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柴靜在現場報導。沒有主題,沒有策劃案,只有記錄生活裡的片斷。「遇上了就拍,遇不上就待著。」她和工作夥伴跟採訪對象共同生活。這是柴靜想要的工作狀態。 (柴靜供圖)
柴靜的新書《看見》出版不到一個月,印數已過百萬。「罵柴」和「挺柴」的兩派抓住時機,在網上開打嘴仗,一方指責她「心靈雞湯,用文藝腔把社會問題簡單化」,另一方說「誰不讓我喜歡柴靜,我就反對誰」。
柴靜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你是什麼樣的節目、什麼樣的人格,就會有什麼樣的人來看,所以不用分辯和解釋。」這是談到《看見》中的一期節目,又似乎另有所指。她說對自己沒有好奇心,在書中寫的是自己試圖成為職業記者的過程。「這很困難,因為人性本能不歡迎『客觀公正』,總有一些事實想要掩蓋或粉飾。我只能說,我儘可能誠實了。」
「不要找,要等」
2012年12月21日,在廣州方所演講和籤書前幾小時,柴靜秘密地做了一期節目的採訪,她走在坑坑窪窪的地上,腳上沾滿泥,攝像在耳機裡聽到她低聲說了一句:靠,還是這個過癮。
柴靜原本設想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做十年,甚至以上。到第六年,她被臺裡調離。
做完《24小時》之後,接下來是《面對面》。那時柴靜並不知道《看見》的存在,也不知道這是在每天中午播出的一檔紀錄片節目。偶爾看到一期節目,她打電話給《看見》的製片人李倫,要求過去。理由是:「這片子把我驚著了,這年頭還有人願意這麼拍電視?」
這期節目叫《古浪冬天的神話》。講的是一個叫「北京廚子」的人從北京趕往甘肅古浪,救助那裡124名患了矽肺(塵肺病中比較危急的一種)的礦工的故事。柴靜記得其中的一組鏡頭:「廚子」張羅了很多宴席,請病人吃飯,晚上回到賓館,他躺在床上,翹著腿跟記者聊天。
「我很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人向電視記者這樣袒露內心,這個記者肯定是不著急、慢慢地陪著這個人,陪了很長時間,一塊吃一塊住,一塊在那個窮地方受著凍,才能有這個東西。我就想要這個。」
柴靜自己最接近這種狀態是5·12地震時在北川楊柳坪的拍攝,不知道主題,沒有策劃案。她想起鐵凝說過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