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2021-01-08 中華神秘文化

#中華神秘文化#

人性,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我國先秦時代,先賢們就爭論過這個問題——

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肯定人的本性生來相近,只是因後天的習染,而有了千差萬別。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

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

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比如,北宋理學家張載認為,人性分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前者至善,後者為各人稟賦的素質,或有不善。

在西方,基督教說人生來繼承有人類始祖所犯的「原罪」,又稟有「聖靈」,實際上認為人性中有善也有惡,所謂「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西方近代思想家和心理學家對此提出的觀點就更多了,比如: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學說,繼哥白尼和達爾文之後告訴人類,人不僅不是宇宙的主宰,不僅是從動物進化來的,而且永遠無法擺脫獸性——可以說是性惡論。

英國思想家洛克則提出了「白紙論」,認為人性本來空如白紙,根本不存在善惡問題;善與惡,都是後天因素、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

那麼,佛教又是怎麼看待人性的呢?

在佛家看來,尤其是大乘佛教認為,一切人乃至一切眾生,都具有覺悟成佛的真如法性,即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從這個角度看,似乎可以理解為人性是至善的。

不過,從世間的角度來說,佛教一般不說人性本善或本惡,而是認為人性中有能生起善與惡的「種子」(因種),遇緣而產生善與惡的想法和行為。

對於人之心識,大乘唯識學中有八識(或九識)、五十一種「心所法」(隨八識而生的心理活動)之說。尤其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中所藏的「異熟種子」,由無量世的業行薰習而成,在今生遇緣而成熟結果。

五十一種「心所法」中,有十一種「善法」,包括信、慚、愧、精進等;其中慚、愧二法,被強調為轉惡為善之本。

「心所法」中屬於惡的,主要有「根本煩惱」和「隨煩惱」兩類,前者有貪、瞋、痴、慢、疑、惡見六種;後者包括忿、恨、惱、誑、害、嫉等二十種。

這些「心所法」乃人所共具的心理功能,自有其生來攜帶的「因種」,遇緣而生或善或惡的心理活動,引起或善或惡的行為,產生或善或惡的果報。

儘管善、惡「因種」因人而異,但只要沒能斷盡煩惱究竟解脫,其藏識中便有煩惱「因種」潛在,必然會生出惡業,導致生死輪迴的苦果。

而進一步窮追諸煩惱生起的淵源,則「我執」——以自我為中心的立場,乃孳生眾煩惱的根源,有如佛經所云:「貪慾、嗔恚,及以愚痴,皆悉緣我根本而生。」

若更深究,則造成「我執」的原因,在於不能如實知見五蘊等一切現象皆悉無常、無我,故「我執」可以說是「無明」的同義語。

《本事經》卷四佛言:「一切世間惡、不善法,皆以無明為其前導而得生長,以無慚愧為其後助而不損減。」

故而,以如實覺照真實的智慧,斷除一切我執、法執,遂被大乘佛法強調為自淨其心,徹底出離生死、解脫成佛之要!

/完.

