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為何說:「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高估人性的善」?

2021-01-17 騰訊網

凡塵俗世,悲歡離合、喜怒哀懼從來不會缺席。當你以為你已經了解了這個世界,生活又會在不經意時給你再上一課,讓你認識到你知道的不過是冰山一角。

世界莫測,人心難測。「人能從潔白裡拷打出罪惡,也能從罪惡中拷打出潔白。」人性就像是善惡的土壤,種因得果,蔓延生長。都說人性是受不得誘惑的,你不會知道人性在經受不住考驗時所散發的惡有多醜陋。

柴靜善於挖掘世間百態,她永遠奔赴在新聞第一線。非典第一線、兩會、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礦難等國家大事中少不了她的身影,「虐貓」的女人、家暴的李陽、機場刺母案等重大事件也少不了她的報導。

與一般的新聞採訪者不同,柴靜試圖以體察代替揭示,以感受代替講道理,以寬容代替批判,用新聞來「說話」,用新聞來表現人們平靜生活下的暗流湧動、善惡難辨。

小人物的命運——見善惡

知識分子、下層百姓、工人等都可以稱之為小人物,他們是時代的主力軍,卻不一定是時代的決策者。小人物各有各的悲哀,但都可窺見善惡的真容。

《看見》的一個讀者這樣說:「透過書的一個個人物,和他們背後的故事,我看見了自己,還看見了正能量。」小人物顯眾生相,每個人都能在小人物身上看到自己,引發共鳴,觸動內心,窺見善惡。柴靜的新聞內容多以這些大事件中的小人物為主,從事實細節出發,以傾聽的姿態挖掘每一個人物背後的真相。

在《沒有深夜痛苦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中,臺灣老人高秉涵為了將二十幾位已故的臺灣老人的骨灰送回故鄉,二十年來一直往返於海峽兩岸,不辭辛苦,其中善惡似乎清晰明了。

然而,在藥家鑫案、「虐貓」的女人、家暴的李陽身上,善惡並不是能簡單說明的。

見善惡的前提:視野與心智的廣博不淺陋

一次柴靜在採訪一位新疆少數民族的青年阿里木時,她試圖去了解被採訪者背後的艱辛。當阿里木吃著幾塊錢一碗的涼粉,一邊訴說自己家庭的情況,柴靜啞口無言,她難以相信眼前這個生活並不富裕的青年卻以烤羊肉串那點微薄的收入資助了數百名貧困學生。

阿里木淡淡的一句「底層的殘酷你是不會知道的」透露了他背後的無奈與艱辛。

以我們那點自以為是的困難、閱歷和「暫時的貧窮」是難以理解阿里木甚至更多小人物的苦難的。每個人的視野和心智都是有限的,你的理解力和人生體會也隨之受限,所見的善惡也勢必有所局限。

看熱鬧的背後——論善惡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看熱鬧的方式也不再受限於現場這一種形式。2010年,藥家鑫案曝光後,瞬時輿論譁然。一批看熱鬧的人在網絡平臺上聚集,並肆無忌憚的曝光當事人的身份信息,更有不知全貌者肆意評論甚至謾罵。看熱鬧很容易,善惡的評判卻不是那麼簡單。

柴靜在《看見》中採訪藥家鑫案的雙方父母,一步步地揭露事實真相。在案件審判的過程中,幾乎所有人都簡單地認為藥家鑫撞倒張妙又連刺她數刀致死是惡,藥家鑫的父母是惡,被害者一家就是善。

然而,善惡從來不是分明的對立兩面。後來網上曝出藥家鑫是「富二代」「官二代」的信息,看熱鬧的人們像是一下子找到了出口般宣洩炸裂開。

如同受害人代理人在微博發表的那樣,「我們不要帶血的錢,前面必須讓藥家鑫死,只有死刑才能體現窮人和富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不少被煽動的群眾自發地加入呼籲平等的隊列。

可笑的是,輿論的一邊倒並不是因為善惡分明。人群的憤怒更多是對貧富階級分化的不滿,是對專家、媒體的質疑嘲弄,是對司法公正的質疑。因此,當藥家鑫借著元宵時的監獄採訪解釋自己並非「富二代」「官二代」時,沒有人在意;當網上流出藥家鑫監獄唱歌的視頻時,大家的質疑和謾罵卻更激烈了。

