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神秘文化#
人性,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我國先秦時代,先賢們就爭論過這個問題——
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肯定人的本性生來相近,只是因後天的習染,而有了千差萬別。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
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
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比如,北宋理學家張載認為,人性分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前者至善,後者為各人稟賦的素質,或有不善。
在西方,基督教說人生來繼承有人類始祖所犯的「原罪」,又稟有「聖靈」,實際上認為人性中有善也有惡,所謂「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西方近代思想家和心理學家對此提出的觀點就更多了,比如: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學說,繼哥白尼和達爾文之後告訴人類,人不僅不是宇宙的主宰,不僅是從動物進化來的,而且永遠無法擺脫獸性——可以說是性惡論。
英國思想家洛克則提出了「白紙論」,認為人性本來空如白紙,根本不存在善惡問題;善與惡,都是後天因素、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
那麼,佛教又是怎麼看待人性的呢?
在佛家看來,尤其是大乘佛教認為,一切人乃至一切眾生,都具有覺悟成佛的真如法性,即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從這個角度看,似乎可以理解為人性是至善的。
不過,從世間的角度來說,佛教一般不說人性本善或本惡,而是認為人性中有能生起善與惡的「種子」(因種),遇緣而產生善與惡的想法和行為。
對於人之心識,大乘唯識學中有八識(或九識)、五十一種「心所法」(隨八識而生的心理活動)之說。尤其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中所藏的「異熟種子」,由無量世的業行薰習而成,在今生遇緣而成熟結果。
五十一種「心所法」中,有十一種「善法」,包括信、慚、愧、精進等;其中慚、愧二法,被強調為轉惡為善之本。
「心所法」中屬於惡的,主要有「根本煩惱」和「隨煩惱」兩類,前者有貪、瞋、痴、慢、疑、惡見六種;後者包括忿、恨、惱、誑、害、嫉等二十種。
這些「心所法」乃人所共具的心理功能,自有其生來攜帶的「因種」,遇緣而生或善或惡的心理活動,引起或善或惡的行為,產生或善或惡的果報。
儘管善、惡「因種」因人而異,但只要沒能斷盡煩惱究竟解脫,其藏識中便有煩惱「因種」潛在,必然會生出惡業,導致生死輪迴的苦果。
而進一步窮追諸煩惱生起的淵源,則「我執」——以自我為中心的立場,乃孳生眾煩惱的根源,有如佛經所云:「貪慾、嗔恚,及以愚痴,皆悉緣我根本而生。」
若更深究,則造成「我執」的原因,在於不能如實知見五蘊等一切現象皆悉無常、無我,故「我執」可以說是「無明」的同義語。
《本事經》卷四佛言:「一切世間惡、不善法,皆以無明為其前導而得生長,以無慚愧為其後助而不損減。」
故而,以如實覺照真實的智慧,斷除一切我執、法執,遂被大乘佛法強調為自淨其心,徹底出離生死、解脫成佛之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