相關焦點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唐朝詩人韓愈的說法很深刻
    在韓愈生活的時期,佛教興盛,儒家思想相對處於劣勢,而佛教在當時社會中把握著巨大的權利,並且還享有類似免稅免役等特權,這讓普通百姓身上的徭役賦稅越來越重,社會階級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而這些,則都被韓愈看在眼裡。於是韓愈的思想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到韓愈的排佛思想。
  •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中的善與惡)
    古往今來,人性的善與惡一直是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命題《三字經》開篇就是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而儒家的荀子堅決否定這種說法,他認為:人性本惡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知道,人性本無善惡,善惡都是後天形成的。愛爾維修有一個著名的命題:人,是環境的產物人一出生時,猶如一張白紙,在成長的過程才區分出我們在白紙上畫出的是《蒙娜麗莎》還是《最後的晚餐》在《聖經.舊約》中有這樣一段故事: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最初居住在上帝的伊甸園中,本不明善惡,只因受到蛇的引誘偷吃了園中善惡樹上的果子才使眼睛明亮,生出了羞恥之心,也辯明了善惡,美醜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望一吃,穿,住,愛。
  • 柴靜: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而高估人性的善
    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每個人從出身開始就是邪惡的,是需要教化來改造成善良的賢人。人性本來到底是善是惡,誰也說不明白。然而,在生活中有無數的善良之人,他們或是如同雷鋒一般助人為樂,或是如同戰疫醫生一般奔赴在一線卻無怨無悔,或是如同教師一般不辭辛勞地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
  • 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3位聖賢爭論不休,你是怎麼看呢?
    人心的好與壞,背後就隱藏著人性的善與惡,那麼到底人性是善是惡呢?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3位聖賢爭論不休,而且好像是每個人的話都有道理。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這3位聖賢對於人性的評價!第一位:孟子,他主張人性本善。《孟子》一書中,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是向下流淌一樣。
  • 羅洛梅: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就是一種善
    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亦是一種善。——羅洛·梅人所有的焦慮,都可以體現為一種焦慮,即死亡焦慮。現代人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遠離自身的存在,從而導致人性的異化。他們逃避自我,順從他人,不再擁有直面自己存在的勇氣。現代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一直處於空虛和焦慮之中。在這種空虛和焦慮中,部分的人性惡就會顯現跳出。
  • 陳情令——人性善與惡的思考
    看完後,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人性的善與惡!何為善?何為惡?一家獨大的溫氏,仗勢欺人,作威作福,草菅人命,屠人滿門、壞事做儘是為惡!地痞流氓薛洋因幼時被常慈安妻辱,為了洩憤,滅了常氏滿門,並成為溫氏走狗,傷人無數,並帶上了麒麟臺,在其身負重傷之後,偶遇曉星塵與阿箐,眼瞎不明情況的曉星塵好心給他治傷,他卻誘騙曉星塵殺人,最後也殘忍殺害了阿菁,是為惡!
  • 經典時裝劇《義不容情》,見證了人性的善與惡
    經典時裝劇《義不容情》,見證了人性的善與惡在TVB時裝劇大受歡迎的年代,有很多經典的作品讓我們印象深刻,特別那些豪門恩怨情仇的時裝商戰劇,每部劇集都不相同,但是每部劇集又都似曾相識。其中有一部作品不得不說,它堪稱港產時裝劇的巔峰之作,它就是《義不容情》。
  • 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嗎? | 引經據典33
    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嗎? 這是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問題,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揚雄主張人性是善惡混合,公孫子主張人性無善無惡。 因此,也可以說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佛說「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主張佛教性善論的根據。 事實上,佛教雖可說是性善論,也可說是性惡論,佛教的本質,卻既不屬於性善論,也不屬於性惡論。 眾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論;眾生皆由於無始以來的無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這是性惡論。
