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聚會喝點白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有的人天生酒量很高,有的人則喝一點就上頭上臉。但是不論人的酒量大小,一旦超過人體承受限度,那麼很容易發生醉酒問題,此時自身行為往往不受控制,即使醒酒之後頭也昏昏沉沉,非常難受,因此追求「千杯不醉」的方法一直以來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民間也有很多偏方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在喝了大量白酒之後,有沒有非常有效且對身體沒有害處的解藥呢?
我國是世界上白酒生產和消費大國,自從古代釀酒工藝形成以後,人們根據白酒的不同原材料、不同的生產工藝以及差異化的口感,衍生出了眾多白酒類型,比如根據原材料的不同,可以分為大麯酒、小麯酒和麩麯酒;根據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固態化釀造和液態化勾兌;根據香型的不同,劃分為濃香型、醬香型、清香型、鳳香型、老白乾香型、藥香型、兼香型等等。
不論何種類型的白酒,也不論是哪種釀造工藝,最終生產出來的成品,其主要成分都是水和乙醇,其佔比達到了98-99%,由於這些物質是分別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和勾兌等過程而來,不同的白酒差異不大,而且也不是喝完之後頭痛和難受的主要原因。而除了水和乙醇之外,白酒中還會加入一些添加劑,以達到提升白酒香氣、口感的目的,這部分物質雖然佔比很小,但卻是決定喝完酒之後身體是否難受的關鍵。
當人體飲入了大量白酒之後,超過胃腸正常的吸收極限,這些白酒中的極大部分,就會直接通過胃黏膜吸收進入人體血液,然後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大腦血管,由於乙醇具有一定的抑制神經功能,且對血管具有明顯的擴張作用,所以飲酒之後大腦神經系統的功能就會受阻,人們就會出現反應速度降低、心跳加快、血壓降低、頭痛等問題。
而白酒在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中,經過肝臟之後發自然發生代謝過程,首先在肝臟的乙醇脫氫酶作用下轉化為乙醛,然後再通過乙醛脫氫酶作用轉化為乙酸,最後在肝藥酶的作用下將乙酸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決定人體耐受酒精強弱(即酒量大小)的重要因素就是肝臟中各種酶類物質含量的多少以及活性的強弱,只有當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含量和活性都非常高時,對酒精徹底分解的效率才會非常高,對外則表現出酒量很高。
而在白酒的代謝過程中,乙醛相比乙醇對身體的傷害要大得多,所以有的人肝臟中雖然乙醇脫氫酶含量不高,但乙醛脫氫酶含量高,這樣就會使體內的乙醛生成速度慢、而分解速度快,體血液中的乙醛含量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表現出酒量也很大。
所以,決定酒精在人體內代謝的快慢,是身體特別是肝臟的生理功能決定的,並不能通過外界施加的影響而發生明顯改變,所以白酒一旦喝進胃裡,剩下的就會交由身體自行負責,有的人天生酒量大、而有的人即使再鍛鍊酒量提升也很困難就是這個道理,這不是可以再吃什麼藥能夠有效解決的。
雖然體內的相關解酒酶的含量不容易提高,但是其活性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比如市面上常見的解酒保肝藥,就是通過其中的牛磺酸來提高兩種酶的活性,從而降低血液中的乙醇、乙醛含量,達到快速分解白酒的目的。不過,當人體攝入大量酒精之後,僅靠一兩片藥是無法全面徹底清除體內的乙醇和乙醛的,而大量、長期服用這些藥物,會額外增加肝臟的負擔,對身體反而沒有什麼好處。
剛才提到了,白酒中除了水和乙醇以後,還有一些其它的物質添加到其中,這裡面既有輔助添加的可食用添加劑,也包括在釀酒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的雜醇油,這種雜醇油對神經系統的刺激作用要比乙醇、乙醛都要高,也是引起頭痛的重要因素,而雜醇油通過肝臟的解酒酶是清除不了的,所以酒後服用解酒藥並能從根本上解決頭痛的問題。
所以,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就是少飲酒,不酗酒。如果非要飲酒不可,則需要在事前和事後做一些彌補的措施,達到降低進入血液中的酒精數量、加快酒精吸收和代謝產物排出的目的。比如,在喝酒之前,可以喝一杯牛奶、吃點饅頭或者米飯,既能保護胃腸免受大量酒精的直接刺激,又可以對頭酒精的直接吸收;在喝酒之後,多喝溫水,或者喝點富含電解質的飲料、西瓜汁、番茄汁、葡萄糖等,來加速血液中酒精的分解以及代謝產物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