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基督教徒們需要用多大的力氣才可以真正發自內心地實踐:愛鄰人,愛周圍人,哪怕他是仇人。必須要做到那樣才可以到極樂世界去吧?佛教徒們需要花多大的力氣才可以修煉得不嗔怪、不嫉妒、不憤怒、真心待人、無欲無求,"自觀自在,守本真心"。必須要修煉到那樣,才可以修成正果吧?而這個被我們定義為智障的"笨"孩子,他天生就可以做得到。
——《我的影子在奔跑》作者自序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母親和孩子之間的血緣情感牽扯往往是更加濃厚的,是深深的紮根於靈魂深處的羈絆,是一段美妙珍貴的緣分所在。站在大的社會背景下,受到"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觀念影響,雖然現在積極提倡家庭關係要更加的均衡化發展,但在很多家庭中還是母親陪孩子的時間要多一些。
說起母愛,這個話題有太多的內容可以說,但讓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是一部被雪藏了五年後得以上映展播的國產電影,名字叫做《我的影子在奔跑》。
這是一部公益題材電影,講述了單親媽媽田桂芳獨自撫養患有艾斯伯格綜合症兒子修直的故事,該片於2013年6月在上海電影節上映,2018年1月16日全國上映。
影片深入進了孩童的內心世界,用對比式的色彩和畫面,描繪出了一個充滿幻想的奇異空間,這是《我的影子在奔跑》在這類電影模式上的一種革新,提供了由外到內的精神和心理層面的影像探索,景觀化的表達了孩童的意象世界。
影片從孩子的視角出發,通過阿斯伯格症候群的獨特角度展現了外部世界對自己的不理解、甚至排斥,烘託出母親對孩子不離不棄的偉大形象。
這部電影也向我們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有了母愛的支撐,孩子長大才擁有"大心臟"
一:勇敢的面對生活難題
乍一聽"阿斯伯格綜合症"這個專業醫學術詞大家可能會有些陌生,這個病症是由維也納醫生漢斯·阿斯伯格於1944年發現,他將之表述為"孤獨症樣精神病質"。
其實也能理解為和"孤獨症""自閉症"類似的病症情況。
漢斯·阿斯伯格認為具有這種特質的兒童"缺乏與他人共享情感的能力,難以發展友誼,執著於單向性的談話,沉迷於單一的興趣,動作笨拙"。他把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的兒童稱為"小教授",因為他們對於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可以沒完沒了地談下去,而且通曉大量技術性的細節。
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具有與孤獨症同樣的社會交往障礙,局限的興趣和重複、刻板的活動方式。
可是也不能將這個病症完全等同於自閉症,而這還是存在一些差別的,就在於此病沒有明顯的語言和智能障礙。
在《我的影子在奔跑》這部電影中,講述的就是一個單親母親田桂芳獨自撫養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的兒子修直。
因為患病的原因,修直在絕大多數時間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他會沉迷其中,而那些封閉空間內的"規則"、"要求",在他看來都是乏味而又無意義的,是不值得被記住的,他會忘記回家的路,會忽視課堂上老師的要求。
這些情況,無疑都對他的成長發展造成一些阻礙,導致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和正常的同齡人一樣接受教育和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
身為一位單親媽媽,田桂芳因此承受了常人所不能想像的身心壓力,但是她並沒有放棄,而是一直努力的尋找方法來引導孩子發展成長,給予了足夠的愛與包容。
二:愛與包容鑄成壁壘
好的電影作品是會引起觀影人情感思想上的共鳴的,《我的影子在奔跑》這部電影之所以得到高評價,不僅僅是母愛打動人心,從社會空間的角度進行解讀,影片不僅表述了理性排斥與感性包容的雜糅關係,還從側面展現了一個鮮明的矛盾,在社會空間裡存在著一種拒絕接納和包容異己者的現象。
因為身患疾病,《我的影子在奔跑》中的修直,從幼年求學期開始,便不斷地被拒絕、否定,人們對他們的接納和包容的界限要遠高於其他孩童,而在現實生活中,對於那些身患阿斯伯格綜合症的兒童來講,成人世界中的惡劣言語,以及異類論的中傷,都是對他們的內心造成傷害的原因。
電影中的修直遭遇到了外界的歧視和嘲諷,而他的媽媽田桂芳便為其築起了對抗偏見的牆壁,用一人之軀去抵擋世界的惡意。
她從未用大人的視角和成人世界的規則去"修正"修直,而是選擇用愛和包容去守護孩子,站在修直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不是一味的憑藉大人的思維方式對修直提出要求。
片中的單親媽媽田桂芳不是萬能的,她本是一個弱女子,卻拼盡了一切,為了修直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用母愛和親情為他書寫了一個童話般的童年,充分的彰顯了母愛之偉大。
三:母愛的支撐給予孩子動力
"因為上天賦予母親孕育孩子,比之於任何人,沒有人比母親更可以與自己的孩子心靈相通,母親是第一個與孩子發生溝通的人,假如他真的來自於遙遠的星球,母親會是那艘渡他來這裡的第一艘船——努力才可以到達彼岸。"——《我的影子在奔跑》
在外人看來,修直就是一個"異類",而身為母親的田桂芳卻努力的保護孩子儘可能少受到言語上的攻擊,她像一個"容器"一樣,接納和包容所有外界對孩子的種種不認可
著名法國心理學家比昂提出的"容器"概念——對於親子關係來說,當外界給出一個刺激性的信息,可能對孩子造成極大衝擊時,好的父母具備一個好"容器"的功能,能承載外界傳遞過來(或自身)的焦慮,不被焦慮擊垮,並能將信息先行處理消化,以最正向的形式翻譯出來,這樣就保護了孩子的心靈免受不必要的負面幹擾,從而可以按照自身意願發展成長。
在修直上小學的第一天,就因為被體檢到只有一個扁桃體而被眾人嘲笑,田桂芳抱著安慰想要逃離學校的兒子:"咱們雖然才只有一個扁桃體,可是咱們是個正常的孩子,咱們不是怪物,修直不害怕。"
田桂芳用自己所有的母愛抵擋住了幼兒園對孩子的不接納,避免一直在幼小的年紀就面臨陌生、甚至恐懼的環境,保證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正是這樣的做法,在修直眼裡,田桂芳甚至不像媽媽,而似乎跟他是共同體,總是能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無疑給予了他濃濃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也讓他的天賦得到更好的發揮施展。
影片的結局,修直憑藉超高的數學天賦,還是選擇了出國深造,長大後的他也嚮往更加遼闊遠大的世界,但是最終發現——不管走多遠,自己和母親田桂芳都不曾分離,雖然兩人之間隔海峽,但兩顆心還是緊緊相依。
對於修直來說,把媽媽永遠放在心裡,不留遺憾地去屬於自己的世界創造,就是對媽媽最好的回報。
也正是有了母愛的支撐,孩子長大才擁有大心臟,才能有勇氣獨當一面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我是吳顧念,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