  • 《康斯坦丁》:揭秘人性當中善與惡的矛盾
    今天我就從影片出發,從兩個角度分析分析人性中善與惡到底是對立矛盾,還是合理並存?文章的最後一部分,我將說一說在現實生活中對人性的思考。儘管最後時刻康斯坦丁還是算計了撒旦,但他為了拯救女主所做的行動是發自真心的。這正是康斯坦丁人性中隱藏的光輝部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願意奉獻自己,以換取眾人的安寧。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個人行為不端便會自然而然的為他貼上不好的標籤,但也許這樣的人會在關鍵時刻幫你一把也說不定。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其實都不對!這位聖人的說法更為正確
    然後孟子說,既然人性根本是仁、義、禮、智、信,而這些都是好的品質,這些好的品質又必須基於「善」,才能發展而來。人性如果性本惡,又怎麼會有仁、義、禮、智、信呢?所以人性最初必然是善的。顯然,孟子的說法有點牽強,孟子直接將人性總結為仁、義、禮、智、信。對其他負面品質視而不見,這本身就有問題。
  • 善與惡的距離
    這部劇講的是人性,善和惡的距離,我更喜歡它的英文名字,中文名字太直白,沒有那麼含蓄和深沉。正如有人在影評中說,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是我們和善的距離,也許就是一念之間,一個選擇,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經常說一句話:「毛主席教導我們,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 一部關於人性深處善與惡的電影《殺生》
    電影《殺生》改編自一本小說《兒戲殺人》,電影剖析的就是人性深處的善與惡和對現實的反思,這是一部隱晦很高的電影,導致很多人看不懂,當年上映並沒有太受歡迎,如今越來越多人關注這部電影。這是一個揭露人性的故事,也是關於兩頭牛的故事,簡單的來說解放前夕一個偏僻的山村,村民收養了一個孤兒牛結實,此人十分潑皮,把動物用的催情粉放進村民飲用的河水裡,讓守舊壓抑的山村響起了尷尬聲響。
  • 《死無對證》,人性善與惡的對決
    人們總說善與惡是衝突的。但真正的衝突在真相和謊言之間。——唐·米格爾·魯伊斯這句話在最近上映的電影《死無對證》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謊言和真相在彼此反轉,善良與邪惡在對抗,稍不留神可能就會陷入設計好的圈套。黑夜中,一位身著職業裝的幹練白髮女士,匆忙走進房間,這裡住的不是別人,正是剛剛榮獲最佳企業家的男主多利亞,有著令人羨慕的妻女、體面的生活。
  • 觀看成龍經典影視,如何演繹人性的善與惡
    電影《寶貝計劃》以三個盜竊犯為背景,因為他們無意中救了一個孩子,導致了他們和黑幫的較量,揭示了人性的善惡。後來,那兩個盜竊犯還是救出了小寶寶,他們那興奮的神情也感染了我,也讓我不由自主的傻笑起來,為他們喝彩。
  • 柴靜為何說:「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高估人性的善」?
    人性就像是善惡的土壤,種因得果,蔓延生長。都說人性是受不得誘惑的,你不會知道人性在經受不住考驗時所散發的惡有多醜陋。 在案件審判的過程中,幾乎所有人都簡單地認為藥家鑫撞倒張妙又連刺她數刀致死是惡,藥家鑫的父母是惡,被害者一家就是善。 然而,善惡從來不是分明的對立兩面。後來網上曝出藥家鑫是「富二代」「官二代」的信息,看熱鬧的人們像是一下子找到了出口般宣洩炸裂開。
  • 《康熙王朝》:有善有惡,方顯人性
    每個人,不論自己的立場與個性如何,都不會有徹徹底底的善與惡。善人可以行惡事,惡人也可以行善事。看完這個人物的事跡之後,人們心中留下的不僅僅是對善人的敬佩和對惡人的厭惡,還有對他們的感慨。而這,正是一個人物可以深入人心的原因。單一的善與惡,太過理想化,甚至只會存在於想像之中。
  • 《隱秘的角落》充滿人性光輝的4個瞬間:從「惡」中思考「善」
    ——紫金陳《隱秘的角落》裡有成人的殺人犯,有隱藏的兒童BOSS,其中不乏利益交易,看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逐漸從身不由己到最後無路可退,仿佛「惡」是這劇表面的基調。千萬別低估了人性裡的「惡」,更不要忽略了人性裡的「善」。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
    《釜山行2》在韓國又爆了,這部殭屍片又再次回歸到了觀眾的視線,於是又重刷了這部電影,這部片子對人性的揭露刻畫無論是我看了多少遍都會有所觸動。我常說一部好的電影一定是導演的價值觀的輸出,鏡頭是他觀察世界的方法,所以我想《釜山行》的導演延尚昊一定是一個心裡極度相信善良,勇於承認人性的黑暗的人。
  • 《霧都孤兒》人性中的善與惡
    那些所謂的紳士對待孩子,貧民的態度讓我們深知人性的罪惡,這也預示了他們必將滅亡,也許並不是現在,但也是不可更改的事實。當奧列弗請求多吃一碗粥而被責罰時,你足以看到當時社會是多麼的黑暗。當奧列弗被「拍賣」,最後被送到棺材鋪當學徒時,你能體會到窮人的命運是怎樣的,他們不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而是掌握在他人手中,即使到了棺材鋪,還是要被老闆娘欺辱! 奧列弗終於忍不住了,他決定逃跑了。他是多麼的勇敢,但那是生活所迫啊!人,有的時候就是被逼出來的。但是他不知道往哪裡去,我也不知道他會去哪裡。
  • 《楢山節考》:生存和貧窮的壓力下,藏著人性的善和惡
    而作為他學生的今村昌平卻不認可,他認為底層人物艱難的生活狀態才能真實反映戰敗後日本的狀態,他的電影多數是灰暗低沉的,他關注社會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電影中,沒有溫情和刻意,只有對人性最赤裸裸的刻畫,人性或灰暗,或貪婪,或暴力,電影中美與醜,善與惡 ,質樸與野蠻,慈悲和殘忍,用這種矛盾的對比剖析人性的複雜,讓人思考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