》首發式上的一張照片:  11位文化名人人手一冊《看見》站成一隊,柴靜坐在他們前方。解讀者認為,柴靜一如以往地安靜。記者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就是因為它賦予我打開別人心靈的權利,這是至高無上的權力。打開別人心靈的瞬間,你會觸碰到一些真相。」  2006年,柴靜被選中報導央視的兩會節目,優雅知性的女性形象與嚴肅政治結合,使得關於兩會的報導多了些許人性的色彩,而柴靜對提真問題的堅持,又為節目增添了冷峻睿智的氣質。那一年,柴靜開設了個人博客,在博客上與網友互動。
  • 「看見」柴靜離職的真相
    但是,看看消費主義洪流裹挾下的央視吧,這個號稱中國最重要的新聞輿論機構,在去年吞下了158億的招標蛋糕,也迎來了周立波、謝娜、何炅,綜藝娛氛圍樂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吞噬著央視,也吞噬著柴靜以及她那略顯突兀的新聞理想。在這個意義上,離開何嘗不是正確抉擇?在公眾視野消失半年多後,柴靜又回來了,只不過,這次是以出走的名義:10月13日有媒體爆料,柴靜早已從央視低調離職。
  • 柴靜的《看見》,讓我們看見了什麼
    柴靜所主持的「看見」節目已經對事實真相做了必要的過濾;即便如此,柴靜的某些採訪仍然讓人目不忍視。這貌似關乎傳播倫理或新聞專業主義,實則牽涉到社會和人生的大問題——說句聳人聽聞的話,對類似問題的討論,甚至會動搖新聞業的根基。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對事實的看法,這個對事實的看法,就是所謂的了解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多少種觀點,就有多少種真相。
  • 原創 | 柴靜《看見》—洞察人性 用心採訪
    時空連線同事說,柴靜那時天天採訪前打40分鐘電話,寫出100多個採訪問題,化妝時還斜著眼睛繼續寫。觀眾說那個就是報導非典的央視記者,柴靜聽到這句話的成就感抵去之前幾個月的辛勞。她在央視的起步是專業還是勇氣?!反正有些在一線工作的人比如醫務工作者也被染上了sars。沒有人隨隨便便可以成功,也許需要智慧、需要專業、有時更需要奮不顧身的勇氣!
  • 「靜眼」看世界——柴靜《看見》書評
    大家好歡迎收聽《約你讀書》,我是今天的主播關關,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是一本描述作者在工作中與形形色色的人相遇時,發生的故事,書名叫《看見》。這本書那主要記錄了作者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了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的故事。同時那,這本書也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記錄了這十年許許多多的大事。
  • 《看見》——新聞背後,柴靜看見了什麼?
    《看見》是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的一部自傳性作品,本書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這本書之前很火,早就準備看看了,但一直沒空出時間來看。前幾天很浮躁,就又把書翻了出來,看著看著,心也就靜了。
  • 「你是什麼樣的節目,就會有什麼樣的人來看」 柴靜和《看見》
    5·12汶川地震,柴靜在現場報導。沒有主題,沒有策劃案,只有記錄生活裡的片斷。「遇上了就拍,遇不上就待著。」她和工作夥伴跟採訪對象共同生活。這是柴靜想要的工作狀態。(柴靜供圖)柴靜的新書《看見》出版不到一個月,印數已過百萬。「罵柴」和「挺柴」的兩派抓住時機,在網上開打嘴仗,一方指責她「心靈雞湯,用文藝腔把社會問題簡單化」,另一方說「誰不讓我喜歡柴靜,我就反對誰」。柴靜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你是什麼樣的節目、什麼樣的人格,就會有什麼樣的人來看,所以不用分辯和解釋。」這是談到《看見》中的一期節目,又似乎另有所指。
  • 柴靜:《看見》日文版訪談
    柴靜:我覺得每一個媒體都是人格化很強的,觀眾看你的時候他是把你當做一個有生命的機構,大家一眼就能夠看出來,你有沒有誠意、有沒有心靈。黃金時期的《東方時空》是一個有靈魂的機構。儘管他也有不同欄目的切割,但是這些欄目背後有一種相近的價值觀。
  • 柴靜《看見》: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是旁觀者
    關心新聞中的人——這一句話,把柴靜推到今天。《看見》既是柴靜個人成長告白書,又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錄。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導裡,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他們是流淌的,從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衝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 紀實書籍之《看見》——柴靜
    才會存在 二十 陳虻不死 十 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後記 內容簡介 《看見》是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講訴了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女記者和主持人的經歷。
  • 看見——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還記得小學課本裡的《畫楊桃》嗎?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親開始教我畫畫。他對我要求很嚴,經常叮囑我:「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看見?什麼是看見?我們看見了什麼?
  • 柴靜十年成長告白《看見》,讓我看見了另一面隱藏的現實世界
    一開始知道柴靜,只知道她是某個央視的主持人,有拍過一部影響力很大的紀錄片,很有正能量的一個人。後來偶然間翻開了她寫的一本書,看完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甚至沒法形容我看完之後的感受,只是心裡久久不能平復。所以今天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
  • 柴靜《看見》:只求了解與認識而已
    《看見》是2013年01月1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傳記,作者是柴靜,豆瓣評分高達8.8,褒貶不一。初讀《看見》,會哽咽,會在胸口有一種難以平息的難受,很長一段時間,會有一種叫做「悲憫」的情緒。今天小編想寫的是其中《一隻貓的非常死亡》一節,當時事件的三個當事人因為被人肉的原因過著一種隱忍的生活,拒絕了很多家採訪,但是卻唯獨接受了柴靜的採訪,這是一個新聞人最值得驕傲的地方。二〇〇六年兩會期間,網上有段視頻熱傳,是一隻貓被一個穿著高跟鞋的女人踩死的過程。視頻裡,她臉上帶著笑,照著它的眼睛踩下去。那隻貓的爪子微微舉起,無力地抓撓,直到被踩死。
  • 柴靜《看見》經典語錄,不收藏後悔一輩子
    2003年4月柴靜作為央視《新聞調查》出鏡記者,曾近距離幾次接觸非典患者,與患者對話,成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線採訪的記者之一,她是善良的人,同時又是臨危不亂,敢于堅守真相的人。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