當知曉受害者張妙是出身貧寒的老農家庭時,人們就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是弱勢善良的一方,並毫無緣由地高估他們的善。

人們自然地忽視了被害人代理人張顯捏造藥家鑫身份的事實,也遺忘了案件審判之後的「索款門」。藥家鑫的父親說:「但願藥家鑫的死,把它的罪惡全帶走。」藥家鑫的罪惡是帶走了,卻帶來了網友的無限惡意,藥家鑫父母的生活也隨之毀滅。

從蒙昧中解放——解善惡

柴靜在收穫讚譽的同時也備受爭議。在《雙城的創傷》中,同一班級上的五個小學生連續服毒自殺。柴靜在採訪其中一個死者的弟弟時,小男孩壓抑不住情緒,不住地流淚。柴靜被男孩的情緒感染,也帶些傷感,不禁幫男孩擦了擦淚。因為這樣一個畫面,柴靜被罵是「新聞戲劇主義」。

後來的「柴靜熱」「看見熱」更是把柴靜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樣的「捧殺」使不少人開始反感她,認為她「很裝,太不真實」。倒也有不同的聲音,曾與柴靜共事的一個央視主持人卻有不同的評價——「其實,柴靜表現的是最純粹的真實,讓很多不習慣真實的人感覺她不真實。」

對於同一個人物或者事件,人們往往能有不同的解讀。我們探尋到的真相,取決於我們對人和世界的認識。但是我們的眼界和認識畢竟有限,所以,我們在解讀善惡的時候更需要寬容。

柴靜在《看見》中這樣解讀寬容:「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在解讀他人之前先認識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弱點,解除身上的蒙昧。不僅抵抗外界的阻力和壓力,還要抵抗自身的惰性和倦怠,從人與生命的角度去解讀善惡,真正做到從蒙昧中解放。

柴靜也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學會了一點寬容。在《看見》之前的《新聞調查》中,柴靜還遠遠沒有現在的溫度和善感,她更多的還是凌厲與鋒芒。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這個解放的過程可能伴隨我們的一生,我們需要花一生的時間與善惡和解。

不消費痛苦——隱善惡

在一次礦難新聞採訪中,礦難的倖存者剛從昏迷中醒來,虛弱地躺在病床上,身上還插著管,也僅僅勉強能說話。床邊的記者上來便問:「你知不知道跟你一起下井的四十多個人都死了?」鏡頭跟著便往上一推,正對著倖存者震驚又悲痛的面龐,兩道渾濁的淚觸動了鏡頭前的觀眾,不禁潸然淚下。

無疑,這是一種煽情,卻也是無情的表現,通過催生情感來消費別人的痛苦。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消費」。之前柴靜採訪周星馳的一段視頻在網上受到關注,因為人們在這段採訪中看到了不一樣的周星馳。周星馳在訪談中表達了自己對金錢、地位、責任的認識,也表明了自己對電影的獨特想法。

然而,人們更感興趣的似乎是他在談話間透露出的私人感情問題。

由《西遊·降魔篇》中只變動了旋律和歌詞的《一生所愛》,從「愛你一萬年」到「愛你一千年」,聯想到周星馳的個人戀情與愛而不得。又由他無奈的一聲「運氣太差」,感嘆到他的年來色衰與悔恨。

人的痛苦與善惡不是可以消費的東西,如果每個人都能堅持「群己界限」——問個人問題,不問私人問題。隱藏自己的「善惡」,不消費他人的痛苦,也是一種握手言和的方式。

我們不必高估人性的善,更不必低估人性的惡。在浮躁時代的冷暖和感知實在太淺薄,善惡並不是非黑即白,我們更多的是處於灰色地帶。所以人的這一輩子,見善惡而不論善惡,解善惡而後隱善惡,實在沒必要和善惡較勁。

