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看見》經典語錄,不收藏後悔一輩子

2021-01-10 瀟之默語

其實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剛性,善良的人做「對抗性」採訪,不會躍躍欲試地好鬥,但當他看護真相的時候,是絕不撤步的對峙!

2003年4月柴靜作為央視《新聞調查》出鏡記者,曾近距離幾次接觸非典患者,與患者對話,成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線採訪的記者之一,她是善良的人,同時又是臨危不亂,敢于堅守真相的人。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因為有愛所以才敢在第一時間奔赴非典現場,因為善良所以才7次冒死與患者一對一對話,真正了解他們,這樣才有了很來百萬的暢銷著作《看見》。

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深刻地認識自己,就表明善於反省,善於從多角度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而且是用全面的觀點來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缺點,又看到自己的優點,同樣的,在認識別人的時候,也會用這種全面的觀點來看待。那麼便能顧更加深刻地認識別人,那麼便不會輕易去評價別人的缺點,與人議論別人的是非。

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訴別人應該怎麼樣,這就是錯誤的方式

深有感觸,夫妻相處也是這個道理,往往你用這種非常直接和正面的方式不僅不禮貌,而且也非常引起對方的不滿,首先,這樣的方式只是代表了你個人的方式,你覺得你的方式是對的,可是未必對別人而言也是適用的,所以有一句話說得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不應該時常用自己固有的方式來要求對方,不可能全世界的人都按照你的要求生活,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夠讓你滿意,你也沒有權利去指責別人的生活方式,切記不要強加給別人他們不喜歡的東西!

沒人跟你過不去,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看到這句話我突然豁然醒悟,人的煩惱何其多,而往往都是因為想得太多,比較得太多,比父母,比房子車子,比存款,比工作,比孩子,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比較,在比較中便無端生出無盡的煩惱,庸人自擾。是啊!生活本身就是矛盾體,有錢的人羨慕窮人的乾淨樸實,無憂無慮,窮人則羨慕富人的錦衣玉食,過不去的不是別人,這是你自己,是你的欲望,是你的虛榮心,是你愛攀比的野心,是你不滿足現狀的躁動!

回憶是一種清洗

回憶是傷,憶起是痛,我喜歡懷舊,可能是對當下生活的不滿,所以總是懷念青少年時代,又或許是因為彼時未曾奮發圖強,遺憾滿滿。回憶是清洗,是整理,是舒展的內心,過去的不用過度傷懷,洗去那些不開心,洗掉那些灰暗的顏色。這樣才有力氣和好心情來面對現在的生活!

