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期,有一個老師,他的老婆也是我們學校的老師。
他今年已經快70歲了,但他的小孩現在才差不多20歲。
他曾經開玩笑的說,每次去學校參加家長會,他兒子都會覺得特別不好意思,因為別的同學會以為來的是自己的爺爺。
老師說,他老婆年輕的時候不想生孩子,兩個人都是從事藝術領域,師娘是個女強人,他們決定婚後採取丁克模式,不生小孩。
但後來他們還是改變了主意,只是寶寶降生時,他們已經逼近50歲了。
到了50歲的年紀,生育也面臨著更高的風險,而在養育小孩的問題上,他們也發現,與孩子的代溝的確比一般的家庭來得要更大。兒子非常叛逆,這讓他們感到一籌莫展。
關於不想生孩子的問題,我認為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對錯問題。
這是一種人生的決策,而這個決策會影響到自己的人生、伴侶的人生還有父母的人生。
不想生孩子,是每個人的權利,沒有一條法律可以剝奪這項基本的人權。
只是在一個集體主義的文化下,一個人選擇自由的權利常常與他人的感受會發生衝突。
你真的確定你不想生嗎?——萬一以後想生了呢?你有考慮過你父母的感受嗎?你不想生,你的伴侶想生,而且你很愛TA,你要怎麼選擇?人是一種自利的動物,我們在思考討論這個問題時,事實上,也是一種價值的權衡。
對於一個人來說,如何根據自己真實的條件,去做出理性的決策,才是這個問題的真正價值。
別犯基本歸因錯誤
如果你不想生,伴侶也不想生,經濟條件也非常寬裕,事業情感也有充分的寄託,那麼不想生孩子,是一個無需糾結的決定。
這是誰?
這是李健。
如果你不想結婚,事業有成,名利雙收,在自己熱愛的事業裡找到了自己的一生的情感依託,那麼不婚不育,也不會影響到人生的幸福感。
這是誰?
楊麗萍。
每次在討論這些問題時,很多人都會拿出一些名人的觀點事跡來論證自己的看法。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它指的是,我們在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時,會傾向於高估一個人內在因素,而忽視外在情境的作用。
也就是說,我們往往會忽略這些名人們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以及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的作用,而傾向於認為,他們做出這種決策,是由於他們追求自由的精神。
2006年,有一篇新聞報導。
杭州丁克家庭悄然回歸傳統 生兒育女過平凡生活
雖然是十幾年前的新聞了,但也反應了在「丁克」文化洗禮下所產生的一個問題——高齡產婦的增加。
儘管崇尚自由的個人主義,但在一個集體主義的文化中,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有更大的回歸傳統的可能。
35歲的王先生,兩口子都是杭州某高校的教師,他們原本決定選擇丁克的婚姻模式,但有一天,路過兒童公園,看見小孩子可愛的模樣,王太太突然改變了決定,生了孩子,回歸到傳統的家庭。
當決策發生改變時,時間成本的損耗就可能意味著風險的增加。做出更加理性的決策,需要我們對於所處的環境有著更加清醒的認識。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矛盾
在這個問題的有關討論裡,能夠看到很多關於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PK的觀點。
自由VS自私,兩種態度都有不同的陣營在對壘。
事實上,從個體的角度出發,「自利」是每個人內心深處唯一的生存動機。只是在不同的指導思想下,個體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傾向。
崇尚集體文化的人,會認為個人的決策,需要更多的考慮到他人的感受,因為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更加有助於自我價值的實現,這本質上,也是「自利」的。
而崇尚個人文化的人,會減弱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更加從個人感受的角度出發,去選擇與決策。他們的「自利」動機會更加外顯。
不想生孩子,這件事情,不一定是自私的,但它一定是出自於一種「自利」的動機。
只是人往往很難去對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做出理性的決策,我們常常會被一些片面的思想引導,聽從我們內心的偏見,用偏執的方式思考。
我的老師雖然是老來得子,也遇到了教育以及生活上面的種種問題,可能內心也有一點點遺憾吧,有時候也會說,如果當初早一點點生小孩,現在孩子也已經進入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了。但他們也不會為此感到後悔,目前的經濟條件,也能夠支撐起家庭良好的生活。
人生的每一個決策,都有可能存在潛在的風險。
我們對於自己所做的決定,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忽視外部的社會環境,「盲目樂觀」是每個人身上都會存在的一種決策偏差。
生不生小孩,每個人都擁有選擇的自由。
只是,我們不要一味的去聽從一些潮流的聲音,而要更多的考慮到自己的經濟條件、人際關係以及外部的環境,是否能夠支撐自己的人生選擇。
人生不可能沒有遺憾,但充足的思考,能夠減少那些不必要的遺憾。