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康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今年48歲的康輝,在外界眼中是貼著「新聞聯播的少帥「、」播神」、「國臉」、「字正腔圓」等標籤的央視主播。
一路帶著「別人家的孩子」豔羨走來,大學畢業後進入CCTV新聞中心,成為央視出色的主持人之一。他和妻子之間純真的愛情也被傳為佳話,無不令人羨慕。只是各種鋪天蓋地的美好中,總讓人有種困惑和遺憾——沒有孩子。
「那時候年輕,希望我們的生活永遠是我們的,不希望有太多其他的牽扯和負累」,年輕時候的康輝和妻子選擇了不要孩子,令很多人都惋惜不已,如今慢慢步入中老年的康輝,會不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後悔曾經的決定呢?
在康輝的自傳中這樣寫道,「如果能重來,我想我一定會早早遂她(母親)的心願,讓她膝前多一個冰雪可愛的孫子,那也是她生命基因的復刻,會在未來她在或不在的日子裡、在這個世界裡留著她的或深或淺的印跡。」
在《魯豫有約》前些年的採訪中,康輝母親就在信裡提到:「你爸爸唯一的遺憾是,沒有見到孫子,所以希望你們儘快要個孩子,完成我們的心願。」其實不光康輝的母親,中國的父母對生兒育女這件事是有別樣的期望和情感的執念的,生兒育女仿佛承載了人類文明傳承的責任和特殊的社會紐帶聯繫。
儘管在中國丁克家庭的數字已經超過60萬了,觀念的進步和生活巨大的壓力,讓越來越多的人不想生孩子,尤其是8090後一代。不過,更多的所謂「丁克群體」卻像當初堅持丁克的康輝坦言有悔意一樣,很多人最後還是選擇了生孩子,變成「真香」現場。
「十幾年了,媽媽已越來越少提及想抱孫子、孫女的事情,仿佛心有不甘,可又無力回天,就這樣接受著我選擇丁克的事實。可如果能重來,我想我一定會早早遂她的心願。」希望康輝的這段話,能點醒因為一點挫折苦難就隨意選擇不生孩子的年輕人。青春易逝,年華易老,人生永遠不可能重來,也不是所有年齡都能生孩子,更不是所有人都能生孩子。不生孩子的快樂或許很多,但生孩子當父母的快樂也是無與倫比、無可替代的。
身邊有個朋友,1993年結婚,妻子一直不能受孕,醫院也束手無策。夫妻雙方又非常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多年來跑遍大江南北大大小小的醫院,倍感絕望之時,了解到代孕這個行業,跟呂進峰見過一面之後就把協議籤了,一年多之後有了自己的孩子。從基因角度講,這個孩子跟代孕者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但在別人看來卻總顯得「不那麼光彩」。
我印象很深的是他說過的一段話,「打個比方說,一個鄉下的人,去到杭州上海這些大城市逛街,到處是禁止你隨地大小便的,但是萬一這個人小便很急很急,周圍20公裡就是找不到公共廁所的時候,你這個花園我能不能小便?小便了可能遭到罰款,但不小便我可能就憋死了。那怎麼辦?不管別人怎麼想,反正呂進峰確確實實解決了我的問題,我是真心感謝他的!」
話說回來,人的身體的確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產生五花八門的問題或疾病,有些能夠治癒,有些卻不能治癒。這個時候,雙方又特別喜歡並且極力地想要孩子,能怎麼辦呢?這時候,一個合適的志願者非常願意接受「代孕」,達成協議,是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就像文中的張先生和我接下來要提到的沈女士一樣,我們沒有被逼到那個份上,無法理解他們一直飽受的痛苦和折磨,更無法站在道德的至高點去評價和批判「代孕」這件事。
《東方直播間》欄目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沈傑和劉曦是一對年輕夫妻,因為不能受孕,倆人去南京鼓樓醫院做了生殖輔助技術,培育出了「胚胎」,可惜在趕往醫院的途中不幸車禍雙雙去世。男方父母和女方父母在巨大的悲痛中都成了失獨群體,都想擁有這唯一的「生命的延續」,通過代孕的方式讓這個「唯一的血脈」給餘生帶來生的希望。
兩個家庭的痛苦和希望都寄托在了這個「胚胎」身上,令人心酸又無奈。誰都沒有辦法預料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降臨,留一個情感的念想和生命的延續,對活著的人來說,該是多麼重要的支撐啊。
現今社會,不孕不育,子宮切除,想生二胎年齡過大的,失獨,單身卻想要孩子等等有代孕需求的群體不在少數,且大多是很急迫的。而代孕確確實實能幫助到很多特殊家庭解決生育問題,用夫妻雙方的受精卵子,植入到合適的志願者子宮,由孕母代為完成十月懷胎和一朝分娩。這並不是一件不能提上檯面的事,反而更應該加快立法,規範這個行業,糾正大家對這個行業存在的主觀的、世俗的、固執的誤解和偏見。
「4-6年的時間,我和太太一直想要有個自己的孩子,這種急切的深深的期望,已經嚴重影響到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了。沒有孩子的人生對我來說不是完整的,現在我們有了孩子,由衷的珍惜和感恩,這種喜悅是任何事都無法替代的。」張先生如是說。
不由想到,其實代孕行業就跟其他普通行業一樣,有正規的,也有不正規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鄙視和偏見,就盲目的否定這件事。它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爭論性,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人倫性和責任性,尋找到一個平衡點,讓每個人都能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讓所有環節和人都能得到應有的保障和維護,就是正規代孕行業所追求的。
不管你能不能生孩子,既然上天賦予了女性這項特殊使命,我們就要慎重對之。在能生育的年齡,好好珍惜;不能生育,也會有辦法解決。當你明白生命有時候真的很脆弱,也許傳承和延續,就承載了別樣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