相關焦點

  • 柴靜·看見
    喜歡她的人覺得她知性、克制、善解人意,討厭她的人覺得她做作、愛背語錄、愛自我感動。無論喜歡與否,這位多數人眼裡的女神出走央視後能否繼續「看見」、去哪「看見」,還是頗讓人關心的。 被一把推進新聞的 1990年代中期,柴靜掙脫了分配的會計工作才能來到電臺。
  • 楊茗淇:遇見柴靜 「看見」柴靜
    作者:楊茗淇  她是在《用一輩子去忘記》裡書寫「我渴望呆在最寂靜的角落裡,被最熱烈的聲音包圍」的文藝女青年;  她是參加《北京「非典」阻擊戰》拍攝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線採訪的女記者之一;  她是用胡適的「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來激勵自己勇敢前行的女強人
  • 柴靜《看見》最經典的25句話,直擊心靈
    歉意不一定能彌補,傷害卻有可能被原諒,懺悔也許存在,也許永遠沒有,都無法強制,強制出來也沒有意義。一個片子裡的人,心裡有什麼,記者只要別拿石頭攔著,他自己會流淌出來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柴靜《看見》2、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柴靜《看見》3、做一個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我們有信心相信讓明天更美好!
  • 讀柴靜的《看見》
    有張書單,推薦柴靜的《看見》,認為柴靜的文筆、對觀點的整合能力、講故事的技巧,在國內媒體人中絕對是一流的。底下有一評論:幼稚。好吧,就幼稚一回。到圖書館借到一本汙跡斑斑,封面和扉頁撕壞的2013年版的《看見》。瀏覽到大半夜,第二天一早下單噹噹購了一本,新書已經是2017年版第21次印刷的《看見》了。
  • 柴靜的《看見》,讓我們看見了什麼
    但無數事實證明,許多人都不敢正視現實,尤其是違背人生理想和美好想像的醜惡現實。柴靜所主持的「看見」節目已經對事實真相做了必要的過濾;即便如此,柴靜的某些採訪仍然讓人目不忍視。這貌似關乎傳播倫理或新聞專業主義,實則牽涉到社會和人生的大問題——說句聳人聽聞的話,對類似問題的討論,甚至會動搖新聞業的根基。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對事實的看法,這個對事實的看法,就是所謂的了解真相。
  • 柴靜的《看見》,記錄了無數個真實的故事,有一男子讓她感覺羞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柴靜,而且柴靜她所寫的一本書叫做《看見》,但書裡有很多的真實的事情,都是柴靜所親身經歷的,她用了第一視角,來記錄了自己所經歷的這一些事,每一件事,當你讀完之後,都能夠有所感悟,並且會引發你的深思。
  • 「看見」柴靜離職的真相
    對於離職傳聞,柴靜並未回應,不過柴靜好友、在《看見》中有過合作的原央視主持人邱啟明隨後在其個人微博上證實了此消息。根據邱啟明透露的信息以及相關媒體的報導,去年七月《看見》停播後,柴靜便有了辭職意向,央視進行了挽留,但沒留住。關於柴靜為什麼要離開央視,眾說紛紜,真相究竟是什麼?
  • 九型·柴靜·看見
    《穹頂之外》錄製現場的視頻中,柴靜有很多向下看的時候,學過NLP的童靴都知道,目光下移是在感受裡停留的表現。而平時的採訪中,柴靜的眼神明亮,堅定,目光觸及之處會穩穩的停留,因此在眼神上判斷她像心區的更多。
  • 村上春樹很經典的名言,道出了什麼都不捨棄的人,必將後悔一輩子
    而那個霸佔很多菜的人,現在卻吃飽了,吃撐了,吃不下,倒掉也覺得可惜,其他兄弟姐妹不嫌棄他,想要吃,他卻硬撐下去,撐的傻眼睛在打轉,也不給。甚至有時候吃不下,撐不下去,倒掉都不給自己親兄弟姐妹吃。可見哪家出現了這樣的人,也是叫做倒黴,從小要忍受這樣的兄弟姐妹,是很無語的,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是父母寵的。什麼都不願意捨棄的人,為什麼必將後悔一輩子呢?他們霸佔的不是挺好的嗎?
  • 柴靜一針見血的語錄,道出了公眾對記者這個職業的要求,警醒世人
    如果在大家沒有讀柴靜的語錄前,大家會怎麼回答呢?相信很多人都見過記者,也了解過記者,在這個媒體時代,記者已經不是什麼很新鮮職業了,可以說是遍地是。甚至這個年代,沒有記者證的人,也拿著話筒在大街上隨便採訪,也發相關視頻和文章在網上,更有些人現場直播或是抓拍。可見現在的人比以往的記者更會玩,更敬業,更現代化,只要有手機,隨時隨地都能給自己的粉絲播報,直播。
  • 《看見》——新聞背後,柴靜看見了什麼?
    《看見》是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的一部自傳性作品,本書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這本書之前很火,早就準備看看了,但一直沒空出時間來看。前幾天很浮躁,就又把書翻了出來,看著看著,心也就靜了。
  • 最值得收藏的經典語錄,太走心了
    二、孤獨,不一定不快樂;得到,不一定能長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三、有的人對你好,是因為你對他好,有的人對你好,是因為懂得你的好。最值得收藏的經典語錄,太走心了,每句都喜歡就收藏了吧!四、絕望是在每一次的失望中累積出來的,而愛則是被不知感恩的人消耗殆盡的。
  • 紀實書籍之《看見》——柴靜
    採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 八 我只是討厭屈服 十九 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 九 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二十 陳虻不死
  • 看見柴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句話出自柴靜的日記,後來又多次出現在柴靜或關於柴靜的文章裡。它令人印象深刻,以至於被用來解讀在柴靜新書《看見》首發式上的一張照片:  11位文化名人人手一冊《看見》站成一隊,柴靜坐在他們前方。解讀者認為,柴靜一如以往地安靜。
  • 很怯弱的人,一定要讀下麥克阿瑟的語錄,不然可能後悔一輩子!
    這樣的人,就算不去讀讀麥克阿瑟的語錄,很多人也知道很不好,因為這樣的人,不管在哪裡,總會被人瞧不起,被人欺負,被人使喚來,使喚去。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如果你也是很怯弱的人,一定要讀下麥克阿瑟的語錄,不然可能後悔一輩子!文字如下:不勇敢打敗怯弱,就得一輩子躲著他。——麥克阿瑟
  • 看見——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還記得小學課本裡的《畫楊桃》嗎?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親開始教我畫畫。他對我要求很嚴,經常叮囑我:「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看見?什麼是看見?我們看見了什麼?
  • 柴靜《看見》: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是旁觀者
    如果是在演播廳,災難只是一個需要完成的新聞,柴靜只關心播報賑災的數字是否流利,只會想該第二段落了,該上升到什麼層面了。後來,柴靜看見一個老大爺光著一隻腳,另一隻腳上穿只解放鞋,拄著拐走了兩裡路;看見一個頭戴赭黃頭巾的維族老人的痛哭;看見小學生從廢墟壓著的課桌裡,把紅色綠色的書包抽出來,拍拍土,升上國旗,開始念「我美麗的校園」......
  • 柴靜十年成長告白《看見》,讓我看見了另一面隱藏的現實世界
    一開始知道柴靜,只知道她是某個央視的主持人,有拍過一部影響力很大的紀錄片,很有正能量的一個人。後來偶然間翻開了她寫的一本書,看完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甚至沒法形容我看完之後的感受,只是心裡久久不能平復。所以今天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
  • 柴靜《看見》:只求了解與認識而已
    《看見》是2013年01月1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傳記,作者是柴靜,豆瓣評分高達8.8,褒貶不一。初讀《看見》,會哽咽,會在胸口有一種難以平息的難受,很長一段時間,會有一種叫做「悲憫」的情緒。讀完書後最大的感受就是「客觀」二字,不以一個悲憤者或是同情者的角度看待被採訪者,不悲不喜,不惋惜,只是從一個記錄者的身份,了解事實的真相,做一個冷靜的觀察者。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今天小編想寫的是其中《一隻貓的非常死亡》一節,當時事件的三個當事人因為被人肉的原因過著一種隱忍的生活,拒絕了很多家採訪,但是卻唯獨接受了柴靜的採訪,這是一個新聞人最值得驕傲的地方。
  • 「靜眼」看世界——柴靜《看見》書評
    大家好歡迎收聽《約你讀書》,我是今天的主播關關,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是一本描述作者在工作中與形形色色的人相遇時,發生的故事,書名叫《看見》。這本書那主要記錄了作者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了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的故事。同時那,這本書也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記錄了這十年許許多多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