相關焦點

  • 柴靜: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而高估人性的善
    柴靜,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她的《看見》讓人藉由她的眼睛看到了這世上的醜陋與不公,看見了人性的自私與偏見,看見了社會的險惡與不堪。這樣一位記者,她曾經說過:「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惡。」所以,不要高估了人性的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是看似十全十美的善人,或許也會有邪惡的一面。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中,主角於連便是這樣的人。有人說他用不道德的手段取得成就,爬上社會的階梯,卻有人說他是靈魂的捍衛者,堅定不移。那麼,他到底是善人還是惡人?其實是兩者的結合體。
  • 豆瓣7.9人性小說: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惡
    先把醫生當神仙,神仙救不了,就反轉殺神,這是怎樣的人性之惡呀!尼採說,人是一根繩索,架於超人和禽獸之間。深以為然。人性,是個開區間,是沒有底線的,最經不起檢驗。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同樣,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惡。02人性之惡,遠超你的想像。還記得三年前那個轟動全國的江歌案嗎?劉鑫是案件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 鄰居性侵4歲幼女,被判死刑: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低估人性的惡
    正如這句名言所說:「人性是醜陋的,但人是善良的。我相信本性是善良的,但我不相信人性。」因此,任何時候,別低估了人性的惡,高估了人性的善。01你的善良要有鋒芒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說過:「善良的心,就是太陽。」善良一直被很多名人所推崇,但過度善良,反而會讓你遍體鱗傷,甚至給家人造成傷害。
  • 別高估人際關係,別低估人性規則
    不低估人性的惡正如《呼嘯山莊》中所描述的那樣:「要是有一種不會連累到自己的報複方法,我當然高興。人性最大的惡,是不知感恩反而恩將仇報。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也不要去驗證人心。因為,人性是複雜的,人心是會變的,就像一口深井,捉摸不透。東野圭吾說:「這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最深的人性之惡,往往就潛藏在日常生活中。
  • 《天國與地獄》:我們永遠不該高估人性的善,低估人性的惡
    娛樂性:★★★★綜合評價:★★★★☆海報觀看這部《天國與地獄》有著完全不同於以往那些讓黑澤明聲名大噪的古裝武士電影的觀影體驗,黑澤明這次將時間標定在現代,以批判社會現實的燥熱感與焦慮作為故事背景,把一個發生在炎熱夏天的綁架案講述得令人坐立不安,在電影中,最應該沒有人性的資本家放棄了對資本的瘋狂追逐
  • 飛機失事5天後,22歲女大學生被罵上熱搜: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
    作 者:花生&明月來 源:有書(ID:youshucc)永遠不要高估人性的善,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
  • 《胭脂扣》:別高估愛情,別低估人性
    這樣一撒把的恣意和縱情,縱使一生中僅有一回,那麼,即便人生再來一百次,他們大概還會愛上對方一百次,一百次的沉淪,一百次的萬劫不復……張愛玲說:「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倘若,愛情永遠都是當初這副模樣,該有多好!
  • 「你說你怕鬼,可害你的都是人」:別低估了人性,別高估了人心
    正如某名人說道:「在這個世道生存,別低估了人性,也別高估了人心。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每一顆人心,都是一把能置人於死地的刀子。」 人心,它看似很小,可實際上卻比宇宙間的黑洞還要難測。這世上最不能直視的事物,除了太陽外,另一個就是「人心」了。
  • 與親戚朋友的關係再好,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惡,更不要做這2件事
    文章作者:琢磨君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不會高估人性的善,也不會低估人性的惡。畢竟,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便是關係再好的親戚朋友,也不例外。如果我們不懂得人性的一般規則,做人做事就會處處遇到障礙,出力不討好,還顯得低情商。要想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得更加高情商,我們就要儘量避開關於人性的「雷區」,少做他人討厭或者不喜歡的事情。
  • 不要高估親情,不要低估人性
    孫儷賣的第三套房,是座老洋房,賣家是一對老夫妻------宋爺爺和江奶奶,在他們那裡,我看到了最美的愛情,也看到了惡毒的人性。這套房子最早屬於三姐妹,江奶奶是老小,她的兩位姐姐都已經去世,產權自然就成了她們兒子的,也就是江奶奶和兩個外甥共有這套房子的產權。
  • 《隱秘的角落》:源於原生家庭的善與惡
    這部劇中我們看到了人性之惡中滋生出的殘忍,幾乎劇中的每個人都活在即將爆發的火山口上,當心底裡的憋屈壓抑爆發出來的時候可以說這部劇打破了很多人對人性的認知,生活中從來就不都是童話,惡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正如柴靜所說,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惡,最深的「人性之惡」,往往存在你平靜的生活!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中華神秘文化#人性,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我國先秦時代,先賢們就爭論過這個問題——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肯定人的本性生來相近,只是因後天的習染,而有了千差萬別。
  • 《霸王別姬》:別高估關係,別低估人心
    人高馬大的小石頭看不過去,一心庇護小豆子,這份溫暖,讓小豆子分外依戀這位師哥。他們一起吊嗓、練功、挨罰,共同度過了年少時期,感情格外深厚。成年後,小豆子取藝名程蝶衣,小石頭取藝名段小樓,兩人因合演《霸王別姬》名動京師。入情至深的程蝶衣一時雌雄不分,真假難辨,他對段小樓情愫暗生,並渴望與段小樓唱一輩子的戲。
  • 《死無對證》,人性善與惡的對決
    人們總說善與惡是衝突的。但真正的衝突在真相和謊言之間。——唐·米格爾·魯伊斯這句話在最近上映的電影《死無對證》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謊言和真相在彼此反轉,善良與邪惡在對抗,稍不留神可能就會陷入設計好的圈套。黑夜中,一位身著職業裝的幹練白髮女士,匆忙走進房間,這裡住的不是別人,正是剛剛榮獲最佳企業家的男主多利亞,有著令人羨慕的妻女、體面的生活。
  • 《隱秘的角落》充滿人性光輝的4個瞬間:從「惡」中思考「善」
    ——紫金陳《隱秘的角落》裡有成人的殺人犯,有隱藏的兒童BOSS,其中不乏利益交易,看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逐漸從身不由己到最後無路可退,仿佛「惡」是這劇表面的基調。千萬別低估了人性裡的「惡」,更不要忽略了人性裡的「善」。
  • 《康斯坦丁》:揭秘人性當中善與惡的矛盾
    今天我就從影片出發,從兩個角度分析分析人性中善與惡到底是對立矛盾,還是合理並存?文章的最後一部分,我將說一說在現實生活中對人性的思考。因為他們永遠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做了一些幫助人的事,也必然是因為他從中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隨著劇情的展開,女主登場了,她請求康斯坦丁幫他調查她妹妹自殺的事情。而康斯坦丁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她。但女孩剛一出門,大批的惡魔鬼兵就衝向人間,康斯坦丁第一反應是衝出門去救女主。他向女主解釋上帝和撒旦拿人間靈魂打賭的事情,可女主不相信鬼神之說。
  • 《我們與惡的距離》——「永遠不要挑戰人性」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劇名也許看起來莫名其妙,「我們都是好人誒」,我們常常以為我們與惡之間有一道涇渭分明的界限,善與惡非此即彼。但當然沒有那麼簡單,畢竟,誰能說的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也不可能接受,你所堅持的「善」也許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惡呢?善與惡,多麼複雜的價值判斷。
  • 陳情令——人性善與惡的思考
    看完後,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人性的善與惡!何為善?何為惡?一家獨大的溫氏,仗勢欺人,作威作福,草菅人命,屠人滿門、壞事做儘是為惡!地痞流氓薛洋因幼時被常慈安妻辱,為了洩憤,滅了常氏滿門,並成為溫氏走狗,傷人無數,並帶上了麒麟臺,在其身負重傷之後,偶遇曉星塵與阿箐,眼瞎不明情況的曉星塵好心給他治傷,他卻誘騙曉星塵殺人,最後也殘忍殺害了阿菁,是為惡!
  • 人性的惡,你永遠都想不到
    作者:醉紅塵「人性的惡,你永遠都想不到」,這句話聽來就讓人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但是,事實卻是如此,就像那句話所說:萬丈深海終有底,三寸人心不可量。一個好人可能就這樣被人性的惡,而推向了萬丈深淵,可能面對吊銷駕駛證、罰款、支付老人看病醫藥費用,還會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遭到無數人的口誅筆伐。老人的親屬,竟然恩將仇報,報警訛人,這種行為僅僅是教育,責令道歉,絕對是不夠的,應該受到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